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萧衍为何建梁朝
推荐阅读:穿越者大联盟、我的神秘赶山异闻、犁汉、大明与新罗马与无限神机、诡秘之主:瑶光、刚毅坚卓的他们、机战:从高达OO开始、求求了,快回家练琴吧、斗罗:萧炎穿越成唐三兄弟、这无限的世界、
作者:萧湘
链接:zhihu/question/27818300nswer/6279356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其实前人已经有类似疑问,清代王鸣盛《十七史商榷》:然则梁武帝与齐服属尚近,以衍篡宝融,与以鸾篡昭文何异。既非更姓改物,何必易齐为梁。
下面试着解答一下:
萧衍和齐武帝、齐明帝是刚刚出五服的族兄弟,宗属上其实也不算远。可以找个参照的例子,汉光武帝是刘邦九世孙,由刘邦至刘秀的世系是:
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长沙定王发—舂陵节侯买—郁林太守外—巨鹿都尉回—南顿令钦—刘秀。
刘邦至汉成帝刘骜的世系是:
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戾太子)—(史皇孙)—汉宣帝—汉元帝—汉成帝。
刘秀和成帝也出了五服,从族属的远近距离来看,萧衍和齐武帝齐明帝,刘秀和成帝,两组等距。结果刘秀是汉世祖光武帝,而萧衍则是梁高祖武皇帝。当然有很多原因,但从宗属上也可以看得出来,刘秀向上可以追溯到汉景帝,再往上则是汉太宗文帝刘恒、汉太祖高皇帝刘邦。而萧衍的父亲萧顺之是齐太祖萧道成的族帝,往上只能追溯到萧整。
汉朝是高皇帝刘邦创业,南齐是太祖萧道成创业。天下者,太祖之天下。齐明帝是萧道成的侄子,血缘如此之亲,尚且要以太祖第三子入继大统。萧衍如果要继承齐代的帝系,比萧鸾更加麻烦百倍。
实际上,齐代已经有人尝试复制萧鸾的模式。东昏侯在位时,部分朝臣试图拥立萧鸾的侄子萧遥光,萧齐宗室、领军将军萧坦之的答复是“明帝取天下,已非次第,天下人至今不服。今若復作此事,恐四海瓦解”。“已非次第”四个字说得很明白,萧遥光尚且如此,何况族属上更远的萧衍呢。萧衍以萧道成第六子(萧衍年纪小于齐武帝、豫章王、齐明帝、临川王萧映,大于武陵王萧晔),操作难度巨大,宗法问题无穷,而且萧衍自己也多半不乐意,他当年可是要“倾齐武之嗣,以雪心耻”的呢。
萧衍革命,而非入统,才是更合理的选择。
以上是宗法上的问题,说说形势。
梁代开国,是雍州和荆州两大强藩以南郡王萧宝融为名义上的共主,协力合作的结果。但一者雍州的武力在荆州之上,义军主帅也是萧衍;二者荆州行事亦即荆州方面实际的负责人萧颖胄早死。萧衍进入建康后,虽然依旧推戴萧宝融,但已经没有人能够制衡他了。《南齐书·萧颖胄传》说“和帝密诏报颖胄凶问,秘不发丧。及城平,识者闻之,知天命之有在矣”,萧颖胄已死,萧衍予取予夺,所谓天命有在,就是这个意思。
其次来说,齐这个国号此时价值已经非常有限了。即便在南北朝这种政局普遍不稳定的时代中,南齐也是其中最脆弱的一朝,每一次皇位继承都伴随着高强度的政治震动。郁林王、东昏侯两代奇葩君主,齐明帝以皇侄入纂大统,造成的结果是统治基础相当脆弱。齐武帝死后,王融曾拥立萧子良,结果失败,当时袁彖评论此事认为“齐氏微弱,已数年矣,爪牙柱石之臣都尽,命之所余,政风流名士耳。若不立长君,无以镇安四海”,爪牙柱石之臣,是武力,风流名士,是社会基础。两方面都没有力量,这样的萧齐皇统,对于萧衍而言,既不是绊脚石,也不是金元宝。自然就没必要费心维护了。
萧衍起兵,虽曰废昏立明,但也还有另一层解释。《梁书》卷35《萧子恪传》:
子恪与弟子范等,尝因事入谢,高祖在文德殿引见之,从容谓曰:
“我欲与卿兄弟有言。……我初平建康城,朝廷内外皆劝我云:‘时代革异,物心须一,宜行处分。’我于时依此而行,谁谓不可!我政言江左以来,代谢必相诛戮,此是伤于和气,所以国祚例不灵长。所谓‘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是一义。二者,齐梁虽曰革代,义异往时。我与卿兄弟虽复绝服二世,宗属未远。卿勿言兄弟是亲,人家兄弟自有周旋者,有不周旋者,况五服之属邪?齐业之初,亦是甘苦共尝,腹心在我。卿兄弟年少,理当不悉。我与卿兄弟,便是情同一家,岂当都不念此,作行路事。此是二义。我有今日,非是本意所求。且建武屠灭卿门,致卿兄弟涂炭。我起义兵,非惟自雪门耻,亦是为卿兄弟报仇。卿若能在建武、永元之世,拨乱反正,我虽起樊、邓,岂得不释戈推奉;其虽欲不已,亦是师出无名。我今为卿报仇,且时代革异,望卿兄弟尽节报我耳。且我自藉丧乱,代明帝家天下耳,不取卿家天下。昔刘子舆自称成帝子,光武言‘假使成帝更生,天下亦不复可得,况子舆乎’。梁初,人劝我相诛灭者,我答之犹如向孝武时事:彼若苟有天命,非我所能杀;若其无期运,何忽行此,政足示无度量。曹志亲是魏武帝孙,陈思之子,事晋武能为晋室忠臣,此即卿事例。卿是宗室,情义异佗,方坦然相期,卿无复怀自外之意。小待,自当知我寸心。”
这段话很有意思。从萧衍的表述来看,他援引“齐业之初,亦是甘苦共尝”的方式,将梁的统胤追到了萧道成那里,而认定自己取代的“齐”乃“明帝家天下”,是齐明帝萧鸾及其子东昏侯萧宝卷的统胤。这一以来,他起兵反萧宝卷,不仅是废昏立明,更是一种“铲除萧鸾、恢复高帝国祚”之类的体现。
萧衍起兵成功后,所诛夷者如庐陵王萧宝源、邵陵王萧宝攸等几乎都是萧鸾之子。湘东王萧宝晊虽然是萧鸾之侄,并非其子,故而虽然“颇好文学”,一度“望物情归己”,却也难逃一死。这更突出了萧衍只针对萧鸾族人下手的特点。胡三省注《资治通鉴》时已经提到了这一点,称:“(萧衍)所诛夷者齐明帝之后,高帝之后固无恙也。”(中华书局标点本,卷145,4520页)
正是因为有此历史背景,所以萧衍改齐为梁,因为齐已经被萧鸾篡夺,变成“明帝家天下”了。
故而当他面对豫章王萧嶷之子萧子恪时,得说一句场面话:“卿若能在建武、永元之世,拨乱反正,我虽起樊、邓,岂得不释戈推奉”。当然这肯定是漂亮话,萧衍肯定不单只是为了给高武子孙报仇才起兵的,但从统胤上讲,确实存在这样一种转移。
也是基于同样的缘故,试图把萧衍推举的萧宝融和之前崔慧景推举的萧宝玄相比拟的政治话语,受到了严酷的打击。这大约就是崔慧景之子崔偃得罪的内幕。因为萧衍可以为萧道成子孙报仇,但崔慧景没有这个名分。
ps,这件事反映出一件史书没明说的事实:萧鸾虽然谦俭慎密,但其人篡夺皇位之事肯定在时人心中留下了不灭的烙印。虽然萧鸾大杀高武子孙,但仍然没能消除自己篡位者的形象,以至于有人能通过反萧鸾来构建新国家。这位爷得多不招人待见……
萧道成追封先祖只有他的父亲一代。这意味着萧衍和萧齐的皇统完全没有直系血缘关系。同理还有刘裕的刘宋,是吴王一支,完全和刘汉没有直系血缘,所以不称汉而称宋。(多谢评论下的知友指正,刘裕是刘邦异母弟楚元王刘交的后代,所以他和称帝的刘汉是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的,关于这一点防止又脑补就查了下史记,高祖本纪里面提到刘邦称其夫太公为太上皇,然后集解引蔡邕语:不称帝,非天子也。因为太公没有被追尊为汉帝,所以其子孙除了刘邦的后人外,并没有继承汉朝皇祚的权力。
链接:zhihu/question/27818300nswer/6279356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其实前人已经有类似疑问,清代王鸣盛《十七史商榷》:然则梁武帝与齐服属尚近,以衍篡宝融,与以鸾篡昭文何异。既非更姓改物,何必易齐为梁。
下面试着解答一下:
萧衍和齐武帝、齐明帝是刚刚出五服的族兄弟,宗属上其实也不算远。可以找个参照的例子,汉光武帝是刘邦九世孙,由刘邦至刘秀的世系是:
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长沙定王发—舂陵节侯买—郁林太守外—巨鹿都尉回—南顿令钦—刘秀。
刘邦至汉成帝刘骜的世系是:
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戾太子)—(史皇孙)—汉宣帝—汉元帝—汉成帝。
刘秀和成帝也出了五服,从族属的远近距离来看,萧衍和齐武帝齐明帝,刘秀和成帝,两组等距。结果刘秀是汉世祖光武帝,而萧衍则是梁高祖武皇帝。当然有很多原因,但从宗属上也可以看得出来,刘秀向上可以追溯到汉景帝,再往上则是汉太宗文帝刘恒、汉太祖高皇帝刘邦。而萧衍的父亲萧顺之是齐太祖萧道成的族帝,往上只能追溯到萧整。
汉朝是高皇帝刘邦创业,南齐是太祖萧道成创业。天下者,太祖之天下。齐明帝是萧道成的侄子,血缘如此之亲,尚且要以太祖第三子入继大统。萧衍如果要继承齐代的帝系,比萧鸾更加麻烦百倍。
实际上,齐代已经有人尝试复制萧鸾的模式。东昏侯在位时,部分朝臣试图拥立萧鸾的侄子萧遥光,萧齐宗室、领军将军萧坦之的答复是“明帝取天下,已非次第,天下人至今不服。今若復作此事,恐四海瓦解”。“已非次第”四个字说得很明白,萧遥光尚且如此,何况族属上更远的萧衍呢。萧衍以萧道成第六子(萧衍年纪小于齐武帝、豫章王、齐明帝、临川王萧映,大于武陵王萧晔),操作难度巨大,宗法问题无穷,而且萧衍自己也多半不乐意,他当年可是要“倾齐武之嗣,以雪心耻”的呢。
萧衍革命,而非入统,才是更合理的选择。
以上是宗法上的问题,说说形势。
梁代开国,是雍州和荆州两大强藩以南郡王萧宝融为名义上的共主,协力合作的结果。但一者雍州的武力在荆州之上,义军主帅也是萧衍;二者荆州行事亦即荆州方面实际的负责人萧颖胄早死。萧衍进入建康后,虽然依旧推戴萧宝融,但已经没有人能够制衡他了。《南齐书·萧颖胄传》说“和帝密诏报颖胄凶问,秘不发丧。及城平,识者闻之,知天命之有在矣”,萧颖胄已死,萧衍予取予夺,所谓天命有在,就是这个意思。
其次来说,齐这个国号此时价值已经非常有限了。即便在南北朝这种政局普遍不稳定的时代中,南齐也是其中最脆弱的一朝,每一次皇位继承都伴随着高强度的政治震动。郁林王、东昏侯两代奇葩君主,齐明帝以皇侄入纂大统,造成的结果是统治基础相当脆弱。齐武帝死后,王融曾拥立萧子良,结果失败,当时袁彖评论此事认为“齐氏微弱,已数年矣,爪牙柱石之臣都尽,命之所余,政风流名士耳。若不立长君,无以镇安四海”,爪牙柱石之臣,是武力,风流名士,是社会基础。两方面都没有力量,这样的萧齐皇统,对于萧衍而言,既不是绊脚石,也不是金元宝。自然就没必要费心维护了。
萧衍起兵,虽曰废昏立明,但也还有另一层解释。《梁书》卷35《萧子恪传》:
子恪与弟子范等,尝因事入谢,高祖在文德殿引见之,从容谓曰:
“我欲与卿兄弟有言。……我初平建康城,朝廷内外皆劝我云:‘时代革异,物心须一,宜行处分。’我于时依此而行,谁谓不可!我政言江左以来,代谢必相诛戮,此是伤于和气,所以国祚例不灵长。所谓‘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是一义。二者,齐梁虽曰革代,义异往时。我与卿兄弟虽复绝服二世,宗属未远。卿勿言兄弟是亲,人家兄弟自有周旋者,有不周旋者,况五服之属邪?齐业之初,亦是甘苦共尝,腹心在我。卿兄弟年少,理当不悉。我与卿兄弟,便是情同一家,岂当都不念此,作行路事。此是二义。我有今日,非是本意所求。且建武屠灭卿门,致卿兄弟涂炭。我起义兵,非惟自雪门耻,亦是为卿兄弟报仇。卿若能在建武、永元之世,拨乱反正,我虽起樊、邓,岂得不释戈推奉;其虽欲不已,亦是师出无名。我今为卿报仇,且时代革异,望卿兄弟尽节报我耳。且我自藉丧乱,代明帝家天下耳,不取卿家天下。昔刘子舆自称成帝子,光武言‘假使成帝更生,天下亦不复可得,况子舆乎’。梁初,人劝我相诛灭者,我答之犹如向孝武时事:彼若苟有天命,非我所能杀;若其无期运,何忽行此,政足示无度量。曹志亲是魏武帝孙,陈思之子,事晋武能为晋室忠臣,此即卿事例。卿是宗室,情义异佗,方坦然相期,卿无复怀自外之意。小待,自当知我寸心。”
这段话很有意思。从萧衍的表述来看,他援引“齐业之初,亦是甘苦共尝”的方式,将梁的统胤追到了萧道成那里,而认定自己取代的“齐”乃“明帝家天下”,是齐明帝萧鸾及其子东昏侯萧宝卷的统胤。这一以来,他起兵反萧宝卷,不仅是废昏立明,更是一种“铲除萧鸾、恢复高帝国祚”之类的体现。
萧衍起兵成功后,所诛夷者如庐陵王萧宝源、邵陵王萧宝攸等几乎都是萧鸾之子。湘东王萧宝晊虽然是萧鸾之侄,并非其子,故而虽然“颇好文学”,一度“望物情归己”,却也难逃一死。这更突出了萧衍只针对萧鸾族人下手的特点。胡三省注《资治通鉴》时已经提到了这一点,称:“(萧衍)所诛夷者齐明帝之后,高帝之后固无恙也。”(中华书局标点本,卷145,4520页)
正是因为有此历史背景,所以萧衍改齐为梁,因为齐已经被萧鸾篡夺,变成“明帝家天下”了。
故而当他面对豫章王萧嶷之子萧子恪时,得说一句场面话:“卿若能在建武、永元之世,拨乱反正,我虽起樊、邓,岂得不释戈推奉”。当然这肯定是漂亮话,萧衍肯定不单只是为了给高武子孙报仇才起兵的,但从统胤上讲,确实存在这样一种转移。
也是基于同样的缘故,试图把萧衍推举的萧宝融和之前崔慧景推举的萧宝玄相比拟的政治话语,受到了严酷的打击。这大约就是崔慧景之子崔偃得罪的内幕。因为萧衍可以为萧道成子孙报仇,但崔慧景没有这个名分。
ps,这件事反映出一件史书没明说的事实:萧鸾虽然谦俭慎密,但其人篡夺皇位之事肯定在时人心中留下了不灭的烙印。虽然萧鸾大杀高武子孙,但仍然没能消除自己篡位者的形象,以至于有人能通过反萧鸾来构建新国家。这位爷得多不招人待见……
萧道成追封先祖只有他的父亲一代。这意味着萧衍和萧齐的皇统完全没有直系血缘关系。同理还有刘裕的刘宋,是吴王一支,完全和刘汉没有直系血缘,所以不称汉而称宋。(多谢评论下的知友指正,刘裕是刘邦异母弟楚元王刘交的后代,所以他和称帝的刘汉是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的,关于这一点防止又脑补就查了下史记,高祖本纪里面提到刘邦称其夫太公为太上皇,然后集解引蔡邕语:不称帝,非天子也。因为太公没有被追尊为汉帝,所以其子孙除了刘邦的后人外,并没有继承汉朝皇祚的权力。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shuwu.vip/book/74999/1339659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shuwu.vip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