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刘邦最开始跟哪位大哥?
推荐阅读:通天仙族、读心剑灵后,我带满门冤种杀疯了、修行从役使六丁六甲开始、人在三国:从传道起家、北宋穿越指南、凡人:我五雷之体,娶妻陈巧倩!、谍海青云、从旁门左道开始肝成万法道君、仙子别怕,我是瞎子、我在三国骑砍无双、
像我们家隔壁丁小二一样,刘邦也成了一个靠后妈抚养的孩子。
孩子还小,看来是个苦命的娃哟。
辛亏,乡亲们很快发现,后妈李氏是个很善良本分的人。不知道为什么,从史料记载来看,她没有生孩子,因此把刘家四兄妹视若己出,照顾得很不错。
证据是,刘邦当了皇帝后,她被封为皇太后。如果李氏从小苛待他,刘邦还肯这样干吗?
后妈不恶毒,这是刘邦比我们家隔壁丁小二略为幸运的地方。
但刘邦还有个比丁小二更不幸的地方。
这个更不幸的地方,是丁小二好歹还读过小学啥的,起码自己的名字会写吧?而刘邦小时候压根就没上过学。
后来他知道,母亲改嫁后,很快为他生了个同母异父的弟弟,也姓刘,取名为交。刘交有名字,说明了一点,就是刘邦生母改嫁,嫁的是一个比刘爸爸更有文化、也更富有的人,因为那时候有文化而且有钱的人,才会给子女认真取名。
刘交自小就拜著名的学者为师,博览群书。
刘邦呢,可就没有这么幸运。当时经常打仗,上战场立功是平民子弟更直接的出路。读书都是要交费的,又没有大学可考,“读书无用论”在社会上很流行。平民家的子女,主动被送去上学的就很少。
作为中阳里农民的刘爸爸,因此没有尽到送子女读完初中的义务。
不读书也没有关系,那就在家好好干活吧。那时候,气候似乎越来越寒冷,实在说不上风调雨顺,地里的产出本来就很稀少,只能靠更加卖力地干活来多获得一点收成。
三兄弟中,刘爸爸最喜欢的是老二刘仲,因为他耕田放牧最卖力,将来维护世界和平、振兴老刘家就指望他了。
刘爸爸当然希望小儿子刘邦能学习二哥好榜样。
然而,刘邦和大哥二哥在品性上实在差别巨大,简直不像是亲兄弟。虽说龙生九子,各个不同,但刘邦和两个哥哥之间的性格差距也太大了些。
这种性格的差距,有各自先天禀赋不同的原因,但也有后天成长环境差异的因素。
作为家里的老晚,刘邦从小生母改嫁,哥哥姐姐自然要对他更加照顾;后妈李氏又怕别人说自己狠心,因此对他反而更娇纵。而且,上面有哥哥姐姐干活,需要他干活的地方自然就少了许多,使得他从小缺乏劳动的历练,养成与哥哥完全不同的性格。
他从小做事任性大胆,不服管教,相对的,也比两个哥哥显得更加大方外向,喜欢和别人在一起玩乐。
少年人,贪玩是天性,刘邦就常常丢下家里的活不干,跑去丰邑镇上瞎逛,有时候甚至撒野跑到更繁华的沛城去了,和一般年轻哥哥们玩。
喝酒、唱歌、跳舞、赌博、追逐姑娘,当然有时候也打打架、斗斗殴。
刘邦觉得,沛县比自己的老家中阳里大多了,也有趣多了。和兄弟们在一起玩耍的时光比种田轻松多了,也快活多了。
和我们家隔壁的丁小二刚从学校出来一样,他直接混社会了。
在和他一起混的这群年轻哥哥中,有卢绾、周勃、樊哙、审食其、周幉、雍齿,等等。他们的爸爸都没有钱也不当官,但他们后来都跻身王侯将相之列,有的不愧为古今名臣名将。
不过,他们这时候谁都没有觉得自己了不起,更没有谁觉得刘邦这个人了不起。有的人,甚至还常常藐视嘲笑刘邦,比如说刘邦爱吹牛皮夸大话等。
特别是雍齿,家族在沛县势力很大,又和县城的黑社会老大王陵关系特别好,因此常常粗声大气,对刘邦吆五喝六。心情不好,还送上几个拳头。
刘邦,一个亲娘改嫁的中阳里乡下土包子,有什么值得尊重的?
刘邦有时候真是被气得不行,但也没办法。
为了赢得兄弟们的喜爱敬重,刘邦很希望自己能表现得豪爽大方、讲义气。所以,有时候在街上打架犯事,为了躲避官差,就会带着兄弟们跑回中阳里躲躲风。
兄弟们躲风期间是要吃饭的。刘邦自己肯定请不起,也不敢带兄弟们回家惹刘爸爸生气。好在大哥对他很好,能帮他解决问题。
大哥勤劳持家,娶了个同样勤劳持家的嫂子。按照当时的法律规定,结婚的人必须和父母分家,大哥大嫂就从老刘家分出去独立成户,大嫂很快就生了个胖小子,这让两口子感到生活很有奔头,干活更努力。
刘邦就常去大哥家弄好的吃。有时候更是带着许多兄弟来。
这样吃下去,大哥累死也负担不起呀。
所以,这天刘邦又带着一伙兄弟,兴冲冲而来。大哥在地里干活。大嫂觉得是可忍,孰不可忍。
不好明着赶人,就铁青着脸,走进厨房,半天不出来。
刘邦和兄弟们都饿得肚子咕咕叫了,唤大嫂打饭。
“当!当!当!”
大嫂却在厨房里,弄出咣当哐当的巨响,说是在刮锅子底,家里饭都吃完了。
老娘不能伺候你这个游手好闲、吃里扒外、坐吃山空、百无一能的小叔子了。
大嫂当时有没有这样骂出声来,历史书上无明确记载。但这每一个词,都是当时刘邦给人们留下的印象。
大嫂这种刮锅子底的行为艺术,要表达的意思是很明确的。
兄弟们都明白是怎么回事,就一个个都走了。
兴致勃勃请兄弟们来吃饭,最后却只能让大家饿着回去,无疑让刘邦感到非常沮丧而耻辱。
人可以丢脸,但不能在兄弟面前丢脸。
这种耻辱,甚至让他记了一辈子。
屈辱之中的刘邦,心里最羡慕的,可能就是沛县的另一个年轻人了。
这个年轻人,就是大哥王陵。
王陵家是当地的大家族,他话不多,但一是一,二是二。沛县的青年们,没有不服他的。
可能是因为有其母才有其子。王陵的母亲,讲义气、有见识,能担当,堪称女中豪杰。我一直觉得,她和我们家对街拐角处开脚面铺的吕大娘有得一比。吕大娘的儿子,就是我们县的老大b哥。
刘邦多么想像王陵那样,处处受人敬重,兄弟们个个都给面子啊。
和我们家隔壁丁小二当初跟着矮子b哥混一样,刘邦认王陵做大哥。王陵能够当大哥,并不是浪得虚名,他对兄弟确实有情有义,对刘邦也很照顾。
不过,他的小弟还有很多,也只不过是把刘邦和所有的小弟一样关照而已。此时的刘邦在他眼里,也不见得有什么特别之处。
倒是王陵的母亲,慧眼识珠,看出这个老刘家的小伙子,与一般的小弟不同,很有特点。
刘邦没有读过书,大字不识一箩筐,好逸恶劳,喜欢邀朋会友,唱歌跳舞,喝酒打架,常年不归家,喊他做事比喊玉皇大帝做事还难,对许多事情都显得无所谓,却爱吹牛皮,很要面子。这些,似乎和所有的街头待业青年都没有什么两样。
但刘邦还有个比普通街头混混都突出的地方,那就是平时虽然穷得叮当响,但自己身上即使只有一个钱,也愿意和别人分成两半使;遇到乡亲们有困难,能帮上手的,他从不推辞。
有钱喜欢和别人一起用,宽和大度,有仁有义,这是乡亲们对刘邦的共同评价。
一般般的混混,能够做到兔子不吃窝边草就很了不起。但刘邦自己都吃了上顿没下顿,却还热心帮助乡里乡亲,用后来历史书上写的话说是“宽仁爱人”。
这是为什么呢?
;
孩子还小,看来是个苦命的娃哟。
辛亏,乡亲们很快发现,后妈李氏是个很善良本分的人。不知道为什么,从史料记载来看,她没有生孩子,因此把刘家四兄妹视若己出,照顾得很不错。
证据是,刘邦当了皇帝后,她被封为皇太后。如果李氏从小苛待他,刘邦还肯这样干吗?
后妈不恶毒,这是刘邦比我们家隔壁丁小二略为幸运的地方。
但刘邦还有个比丁小二更不幸的地方。
这个更不幸的地方,是丁小二好歹还读过小学啥的,起码自己的名字会写吧?而刘邦小时候压根就没上过学。
后来他知道,母亲改嫁后,很快为他生了个同母异父的弟弟,也姓刘,取名为交。刘交有名字,说明了一点,就是刘邦生母改嫁,嫁的是一个比刘爸爸更有文化、也更富有的人,因为那时候有文化而且有钱的人,才会给子女认真取名。
刘交自小就拜著名的学者为师,博览群书。
刘邦呢,可就没有这么幸运。当时经常打仗,上战场立功是平民子弟更直接的出路。读书都是要交费的,又没有大学可考,“读书无用论”在社会上很流行。平民家的子女,主动被送去上学的就很少。
作为中阳里农民的刘爸爸,因此没有尽到送子女读完初中的义务。
不读书也没有关系,那就在家好好干活吧。那时候,气候似乎越来越寒冷,实在说不上风调雨顺,地里的产出本来就很稀少,只能靠更加卖力地干活来多获得一点收成。
三兄弟中,刘爸爸最喜欢的是老二刘仲,因为他耕田放牧最卖力,将来维护世界和平、振兴老刘家就指望他了。
刘爸爸当然希望小儿子刘邦能学习二哥好榜样。
然而,刘邦和大哥二哥在品性上实在差别巨大,简直不像是亲兄弟。虽说龙生九子,各个不同,但刘邦和两个哥哥之间的性格差距也太大了些。
这种性格的差距,有各自先天禀赋不同的原因,但也有后天成长环境差异的因素。
作为家里的老晚,刘邦从小生母改嫁,哥哥姐姐自然要对他更加照顾;后妈李氏又怕别人说自己狠心,因此对他反而更娇纵。而且,上面有哥哥姐姐干活,需要他干活的地方自然就少了许多,使得他从小缺乏劳动的历练,养成与哥哥完全不同的性格。
他从小做事任性大胆,不服管教,相对的,也比两个哥哥显得更加大方外向,喜欢和别人在一起玩乐。
少年人,贪玩是天性,刘邦就常常丢下家里的活不干,跑去丰邑镇上瞎逛,有时候甚至撒野跑到更繁华的沛城去了,和一般年轻哥哥们玩。
喝酒、唱歌、跳舞、赌博、追逐姑娘,当然有时候也打打架、斗斗殴。
刘邦觉得,沛县比自己的老家中阳里大多了,也有趣多了。和兄弟们在一起玩耍的时光比种田轻松多了,也快活多了。
和我们家隔壁的丁小二刚从学校出来一样,他直接混社会了。
在和他一起混的这群年轻哥哥中,有卢绾、周勃、樊哙、审食其、周幉、雍齿,等等。他们的爸爸都没有钱也不当官,但他们后来都跻身王侯将相之列,有的不愧为古今名臣名将。
不过,他们这时候谁都没有觉得自己了不起,更没有谁觉得刘邦这个人了不起。有的人,甚至还常常藐视嘲笑刘邦,比如说刘邦爱吹牛皮夸大话等。
特别是雍齿,家族在沛县势力很大,又和县城的黑社会老大王陵关系特别好,因此常常粗声大气,对刘邦吆五喝六。心情不好,还送上几个拳头。
刘邦,一个亲娘改嫁的中阳里乡下土包子,有什么值得尊重的?
刘邦有时候真是被气得不行,但也没办法。
为了赢得兄弟们的喜爱敬重,刘邦很希望自己能表现得豪爽大方、讲义气。所以,有时候在街上打架犯事,为了躲避官差,就会带着兄弟们跑回中阳里躲躲风。
兄弟们躲风期间是要吃饭的。刘邦自己肯定请不起,也不敢带兄弟们回家惹刘爸爸生气。好在大哥对他很好,能帮他解决问题。
大哥勤劳持家,娶了个同样勤劳持家的嫂子。按照当时的法律规定,结婚的人必须和父母分家,大哥大嫂就从老刘家分出去独立成户,大嫂很快就生了个胖小子,这让两口子感到生活很有奔头,干活更努力。
刘邦就常去大哥家弄好的吃。有时候更是带着许多兄弟来。
这样吃下去,大哥累死也负担不起呀。
所以,这天刘邦又带着一伙兄弟,兴冲冲而来。大哥在地里干活。大嫂觉得是可忍,孰不可忍。
不好明着赶人,就铁青着脸,走进厨房,半天不出来。
刘邦和兄弟们都饿得肚子咕咕叫了,唤大嫂打饭。
“当!当!当!”
大嫂却在厨房里,弄出咣当哐当的巨响,说是在刮锅子底,家里饭都吃完了。
老娘不能伺候你这个游手好闲、吃里扒外、坐吃山空、百无一能的小叔子了。
大嫂当时有没有这样骂出声来,历史书上无明确记载。但这每一个词,都是当时刘邦给人们留下的印象。
大嫂这种刮锅子底的行为艺术,要表达的意思是很明确的。
兄弟们都明白是怎么回事,就一个个都走了。
兴致勃勃请兄弟们来吃饭,最后却只能让大家饿着回去,无疑让刘邦感到非常沮丧而耻辱。
人可以丢脸,但不能在兄弟面前丢脸。
这种耻辱,甚至让他记了一辈子。
屈辱之中的刘邦,心里最羡慕的,可能就是沛县的另一个年轻人了。
这个年轻人,就是大哥王陵。
王陵家是当地的大家族,他话不多,但一是一,二是二。沛县的青年们,没有不服他的。
可能是因为有其母才有其子。王陵的母亲,讲义气、有见识,能担当,堪称女中豪杰。我一直觉得,她和我们家对街拐角处开脚面铺的吕大娘有得一比。吕大娘的儿子,就是我们县的老大b哥。
刘邦多么想像王陵那样,处处受人敬重,兄弟们个个都给面子啊。
和我们家隔壁丁小二当初跟着矮子b哥混一样,刘邦认王陵做大哥。王陵能够当大哥,并不是浪得虚名,他对兄弟确实有情有义,对刘邦也很照顾。
不过,他的小弟还有很多,也只不过是把刘邦和所有的小弟一样关照而已。此时的刘邦在他眼里,也不见得有什么特别之处。
倒是王陵的母亲,慧眼识珠,看出这个老刘家的小伙子,与一般的小弟不同,很有特点。
刘邦没有读过书,大字不识一箩筐,好逸恶劳,喜欢邀朋会友,唱歌跳舞,喝酒打架,常年不归家,喊他做事比喊玉皇大帝做事还难,对许多事情都显得无所谓,却爱吹牛皮,很要面子。这些,似乎和所有的街头待业青年都没有什么两样。
但刘邦还有个比普通街头混混都突出的地方,那就是平时虽然穷得叮当响,但自己身上即使只有一个钱,也愿意和别人分成两半使;遇到乡亲们有困难,能帮上手的,他从不推辞。
有钱喜欢和别人一起用,宽和大度,有仁有义,这是乡亲们对刘邦的共同评价。
一般般的混混,能够做到兔子不吃窝边草就很了不起。但刘邦自己都吃了上顿没下顿,却还热心帮助乡里乡亲,用后来历史书上写的话说是“宽仁爱人”。
这是为什么呢?
;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shuwu.vip/book/68748/1143515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shuwu.vip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