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5
推荐阅读:通天仙族、读心剑灵后,我带满门冤种杀疯了、修行从役使六丁六甲开始、人在三国:从传道起家、北宋穿越指南、凡人:我五雷之体,娶妻陈巧倩!、谍海青云、从旁门左道开始肝成万法道君、仙子别怕,我是瞎子、我在三国骑砍无双、
说:孔子最欣赏素然率真之气了!无论你拥有多少种颜色,白色才是最关键的、最重要的、最值得推崇的,当然,也是最绚烂的!
子夏得到了老师的答复以后,并不止步于此,他脑袋瓜子灵活,立刻联想到学习的重点——“礼”上面去了。
所以他问:“礼后乎?”
这句话的翻译同样整死了不少人,不少翻译是这样的:“‘礼’也应该放在后面吗?”
然后,一堆人又争论得面红耳赤:既然“礼”要放在后面,那什么要在前面呢?有人说“德行”,有人说“秩序”,答案五花八门,实在是令人啼笑皆非。
咱们翻译这句“礼后乎?”时,不可拘泥于字面意思。
这里很明显,“后”不是指放在后面,而是指代了前文同样置于后的“素”,也就是素然率真之意。连起来翻译就是:礼(的实践)也应该素然率真吗?
而且,这种翻译是有旁证的:孔子对礼的态度。
其一,无论什么时候,孔子都是大力推崇礼乐的,又怎会把礼放在后头呢?
其二,前一期我们讲“林放问礼之本”一则的时候,孔子就明确表示:礼,与其奢也,宁简;丧,与其易也,宁戚。意思是,礼乐,与其奢侈,不如从简;丧礼,与其置办周全,不如内心真正哀恸。
这不就是孔子对礼的真正想法吗?
一字以蔽之,曰:素。
感谢您的阅读!
竟然有人质疑孔子不知礼?
又到了星期六,一纯决定偷个懒,咱们今天不讲长篇大论,来看一则挺有趣的短小君。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论语·八佾第三》
孔夫子进入太庙的时候,做什么事情都要经过询问。
这个太庙,指的是帝王的祖庙。
大家伙都知道,孔夫子曾官至鲁国大司寇。
大司寇,是在中央政府执掌司法权的最高长官,在当时是一个大官。
因此,孔子是有机会进入到太庙里的。
但是,为什么孔子在太庙里的一切行动都要经过询问呢?
孔子不是春秋时期公认的礼仪专家吗?他明明非常熟悉周礼,为什么还要询问太庙里的主持呢?他应该清楚全套的礼节啊!
哎,当时有人也这么质疑了:“谁说邹县的那个人很懂礼的?进入太庙,做什么事都要问别人。”
在这里,“鄹人之子”就是指孔子,孔子的家乡在曲阜东南,那里古时候是一个叫“鄹”的县邑。
孔子听闻,也不恼怒,他说:“这正是知礼的表现。”
孔子“每事问”的行为确实是礼节充分的表现。
您想啊,孔子固然有知礼的美名在外,但他实际的官职是掌管司法的大司寇,跟宗庙之礼毫不沾边。
因此,尊崇《周礼》上要求人们要各司其职、谦虚谨慎的礼法,即便孔子再知礼,在别人的职务范围也不能随意行动。
孔子这种给予别人尊敬的守礼行为,落在不懂礼的人眼中就变了味儿,还以为是:孔子笨笨的,不知道该怎么做,因而询问他人呢。
所以呀,我们要锻炼出长远的目光,透过现象看本质;自己没有十足把握的事情上,不要肆意言论。不然的话,不仅仅会造成他人的名誉伤害,更加将自己的无知展露得一清二楚。
今天就到这里,下章见!
孔子最为守护的东西竟惨遭挑衅!
《八佾第三》里的内容基本上都和礼制有关,除了之前重点讲过的反面教材季氏以外,还有一大批人奋勇争先地违背礼制!
要知道,孔子的毕生愿望就是恢复礼乐教化,以重现周公时代的平安岁月,使得天下万民能够安居乐业。
所以,在礼坏乐崩的春秋战国之交,可怜的孔夫子屡屡遭到挑衅。
为了更真切地呈现出当时的社会风气,也为了让大家更深层地体会孔子遭到的压力,今天,我们再来看相关的两则内容。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论语·八佾第三》第十则
孔子(捂着脸):“禘祭,从‘既灌’这个环节往后,我都不愿意看下去了。”
感觉最后一句用粤语说更带感,注意拿捏好三分无奈、七分鄙夷的语调——“真系冇眼睇咯!”
首先,跟您解释一下“禘祭”是什么活动。
在《礼记·祭法》中有相关记载:“殷人禘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七代之所以更立者:禘、郊、宗、祖,其余不变也。”
上古至夏商周三代在祭祀方面有四个大型活动:禘祭、郊祀、宗祭和祖祭。其中禘祭排在首位,可见其重要性。
禘祭,是古代帝王祭祀始祖的大祭。
注意哟,这里的“始祖”是指同一血脉的家族认可的源头祖先。
我们回到文本进行详细说明:周人禘(名词作动词)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众所周知,周朝奠基者是周文王,您找找文王的位置在哪?没错,“祖文王”的意思是周代的祖祭祭的是文王。
而我们今天的主角“禘祭”祭的是谁?
答案是:喾!
这人是谁呀?我咋不知道他呢?这字儿咋读呀?
或许很多看官已经满肚子疑问了,甚至有心人还能发现:这《礼记》上商朝和周朝的禘祭对象居然都是喾!这个喾是何许人也!
哈哈,请您拿出rap的感觉往下读,问题的答案全都在里面。
喾/他有个酷酷的读音/请跟我一起念“ku”!
姓姬名俊高辛氏/住在商丘某一户。
三皇五帝排第三/黄帝是他曾祖父。
束发之年佐颛顼/聪明能干人皆慕。
而立之年登帝位/顺天爱民两不误。
你问/他因何作两代始祖?
正妃有子周祖弃/次妃生子商祖契。
子孙争气创佳绩/后世黎民甚欢喜。
(一纯原创打油诗)
所以,您知道为什么商朝和周朝的禘祭对象居然都是喾了吧?
人家不仅治国厉害,连生孩子方面也毫不逊色:生的嫡子弃(后稷),是周朝姬氏始祖;庶子契,是商朝姒氏始祖。
喾的传奇人生就介绍到这里,一纯正努力地把正题扯回来,咱们继续说“禘祭”的事情。
孔子不是说都没眼看禘祭了嘛,一纯觉得这里面有两层因素导致孔子没眼看:
第一、《论语》原文说孔子没眼看的部分是“禘自既灌而往者”——“从禘祭的‘既灌’这个环节往后”。
既灌,一般认为是祭祀中第一次献酒的那个环节。
禘祭,作为
子夏得到了老师的答复以后,并不止步于此,他脑袋瓜子灵活,立刻联想到学习的重点——“礼”上面去了。
所以他问:“礼后乎?”
这句话的翻译同样整死了不少人,不少翻译是这样的:“‘礼’也应该放在后面吗?”
然后,一堆人又争论得面红耳赤:既然“礼”要放在后面,那什么要在前面呢?有人说“德行”,有人说“秩序”,答案五花八门,实在是令人啼笑皆非。
咱们翻译这句“礼后乎?”时,不可拘泥于字面意思。
这里很明显,“后”不是指放在后面,而是指代了前文同样置于后的“素”,也就是素然率真之意。连起来翻译就是:礼(的实践)也应该素然率真吗?
而且,这种翻译是有旁证的:孔子对礼的态度。
其一,无论什么时候,孔子都是大力推崇礼乐的,又怎会把礼放在后头呢?
其二,前一期我们讲“林放问礼之本”一则的时候,孔子就明确表示:礼,与其奢也,宁简;丧,与其易也,宁戚。意思是,礼乐,与其奢侈,不如从简;丧礼,与其置办周全,不如内心真正哀恸。
这不就是孔子对礼的真正想法吗?
一字以蔽之,曰:素。
感谢您的阅读!
竟然有人质疑孔子不知礼?
又到了星期六,一纯决定偷个懒,咱们今天不讲长篇大论,来看一则挺有趣的短小君。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论语·八佾第三》
孔夫子进入太庙的时候,做什么事情都要经过询问。
这个太庙,指的是帝王的祖庙。
大家伙都知道,孔夫子曾官至鲁国大司寇。
大司寇,是在中央政府执掌司法权的最高长官,在当时是一个大官。
因此,孔子是有机会进入到太庙里的。
但是,为什么孔子在太庙里的一切行动都要经过询问呢?
孔子不是春秋时期公认的礼仪专家吗?他明明非常熟悉周礼,为什么还要询问太庙里的主持呢?他应该清楚全套的礼节啊!
哎,当时有人也这么质疑了:“谁说邹县的那个人很懂礼的?进入太庙,做什么事都要问别人。”
在这里,“鄹人之子”就是指孔子,孔子的家乡在曲阜东南,那里古时候是一个叫“鄹”的县邑。
孔子听闻,也不恼怒,他说:“这正是知礼的表现。”
孔子“每事问”的行为确实是礼节充分的表现。
您想啊,孔子固然有知礼的美名在外,但他实际的官职是掌管司法的大司寇,跟宗庙之礼毫不沾边。
因此,尊崇《周礼》上要求人们要各司其职、谦虚谨慎的礼法,即便孔子再知礼,在别人的职务范围也不能随意行动。
孔子这种给予别人尊敬的守礼行为,落在不懂礼的人眼中就变了味儿,还以为是:孔子笨笨的,不知道该怎么做,因而询问他人呢。
所以呀,我们要锻炼出长远的目光,透过现象看本质;自己没有十足把握的事情上,不要肆意言论。不然的话,不仅仅会造成他人的名誉伤害,更加将自己的无知展露得一清二楚。
今天就到这里,下章见!
孔子最为守护的东西竟惨遭挑衅!
《八佾第三》里的内容基本上都和礼制有关,除了之前重点讲过的反面教材季氏以外,还有一大批人奋勇争先地违背礼制!
要知道,孔子的毕生愿望就是恢复礼乐教化,以重现周公时代的平安岁月,使得天下万民能够安居乐业。
所以,在礼坏乐崩的春秋战国之交,可怜的孔夫子屡屡遭到挑衅。
为了更真切地呈现出当时的社会风气,也为了让大家更深层地体会孔子遭到的压力,今天,我们再来看相关的两则内容。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论语·八佾第三》第十则
孔子(捂着脸):“禘祭,从‘既灌’这个环节往后,我都不愿意看下去了。”
感觉最后一句用粤语说更带感,注意拿捏好三分无奈、七分鄙夷的语调——“真系冇眼睇咯!”
首先,跟您解释一下“禘祭”是什么活动。
在《礼记·祭法》中有相关记载:“殷人禘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七代之所以更立者:禘、郊、宗、祖,其余不变也。”
上古至夏商周三代在祭祀方面有四个大型活动:禘祭、郊祀、宗祭和祖祭。其中禘祭排在首位,可见其重要性。
禘祭,是古代帝王祭祀始祖的大祭。
注意哟,这里的“始祖”是指同一血脉的家族认可的源头祖先。
我们回到文本进行详细说明:周人禘(名词作动词)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众所周知,周朝奠基者是周文王,您找找文王的位置在哪?没错,“祖文王”的意思是周代的祖祭祭的是文王。
而我们今天的主角“禘祭”祭的是谁?
答案是:喾!
这人是谁呀?我咋不知道他呢?这字儿咋读呀?
或许很多看官已经满肚子疑问了,甚至有心人还能发现:这《礼记》上商朝和周朝的禘祭对象居然都是喾!这个喾是何许人也!
哈哈,请您拿出rap的感觉往下读,问题的答案全都在里面。
喾/他有个酷酷的读音/请跟我一起念“ku”!
姓姬名俊高辛氏/住在商丘某一户。
三皇五帝排第三/黄帝是他曾祖父。
束发之年佐颛顼/聪明能干人皆慕。
而立之年登帝位/顺天爱民两不误。
你问/他因何作两代始祖?
正妃有子周祖弃/次妃生子商祖契。
子孙争气创佳绩/后世黎民甚欢喜。
(一纯原创打油诗)
所以,您知道为什么商朝和周朝的禘祭对象居然都是喾了吧?
人家不仅治国厉害,连生孩子方面也毫不逊色:生的嫡子弃(后稷),是周朝姬氏始祖;庶子契,是商朝姒氏始祖。
喾的传奇人生就介绍到这里,一纯正努力地把正题扯回来,咱们继续说“禘祭”的事情。
孔子不是说都没眼看禘祭了嘛,一纯觉得这里面有两层因素导致孔子没眼看:
第一、《论语》原文说孔子没眼看的部分是“禘自既灌而往者”——“从禘祭的‘既灌’这个环节往后”。
既灌,一般认为是祭祀中第一次献酒的那个环节。
禘祭,作为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shuwu.vip/book/34331/451744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shuwu.vip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