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五章 科举
推荐阅读:洪荒:悟性逆天,我为截教第一仙、深渊入侵?身为魔修的我笑了、战锤:向虚空领主致敬!、好好好,我抢功劳是吧?、不死秦王,从吃下金蝉开始、横推武道:从降妖伏魔开始、皇帝替身:我的体质每天增加一点、艾尔登法环,但是带着风灵月影、领主:序列主宰、金丹是恒星,你管这叫修仙?、
南国江山 作者:四国军棋
第二百二十五章 科举
南国江山 作者:四国军棋
第二百二十五章 科举
“是的,科考”杨渥笑道:“自从中唐以来,朝廷虽然坚持科举取士,但内里黑幕重重,舞弊的情况甚是严重。众多有才能的士子晋升无门,所以随着天下大乱,许多人只能依附于各方藩镇,或者给一些地方刺史担任幕僚,但更多的士子却是选择隐居山野,或者耕读传家,或者开设私学。”
“并非这些人不想出来为官,而是他们根本没有为官的途径,毕竟能够让各方势力重用的只是少数人。孩儿觉得,若是给他们一个公平竞争的途径,肯定会有很多优秀人才前来的”
天下从来都不缺人才,缺少的是选拔人才的合理机制,乱世的时候更是如此。唐朝虽然在武则天时期通过改革,使得科举的公平性有了提高,科举取士成为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但唐朝时期各种科举舞弊依旧很严重,到了唐末,科举更是被一些权贵掌控,许多有才能的世子只能流落草莽。
若是能用一种相对公平的手段来选拔,肯定能吸引众多有才学的文士前来。不过科考的好处虽然显而易见,但如今诸多藩镇里面都没有实行科考的。
究其原因,还是如今各藩镇都是武夫当道,对文教不怎么重视,官员多数由武将担任,真正需要文士出任的职位并不多,也就是一些幕僚谋士而已,靠着投效他们的士子就足够胜任了,没必要再开科举。
也就是江西那边,对文教比较看中,有过一些类似于科考的举动,使得许多外地士子都跑过去了。
不过钟传可不是什么明主,他虽然重视文教,也任用一些士子,但他在江西割据多年,却没有多少声势,看上去前途也不大,所以那些真正有能力的士子其实也没多少前去投靠他的。
但淮南就不同了,淮南可是天下有名的强藩,加上杨行密的声誉在整个天下都是有名的,他若是开科考,想来许多真正有才能的士子也会愿意前来。
“开科考倒也是个可取的法子。”杨行密点点头,“只是,你打算开哪一科明经明算还是进士科你要知道,那些读死书的人未必有什么真实能力,许多有真实能力的人却未必懂那些儒家经文。你开科取士,可别尽招些读死书的人来”
若说如今各藩镇对科举不怎么感冒,其实也因为真正有能力的人其实很多都不善于科考,像朱全忠的幕僚敬翔,当初就是落榜士子;还有杨行密当初的谋士袁袭,也是科举上不如意之人,还有戴友规,严可求,高勗等等,这些都没有走科举的路子,但同样才能不俗,所以杨行密以前对科举也不怎么重视。
“暂时只开明经科和明算科”杨渥道。
明经科是唐朝科举的基本科目,主要科试帖经和策论。其中帖经主要便是背诵经义,只要肯下功夫,一般人都没有多大问题;而策论则是议论当前政治问题、向朝廷献策的文章,这才是真正考察一个人的才能的地方。
相比之下,进士科则是考察诗文歌赋和策论,其中诗文歌赋是需要极高的天赋的;若是考进士科,许多有才能却不擅长诗词歌赋的只怕就要倒在这一关了。所以杨渥选择了有利于那些在策论方面更加擅长的士子发挥自己能力的明经科。
明算科则是考察数学的,是一种自然科学的考察。不过明算科在唐朝并不受重视,即便是盛唐时期,明算科录取的人数就很少,选拔出来的也是去了钦天监等清净衙门,所以愿意去考的人并不多;到了唐末,明算科更是被废除了。
杨渥作为后世来人,自然对数学非常重视,即便此时开明算科也许什么人才都招录不到,但总还是要试一试。
当然,不管是哪一科,其实杨渥还是有极大的不满意的地方,只不过如今万事俱废,第一次开科举时还是保守一点,按照以前的科目进行,等以后走上正轨了再来做调整。
“既然你已经有了想法,那就放手去做。至于你姐夫那里,你要记住,不管如何他都是你姐夫,应该是你最亲近的人,最得力的人,不要一味信任外人却忘了培养这些姻亲。”杨行密最后叮嘱道,显然是同意了杨渥对刘仁规的安排。
杨渥连忙点头应是。
洪州。
自从钟传割据江西以来,江西之地因为远离兵祸,这十几年来大量外地百姓逃亡此地,给当地的开发带来了极大好处,如今的江西早已不是当初的不毛之地,许多地方的繁华之处不下于江淮。
镇南节度使府中,一场争论依旧在持续着。
虽说出兵歙州的命令早已下达,负责出征的六万大军也已经准备妥当,然而最关键的地方,由谁来领兵的问题,却始终没有个结果。
按理说,六万大军出征,在南方也是一场较大规模的战争了,所以最好的领兵人选自然是钟传自己,然而最近一段时间钟传有病在身,没法亲自出征,只能在几个儿子里面选择一人为主将,然后让一位军中宿将为副。
只是,究竟选哪个儿子为将却让钟传感到为难,毕竟这不仅是一次领兵出征的人选问题,更重要的是会影响到将来继承人的问题。
他的长子钟匡时既是长子,又是嫡子,本来是最好的继承人选,在诸多官员中有很多支持者,军中将领也有很多支持他的。但钟传却对他不怎么满意,觉得他性格有些柔弱;钟传虽然重视文教,但他也知道,一个柔弱的继承人在这乱世之中可不是什么好事。
至于次子钟延规,他在各个方面都与钟传有相似之处,最受钟传的喜爱。而且他对军事也有些了解,本来是最好的领兵人选,然而他他性格有些偏激,得罪了许多人,导致他在众多官员中的支持者相对较少。
所以这两方比较起来,钟传始终下定不了决心该选择何人为继承人,自然就没法决定由谁去领兵。
ps:已经确定了,本周五上架,欢迎大家到时来订阅,这几天俺也要开始存稿了。
b
第二百二十五章 科举
-
第二百二十五章 科举
-
第二百二十五章 科举
南国江山 作者:四国军棋
第二百二十五章 科举
“是的,科考”杨渥笑道:“自从中唐以来,朝廷虽然坚持科举取士,但内里黑幕重重,舞弊的情况甚是严重。众多有才能的士子晋升无门,所以随着天下大乱,许多人只能依附于各方藩镇,或者给一些地方刺史担任幕僚,但更多的士子却是选择隐居山野,或者耕读传家,或者开设私学。”
“并非这些人不想出来为官,而是他们根本没有为官的途径,毕竟能够让各方势力重用的只是少数人。孩儿觉得,若是给他们一个公平竞争的途径,肯定会有很多优秀人才前来的”
天下从来都不缺人才,缺少的是选拔人才的合理机制,乱世的时候更是如此。唐朝虽然在武则天时期通过改革,使得科举的公平性有了提高,科举取士成为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但唐朝时期各种科举舞弊依旧很严重,到了唐末,科举更是被一些权贵掌控,许多有才能的世子只能流落草莽。
若是能用一种相对公平的手段来选拔,肯定能吸引众多有才学的文士前来。不过科考的好处虽然显而易见,但如今诸多藩镇里面都没有实行科考的。
究其原因,还是如今各藩镇都是武夫当道,对文教不怎么重视,官员多数由武将担任,真正需要文士出任的职位并不多,也就是一些幕僚谋士而已,靠着投效他们的士子就足够胜任了,没必要再开科举。
也就是江西那边,对文教比较看中,有过一些类似于科考的举动,使得许多外地士子都跑过去了。
不过钟传可不是什么明主,他虽然重视文教,也任用一些士子,但他在江西割据多年,却没有多少声势,看上去前途也不大,所以那些真正有能力的士子其实也没多少前去投靠他的。
但淮南就不同了,淮南可是天下有名的强藩,加上杨行密的声誉在整个天下都是有名的,他若是开科考,想来许多真正有才能的士子也会愿意前来。
“开科考倒也是个可取的法子。”杨行密点点头,“只是,你打算开哪一科明经明算还是进士科你要知道,那些读死书的人未必有什么真实能力,许多有真实能力的人却未必懂那些儒家经文。你开科取士,可别尽招些读死书的人来”
若说如今各藩镇对科举不怎么感冒,其实也因为真正有能力的人其实很多都不善于科考,像朱全忠的幕僚敬翔,当初就是落榜士子;还有杨行密当初的谋士袁袭,也是科举上不如意之人,还有戴友规,严可求,高勗等等,这些都没有走科举的路子,但同样才能不俗,所以杨行密以前对科举也不怎么重视。
“暂时只开明经科和明算科”杨渥道。
明经科是唐朝科举的基本科目,主要科试帖经和策论。其中帖经主要便是背诵经义,只要肯下功夫,一般人都没有多大问题;而策论则是议论当前政治问题、向朝廷献策的文章,这才是真正考察一个人的才能的地方。
相比之下,进士科则是考察诗文歌赋和策论,其中诗文歌赋是需要极高的天赋的;若是考进士科,许多有才能却不擅长诗词歌赋的只怕就要倒在这一关了。所以杨渥选择了有利于那些在策论方面更加擅长的士子发挥自己能力的明经科。
明算科则是考察数学的,是一种自然科学的考察。不过明算科在唐朝并不受重视,即便是盛唐时期,明算科录取的人数就很少,选拔出来的也是去了钦天监等清净衙门,所以愿意去考的人并不多;到了唐末,明算科更是被废除了。
杨渥作为后世来人,自然对数学非常重视,即便此时开明算科也许什么人才都招录不到,但总还是要试一试。
当然,不管是哪一科,其实杨渥还是有极大的不满意的地方,只不过如今万事俱废,第一次开科举时还是保守一点,按照以前的科目进行,等以后走上正轨了再来做调整。
“既然你已经有了想法,那就放手去做。至于你姐夫那里,你要记住,不管如何他都是你姐夫,应该是你最亲近的人,最得力的人,不要一味信任外人却忘了培养这些姻亲。”杨行密最后叮嘱道,显然是同意了杨渥对刘仁规的安排。
杨渥连忙点头应是。
洪州。
自从钟传割据江西以来,江西之地因为远离兵祸,这十几年来大量外地百姓逃亡此地,给当地的开发带来了极大好处,如今的江西早已不是当初的不毛之地,许多地方的繁华之处不下于江淮。
镇南节度使府中,一场争论依旧在持续着。
虽说出兵歙州的命令早已下达,负责出征的六万大军也已经准备妥当,然而最关键的地方,由谁来领兵的问题,却始终没有个结果。
按理说,六万大军出征,在南方也是一场较大规模的战争了,所以最好的领兵人选自然是钟传自己,然而最近一段时间钟传有病在身,没法亲自出征,只能在几个儿子里面选择一人为主将,然后让一位军中宿将为副。
只是,究竟选哪个儿子为将却让钟传感到为难,毕竟这不仅是一次领兵出征的人选问题,更重要的是会影响到将来继承人的问题。
他的长子钟匡时既是长子,又是嫡子,本来是最好的继承人选,在诸多官员中有很多支持者,军中将领也有很多支持他的。但钟传却对他不怎么满意,觉得他性格有些柔弱;钟传虽然重视文教,但他也知道,一个柔弱的继承人在这乱世之中可不是什么好事。
至于次子钟延规,他在各个方面都与钟传有相似之处,最受钟传的喜爱。而且他对军事也有些了解,本来是最好的领兵人选,然而他他性格有些偏激,得罪了许多人,导致他在众多官员中的支持者相对较少。
所以这两方比较起来,钟传始终下定不了决心该选择何人为继承人,自然就没法决定由谁去领兵。
ps:已经确定了,本周五上架,欢迎大家到时来订阅,这几天俺也要开始存稿了。
b
第二百二十五章 科举
-
第二百二十五章 科举
-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shuwu.vip/book/47170/662840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shuwu.vip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