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刘邦考过公务员吗?
推荐阅读:通天仙族、读心剑灵后,我带满门冤种杀疯了、修行从役使六丁六甲开始、人在三国:从传道起家、北宋穿越指南、凡人:我五雷之体,娶妻陈巧倩!、谍海青云、从旁门左道开始肝成万法道君、仙子别怕,我是瞎子、我在三国骑砍无双、
书,是读不成了。
这时,朝廷对百姓控制得越来越严,禁止人们随意流动,想要像过去那样整天在街头闲逛、隔三差五还来个出境游之类,也不成了。
难道,刘邦只有回家当农民的命?
别急,朝廷会给出路的。
如果一个人大学毕业后,太过无能,什么都不会干,那么他至少还可以去考公务员。
秦朝刚刚统一六国,建立政权,自然需要招考大量的公务员。
很快,一个很好的公务员考试机会来到了刘邦面前。
当时,为了加强对各地的控制,秦朝在各地交通要道上大约每十里就设一亭,负责接待过往行旅的食宿、公文传递、政府采购和维护社会治安之事。
每个亭都要招考一名公务员作为亭长。“亭长”是“主亭之吏”,直属县令管辖,通过考试录取。虽然官不大,但相当于现在的乡镇长,在县里也算是一方诸侯了。
有道是“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亭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当时秦朝最基层的一种统治机构,因此,亭长对于整个秦朝政权的稳固也非常重要。
招考亭长的条件在今天看来并不苛刻,招考简章上是这么写的:第一,年龄三十五岁以下;第二,政治思想合格,拥护朝廷的领导,能过政审关;第三,不是文盲,读得懂法律和公文;第四,家里有点钱。
按照秦朝的法律,想考公务员必须家里有钱,这是明目张胆地偏袒“富二代”。搁在现在,这会把人气死。
这四个条件当中,除了第二条,其他三条,刘邦都符合。
特别是第三条,充分说明,机遇偏爱有准备的人。尽管只读了几年书,能认得几个字,关键时刻也能派上用场。
作为与通缉犯张耳、陈余有往来的人,刘邦本来很难过第二条,即通过秦军的政审关。但事实上,这没有成为他的障碍。
没有确凿的史料证明,萧何和曹参在刘邦考取秦朝公务员、担任泗水亭长的过程中帮了忙。
不过,这种可能性,当然完全存在。因为此时的萧何,非常受秦朝沛县的县委书记即沛令的信任和重视,是整个沛县除县令以外最有权势的人,他要帮刘邦说上几句话,是完全办得到的。
刘邦不仅没有受到秦朝的打击,反而顺利考取公务员,得以担任了秦朝新设立的泗水亭亭长。
泗水是淮河下游的第一大支流,流经沛县。秦代时,它是南北水陆通道,因此,泗水亭是个比较重要的亭,能够取得这个职位,就像今天的县政府官员要获得一个比较好的乡镇长职位,无疑是个肥缺。
按照秦制,亭长下属有求盗一人,负责治安;有亭父一人,负责亭舍的开闭扫除管理等杂务。亭长还管理下属各里,里设里长,里长又负责官吏各村村民。
也就是说,刘邦此时大大小小,算个领导了。
单就沛县这个小圈子来看,中阳村老刘家的老四,从此跻身于当地上流社会。
换言之,刘邦在沛县也已经是很有面子的人物了。
比如说,过去他请兄弟吃饭都没有钱,现在呢,可以经常去县城最高档的王婆酒楼、武负大饭店喝酒开房,而且一律签单赊账。到年底的时候,王婆、武负都会自觉地把账单给烧了:哎呀,刘亭长,您能来我们这里就是我们的荣幸啊!
王婆、武负说的不一定全是假话。因为,每当刘邦来她们的酒店吃饭,都会带很多人来。
作为泗水亭长,就像现在的派出所长、镇长一样,去饭店吃饭,大多数情况下当然都不会是自己掏腰包。更何况,亭长的职责之一,本身就管公务接待。哪家酒楼,不想巴结政府的接待办主任呢?
尽管是两千多年前,那时候的公务接待和我们今天的政府公务接待,仍然没有多少差别:花公家的钱,绝对不心痛。
因此,刘邦去王婆、武负的酒楼,确实带旺了酒楼的生意,给点回扣给他,并不吃亏。
又比如说,刘邦和全县大大小小的官吏们,什么局长啊、主任啊、秘书啊,现在都可以称兄道弟,平辈论交了。
不,不只是平辈论交,刘邦简直把他们都当孙子。
要知道,刘邦虽然职位低,但出过国有“洋文凭”,而且在当年的张耳公司这样的“国际名企”里干过,各国的部长总理、诺贝尔奖获得者、体育明星等各种名流都见过。沛县的这些**毛局长科长,他当然不放在眼里。
作为中阳里农民家的儿子,刘邦已经跳出农门,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他再也不是当初那个人人瞧不起的中阳里少年,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在乡亲们中受到敬重的人。可以说,他为自己争了口气,也为中阳里老刘家争了口气。
这时他才三十岁出头,担任亭长相当于是担任了现在的一个镇党委书记,算是年轻有为。
从他今后的表现来看,他的能力无疑不存在问题。如果愿意好好干,他完全有机会步步高升,飞黄腾达。
本来喜欢与张耳、陈余这类“反对派”交往的刘邦,选择去考取秦朝的公务员,甘愿为秦朝效劳。无论如何,这都说明,一开始,刘邦可能和他爸爸一样,对新朝廷有着美好的期望。
一份稳定的职业,一个体面的工作,一笔每月都有的收入。从现在出土的秦朝法律文书来看,亭长这个职务的官员可能还有一匹马,相当于是现在的公车。
还有一个显得乐观的职业预期,一个看似光明的前途。
然而,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刘邦的内心深处,却反而很快陷入深深的郁结、苦闷、狂躁不安之中。这是为什么呢?(晚上再一更,求收藏、推荐)
;
这时,朝廷对百姓控制得越来越严,禁止人们随意流动,想要像过去那样整天在街头闲逛、隔三差五还来个出境游之类,也不成了。
难道,刘邦只有回家当农民的命?
别急,朝廷会给出路的。
如果一个人大学毕业后,太过无能,什么都不会干,那么他至少还可以去考公务员。
秦朝刚刚统一六国,建立政权,自然需要招考大量的公务员。
很快,一个很好的公务员考试机会来到了刘邦面前。
当时,为了加强对各地的控制,秦朝在各地交通要道上大约每十里就设一亭,负责接待过往行旅的食宿、公文传递、政府采购和维护社会治安之事。
每个亭都要招考一名公务员作为亭长。“亭长”是“主亭之吏”,直属县令管辖,通过考试录取。虽然官不大,但相当于现在的乡镇长,在县里也算是一方诸侯了。
有道是“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亭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当时秦朝最基层的一种统治机构,因此,亭长对于整个秦朝政权的稳固也非常重要。
招考亭长的条件在今天看来并不苛刻,招考简章上是这么写的:第一,年龄三十五岁以下;第二,政治思想合格,拥护朝廷的领导,能过政审关;第三,不是文盲,读得懂法律和公文;第四,家里有点钱。
按照秦朝的法律,想考公务员必须家里有钱,这是明目张胆地偏袒“富二代”。搁在现在,这会把人气死。
这四个条件当中,除了第二条,其他三条,刘邦都符合。
特别是第三条,充分说明,机遇偏爱有准备的人。尽管只读了几年书,能认得几个字,关键时刻也能派上用场。
作为与通缉犯张耳、陈余有往来的人,刘邦本来很难过第二条,即通过秦军的政审关。但事实上,这没有成为他的障碍。
没有确凿的史料证明,萧何和曹参在刘邦考取秦朝公务员、担任泗水亭长的过程中帮了忙。
不过,这种可能性,当然完全存在。因为此时的萧何,非常受秦朝沛县的县委书记即沛令的信任和重视,是整个沛县除县令以外最有权势的人,他要帮刘邦说上几句话,是完全办得到的。
刘邦不仅没有受到秦朝的打击,反而顺利考取公务员,得以担任了秦朝新设立的泗水亭亭长。
泗水是淮河下游的第一大支流,流经沛县。秦代时,它是南北水陆通道,因此,泗水亭是个比较重要的亭,能够取得这个职位,就像今天的县政府官员要获得一个比较好的乡镇长职位,无疑是个肥缺。
按照秦制,亭长下属有求盗一人,负责治安;有亭父一人,负责亭舍的开闭扫除管理等杂务。亭长还管理下属各里,里设里长,里长又负责官吏各村村民。
也就是说,刘邦此时大大小小,算个领导了。
单就沛县这个小圈子来看,中阳村老刘家的老四,从此跻身于当地上流社会。
换言之,刘邦在沛县也已经是很有面子的人物了。
比如说,过去他请兄弟吃饭都没有钱,现在呢,可以经常去县城最高档的王婆酒楼、武负大饭店喝酒开房,而且一律签单赊账。到年底的时候,王婆、武负都会自觉地把账单给烧了:哎呀,刘亭长,您能来我们这里就是我们的荣幸啊!
王婆、武负说的不一定全是假话。因为,每当刘邦来她们的酒店吃饭,都会带很多人来。
作为泗水亭长,就像现在的派出所长、镇长一样,去饭店吃饭,大多数情况下当然都不会是自己掏腰包。更何况,亭长的职责之一,本身就管公务接待。哪家酒楼,不想巴结政府的接待办主任呢?
尽管是两千多年前,那时候的公务接待和我们今天的政府公务接待,仍然没有多少差别:花公家的钱,绝对不心痛。
因此,刘邦去王婆、武负的酒楼,确实带旺了酒楼的生意,给点回扣给他,并不吃亏。
又比如说,刘邦和全县大大小小的官吏们,什么局长啊、主任啊、秘书啊,现在都可以称兄道弟,平辈论交了。
不,不只是平辈论交,刘邦简直把他们都当孙子。
要知道,刘邦虽然职位低,但出过国有“洋文凭”,而且在当年的张耳公司这样的“国际名企”里干过,各国的部长总理、诺贝尔奖获得者、体育明星等各种名流都见过。沛县的这些**毛局长科长,他当然不放在眼里。
作为中阳里农民家的儿子,刘邦已经跳出农门,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他再也不是当初那个人人瞧不起的中阳里少年,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在乡亲们中受到敬重的人。可以说,他为自己争了口气,也为中阳里老刘家争了口气。
这时他才三十岁出头,担任亭长相当于是担任了现在的一个镇党委书记,算是年轻有为。
从他今后的表现来看,他的能力无疑不存在问题。如果愿意好好干,他完全有机会步步高升,飞黄腾达。
本来喜欢与张耳、陈余这类“反对派”交往的刘邦,选择去考取秦朝的公务员,甘愿为秦朝效劳。无论如何,这都说明,一开始,刘邦可能和他爸爸一样,对新朝廷有着美好的期望。
一份稳定的职业,一个体面的工作,一笔每月都有的收入。从现在出土的秦朝法律文书来看,亭长这个职务的官员可能还有一匹马,相当于是现在的公车。
还有一个显得乐观的职业预期,一个看似光明的前途。
然而,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刘邦的内心深处,却反而很快陷入深深的郁结、苦闷、狂躁不安之中。这是为什么呢?(晚上再一更,求收藏、推荐)
;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shuwu.vip/book/68748/1143517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shuwu.vip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