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美国宣战
推荐阅读:女帝座下第一走狗、两界:别叫我邪魔!、我有一枚命运魔骰、饮食男女、大道之上、你们修仙,我种田、文豪:这孩子打小就聪明、北朝帝业、旧神之巅、万灵仙族:御兽长生、
果然没有出乎埃德尔的预料,在俄国革命爆发后的第十天,美国就对德国宣布断交。理由是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威胁到美国的航运和贸易自由。
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在1796年卸任时,曾对公众表白:“我们与外国交往的重大原则是:在扩大与他们的商业关系中尽可能少有政治联系……用一些人为的联系将我们自己卷入欧洲经常的政治兴衰或经常的敌友捭阖中去,肯定是不明智的。”约翰·亚当斯就直言不讳:“我们应该将其作为首要的原则而决不能忘记:在未来欧洲所有的战争中保持中立。”美国开国领袖们定下的外交基调被称为孤立主义。
因此,1914年一战爆发后,当时的美国总统威尔逊就宣布美国中立,并要求美国“不仅必须在名义上,而且必须在事实上保持中立”。他在给驻交战国使节的电文中还谆谆嘱托:“不要表现出任何非中立的感情,语言文字都不行。”
自美国独立以来,实际上处于欧洲强国英、法、西班牙的殖民地包围中,时刻要警惕外国势力的干涉,与所有的欧洲强国保持距离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大西洋的天堑也帮助美国脱身于欧洲的纷争。保持中立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美国国力相对弱小,需要韬光养晦,谋求一个和平的发展环境,一心一意谋发展,增强自身实力。
1898年美西战争前夕,美国军队还不到3万人,放眼全世界,还不如保加利亚。考虑到美国陆地的面积,这个人数少得可怜,海军力量上更是微不足道。另外,美国是移民国家,欧洲移民占据重要地位,过度卷入欧战,还有可能会引发国内不同欧洲族裔因效忠自己的来源国而陷入分裂。保持中立,坐山观虎斗,则可以从欧洲纷争中获利。
战争会制造出大量的后勤需求,这都是美国企业的机会,所以美国不但自己中立,甚至还盼望别的国家“让子弹飞”。整个19世纪,美国利用欧洲国家之间的矛盾,自东向西开疆拓土,拼命扩充自己的实力。
1803年美国从法国手中购买了路易斯安那州,1819年迫使西班牙放弃佛罗里达,1845年兼并墨西哥北部成为得克萨斯州,1846年与英国签订条约而获得俄勒冈,1848年从墨西哥兼并领土成立新墨西哥州及上加利福尼亚,1867年从沙俄购得阿拉斯加。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美国的“镀金时代”,社会正在进步的道路上狂飙突进。硬实力指标是,1890年美国的钢铁产量已经是世界第一,到1900年美国的钢铁产量为1330万吨,大约是英德两国之和。美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相对份额在1900年超过了英国,为23.6%,而英国为18.5%。相对工业总潜力也在1900年超过了英国四分之一。
美国的人口在1783年只有三百万人,1860年为3200万人,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的人口迅速增加,主要是大量的东南欧移民开始涌入美国。从1870年的3900万人增加到1890年的6300万人。
从1898年起美国军队发展也异常迅速,到1900年增到十万人,其中一万人驻古巴,六万人在菲律宾作战。1884年美国海军也跃居世界第12。
1914年美国人口9800万,137亿美元的国民收入是英国10亿美元的13倍多,人均收入377美元也远高于英国的244美元。包括俄国在内的所有欧洲国家国民收入总和与美国旗鼓相当。美国海军世界第三,仅次于英、德两国。此时,旧世界即使最无知的人也能感受到美国肌肉的力量并努力适应,当然这也包括美国自己。
如果说仅仅因为肌肉发达就判定美国必然会放弃孤立主义,并不客观。一项重大外交国策的转变必然包含着核心利益受到挑战。细究美国的孤立主义并不仅仅是保持中立。
它是“特指美国与欧洲的关系,不适用于世界的其他地区,同时特指政治、军事,而不包括经济与文化。”这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说,美国只是不卷入欧洲的军政纷争,欧洲以外的其他地方则不见得要中立,特别是美洲。
1823年美国总统詹姆斯·门罗在第七次对国会演说的国情咨文中表明了孤立主义的红线:“我们对欧洲国家将其制度扩张到西半球任何地区的所有企图,都视之为对我们的和平与安全的危害。我们不曾也不会干涉任何欧洲国家的现存殖民地或属地,但是对那些已经宣布独立的国家,任何欧洲国家为了压迫它们而进行的任何干涉,我们都将视之为对美国不友好的表现。”
也就是说列强在欧洲搞事美国不管,在美洲搞事就属于美国的核心利益了。第二层意思是,孤立主义只是军事、政治的不介入,但在经济、文化上却要求必须机会均等。即使在你们的殖民地也要门户开放、利益均沾,在公海则要求海上航行自由,这个原则透着一股后进强国的蛮劲,与门罗主义有着相同的底气,都是在说美国的孤立主义是有条件、有底线的。总之,孤立主义是为经济服务的,利益才是王道。
一战爆发后,交战双方海量的、高价的军需订单塞满了美国商人的口袋。1914年8月,法国把大批黄金运到美国摩根公司的保险柜里,换来1亿美元的贷款。1915年10月,摩根又贷给英法两国5亿美元,这些钱只能买美国货。供应俄国的贷款和军需也有4.7亿多。一战中,美国对德国等同盟国的贸易也来者不拒。
但是英国的海上力量太强大,封锁了对德贸易。英军的海上优势使美国的中立贸易快速演变成了事实上的向协约国输血的通道,英美海上贸易成为德国人的心头恨,美德矛盾开始加剧。
1915年2月4日,德国海军部开启无限制潜艇战,对英国诸岛划出封锁区,所有通行的水面船只,无论军民,都将在不经警告的情况下予以攻击。航运自由被限制,美国人没法做生意了。
1915年3月28日,美国邮轮“法拉巴”号被击沉,一名美国人死亡。5周后,一艘英国大型客轮“卢西塔尼亚”号在南爱尔兰海面被击沉,一千余人死亡,其中128名是美国人。卢西塔尼亚号事件造成平民伤亡,在美国社会掀起轩然大波。当德国人欢呼“我们以欢乐的自豪,注视着我国海军的这一最近功绩”时,在美国公众中则形成了德国人穷凶极恶不尊重基本人权的舆论。
威尔逊总统为此连发措辞极为强硬、语带威胁的外交照会。因不满这个可能导致外交走火酿成战争的照会,时任美国国务卿、和平主义者布赖恩愤然辞职。其实,威尔逊当时的最大政治目标是在1916年连任,在竞选中他打出了“他让我们远离了战争”的口号,标榜自己使美国在不参战的情况下延续贸易。
南方出身的威尔逊极需要在战争贸易中获益最大的东北部和五大湖地区的选票,让这些选民继续从战争中获利。不为战争买单是威尔逊能否连任的前提。好在这以后,德国的潜艇战有些收敛,但是1916年3月24日,又发生了“沙塞克斯号”事件。德国潜艇在英吉利海峡无预警击沉了法国客轮“沙塞克斯号”,80名乘客重伤或溺死,其中有4个美国人。这件事虽然并不严重,但对本已恶化的美德关系无异于火上浇油。
1916年美国的贸易顺差“由4.3亿多美元增至20余亿美元,即增加了3.7倍”。一战的战争财使美国加速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工农业特别是军工业发展极快,金融上也赢得了主动权,从债务国一跃变为债权国。对比美国分别与协约国和同盟国的交易额就会发现,美国与协约国在经济上捆绑得更紧,美国输出到德国的资本仅占美国输出资本总额的2%。而如果协约国战败,美国的巨额投资将化为乌有,这显然不是美国人愿意看到的。
德国人在经济战、宣传战上全面处于下风。美国政府对德国发出断交的最后通牒,德国不得不宣布将停止不经警告即对未加抵抗的商船予以击沉的行为,即“沙塞克斯保证”。
随着战争局势的变化,1917年2月1日德国再次恢复其最有效的海战王牌——无限制潜艇战,并将潜艇技术推向高峰。德国判断美国即使参战,美军也需要一年半才能组建并运到欧洲,而且在德军潜艇封锁下能不能运到欧洲还是另一回事,德国只需在美国人来之前结束战争。德国人在考虑敌我的战争能力时总是过分自信,不惜战略冒险。
2月25日,威尔逊收到了驻英大使佩奇的一封密电,里面附有德国外交大臣齐默尔曼1月19日给德国驻墨西哥大使的绝密电报。
齐默尔曼在电报中写道:“我们拟于2月1日开始无限制潜艇战,与此同时,我们将竭力使美国保持中立,如果我们不能做到这一点,则拟同墨西哥在下述基础上建立联盟:协同作战、缔结和约、慷慨的财政援助,我方默认墨西哥收复得克萨斯州、新墨西哥州和亚利桑那州的失地,细节由你们安排,我们料想会同美国开战。阁下应立即秘密转告墨西哥总统,并请他主动邀请日本参战并调节日本和我们的关系。请转告总统,无限制潜艇战将迫使英国在数月内媾和。接电请复。——齐默尔曼”。
这条电文不仅承认要同美国作战,还将手伸到美国视为后花园的墨西哥,其作用无疑是爆炸性的,英国人让它上了《泰晤士报》头条。
看到被激怒的美国民众,威尔逊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3月12日,威尔逊越过国会授权国务院宣布武装在战区内行驶的商船,商船可对德国潜艇开火。
几天后又有三艘船“孟菲斯市”、“伊利诺伊斯”、“维吉兰斯亚”被击沉,人货俱损,要求参战的呼声越来越高。随后在3月15到18日,美国议会投票决定了对同盟国宣战,口号就是为捍卫民主、自由而战(还有美国的钱)。
埃德尔在收到美国宣战的情报后,最多看了十秒,现在对他来讲美国对罗马尼亚没有直接影响。因为现在俄国发生的一件事对罗马尼亚有最直接的影响。
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在1796年卸任时,曾对公众表白:“我们与外国交往的重大原则是:在扩大与他们的商业关系中尽可能少有政治联系……用一些人为的联系将我们自己卷入欧洲经常的政治兴衰或经常的敌友捭阖中去,肯定是不明智的。”约翰·亚当斯就直言不讳:“我们应该将其作为首要的原则而决不能忘记:在未来欧洲所有的战争中保持中立。”美国开国领袖们定下的外交基调被称为孤立主义。
因此,1914年一战爆发后,当时的美国总统威尔逊就宣布美国中立,并要求美国“不仅必须在名义上,而且必须在事实上保持中立”。他在给驻交战国使节的电文中还谆谆嘱托:“不要表现出任何非中立的感情,语言文字都不行。”
自美国独立以来,实际上处于欧洲强国英、法、西班牙的殖民地包围中,时刻要警惕外国势力的干涉,与所有的欧洲强国保持距离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大西洋的天堑也帮助美国脱身于欧洲的纷争。保持中立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美国国力相对弱小,需要韬光养晦,谋求一个和平的发展环境,一心一意谋发展,增强自身实力。
1898年美西战争前夕,美国军队还不到3万人,放眼全世界,还不如保加利亚。考虑到美国陆地的面积,这个人数少得可怜,海军力量上更是微不足道。另外,美国是移民国家,欧洲移民占据重要地位,过度卷入欧战,还有可能会引发国内不同欧洲族裔因效忠自己的来源国而陷入分裂。保持中立,坐山观虎斗,则可以从欧洲纷争中获利。
战争会制造出大量的后勤需求,这都是美国企业的机会,所以美国不但自己中立,甚至还盼望别的国家“让子弹飞”。整个19世纪,美国利用欧洲国家之间的矛盾,自东向西开疆拓土,拼命扩充自己的实力。
1803年美国从法国手中购买了路易斯安那州,1819年迫使西班牙放弃佛罗里达,1845年兼并墨西哥北部成为得克萨斯州,1846年与英国签订条约而获得俄勒冈,1848年从墨西哥兼并领土成立新墨西哥州及上加利福尼亚,1867年从沙俄购得阿拉斯加。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美国的“镀金时代”,社会正在进步的道路上狂飙突进。硬实力指标是,1890年美国的钢铁产量已经是世界第一,到1900年美国的钢铁产量为1330万吨,大约是英德两国之和。美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相对份额在1900年超过了英国,为23.6%,而英国为18.5%。相对工业总潜力也在1900年超过了英国四分之一。
美国的人口在1783年只有三百万人,1860年为3200万人,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的人口迅速增加,主要是大量的东南欧移民开始涌入美国。从1870年的3900万人增加到1890年的6300万人。
从1898年起美国军队发展也异常迅速,到1900年增到十万人,其中一万人驻古巴,六万人在菲律宾作战。1884年美国海军也跃居世界第12。
1914年美国人口9800万,137亿美元的国民收入是英国10亿美元的13倍多,人均收入377美元也远高于英国的244美元。包括俄国在内的所有欧洲国家国民收入总和与美国旗鼓相当。美国海军世界第三,仅次于英、德两国。此时,旧世界即使最无知的人也能感受到美国肌肉的力量并努力适应,当然这也包括美国自己。
如果说仅仅因为肌肉发达就判定美国必然会放弃孤立主义,并不客观。一项重大外交国策的转变必然包含着核心利益受到挑战。细究美国的孤立主义并不仅仅是保持中立。
它是“特指美国与欧洲的关系,不适用于世界的其他地区,同时特指政治、军事,而不包括经济与文化。”这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说,美国只是不卷入欧洲的军政纷争,欧洲以外的其他地方则不见得要中立,特别是美洲。
1823年美国总统詹姆斯·门罗在第七次对国会演说的国情咨文中表明了孤立主义的红线:“我们对欧洲国家将其制度扩张到西半球任何地区的所有企图,都视之为对我们的和平与安全的危害。我们不曾也不会干涉任何欧洲国家的现存殖民地或属地,但是对那些已经宣布独立的国家,任何欧洲国家为了压迫它们而进行的任何干涉,我们都将视之为对美国不友好的表现。”
也就是说列强在欧洲搞事美国不管,在美洲搞事就属于美国的核心利益了。第二层意思是,孤立主义只是军事、政治的不介入,但在经济、文化上却要求必须机会均等。即使在你们的殖民地也要门户开放、利益均沾,在公海则要求海上航行自由,这个原则透着一股后进强国的蛮劲,与门罗主义有着相同的底气,都是在说美国的孤立主义是有条件、有底线的。总之,孤立主义是为经济服务的,利益才是王道。
一战爆发后,交战双方海量的、高价的军需订单塞满了美国商人的口袋。1914年8月,法国把大批黄金运到美国摩根公司的保险柜里,换来1亿美元的贷款。1915年10月,摩根又贷给英法两国5亿美元,这些钱只能买美国货。供应俄国的贷款和军需也有4.7亿多。一战中,美国对德国等同盟国的贸易也来者不拒。
但是英国的海上力量太强大,封锁了对德贸易。英军的海上优势使美国的中立贸易快速演变成了事实上的向协约国输血的通道,英美海上贸易成为德国人的心头恨,美德矛盾开始加剧。
1915年2月4日,德国海军部开启无限制潜艇战,对英国诸岛划出封锁区,所有通行的水面船只,无论军民,都将在不经警告的情况下予以攻击。航运自由被限制,美国人没法做生意了。
1915年3月28日,美国邮轮“法拉巴”号被击沉,一名美国人死亡。5周后,一艘英国大型客轮“卢西塔尼亚”号在南爱尔兰海面被击沉,一千余人死亡,其中128名是美国人。卢西塔尼亚号事件造成平民伤亡,在美国社会掀起轩然大波。当德国人欢呼“我们以欢乐的自豪,注视着我国海军的这一最近功绩”时,在美国公众中则形成了德国人穷凶极恶不尊重基本人权的舆论。
威尔逊总统为此连发措辞极为强硬、语带威胁的外交照会。因不满这个可能导致外交走火酿成战争的照会,时任美国国务卿、和平主义者布赖恩愤然辞职。其实,威尔逊当时的最大政治目标是在1916年连任,在竞选中他打出了“他让我们远离了战争”的口号,标榜自己使美国在不参战的情况下延续贸易。
南方出身的威尔逊极需要在战争贸易中获益最大的东北部和五大湖地区的选票,让这些选民继续从战争中获利。不为战争买单是威尔逊能否连任的前提。好在这以后,德国的潜艇战有些收敛,但是1916年3月24日,又发生了“沙塞克斯号”事件。德国潜艇在英吉利海峡无预警击沉了法国客轮“沙塞克斯号”,80名乘客重伤或溺死,其中有4个美国人。这件事虽然并不严重,但对本已恶化的美德关系无异于火上浇油。
1916年美国的贸易顺差“由4.3亿多美元增至20余亿美元,即增加了3.7倍”。一战的战争财使美国加速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工农业特别是军工业发展极快,金融上也赢得了主动权,从债务国一跃变为债权国。对比美国分别与协约国和同盟国的交易额就会发现,美国与协约国在经济上捆绑得更紧,美国输出到德国的资本仅占美国输出资本总额的2%。而如果协约国战败,美国的巨额投资将化为乌有,这显然不是美国人愿意看到的。
德国人在经济战、宣传战上全面处于下风。美国政府对德国发出断交的最后通牒,德国不得不宣布将停止不经警告即对未加抵抗的商船予以击沉的行为,即“沙塞克斯保证”。
随着战争局势的变化,1917年2月1日德国再次恢复其最有效的海战王牌——无限制潜艇战,并将潜艇技术推向高峰。德国判断美国即使参战,美军也需要一年半才能组建并运到欧洲,而且在德军潜艇封锁下能不能运到欧洲还是另一回事,德国只需在美国人来之前结束战争。德国人在考虑敌我的战争能力时总是过分自信,不惜战略冒险。
2月25日,威尔逊收到了驻英大使佩奇的一封密电,里面附有德国外交大臣齐默尔曼1月19日给德国驻墨西哥大使的绝密电报。
齐默尔曼在电报中写道:“我们拟于2月1日开始无限制潜艇战,与此同时,我们将竭力使美国保持中立,如果我们不能做到这一点,则拟同墨西哥在下述基础上建立联盟:协同作战、缔结和约、慷慨的财政援助,我方默认墨西哥收复得克萨斯州、新墨西哥州和亚利桑那州的失地,细节由你们安排,我们料想会同美国开战。阁下应立即秘密转告墨西哥总统,并请他主动邀请日本参战并调节日本和我们的关系。请转告总统,无限制潜艇战将迫使英国在数月内媾和。接电请复。——齐默尔曼”。
这条电文不仅承认要同美国作战,还将手伸到美国视为后花园的墨西哥,其作用无疑是爆炸性的,英国人让它上了《泰晤士报》头条。
看到被激怒的美国民众,威尔逊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3月12日,威尔逊越过国会授权国务院宣布武装在战区内行驶的商船,商船可对德国潜艇开火。
几天后又有三艘船“孟菲斯市”、“伊利诺伊斯”、“维吉兰斯亚”被击沉,人货俱损,要求参战的呼声越来越高。随后在3月15到18日,美国议会投票决定了对同盟国宣战,口号就是为捍卫民主、自由而战(还有美国的钱)。
埃德尔在收到美国宣战的情报后,最多看了十秒,现在对他来讲美国对罗马尼亚没有直接影响。因为现在俄国发生的一件事对罗马尼亚有最直接的影响。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shuwu.vip/book/75993/1388202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shuwu.vip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