第712章 刘璋驾驭不住的人,不代表诸葛亮也驾驭不住
推荐阅读:苟成圣人,仙官召我养马、开局赠送天生神力、我以诗歌斩妖除魔、战争领主:从厄运之地开始崛起、剥削好莱坞1980、绿龙博士、红楼琏二爷、从斩妖除魔开始长生不死、坐忘长生、从呼吸开始超凡入圣、
甘宁刚刚领命上任、抵达犍为郡僰道县的时候,基本上还处在两眼一抹黑的状态,有很多繁杂的事务需要摸底、磨合。
此前的南征筹备工作,并不是由他负责的。
当时甘宁还有其他很多任务需要操心,比如镇抚蜀郡、广汉等各地反对诸葛亮变法的势力,剪灭其中最不知死活的刺头。编练整顿刘璋麾下的大部分汉人降军,裁汰其中的老弱病残、让他们归农,或是整编为新的屯垦和工程部队。
这些事情都要牵扯甘宁大量时间和精力,他也是到了这年九月初、秋粮已经打下来之后,才开始直接接手南征的工作。
此番对牂牁郡朱褒的南征,最多只能动用两万人的兵力,这一点甘宁是早就知道的。
但是,诸葛亮安排了哪些部队出战、又对部队的装备、军备补给做出了什么样的安排,甘宁也是到了僰道县,才开始慢慢了解。
出发之前,他只知道诸葛亮要求以刘璋降军旧部为主力,以提高练兵的效率。但甘宁觉得,就算从刘璋旧部里选,那也还有很多汉人军队可以选,那些部队的整编状况也相对较好一些。
但最后诸葛亮给他的具体命令,却让他再次惊讶到了。
“什么?令君让我以投降的叟兵为主,平定牂牁?就算用到数千汉兵作为骨干,也必须选刘璋旧部中、那些跟蛮夷比较熟悉的汉兵部队、以免各部不和内讧?”
听到这个指示时,甘宁着实愣了一下。因为他显然觉得,那些蛮夷士兵比汉兵更难驾驭。
但诸葛亮却耐心地给他解释了原因:“蜀中的汉人士兵,相对蛮夷更加安土重迁,不愿意千里远征。而将来北伐,如果让本地的汉人降军为主出川,必然会导致民间更加怨声载道,地方不稳。
相比之下,蜀中蛮兵自古生计困苦,习惯了从军获取粮饷养家。不仅巴郡賨人板楯蛮如此,其余刘璋麾下青羌、叟兵皆是如此。这些人离家千里,也不至于太过思乡。
而蛮兵青壮被大量抽调后,如若南中各郡有适宜开荒屯垦的空虚之地,朝廷正好派遣此前编练裁汰的刘璋旧部老弱,将他们改为军屯,移居南中沿江各县。让汉蛮杂处,渐渐汉化南中各郡。
青羌兵位于蜀山西北山区,将来就用当地士兵为主力,平定越巂。而叟人广泛分布于犍为、以及大江以南各处。让他们平定牂牁,也正好地理、气候适合。至于明年最后对建宁郡用兵,倒是各族蛮兵都可以用。”
刘璋统治益州时,靠着高额的军饷待遇,就募集过各族的蛮兵为自己所用,賨人、叟人和青羌,是其中的三大代表。这三类蛮兵,分别分布在益州的东北部、西北部和南部。
历史上诸葛亮后来写《后出师表》时,也提到“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
可见文中列出的三类蛮兵,都是当时蜀地的精锐。
具体到叟人,其实也不是一个种族,而是广泛分布在包括越巂和犍为在内的益州南部五个郡境内。
包括后世的彝人和白人甚至土人,如今都统称为叟人。
这些蛮兵技战术水平都是可以的,只是缺乏组织纪律,正好需要实战的洗礼,让他们预演一下令行禁止。
而诸葛亮根据他们各自的地理分布特征,或就近任用,或是适当地交叉换防,避免血缘太过相近的同族蛮兵沆瀣一气勾结、不肯努力作战。总之是经过精妙设计的,甘宁就只要执行好了。
具体重用哪些族的士兵,这不是甘宁该考虑的,他要做的,只是在给定的条件下,把仗打好。
……
“三千人的嫡系旧部,八千人的刘璋麾下汉人降军,七千人的叟族士兵,一共一万八千人的进攻部队,争取一个冬天拿下牂牁?不要影响来年春耕?
兵力倒是够用,不过这些叟兵所用的装备、习惯的战法,都与我汉人大不相同,要拧成一股绳,配合发挥战力,也是颇为不易。
我们汉人的兵甲,要临时配发给他们,肯定也用不惯,如果不配发,这些蛮兵原本缺乏甲胄,兵器又粗陋,只怕打起来会有很多不必要的伤亡。”
甘宁理清了手头的账目,确认自己有哪些资源可以调用后,内心也是忍不住叹息了一下。
原本区区一个朱褒,他是不怎么放在眼里的,但现在的兵力构成,让他有些束手束脚,稍显没底。
不过好在,甘宁此番试水南征,诸葛亮也给他做了充分的配套,很多事务并不需要甘宁亲力亲为。
一方面,诸葛亮派了坐镇巴郡的张松,跟随甘宁一起,帮着参赞军机,斡旋沿途遇到的各部蛮族势力。
另一方面,诸葛亮让犍为郡丞张裔,临时兼任甘宁部的后勤负责人,督办全部军粮、衣被、车船、牛马、军械。
还给张裔放话,说他之前在犍为郡建设火气井炼铁、煮盐等开发工作,政绩已经足够卓异。这次要是能为大军南征搞好后勤,不出岔子。那么将来北伐之际,就可以把张裔正式提拔到犍为郡太守的位置上了。
张裔可谓是只差这临门一脚的功劳资历,所以这次办事特别上心。还提前按照诸葛亮计划的用兵构成,精心设计了一份配套的军备升级计划,好让甘宁带着蛮兵作战时,也有趁手的装备可用。
当然,这份方案肯定不是张裔自己拍脑门想的,他规划好之后,就交给诸葛亮过目过了,然后才加速赶工。
诸葛亮是九月初回到的成都,当时张裔就第一时间请示了,诸葛亮拍板后,整个九、十月份张裔都在卖力生产新装备,以便给那些投降的刘璋旧部及时升级。
犍为郡最近两年,几乎每隔几个月,钢铁产量都能有一大截提升,钢铁的质量也在不断优化。
去年的钢铁产量,主要用于蜀地的战后重建、各地兴修水利和工坊、基建,需要大量的钢铁工具。而今年下半年以来,钢铁器具的民用需求已经渐渐饱和,犍为郡这边新扩产的钢铁产能,就主要往军工上堆了。
反正时间也足够,刘备阵营高层本就想好了,还有预期两年的种田休战期,在进程可控的情况下,当然要先民后军,这样才能让生产力的效果最大化。
就好比后世打《帝国时代》等rts游戏的玩家都知道,如果准备进入城堡时代再发动进攻,而且可以确保敌人不会快攻你,那么前一个封建时代就没必要提前花资源爆兵。
有限的资源先种田攀科技多造农民,等到开打前再爆兵才能收益最大化。
……
甘宁到僰道后,一边整顿、熟悉自己要带领的军队,花了几天时间摸底清楚。
然后又被张裔邀请,前往邻县视察了火气井炼钢工坊,并且看到了张裔为即将换装的叟兵部队提供的新装备。
视察之前,甘宁内心并没有多大的期待,也不觉得张裔在犍为郡一年半,能鼓捣出多少好东西。
他还提醒张裔道:“南中之战,并不需要多么精利的坚甲利兵。反而需要甲胄轻便、穿上后易于攀援翻山,而且不能太闷热厚重。防御也不用太强,只要覆盖足够广,可以护住更多的面积,避免毒箭所伤即可。
兵器方面,叟人也好,賨人也好,都不惯用长兵,也不需要精良的斩马剑,南中蛮敌也没有骑兵。能把传统短兵打造得更加精良一点,就足够了。
弓弩方面,牛筋强弩也不能多用,南中湿热多雨,筋弦容易损坏。要保障弓弩的劲力,就只能在弓臂木材上下功夫了。”
甘宁这些见识,也不全是他自己素有所知的,相当一部分还是他接手第一阶段的南征工作后,临阵磨枪各方了解来的,此刻现学现卖提醒张裔。
而张裔显然为此事做了很久功课了,所以甘宁注意到的这些问题,他也都注意到了。
他立刻表态,请甘将军不必担心这些低级错误,他已经有设法堵漏。
两人在火气井炼钢工场内边走边聊,很快来到一座锻造工坊,张裔便一挥手,示意匠人们拿来几副新式的铠甲,给甘宁过目。
“甘将军担心南中湿热之地,甲胄沉重闷热,防护面积却包裹得不够严实。这一点,我们已经提前半年就想过办法了,诸葛令君出川前,我们还提供过几套方案,请示过。
后来令君在荆州时,也回信指示了,我们照着点拨又调整了一下,才有了这种新甲,将来或许能广泛用于山地作战。”
张裔一边解说,一边掀开铠甲,指点甘宁注意细节。
甘宁一眼扫去,开始还有些诧异,因为他明明看到的是一件麻布还是葛布质地的衣服,看上去平平无奇。
但张裔让他摸了一下,他才发现原来铠甲里面是有铁片的,那应该是跟札甲类似了,只不过铁片被缝在了几层布之间。
甘宁是行家,立刻就隐隐觉得,这种甲胄似乎比札甲还不靠谱。因为札甲好歹要在铁片上打孔,然后把甲片互相穿起来,这样札片和札片之间的缝隙就会很小,甚至可以做到稍稍有一些堆叠。
但这幅甲胄,用纵横的针脚把大块的布料纵横缝出了很多方形口袋,每一块区域里塞一片铁片,铁片和铁片之间的缝隙,肯定会比传统札甲还大一些。
虽说南中蛮兵的武器较差,主要靠淬毒杀伤。但如果毒箭射中甲缝的话,还是很有可能射穿的。
“这甲缝隙这么大就不怕被射穿么?为何要把铁片缝在布里?如此制甲又有什么好处?”甘宁很是不解。
张裔连忙细细解释:“甘将军放心,虽然这个缝隙确实比札甲还宽一些,但我们都试过了。
这种缝隙,主要怕的是长矛贯刺。因为长矛由敌兵双手握持,持续发力,哪怕扎中甲面,也容易偏斜、最终滑到甲缝处再捅进去。
至于弓箭,离弦之后就没有再受力了,射中甲面后,劲力能损失至少七八成,就算被铁片阻挡偏斜,碰到了甲缝,也是绝对无法穿透数层厚麻布的。
除非是刚好射正在甲缝上,那确实没办法,但这种可能最多只占十之一二。传统札甲的缝稍微窄一些,但只要被射中缝,也是一样的。
而南中之敌,多用短兵配盾,以崎岖攀援野战为主,很少有长矛铁戟列阵而战的,只要没有枪戟阵战,这种甲已经够用了。
用布面缝合铁片,还能让甲胄更加便于活动。如果铁片交叠,手臂、大腿等处弧度太大,就要把甲片做得很小,才能围绕臂、腿,那样做工就太费力了,不可能普及到基层军官和精锐士卒,只有将领才能用得起。
如今放弃了铁片之间的堆叠,虽然牺牲了接缝的强度,但最多只要三片长条铁片,就能把一段臂、腿遮挡起来,用最小的工费,就实现了最大面积的遮护,极为克制南中蛮兵的毒箭。”
张裔侃侃而谈,把此甲设计的优劣,娓娓道来,剖析明白,甘宁也终于领会了其设计思路。
这是稍稍牺牲了一些防御力,换取更轻的重量和覆盖更全的防护面积。如果牺牲掉的那点防御力,确实影响不大的话,那这个设计整体来说还是非常成功的。
他并不知道,其实这个设计,也不完全是出自诸葛亮的指示。诸葛亮在荆州时,得到下属的汇报后,也总结了当时各种设计的痛点,并且和大哥诸葛瑾讨论过。
诸葛瑾虽然不是很懂古代兵器,但是在听说了“南中铁甲容易锈蚀、太过笨重闷热、防御覆盖面积不够”等痛点后,他凭借前世的记忆和常识,尤其是看过的那些古装剧,自然而然就想到了后世明清时常见的“布面甲”。
后世一直到宋朝为止,中原王朝的官军都很少在铁甲外面罩布料,主要是为了炫耀武力,把钢铁露在外面更威武,能震慑敌人。
但是,铁片露在外面湿热环境下就容易生锈,还得不断打磨保养,磨掉锈迹,也会降低装甲的耐久度和防御力。
唐宋时,一直没有征服南诏和大理,也不需要在太湿热的环境下作战,没有这方面的需求。到了明清,却是对西南彻底掌握了,后来还改土归流。
布面甲就是在湿热铁甲易生锈的作战环境下,慢慢发展出来的,虽然不漂亮,防御力却不差。
当然,如果是在北方用布面甲,那就不用考虑透气性问题。可是在南方,必须考虑透气。
诸葛瑾提出最初的思路后,诸葛亮再实事求是验证调整,最后就确定了使用厚亚麻布作为布面,让甲胄更透汗透气一点。
而铁甲片本身,可以用植物油脂浸润一下,以形成钢铁外面的保护层,进一步防止锈蚀。有亚麻布包紧在外面,减少了空气和钢铁的接触,也能进一步减缓铁锈。
至于插片式布面甲的甲缝弱点容易被箭矢钻进去的问题,诸葛瑾最后想到了模仿宋朝人给士兵穿丝质内衬的办法来解决。
用丝绢制成的内衬,可以在箭矢射中时包裹住箭头,让箭矢更容易拔出来,避免二次伤害。而且南中蛮夷工艺简陋,不太会做带倒刺的箭簇,有了丝质内衬后就更好拔箭了。
这个时代的箭矢淬毒,除了箭毒木树汁之外,也多是靠细菌类的毒药,指望形成伤口后扩大感染来致命。所以哪怕被刺伤了,只要快速拔箭清创,也能把淬毒的伤害降到最低。
如此种种细节都考虑到之后,也就有了此刻甘宁眼前这批新甲。
这些甲胄用的钢片都非常轻薄,而且因为火气井冶炼出来的钢铁纯度更高,韧性更好,很容易弯曲成贴合人体的弧度,进一步降低了用料重量。
南中本来就生产植物油,历史上南蛮军用到的藤甲,就需要反复浸泡植物油料来增加强度。所以用来给钢甲片浸油降低锈蚀也很容易做到,军工原材料供给很充足。
蜀地本就丝织品产量很高,光是每年织造的蜀锦,都能行销天下。现在抽出一些生丝织物,都不需要什么复杂的绣纹和裁剪,就做一点士兵穿的内衬,也还是用得起的。
这些需求,都刚好能被蜀地和南中的物产弥合,整个供应链运转起来就很舒服。
这些甲胄,唯一的问题,就只是遇到火攻会比较麻烦——虽然不会像浸油的藤甲兵那么易燃,但是铁片浸泡过油脂后,遇到火表面一层多少会烧一阵子,而且厚麻布的布面本身也会着火。
但这种程度的问题,本来就是不可能避免的,人总得穿衣服,任何布料的衣服本来就可燃。南中蛮人不懂谋略,不会火攻,所以总的来说问题不大。
……
甘宁仔细视察完张裔这边为叟兵部队提供的新山地战甲胄生产情况,也摸清了这些装备的性能优劣利弊后。
他对于指挥这支蛮兵部队打胜仗的事儿,也是信心大增。
但张裔鼓捣出来的东西,显然还不止于此。
正在甘宁欣慰之际,他又拿出几件蛮兵常用的短兵器,向甘宁展示。
甘宁一眼扫去,首先就注意到一把战斧,他眉头微微一皱,乍一看觉得没什么稀奇的。
因为山地战蛮兵喜欢用重型短兵器作战,早就不是新鲜事了。当年组成丹阳兵的那些山越人,就喜欢用钉锤甚至短柄的狼牙棒作战。用手斧的虽然不如用钉锤的多,但也不算罕见。
但随着甘宁进一步仔细观察,他很快又发现了一些细微的不同之处。
张裔打造的新战斧,刃口长度要更长一些,也就更不容易被敌人通过格挡住木柄部分的方式招架——东汉时,原本主流的战斧,受限于重量和用料成本,斧刃其实是比较短窄的。
虽然短窄的斧头,砍到铁甲一样能破甲,甚至压强还能更大更集中。但是短刃斧最大的问题,就是容易被格挡,对方架住你没有刃的那一段,斧刃就发挥不出战力了。
如果把刃口的宽度加长数倍,让敌人慌乱之间无论怎么招架,都会架在刃的部分上,那么以战斧的巨力惯性,把对方格挡的木柄直接砍断,都是很容易的。
不过,既然原本的战斧并不打造成这个样子,而如今张裔造的这批却做到了,那就说明张裔肯定是克服了一些技术难点,或是得到了什么新颖的设计思路启发。
甘宁并不懂军工生产,也不懂冶金锻造,他只能本着虚心求教的态度,问起其中缘由。
张裔也知无不言,指出了其中的一些难点,以及改良后的优势。
“往年打造的战斧,斧刃短窄,一方面是钢材强度不够,如果斧刃厚度不够,却一味拉长,巨力劈砍之下,就容易折断。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优质的钢材价钱昂贵,打造战斧时要尽量省料。
不过这两个难处,如今都一一解决了。犍为郡的火气井炼钢工坊,锻造出的钢材韧性更胜往昔,能够在总重增加不多的情况下,打造出刃长提升数倍的战斧。
而且,名匠蒲先生,今年又按令君的吩咐,琢磨出了一种新的打造战斧之法,也可以用于打造其他厚度比较大的兵器,令君称之为夹钢法。
就是用廉价的普通铁材,配合优质好钢,在好钢背后开槽,或是叠打,把廉价厚实的铁材夹在槽内,在略微红热时,用巨力水锤锻打冲压,将其紧密夯实在一起,冷却打磨之后,便再无法分开,战斧整体的强度也绝对够用。
有了这些新的短柄重兵器,将军率领蛮兵在丘陵、密林之中野战,就再也不用惧怕当地南蛮的伏击了。纵然当地南蛮有数倍之众,也难以抵挡朝廷之兵。”
张裔提到的“夹钢法”,后世同样是很容易想到的。
正如后世随便拉一个普通人,都知道“好钢用在刀刃上”的道理,说明现代哪怕是打造一把菜刀,其刀刃和刀背用的钢材也是不一样的。
但是在东汉,夹钢法也好,包钢法也好,无疑都还处在摸索中,甚至是毫无踪迹可寻。
这个时代的匠人,要控制刀刃和刀背的钢材不同特性,只能是靠分程度淬火的方式实现,而能实现这一步的,也已经算是了不得的名匠了。
而张裔让蒲元鼓捣出来的这种新生产技巧,对于远在荆州遥控的诸葛瑾而言,却不过是灵光一闪拍脑门的小点子罢了。
他只是知道几句“好钢用在刀刃上”的俗语,就能轻松想到这么一条惠而不费的技术改良小技巧。
看着己方从甲胄到武器,都得到了量身定做级别的加强,甘宁内心自然是愈发笃定,他觉得自己已经万事俱备了。
此前的南征筹备工作,并不是由他负责的。
当时甘宁还有其他很多任务需要操心,比如镇抚蜀郡、广汉等各地反对诸葛亮变法的势力,剪灭其中最不知死活的刺头。编练整顿刘璋麾下的大部分汉人降军,裁汰其中的老弱病残、让他们归农,或是整编为新的屯垦和工程部队。
这些事情都要牵扯甘宁大量时间和精力,他也是到了这年九月初、秋粮已经打下来之后,才开始直接接手南征的工作。
此番对牂牁郡朱褒的南征,最多只能动用两万人的兵力,这一点甘宁是早就知道的。
但是,诸葛亮安排了哪些部队出战、又对部队的装备、军备补给做出了什么样的安排,甘宁也是到了僰道县,才开始慢慢了解。
出发之前,他只知道诸葛亮要求以刘璋降军旧部为主力,以提高练兵的效率。但甘宁觉得,就算从刘璋旧部里选,那也还有很多汉人军队可以选,那些部队的整编状况也相对较好一些。
但最后诸葛亮给他的具体命令,却让他再次惊讶到了。
“什么?令君让我以投降的叟兵为主,平定牂牁?就算用到数千汉兵作为骨干,也必须选刘璋旧部中、那些跟蛮夷比较熟悉的汉兵部队、以免各部不和内讧?”
听到这个指示时,甘宁着实愣了一下。因为他显然觉得,那些蛮夷士兵比汉兵更难驾驭。
但诸葛亮却耐心地给他解释了原因:“蜀中的汉人士兵,相对蛮夷更加安土重迁,不愿意千里远征。而将来北伐,如果让本地的汉人降军为主出川,必然会导致民间更加怨声载道,地方不稳。
相比之下,蜀中蛮兵自古生计困苦,习惯了从军获取粮饷养家。不仅巴郡賨人板楯蛮如此,其余刘璋麾下青羌、叟兵皆是如此。这些人离家千里,也不至于太过思乡。
而蛮兵青壮被大量抽调后,如若南中各郡有适宜开荒屯垦的空虚之地,朝廷正好派遣此前编练裁汰的刘璋旧部老弱,将他们改为军屯,移居南中沿江各县。让汉蛮杂处,渐渐汉化南中各郡。
青羌兵位于蜀山西北山区,将来就用当地士兵为主力,平定越巂。而叟人广泛分布于犍为、以及大江以南各处。让他们平定牂牁,也正好地理、气候适合。至于明年最后对建宁郡用兵,倒是各族蛮兵都可以用。”
刘璋统治益州时,靠着高额的军饷待遇,就募集过各族的蛮兵为自己所用,賨人、叟人和青羌,是其中的三大代表。这三类蛮兵,分别分布在益州的东北部、西北部和南部。
历史上诸葛亮后来写《后出师表》时,也提到“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
可见文中列出的三类蛮兵,都是当时蜀地的精锐。
具体到叟人,其实也不是一个种族,而是广泛分布在包括越巂和犍为在内的益州南部五个郡境内。
包括后世的彝人和白人甚至土人,如今都统称为叟人。
这些蛮兵技战术水平都是可以的,只是缺乏组织纪律,正好需要实战的洗礼,让他们预演一下令行禁止。
而诸葛亮根据他们各自的地理分布特征,或就近任用,或是适当地交叉换防,避免血缘太过相近的同族蛮兵沆瀣一气勾结、不肯努力作战。总之是经过精妙设计的,甘宁就只要执行好了。
具体重用哪些族的士兵,这不是甘宁该考虑的,他要做的,只是在给定的条件下,把仗打好。
……
“三千人的嫡系旧部,八千人的刘璋麾下汉人降军,七千人的叟族士兵,一共一万八千人的进攻部队,争取一个冬天拿下牂牁?不要影响来年春耕?
兵力倒是够用,不过这些叟兵所用的装备、习惯的战法,都与我汉人大不相同,要拧成一股绳,配合发挥战力,也是颇为不易。
我们汉人的兵甲,要临时配发给他们,肯定也用不惯,如果不配发,这些蛮兵原本缺乏甲胄,兵器又粗陋,只怕打起来会有很多不必要的伤亡。”
甘宁理清了手头的账目,确认自己有哪些资源可以调用后,内心也是忍不住叹息了一下。
原本区区一个朱褒,他是不怎么放在眼里的,但现在的兵力构成,让他有些束手束脚,稍显没底。
不过好在,甘宁此番试水南征,诸葛亮也给他做了充分的配套,很多事务并不需要甘宁亲力亲为。
一方面,诸葛亮派了坐镇巴郡的张松,跟随甘宁一起,帮着参赞军机,斡旋沿途遇到的各部蛮族势力。
另一方面,诸葛亮让犍为郡丞张裔,临时兼任甘宁部的后勤负责人,督办全部军粮、衣被、车船、牛马、军械。
还给张裔放话,说他之前在犍为郡建设火气井炼铁、煮盐等开发工作,政绩已经足够卓异。这次要是能为大军南征搞好后勤,不出岔子。那么将来北伐之际,就可以把张裔正式提拔到犍为郡太守的位置上了。
张裔可谓是只差这临门一脚的功劳资历,所以这次办事特别上心。还提前按照诸葛亮计划的用兵构成,精心设计了一份配套的军备升级计划,好让甘宁带着蛮兵作战时,也有趁手的装备可用。
当然,这份方案肯定不是张裔自己拍脑门想的,他规划好之后,就交给诸葛亮过目过了,然后才加速赶工。
诸葛亮是九月初回到的成都,当时张裔就第一时间请示了,诸葛亮拍板后,整个九、十月份张裔都在卖力生产新装备,以便给那些投降的刘璋旧部及时升级。
犍为郡最近两年,几乎每隔几个月,钢铁产量都能有一大截提升,钢铁的质量也在不断优化。
去年的钢铁产量,主要用于蜀地的战后重建、各地兴修水利和工坊、基建,需要大量的钢铁工具。而今年下半年以来,钢铁器具的民用需求已经渐渐饱和,犍为郡这边新扩产的钢铁产能,就主要往军工上堆了。
反正时间也足够,刘备阵营高层本就想好了,还有预期两年的种田休战期,在进程可控的情况下,当然要先民后军,这样才能让生产力的效果最大化。
就好比后世打《帝国时代》等rts游戏的玩家都知道,如果准备进入城堡时代再发动进攻,而且可以确保敌人不会快攻你,那么前一个封建时代就没必要提前花资源爆兵。
有限的资源先种田攀科技多造农民,等到开打前再爆兵才能收益最大化。
……
甘宁到僰道后,一边整顿、熟悉自己要带领的军队,花了几天时间摸底清楚。
然后又被张裔邀请,前往邻县视察了火气井炼钢工坊,并且看到了张裔为即将换装的叟兵部队提供的新装备。
视察之前,甘宁内心并没有多大的期待,也不觉得张裔在犍为郡一年半,能鼓捣出多少好东西。
他还提醒张裔道:“南中之战,并不需要多么精利的坚甲利兵。反而需要甲胄轻便、穿上后易于攀援翻山,而且不能太闷热厚重。防御也不用太强,只要覆盖足够广,可以护住更多的面积,避免毒箭所伤即可。
兵器方面,叟人也好,賨人也好,都不惯用长兵,也不需要精良的斩马剑,南中蛮敌也没有骑兵。能把传统短兵打造得更加精良一点,就足够了。
弓弩方面,牛筋强弩也不能多用,南中湿热多雨,筋弦容易损坏。要保障弓弩的劲力,就只能在弓臂木材上下功夫了。”
甘宁这些见识,也不全是他自己素有所知的,相当一部分还是他接手第一阶段的南征工作后,临阵磨枪各方了解来的,此刻现学现卖提醒张裔。
而张裔显然为此事做了很久功课了,所以甘宁注意到的这些问题,他也都注意到了。
他立刻表态,请甘将军不必担心这些低级错误,他已经有设法堵漏。
两人在火气井炼钢工场内边走边聊,很快来到一座锻造工坊,张裔便一挥手,示意匠人们拿来几副新式的铠甲,给甘宁过目。
“甘将军担心南中湿热之地,甲胄沉重闷热,防护面积却包裹得不够严实。这一点,我们已经提前半年就想过办法了,诸葛令君出川前,我们还提供过几套方案,请示过。
后来令君在荆州时,也回信指示了,我们照着点拨又调整了一下,才有了这种新甲,将来或许能广泛用于山地作战。”
张裔一边解说,一边掀开铠甲,指点甘宁注意细节。
甘宁一眼扫去,开始还有些诧异,因为他明明看到的是一件麻布还是葛布质地的衣服,看上去平平无奇。
但张裔让他摸了一下,他才发现原来铠甲里面是有铁片的,那应该是跟札甲类似了,只不过铁片被缝在了几层布之间。
甘宁是行家,立刻就隐隐觉得,这种甲胄似乎比札甲还不靠谱。因为札甲好歹要在铁片上打孔,然后把甲片互相穿起来,这样札片和札片之间的缝隙就会很小,甚至可以做到稍稍有一些堆叠。
但这幅甲胄,用纵横的针脚把大块的布料纵横缝出了很多方形口袋,每一块区域里塞一片铁片,铁片和铁片之间的缝隙,肯定会比传统札甲还大一些。
虽说南中蛮兵的武器较差,主要靠淬毒杀伤。但如果毒箭射中甲缝的话,还是很有可能射穿的。
“这甲缝隙这么大就不怕被射穿么?为何要把铁片缝在布里?如此制甲又有什么好处?”甘宁很是不解。
张裔连忙细细解释:“甘将军放心,虽然这个缝隙确实比札甲还宽一些,但我们都试过了。
这种缝隙,主要怕的是长矛贯刺。因为长矛由敌兵双手握持,持续发力,哪怕扎中甲面,也容易偏斜、最终滑到甲缝处再捅进去。
至于弓箭,离弦之后就没有再受力了,射中甲面后,劲力能损失至少七八成,就算被铁片阻挡偏斜,碰到了甲缝,也是绝对无法穿透数层厚麻布的。
除非是刚好射正在甲缝上,那确实没办法,但这种可能最多只占十之一二。传统札甲的缝稍微窄一些,但只要被射中缝,也是一样的。
而南中之敌,多用短兵配盾,以崎岖攀援野战为主,很少有长矛铁戟列阵而战的,只要没有枪戟阵战,这种甲已经够用了。
用布面缝合铁片,还能让甲胄更加便于活动。如果铁片交叠,手臂、大腿等处弧度太大,就要把甲片做得很小,才能围绕臂、腿,那样做工就太费力了,不可能普及到基层军官和精锐士卒,只有将领才能用得起。
如今放弃了铁片之间的堆叠,虽然牺牲了接缝的强度,但最多只要三片长条铁片,就能把一段臂、腿遮挡起来,用最小的工费,就实现了最大面积的遮护,极为克制南中蛮兵的毒箭。”
张裔侃侃而谈,把此甲设计的优劣,娓娓道来,剖析明白,甘宁也终于领会了其设计思路。
这是稍稍牺牲了一些防御力,换取更轻的重量和覆盖更全的防护面积。如果牺牲掉的那点防御力,确实影响不大的话,那这个设计整体来说还是非常成功的。
他并不知道,其实这个设计,也不完全是出自诸葛亮的指示。诸葛亮在荆州时,得到下属的汇报后,也总结了当时各种设计的痛点,并且和大哥诸葛瑾讨论过。
诸葛瑾虽然不是很懂古代兵器,但是在听说了“南中铁甲容易锈蚀、太过笨重闷热、防御覆盖面积不够”等痛点后,他凭借前世的记忆和常识,尤其是看过的那些古装剧,自然而然就想到了后世明清时常见的“布面甲”。
后世一直到宋朝为止,中原王朝的官军都很少在铁甲外面罩布料,主要是为了炫耀武力,把钢铁露在外面更威武,能震慑敌人。
但是,铁片露在外面湿热环境下就容易生锈,还得不断打磨保养,磨掉锈迹,也会降低装甲的耐久度和防御力。
唐宋时,一直没有征服南诏和大理,也不需要在太湿热的环境下作战,没有这方面的需求。到了明清,却是对西南彻底掌握了,后来还改土归流。
布面甲就是在湿热铁甲易生锈的作战环境下,慢慢发展出来的,虽然不漂亮,防御力却不差。
当然,如果是在北方用布面甲,那就不用考虑透气性问题。可是在南方,必须考虑透气。
诸葛瑾提出最初的思路后,诸葛亮再实事求是验证调整,最后就确定了使用厚亚麻布作为布面,让甲胄更透汗透气一点。
而铁甲片本身,可以用植物油脂浸润一下,以形成钢铁外面的保护层,进一步防止锈蚀。有亚麻布包紧在外面,减少了空气和钢铁的接触,也能进一步减缓铁锈。
至于插片式布面甲的甲缝弱点容易被箭矢钻进去的问题,诸葛瑾最后想到了模仿宋朝人给士兵穿丝质内衬的办法来解决。
用丝绢制成的内衬,可以在箭矢射中时包裹住箭头,让箭矢更容易拔出来,避免二次伤害。而且南中蛮夷工艺简陋,不太会做带倒刺的箭簇,有了丝质内衬后就更好拔箭了。
这个时代的箭矢淬毒,除了箭毒木树汁之外,也多是靠细菌类的毒药,指望形成伤口后扩大感染来致命。所以哪怕被刺伤了,只要快速拔箭清创,也能把淬毒的伤害降到最低。
如此种种细节都考虑到之后,也就有了此刻甘宁眼前这批新甲。
这些甲胄用的钢片都非常轻薄,而且因为火气井冶炼出来的钢铁纯度更高,韧性更好,很容易弯曲成贴合人体的弧度,进一步降低了用料重量。
南中本来就生产植物油,历史上南蛮军用到的藤甲,就需要反复浸泡植物油料来增加强度。所以用来给钢甲片浸油降低锈蚀也很容易做到,军工原材料供给很充足。
蜀地本就丝织品产量很高,光是每年织造的蜀锦,都能行销天下。现在抽出一些生丝织物,都不需要什么复杂的绣纹和裁剪,就做一点士兵穿的内衬,也还是用得起的。
这些需求,都刚好能被蜀地和南中的物产弥合,整个供应链运转起来就很舒服。
这些甲胄,唯一的问题,就只是遇到火攻会比较麻烦——虽然不会像浸油的藤甲兵那么易燃,但是铁片浸泡过油脂后,遇到火表面一层多少会烧一阵子,而且厚麻布的布面本身也会着火。
但这种程度的问题,本来就是不可能避免的,人总得穿衣服,任何布料的衣服本来就可燃。南中蛮人不懂谋略,不会火攻,所以总的来说问题不大。
……
甘宁仔细视察完张裔这边为叟兵部队提供的新山地战甲胄生产情况,也摸清了这些装备的性能优劣利弊后。
他对于指挥这支蛮兵部队打胜仗的事儿,也是信心大增。
但张裔鼓捣出来的东西,显然还不止于此。
正在甘宁欣慰之际,他又拿出几件蛮兵常用的短兵器,向甘宁展示。
甘宁一眼扫去,首先就注意到一把战斧,他眉头微微一皱,乍一看觉得没什么稀奇的。
因为山地战蛮兵喜欢用重型短兵器作战,早就不是新鲜事了。当年组成丹阳兵的那些山越人,就喜欢用钉锤甚至短柄的狼牙棒作战。用手斧的虽然不如用钉锤的多,但也不算罕见。
但随着甘宁进一步仔细观察,他很快又发现了一些细微的不同之处。
张裔打造的新战斧,刃口长度要更长一些,也就更不容易被敌人通过格挡住木柄部分的方式招架——东汉时,原本主流的战斧,受限于重量和用料成本,斧刃其实是比较短窄的。
虽然短窄的斧头,砍到铁甲一样能破甲,甚至压强还能更大更集中。但是短刃斧最大的问题,就是容易被格挡,对方架住你没有刃的那一段,斧刃就发挥不出战力了。
如果把刃口的宽度加长数倍,让敌人慌乱之间无论怎么招架,都会架在刃的部分上,那么以战斧的巨力惯性,把对方格挡的木柄直接砍断,都是很容易的。
不过,既然原本的战斧并不打造成这个样子,而如今张裔造的这批却做到了,那就说明张裔肯定是克服了一些技术难点,或是得到了什么新颖的设计思路启发。
甘宁并不懂军工生产,也不懂冶金锻造,他只能本着虚心求教的态度,问起其中缘由。
张裔也知无不言,指出了其中的一些难点,以及改良后的优势。
“往年打造的战斧,斧刃短窄,一方面是钢材强度不够,如果斧刃厚度不够,却一味拉长,巨力劈砍之下,就容易折断。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优质的钢材价钱昂贵,打造战斧时要尽量省料。
不过这两个难处,如今都一一解决了。犍为郡的火气井炼钢工坊,锻造出的钢材韧性更胜往昔,能够在总重增加不多的情况下,打造出刃长提升数倍的战斧。
而且,名匠蒲先生,今年又按令君的吩咐,琢磨出了一种新的打造战斧之法,也可以用于打造其他厚度比较大的兵器,令君称之为夹钢法。
就是用廉价的普通铁材,配合优质好钢,在好钢背后开槽,或是叠打,把廉价厚实的铁材夹在槽内,在略微红热时,用巨力水锤锻打冲压,将其紧密夯实在一起,冷却打磨之后,便再无法分开,战斧整体的强度也绝对够用。
有了这些新的短柄重兵器,将军率领蛮兵在丘陵、密林之中野战,就再也不用惧怕当地南蛮的伏击了。纵然当地南蛮有数倍之众,也难以抵挡朝廷之兵。”
张裔提到的“夹钢法”,后世同样是很容易想到的。
正如后世随便拉一个普通人,都知道“好钢用在刀刃上”的道理,说明现代哪怕是打造一把菜刀,其刀刃和刀背用的钢材也是不一样的。
但是在东汉,夹钢法也好,包钢法也好,无疑都还处在摸索中,甚至是毫无踪迹可寻。
这个时代的匠人,要控制刀刃和刀背的钢材不同特性,只能是靠分程度淬火的方式实现,而能实现这一步的,也已经算是了不得的名匠了。
而张裔让蒲元鼓捣出来的这种新生产技巧,对于远在荆州遥控的诸葛瑾而言,却不过是灵光一闪拍脑门的小点子罢了。
他只是知道几句“好钢用在刀刃上”的俗语,就能轻松想到这么一条惠而不费的技术改良小技巧。
看着己方从甲胄到武器,都得到了量身定做级别的加强,甘宁内心自然是愈发笃定,他觉得自己已经万事俱备了。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shuwu.vip/book/173869/5079808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shuwu.vip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