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七十二章 突如其来的骚乱
推荐阅读:我公子扶苏,请始皇退位!、诸天轮回转生、托身锋刃里、混沌新纪元从大宋开始、诸天:从小欢喜当爹开始、凡人:开局我能进入灵界、斗罗:噬魂蛛皇、神探陈益、爱发微博的我,成了职业通天代、病弱太子妃超凶的、
ps:感谢书友“与你漫步人生路”投的月票。
李定国虽然带兵有方,可他本身就不是正规行伍出身,战术战法,皆是从实战中总结出来的,缺乏大兵团交战的指挥手段、能力。
双方近十万大军的正面战场,这哪是靠主将吼能指挥得了的?
而白文选、马维兴等将领的被俘,更是让大西军指挥雪上加霜。
套用后世一句“名言”,李定国猜中了开头,却猜不中结尾啊!
此战一开始时,迂回至西门的大西军骑兵,对清军侧翼发起突击,骤然从西门而出的象兵和步军,更是让阿济格手忙脚乱。
可阿济格的嫡系骑兵,在没有阿济格命令的情况下,凭着本能反应,迅速向两侧散开,然后在短时间内整合,随即对大西军骑兵侧面发起了突袭。
这样一来,两军骑兵其实脱离了正面战场,在商城城外西南、近五水关河的东岸,缠斗起来,而清骑的马战术尤胜于大西军,大西军虽有先手之利,但随着时间的推进,优势渐渐丧失,反而落入了下风。
这样一来,李定国的计划就大打了折扣,原本他是想骑兵从侧翼,象兵、步军从正面,两面夹击没有防备的清军,可现实是,骑兵脱离了他的指挥,与敌骑开辟了另一个战场。
这个时候,如果李定国能认识到战局有变,壮士断腕撤兵回城,那么损失还是可控的,只要主力撤入城中,那局势又会回战前模样,无非是损失些兵力罢了。
可此时的李定国,已经收不住手了。
李定国受大西军将士爱戴,誉为“小尉迟”、“万人敌”,就是因为李定国每战必身先士卒,冲锋在前。
而这种主将冲锋在前的作战模式,在华夏数千年的战争史中是为常态,冷兵器时代,将领不率先冲锋,没有战旗,怎么引导大军进攻方向?
哪怕是后世,战斗中兵力一多,也得竖旗作为指引,否则,恐怕士兵被人潮一挤,就分不清东南西北了。
李定国就在象兵阵中,指挥着象阵冲锋,他的身后是步军。
要说阿济格运气好啊,李定国攻汝宁府除了永历帝的命令之外,他自身的意愿就是抓住孙可望,而抓住孙可望的目的,却不是为了杀,而是为了,救。
在李定国看来,义兄入了歧途,是受他逼迫所致,毕竟,大西军四王,孙可望为长、为主,可自己夺了大西军,孙可望才“不得不”逃入湖广降了满清。
然而,大战一启,李定国却忘记了孙可望。
孙可望那是大西军原主帅,对大西军的战术、习惯一清二楚,尤其是对李定国动用战象兵破敌,更是了如指掌。
与阿济格会合进攻商城时,孙可望就再三提醒阿济格要提防大西军象兵,早作准备。
如今阿济格一镇定下来,就用上了。
十六门红夷大炮齐鸣,弓兵以火箭扬射,然后以向两侧奔跑吸引战象。
这法子立竿见影,原本受控制的战象受火箭和炮击巨大声响所惑,四散乱奔。
战象上的弓兵和长枪兵被突然暴乱的战象,晃得四下摇摆,不少直接摔了下去。
而阿济格趁势下令步军冲击大西军正面。
大西军步军仓促迎战,胶着线一时陷入混乱,死伤无数。
而做为主帅的李定国,竟被发疯的战象带出战场数里,护卫的战象全跑得没了影。
好在李定国随机应变,驱使着已经安静下来的战象,与同一战象上的两名亲卫靠近最近的城墙,然后由城墙上守军抛下绳索,方才攀爬入了城。
回到西门城楼上的李定国,看清西门外一团乱象,心绞起来,吐了一口血。
排开涌上来的亲卫,李定国这时才真正指挥起他的军队来。
在城楼上以旗为令,李定国终于下了撤退令。
好在李定国没有全军出城迎战,城内还留下了守城的兵力,在城墙上弓弩、火炮的掩护下,没有与敌接战的后军顺利撤入城中。
但已经与敌胶着的前锋,几乎没有人回得来。
当最后一个大西军士兵倒下时,李定国两行热泪喷涌而出,大喝一声“李某无能累死三军……!”
然后晕厥过去。
仅此一战,大西军伤亡、被俘者超过六千人。
这还不包括与清骑缠斗的骑兵。
虽说骑兵最后也由南门撤了回来,可伤亡高达三千余人,也就是说,折了三成多。
这一战,确实伤了大本元气了。
之前数天阿济格攻城所造成的伤亡累加起来,都没这半天的时间伤亡多。
而商城就此封堵城门,进入了固守阶段。
……。
吴争终究没有入滋阳。
倒不是因为从汝宁府传来的坏消息。
吴争其实早有准备,按排了夏完淳、池二憨及廖仲平率军驻府边界,只是李定国一直不肯松口,允许北伐军进入湖广、河南地界,吴争担心引发两军交恶,这才一直被动待援。
所以,李定国的请援信一传来,吴争迅速令夏完淳、池二憨及廖仲平率军增援商城。
逼得吴争没有北上滋阳的,是另外一件大事。
杭州府、嘉兴府、松江府……直至应天府,先后暴发了“民乱”。
而这“民乱”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乱,而是由士子、学生率先引发的、反对吴争与清廷签署停战条约的“请愿”。
吴争知道此事,当时宋安向他禀报时,吴争还随意地说了声“……先理会眼前之战吧,秀才造反十年不成,他们精力旺盛……只要别过头了就让他们闹吧”。
可现在,闹得过头了,还不是普通的过头。
杭州府、应天府先起的“请愿”,然后向周边漫延,人数越来越多,以至于在杭州府还发生了上万人堵府衙(并非大将军府衙)的情况。
而一直为吴王喉舌的“汉明半月谈”,竟发表评论说,这是民智初醒,为大明复兴的征兆等等之言。
更让吴争恼心的是,此次长林卫禀报,各府县“女署”,也聚集不少当地织女,推波助澜,加入了此次“请愿”。
他们喊出共同的口号是——坚决反对与清和谈,须将战争进行到底!
李定国虽然带兵有方,可他本身就不是正规行伍出身,战术战法,皆是从实战中总结出来的,缺乏大兵团交战的指挥手段、能力。
双方近十万大军的正面战场,这哪是靠主将吼能指挥得了的?
而白文选、马维兴等将领的被俘,更是让大西军指挥雪上加霜。
套用后世一句“名言”,李定国猜中了开头,却猜不中结尾啊!
此战一开始时,迂回至西门的大西军骑兵,对清军侧翼发起突击,骤然从西门而出的象兵和步军,更是让阿济格手忙脚乱。
可阿济格的嫡系骑兵,在没有阿济格命令的情况下,凭着本能反应,迅速向两侧散开,然后在短时间内整合,随即对大西军骑兵侧面发起了突袭。
这样一来,两军骑兵其实脱离了正面战场,在商城城外西南、近五水关河的东岸,缠斗起来,而清骑的马战术尤胜于大西军,大西军虽有先手之利,但随着时间的推进,优势渐渐丧失,反而落入了下风。
这样一来,李定国的计划就大打了折扣,原本他是想骑兵从侧翼,象兵、步军从正面,两面夹击没有防备的清军,可现实是,骑兵脱离了他的指挥,与敌骑开辟了另一个战场。
这个时候,如果李定国能认识到战局有变,壮士断腕撤兵回城,那么损失还是可控的,只要主力撤入城中,那局势又会回战前模样,无非是损失些兵力罢了。
可此时的李定国,已经收不住手了。
李定国受大西军将士爱戴,誉为“小尉迟”、“万人敌”,就是因为李定国每战必身先士卒,冲锋在前。
而这种主将冲锋在前的作战模式,在华夏数千年的战争史中是为常态,冷兵器时代,将领不率先冲锋,没有战旗,怎么引导大军进攻方向?
哪怕是后世,战斗中兵力一多,也得竖旗作为指引,否则,恐怕士兵被人潮一挤,就分不清东南西北了。
李定国就在象兵阵中,指挥着象阵冲锋,他的身后是步军。
要说阿济格运气好啊,李定国攻汝宁府除了永历帝的命令之外,他自身的意愿就是抓住孙可望,而抓住孙可望的目的,却不是为了杀,而是为了,救。
在李定国看来,义兄入了歧途,是受他逼迫所致,毕竟,大西军四王,孙可望为长、为主,可自己夺了大西军,孙可望才“不得不”逃入湖广降了满清。
然而,大战一启,李定国却忘记了孙可望。
孙可望那是大西军原主帅,对大西军的战术、习惯一清二楚,尤其是对李定国动用战象兵破敌,更是了如指掌。
与阿济格会合进攻商城时,孙可望就再三提醒阿济格要提防大西军象兵,早作准备。
如今阿济格一镇定下来,就用上了。
十六门红夷大炮齐鸣,弓兵以火箭扬射,然后以向两侧奔跑吸引战象。
这法子立竿见影,原本受控制的战象受火箭和炮击巨大声响所惑,四散乱奔。
战象上的弓兵和长枪兵被突然暴乱的战象,晃得四下摇摆,不少直接摔了下去。
而阿济格趁势下令步军冲击大西军正面。
大西军步军仓促迎战,胶着线一时陷入混乱,死伤无数。
而做为主帅的李定国,竟被发疯的战象带出战场数里,护卫的战象全跑得没了影。
好在李定国随机应变,驱使着已经安静下来的战象,与同一战象上的两名亲卫靠近最近的城墙,然后由城墙上守军抛下绳索,方才攀爬入了城。
回到西门城楼上的李定国,看清西门外一团乱象,心绞起来,吐了一口血。
排开涌上来的亲卫,李定国这时才真正指挥起他的军队来。
在城楼上以旗为令,李定国终于下了撤退令。
好在李定国没有全军出城迎战,城内还留下了守城的兵力,在城墙上弓弩、火炮的掩护下,没有与敌接战的后军顺利撤入城中。
但已经与敌胶着的前锋,几乎没有人回得来。
当最后一个大西军士兵倒下时,李定国两行热泪喷涌而出,大喝一声“李某无能累死三军……!”
然后晕厥过去。
仅此一战,大西军伤亡、被俘者超过六千人。
这还不包括与清骑缠斗的骑兵。
虽说骑兵最后也由南门撤了回来,可伤亡高达三千余人,也就是说,折了三成多。
这一战,确实伤了大本元气了。
之前数天阿济格攻城所造成的伤亡累加起来,都没这半天的时间伤亡多。
而商城就此封堵城门,进入了固守阶段。
……。
吴争终究没有入滋阳。
倒不是因为从汝宁府传来的坏消息。
吴争其实早有准备,按排了夏完淳、池二憨及廖仲平率军驻府边界,只是李定国一直不肯松口,允许北伐军进入湖广、河南地界,吴争担心引发两军交恶,这才一直被动待援。
所以,李定国的请援信一传来,吴争迅速令夏完淳、池二憨及廖仲平率军增援商城。
逼得吴争没有北上滋阳的,是另外一件大事。
杭州府、嘉兴府、松江府……直至应天府,先后暴发了“民乱”。
而这“民乱”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乱,而是由士子、学生率先引发的、反对吴争与清廷签署停战条约的“请愿”。
吴争知道此事,当时宋安向他禀报时,吴争还随意地说了声“……先理会眼前之战吧,秀才造反十年不成,他们精力旺盛……只要别过头了就让他们闹吧”。
可现在,闹得过头了,还不是普通的过头。
杭州府、应天府先起的“请愿”,然后向周边漫延,人数越来越多,以至于在杭州府还发生了上万人堵府衙(并非大将军府衙)的情况。
而一直为吴王喉舌的“汉明半月谈”,竟发表评论说,这是民智初醒,为大明复兴的征兆等等之言。
更让吴争恼心的是,此次长林卫禀报,各府县“女署”,也聚集不少当地织女,推波助澜,加入了此次“请愿”。
他们喊出共同的口号是——坚决反对与清和谈,须将战争进行到底!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shuwu.vip/book/71280/2147116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shuwu.vip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