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二十七章 算有遗策
推荐阅读:我在大夏窃神权、我在妖魔世界拾取技能碎片、开局赠送天生神力、落崖三载后、我父刘玄德、综漫:从尸魂界开始砍穿万界、我在修仙界大器晚成、横推武道:从虎啸金钟罩开始、横推武道:从龙象镇狱开始、从魂动机开始姬械化斗罗、
所谓时势造英雄。
时势,是前提。
这道理和伯乐与千里马,有异曲同工之妙。
英雄常有,但时势不常有。
战机亦是如此。
眼下,战机到了,稍纵即逝。
已经贵为吴王、手掌二十万北伐军的吴争,此战前还在感慨,大将军府还没有足以北伐的实力,需要再积累三年才能北伐。
可事实上,北伐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了。
这很荒诞,可却是事实。
事实上,兵力、粮草、饷银等等,乃至一切物资的匮乏,都不是不能立即北伐的主因。
事实上,一切的困难和阻碍,就象女子的事业线,使劲挤挤之后,总归会有的。
可笑的是,一直坚称北伐时机尚未成熟的吴争,也正是排除众议,下令北伐的始作俑者。
吴争心里真是为了他个人的利益,而拖延北伐吗?
敢与直面多尔衮布下圈套的吴争,真是个为私利而拒绝北伐的人吗?
不,其实吴争真正想要的是,让北伐战争少死些人,最大程度的保全汉人元气,来应对将来外番的威胁。
西欧的海军已经遥遥领先,东番还在红毛手中,整个东亚的海上贸易,特别是香料,都被马六甲海峡拥有上千条战舰的红毛所控制,而不列颠东印度公司的势力,也已经在苏拉特、金奈、孟买和加尔各答等地建立了大本营,它同样拥有着千艘战舰。
这对于日后的大一统国度而言,威胁是足够大的,吴争知晓海权的重要性,打烂天下,需要两代人,甚至数代人才能回复元气,西欧不会等华夏恢复的那一天才动手,这才是吴争不得不慎重北伐的真正主因。
可现在,吴争已经顾不得了,他毕竟不是神嘛。
有着凡人的七情六欲,吴争无法拒绝唾手可得的清河,于是终于将一场有限的报复战,扩大成无限的北伐战。他,真的能如愿吗?怕也只有老天才知道最后的结局。
……。
阿济格此时也为难了。
他倒不是想违逆朝廷的旨意,也不想助多尔衮一臂之力。
阿济格最想要的就是,率领他的旗军和徐州八万大军,带着从凤阳府搜刮的浮财,返回徐州去,继续过他的逍遥王爷日子。
无论最后是朝廷“平叛”,还是摄政王晋位,这对他阿济格来说,已经不重要了,有这九万多大军,加上他的宗室身份,谁能奈何得了他?
待价而沽!这是阿济格此时真正的想法。
当然,阿济格同样不会坐视北伐军北上,可眼下这个可能性并不存在,只要自己驻守徐州,那么北伐军想要北上,就得他允许,否则,大军稍加东移,就能掐断北伐军的后路。
由此认识,阿济格顺应了朝廷的旨意,率军撤返,可问题是,多尔衮在沛县。
沛县是徐州北面的一个小县,可有道是山不在高嘛,有多尔衮驻囤的沛县,那就不再是个小县。
如果有人把囤有正白旗和一千重甲骑兵的沛县,当成是寻常小县,那就不止是脑子进水,还活腻味了。
阿济格天不怕地不怕,对他这个老十四弟弟,还是多少有些忌惮的,要不,福临怎么不叫阿济格为皇父?
这确实是个难题!
阿济格伤透了脑筋,你说强行返回吧,以多尔衮的脾气,势必双方火拼打起来,这显然是不对的,至少阿济格不想砸烂大清这口吃饭的锅。
可如果不返回,朝廷那边不好交待还是其次,主要是没地方落脚啊,九万大军,人吃马嚼的,每日补给可不是个小数目,地盘不够大的话,怕是如蝗虫过境,一地鸡毛。
好在阿济格身边总也有那么几个懂事的幕僚,给阿济格献了一策,既然进不得退不得,不如强留凤阳府,来个强龙就压地头蛇。
好歹阿济格手中有兵,身份尊贵,凤阳府敢撵阿济格不成?
可朝廷那边怎么应对呢?
幕僚又给阿济格出了第二策,那就是挪挪屁股,换个地,然后向朝廷禀报,大军被多尔衮挡住了去路,无法返回徐州,若要强行返回,还须朝廷颁下明旨。
瞧瞧,这球一脚就踢回了清廷,真乃个中高手。
阿济格从善如流,大手一挥,前军转向,中军西进,后军原本就没有动弹过,目标凤阳城以西——怀远。
这太极拳打的,就象是张三丰亲传一般,可阿济格绝对无法预料到,他赖在凤阳府,不返回徐州,会对这场战争带来极大的影响。
因为,就在他挥师西向的次日,义兴朝京卫左营和建阳卫,突然之下,没有一丝预兆的,先后向六合、和州两个方向发起了攻击。
也就是说,多尔衮的部署,从阿济格下令撤退的那一刻,已经失败。
多尔衮原本是想,以阿济格率徐州大军,向凤阳府西北移动,由此来震慑义兴朝出兵增援的念头,至于阿济格出工不出力,其实并不重要。
可阿济格将已经进入扬州府界的前锋撤回,转道向西,那么在义兴朝京卫左营和建阳卫的突然进攻之下,谁来阻挡这两路大军?
要知道,义兴朝京卫左营有五、六万人,其中大部分是经过三、四年战争的老兵,反而驻扎应天府的张同敞的右营士兵,大都是新征召的。
而建阳卫,那就更不用说了,夏完淳与吴争的关系密切,加上夏完淳的软磨硬泡功夫也不小,建阳卫的装配虽然比不上北伐军,但大体上,也有五成以上军队装配了新式燧发枪和小炮。
所以,也就阿济格部才能堪堪挡住义兴朝两路大军的渡江北攻。
可阿济格早了一天西进了,虽说怀远与凤阳府城相距也就一日的路程,可这一个来回,不就两天了吗?
等两天后,怕是黄花菜都凉了。
多尔衮算准了吴争经不起激,算准了吴争不会想打一场决战,算准了大将军府还没有做好北伐准备,北伐军必不会倾囊出动,算准了北伐军重武器难以运输,更算准了义兴朝为削弱北伐军、巩固皇权会坐视二卫被歼。
时势,是前提。
这道理和伯乐与千里马,有异曲同工之妙。
英雄常有,但时势不常有。
战机亦是如此。
眼下,战机到了,稍纵即逝。
已经贵为吴王、手掌二十万北伐军的吴争,此战前还在感慨,大将军府还没有足以北伐的实力,需要再积累三年才能北伐。
可事实上,北伐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了。
这很荒诞,可却是事实。
事实上,兵力、粮草、饷银等等,乃至一切物资的匮乏,都不是不能立即北伐的主因。
事实上,一切的困难和阻碍,就象女子的事业线,使劲挤挤之后,总归会有的。
可笑的是,一直坚称北伐时机尚未成熟的吴争,也正是排除众议,下令北伐的始作俑者。
吴争心里真是为了他个人的利益,而拖延北伐吗?
敢与直面多尔衮布下圈套的吴争,真是个为私利而拒绝北伐的人吗?
不,其实吴争真正想要的是,让北伐战争少死些人,最大程度的保全汉人元气,来应对将来外番的威胁。
西欧的海军已经遥遥领先,东番还在红毛手中,整个东亚的海上贸易,特别是香料,都被马六甲海峡拥有上千条战舰的红毛所控制,而不列颠东印度公司的势力,也已经在苏拉特、金奈、孟买和加尔各答等地建立了大本营,它同样拥有着千艘战舰。
这对于日后的大一统国度而言,威胁是足够大的,吴争知晓海权的重要性,打烂天下,需要两代人,甚至数代人才能回复元气,西欧不会等华夏恢复的那一天才动手,这才是吴争不得不慎重北伐的真正主因。
可现在,吴争已经顾不得了,他毕竟不是神嘛。
有着凡人的七情六欲,吴争无法拒绝唾手可得的清河,于是终于将一场有限的报复战,扩大成无限的北伐战。他,真的能如愿吗?怕也只有老天才知道最后的结局。
……。
阿济格此时也为难了。
他倒不是想违逆朝廷的旨意,也不想助多尔衮一臂之力。
阿济格最想要的就是,率领他的旗军和徐州八万大军,带着从凤阳府搜刮的浮财,返回徐州去,继续过他的逍遥王爷日子。
无论最后是朝廷“平叛”,还是摄政王晋位,这对他阿济格来说,已经不重要了,有这九万多大军,加上他的宗室身份,谁能奈何得了他?
待价而沽!这是阿济格此时真正的想法。
当然,阿济格同样不会坐视北伐军北上,可眼下这个可能性并不存在,只要自己驻守徐州,那么北伐军想要北上,就得他允许,否则,大军稍加东移,就能掐断北伐军的后路。
由此认识,阿济格顺应了朝廷的旨意,率军撤返,可问题是,多尔衮在沛县。
沛县是徐州北面的一个小县,可有道是山不在高嘛,有多尔衮驻囤的沛县,那就不再是个小县。
如果有人把囤有正白旗和一千重甲骑兵的沛县,当成是寻常小县,那就不止是脑子进水,还活腻味了。
阿济格天不怕地不怕,对他这个老十四弟弟,还是多少有些忌惮的,要不,福临怎么不叫阿济格为皇父?
这确实是个难题!
阿济格伤透了脑筋,你说强行返回吧,以多尔衮的脾气,势必双方火拼打起来,这显然是不对的,至少阿济格不想砸烂大清这口吃饭的锅。
可如果不返回,朝廷那边不好交待还是其次,主要是没地方落脚啊,九万大军,人吃马嚼的,每日补给可不是个小数目,地盘不够大的话,怕是如蝗虫过境,一地鸡毛。
好在阿济格身边总也有那么几个懂事的幕僚,给阿济格献了一策,既然进不得退不得,不如强留凤阳府,来个强龙就压地头蛇。
好歹阿济格手中有兵,身份尊贵,凤阳府敢撵阿济格不成?
可朝廷那边怎么应对呢?
幕僚又给阿济格出了第二策,那就是挪挪屁股,换个地,然后向朝廷禀报,大军被多尔衮挡住了去路,无法返回徐州,若要强行返回,还须朝廷颁下明旨。
瞧瞧,这球一脚就踢回了清廷,真乃个中高手。
阿济格从善如流,大手一挥,前军转向,中军西进,后军原本就没有动弹过,目标凤阳城以西——怀远。
这太极拳打的,就象是张三丰亲传一般,可阿济格绝对无法预料到,他赖在凤阳府,不返回徐州,会对这场战争带来极大的影响。
因为,就在他挥师西向的次日,义兴朝京卫左营和建阳卫,突然之下,没有一丝预兆的,先后向六合、和州两个方向发起了攻击。
也就是说,多尔衮的部署,从阿济格下令撤退的那一刻,已经失败。
多尔衮原本是想,以阿济格率徐州大军,向凤阳府西北移动,由此来震慑义兴朝出兵增援的念头,至于阿济格出工不出力,其实并不重要。
可阿济格将已经进入扬州府界的前锋撤回,转道向西,那么在义兴朝京卫左营和建阳卫的突然进攻之下,谁来阻挡这两路大军?
要知道,义兴朝京卫左营有五、六万人,其中大部分是经过三、四年战争的老兵,反而驻扎应天府的张同敞的右营士兵,大都是新征召的。
而建阳卫,那就更不用说了,夏完淳与吴争的关系密切,加上夏完淳的软磨硬泡功夫也不小,建阳卫的装配虽然比不上北伐军,但大体上,也有五成以上军队装配了新式燧发枪和小炮。
所以,也就阿济格部才能堪堪挡住义兴朝两路大军的渡江北攻。
可阿济格早了一天西进了,虽说怀远与凤阳府城相距也就一日的路程,可这一个来回,不就两天了吗?
等两天后,怕是黄花菜都凉了。
多尔衮算准了吴争经不起激,算准了吴争不会想打一场决战,算准了大将军府还没有做好北伐准备,北伐军必不会倾囊出动,算准了北伐军重武器难以运输,更算准了义兴朝为削弱北伐军、巩固皇权会坐视二卫被歼。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shuwu.vip/book/71280/1817834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shuwu.vip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