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错失良机
推荐阅读:穿越者大联盟、我的神秘赶山异闻、犁汉、大明与新罗马与无限神机、诡秘之主:瑶光、刚毅坚卓的他们、机战:从高达OO开始、求求了,快回家练琴吧、斗罗:萧炎穿越成唐三兄弟、这无限的世界、
陈雨并不知道,两个巡抚三言两语就给他决定了未来的安排,给他带来了幸福的烦恼。他这时满脑子都在想,只要朱大典认可了这些首级的功劳,不仅与吴安邦的冲突可以一笔勾销,而且自己的职务是不是可以再往上升一升?
果然如他所料,朱大典看着陈雨,满意地说:“你这次的功劳,本抚会替你记着的,等平叛之后,自会禀报朝廷,论功行赏。至于登州总兵吴安邦的事情,待查明之后,再做处置。”
陈雨大喜,恭敬地说:“谢军门!”
朱大典摆摆手:“你带领部下,跟随大军前往登州。眼下正是用人之际,只要你有本事,迟早会出人头地。”
“遵令。”陈雨正准备退下,却听朱大典对陈应元说:“今日大军赶了近百里路,人疲马乏,还是在黄县休整一晚,明日再拔营不迟。”
陈雨犹豫了一下,上前两步,说道:“启禀军门,原本这样的事轮不到下官插嘴,不过有件事不吐不快……”
因为三百叛军首级的事情,朱大典对陈雨印象不错,闻言大度地说:“本抚也不是独行专断之人,有什么好计策,都可以说嘛。你有何妙计,说来听听。”
陈雨组织了一下措辞,小心翼翼地说:“军门明见,叛军主力已经围住了登州城,并且堵住了城池三面的道路,只剩下海路,眼下登州城已经是一座与外部隔绝的孤城……”
“那又如何?”朱大典笑道,“这不是更好吗?孙初阳虽然因为处置叛乱不力,已经被降旨免去巡抚一职,但是依然可以戴罪立功,登州城又是他经营多年的地方,城防稳固、大炮犀利,叛军轻易无法攻下。只要大军与城内夹击,孔有德、李九成之流也就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
陈应元也笑道:“放任叛军直奔登州,然后利用登州为诱饵,内外夹击,将叛军一网打尽,这正是延之筹划已久的谋略,无需担心。”
陈雨硬着头皮说:“可是军门想过没有?叛军前有坚城,后有追兵,不可能选择旷日持久的围城战,只会剑走偏锋。登州城守军听说以东江旧将为主,和叛军同气连枝,加上山东军民与辽人素来不合,平日诸多刁难,辽人怨恨已久……”
本来这是他不会说的秘密,除了吴安邦,他没有向旁人提起。不过现在形势发生了变化,李应元撞到他的枪口上,送上了一份大功,原本为了自保而保守的这个秘密已经不重要了。现在反而要担忧的是叛军攻陷城池之后,反过来利用城防与大炮对抗平叛大军。之前陈雨是不想白白送死,所以利用了历史的惯性自保,而现在则想反过来改变历史事件,阻止其发生。他并不想把自己困在登州城外,陪着朱大典耗在旷日持久的围城战中。
朱大典脸色一变:“你是在怀疑本抚的判断?登州城内有东江镇旧将本抚知道,辽人与本地士绅军民不合,本抚也知道。但是此刻登州仍由孙初阳掌控,区区几名辽将,又能掀起多大的风浪?难不成他们还有这么大的胆量,与叛军勾结,赚开城门?”
事实就是这样啊,陈雨心道,可惜不能明说。他耐心劝道:“叛军是不是会内外勾结赚开城门下官不知道,但是小心驶得万年船,军门何不宁可信其有,加快行军速度,打叛军一个措手不及?黄县离登州城不远,大军只要连夜赶路,明日太阳下山前就能赶到登州城下,将叛军包了饺子。万一给了叛军机会,真的进了城,那么攻城就要耗费十倍、百倍的力气了……”
“够了!”朱大典喝止了陈雨,沉声说,“本抚本来对你印象不错,你不要蹬鼻子上脸,来指导本抚该如何做。”在他看来,为了一个猜测,几万大军急行军一天一夜赶到登州,以疲惫之师对抗叛军主力,是极其愚蠢的行为。
陈雨眼见无法劝服朱大典,只好闭嘴不言。献策不成也就罢了,得罪了大佬就得不偿失了。
朱大典挥手下令:“传令全军,就地安营扎寨!探马往前走二十里,保持戒备,防备叛军杀回马枪。”
大军接到命令后行动起来,按照各自的营头寻找地方安营扎寨。陈雨的人作晚已经搭建了营寨,此刻就只需返回便是。
傍晚时分,颇有些郁闷的陈雨在顾影、张富贵等人的陪同下,围着营寨散步。走了两个圈之后,陈雨碰到了一个年轻的武将,这人主动说:“某乃宁远游击吴三桂,有件事很好奇,想问问陈百户。”
陈雨没想到这位居然就是大名鼎鼎的吴三桂。他仔细打量了一番对方,二十出头的年纪,中等身材,长相颇为英武,目光如注,眼神坚毅,除了鼻子上有一道浅浅的疤痕,看起来面相略微有些凶恶,怎么看都不是电视中刻画的猥琐汉奸模样。
不管以后的历史会不会重演,反正此时的吴三桂也不是他一个小小百户能得罪的,拱手道:“原来是吴将军,久仰大名,今日得见,三生有幸。”
吴三桂有些意外:“哦?吴某远在辽东,陈百户在山东如何久仰?”
陈雨微笑道:“下官虽在威海卫僻远之地,可是吴游击为救父亲,率家丁数十人杀进上万鞑子阵中,斩敌将首级而归,皇上也亲口称赞。‘孝闻九边,勇冠三军’的英勇事迹,又有谁不知道呢?”
吴三桂嘴角上扬,摸了摸鼻子上的伤疤,掩饰住心中的得意,口中谦虚道:“为人子需尽孝,不过是做了份内之事,过奖了。陈百户带领几百部下,就能斩首三百,也是人中豪杰,”
“呵呵,吴游击谬赞了。”陈雨一边客套,一边仔细观察着对方的动作,野史中曾记载吴三桂的一个习惯,心情高兴或者谈不投机时,都会“自扪其鼻”,看来是真的。这个疤痕,据说就是当时为了救父亲吴襄,被敌人砍伤留下来的。
有了这样愉快的开头,接下来的谈话就顺利了。
果然如他所料,朱大典看着陈雨,满意地说:“你这次的功劳,本抚会替你记着的,等平叛之后,自会禀报朝廷,论功行赏。至于登州总兵吴安邦的事情,待查明之后,再做处置。”
陈雨大喜,恭敬地说:“谢军门!”
朱大典摆摆手:“你带领部下,跟随大军前往登州。眼下正是用人之际,只要你有本事,迟早会出人头地。”
“遵令。”陈雨正准备退下,却听朱大典对陈应元说:“今日大军赶了近百里路,人疲马乏,还是在黄县休整一晚,明日再拔营不迟。”
陈雨犹豫了一下,上前两步,说道:“启禀军门,原本这样的事轮不到下官插嘴,不过有件事不吐不快……”
因为三百叛军首级的事情,朱大典对陈雨印象不错,闻言大度地说:“本抚也不是独行专断之人,有什么好计策,都可以说嘛。你有何妙计,说来听听。”
陈雨组织了一下措辞,小心翼翼地说:“军门明见,叛军主力已经围住了登州城,并且堵住了城池三面的道路,只剩下海路,眼下登州城已经是一座与外部隔绝的孤城……”
“那又如何?”朱大典笑道,“这不是更好吗?孙初阳虽然因为处置叛乱不力,已经被降旨免去巡抚一职,但是依然可以戴罪立功,登州城又是他经营多年的地方,城防稳固、大炮犀利,叛军轻易无法攻下。只要大军与城内夹击,孔有德、李九成之流也就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
陈应元也笑道:“放任叛军直奔登州,然后利用登州为诱饵,内外夹击,将叛军一网打尽,这正是延之筹划已久的谋略,无需担心。”
陈雨硬着头皮说:“可是军门想过没有?叛军前有坚城,后有追兵,不可能选择旷日持久的围城战,只会剑走偏锋。登州城守军听说以东江旧将为主,和叛军同气连枝,加上山东军民与辽人素来不合,平日诸多刁难,辽人怨恨已久……”
本来这是他不会说的秘密,除了吴安邦,他没有向旁人提起。不过现在形势发生了变化,李应元撞到他的枪口上,送上了一份大功,原本为了自保而保守的这个秘密已经不重要了。现在反而要担忧的是叛军攻陷城池之后,反过来利用城防与大炮对抗平叛大军。之前陈雨是不想白白送死,所以利用了历史的惯性自保,而现在则想反过来改变历史事件,阻止其发生。他并不想把自己困在登州城外,陪着朱大典耗在旷日持久的围城战中。
朱大典脸色一变:“你是在怀疑本抚的判断?登州城内有东江镇旧将本抚知道,辽人与本地士绅军民不合,本抚也知道。但是此刻登州仍由孙初阳掌控,区区几名辽将,又能掀起多大的风浪?难不成他们还有这么大的胆量,与叛军勾结,赚开城门?”
事实就是这样啊,陈雨心道,可惜不能明说。他耐心劝道:“叛军是不是会内外勾结赚开城门下官不知道,但是小心驶得万年船,军门何不宁可信其有,加快行军速度,打叛军一个措手不及?黄县离登州城不远,大军只要连夜赶路,明日太阳下山前就能赶到登州城下,将叛军包了饺子。万一给了叛军机会,真的进了城,那么攻城就要耗费十倍、百倍的力气了……”
“够了!”朱大典喝止了陈雨,沉声说,“本抚本来对你印象不错,你不要蹬鼻子上脸,来指导本抚该如何做。”在他看来,为了一个猜测,几万大军急行军一天一夜赶到登州,以疲惫之师对抗叛军主力,是极其愚蠢的行为。
陈雨眼见无法劝服朱大典,只好闭嘴不言。献策不成也就罢了,得罪了大佬就得不偿失了。
朱大典挥手下令:“传令全军,就地安营扎寨!探马往前走二十里,保持戒备,防备叛军杀回马枪。”
大军接到命令后行动起来,按照各自的营头寻找地方安营扎寨。陈雨的人作晚已经搭建了营寨,此刻就只需返回便是。
傍晚时分,颇有些郁闷的陈雨在顾影、张富贵等人的陪同下,围着营寨散步。走了两个圈之后,陈雨碰到了一个年轻的武将,这人主动说:“某乃宁远游击吴三桂,有件事很好奇,想问问陈百户。”
陈雨没想到这位居然就是大名鼎鼎的吴三桂。他仔细打量了一番对方,二十出头的年纪,中等身材,长相颇为英武,目光如注,眼神坚毅,除了鼻子上有一道浅浅的疤痕,看起来面相略微有些凶恶,怎么看都不是电视中刻画的猥琐汉奸模样。
不管以后的历史会不会重演,反正此时的吴三桂也不是他一个小小百户能得罪的,拱手道:“原来是吴将军,久仰大名,今日得见,三生有幸。”
吴三桂有些意外:“哦?吴某远在辽东,陈百户在山东如何久仰?”
陈雨微笑道:“下官虽在威海卫僻远之地,可是吴游击为救父亲,率家丁数十人杀进上万鞑子阵中,斩敌将首级而归,皇上也亲口称赞。‘孝闻九边,勇冠三军’的英勇事迹,又有谁不知道呢?”
吴三桂嘴角上扬,摸了摸鼻子上的伤疤,掩饰住心中的得意,口中谦虚道:“为人子需尽孝,不过是做了份内之事,过奖了。陈百户带领几百部下,就能斩首三百,也是人中豪杰,”
“呵呵,吴游击谬赞了。”陈雨一边客套,一边仔细观察着对方的动作,野史中曾记载吴三桂的一个习惯,心情高兴或者谈不投机时,都会“自扪其鼻”,看来是真的。这个疤痕,据说就是当时为了救父亲吴襄,被敌人砍伤留下来的。
有了这样愉快的开头,接下来的谈话就顺利了。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shuwu.vip/book/51277/755504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shuwu.vip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