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 科技推动历史,“帝党”谁与
推荐阅读:熊学派的阿斯塔特、食飨之诗、重生八一渔猎西北、领主又红名了、亡灵之息、NBA:我虽然嘴臭,但我打架强、灾变卡皇、黄昏分界、圣杯战争?龙珠战争!、综漫:从尸魂界开始砍穿万界、
朱由校故意等了一会儿,扫视着众人,半晌才笑着说道:“那我等现在便处于草庐之中,身上穿着兽皮草裙,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
哈哈哈哈,众人忍不住发出笑声,都觉得可笑至极。
待笑声稍停,朱由校伸出手指列举道:“汉代发明了造纸术,瓷器也是从汉代开始烧制;唐朝发明了雕版印刷术,造纸术也更加进步,质量更好;宋朝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李诫编写的《营造法式》堪称建筑史上的杰出著作;元朝发明了彩色套印和木活字转轮排字盘,还有王祯的《农书》……”
声音提高了一些,朱由校朗声说道:“在下所列举的也只是很少很少的一部分,但却影响深远,改变了之后人们的生产生活。没有纸,没有印刷术,我们哪有书读,还是用竹简嘛?没有农耕技术的进步,如何养活更多的人,如何有亿兆子民的大明?”
“而这,就是在下所想到的学习物理化学的理由。”朱由校最后得出了结论,并郑重地作出了承诺,“在下正在搜集从古至今的所有发明创造,尽管很多发明者没有留下姓名来历,但却是改变历史、推动历史进步的一分子,应该列于史书。”
“好。”徐孚远用力拍手叫好,引起了一阵稀稀拉拉的掌声。
王季重也颌首称赞,看向朱由校的目光又是不同,待声音停息,笑着开口问道:“沈兄,那张以太张兄应该够资格列名此书吧?”
“当然。”朱由校想都不想便笃定回答,“中华历史上第一个自己磨制透镜,观察到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世界的第一人,如何不够资格?”
张以太脸有些涨红,连连摆手道:“不,不,应该是沈兄列名其上才是。”
朱由校呵呵一笑,摊手道:“可我没有透镜,也没看到微生物啊!”
“光凭物理化学两本书,沈兄也是足够。”王季重带着试探,说道:“而且应该是浓墨重彩地书写一番。”
朱由校再度笑着否认,“在下以前就说过,这两本书是无数前人的心血,只是在下运气好,侥幸得到而已。”
用力摆了摆手,朱由校岔开了这个话题,说道:“告诉诸位一个好消息,朝廷即将推出用人新政。诸位只管专心研究学问,日后做个有品级的科技人才,同样光宗耀祖、青史留名。当然,人各有志,若是真没有兴趣,也不勉强。”
搞科技嘛,不能急功近利。现在大明相比于世界各国,并不落后,甚至在某些领域还要远远超过其他国家。
但在知识传承和教育体系上,大明已经大大落后。
四书五经还是主要的学习内容,科举做官还是主流。书院的数量不少,但教的、学的还是诗词歌赋、锦绣文章,知识面窄且实用性很小。
而真正掌握技能的能工巧匠,多数都是祖传的手艺,知其然不知所以然,也很难把原理和心得写下来,更有利于技艺的传承。
能说会写的不屑于研究老百姓的谋生手艺,掌握技艺的又缺乏文化知识,甚至多是文盲。
在大明,目前就是这样一种状况,极大地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和传承。朱由校要改变,建立科学院就是迈出的第一步。
该说的都说了,朱由校也知道有人会退出。这也勉强不得,人家就不感兴趣,就不是闷头搞科研的性子,一点也不奇怪。
一个月的时间,朱由校赶来也是解除封闭,并看看封闭的效果。愿留者留,愿走者走。
什么,会把知识带走,朱由校对此只能呵呵了。
初中级别的物理化学呀,只是个铺垫。就算学透悟透,也不过是个中学生而已,还能指望他造出蒸汽机?
又和学员们谈了一会儿,朱由校便起身告辞。
不想当老师的穿越者不是好皇帝,科学院是长远的考虑,而眼前还有太多的俗事政务要处理,那才是朱由校的本职工作。
……………………
发展科技,建立体系,这是长远的计划,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而推进改革,兴利除弊,则是眼前的最重要的任务。
没错,最重要!比打建奴、平叛乱还重要。因为这是必须的条件,是胜利的基础。
说得直白一些,党争不断的朝堂、钱粮紧张的财政、贪渎享乐的官员、活得艰辛的百姓,凭这些能战胜利外敌、平定内乱?
后金自叛明到壮大,历史上的大明并非没有机会取胜,但完全被内部的积弊所捆住手脚,最终在内外的双重打击下土崩瓦解。
站稳脚跟才能打人,收回手臂出拳才更猛,身体病怏怏的,还想着跟人干架,脑袋被驴踢了?
现在能压制住建奴和水西叛贼的势头,并不能证明大明已经病愈。
朱由校认为是自己的猛药起了作用,相当于吃了兴奋…剂。一时间生龙活虎,可要是不能找到持续的动力,或是就此满足,结果也不会比历史好上多少。
所以,改革必须继续推进。阻力嘛,不会大,朱由校对此有着绝对的信心。
有人会说,文官团体很强大,勋贵也很有势力,既得利益集团将成为改革的巨大阻力。
可朱由校已经看清了这些阻碍改革势力的虚弱。
你想,一个得到皇帝宠信的公公,都能将文官团体打得分崩离析,并形成了权倾朝野的“阉党”,皇帝还能不如老魏?
想做官儿的人多了,就是什么东林党、楚党、浙党的官员全滚蛋,大明也照样运转,更会有无数人削尖脑袋往前钻,极力争取被团结在皇帝周围的资格呢!
左手印把子,右手枪杆子,乃是千古不变的封建社会用人的硬道理。
想要官位和权力,没问题,只要你听皇帝的话;怎么,想跟皇帝掰手腕,想串联起来阻挠?那也好办得很,罢官除籍还是轻的,抄家流放已是标准处罚。
明有军队,暗有厂卫,又有不断壮大的“帝党”,朱由校觉得再干不过什么利益集团,岂不是连没下面的魏公公都不如?
造反,借他们一百个胆子;串联反对,刚有迹象就收拾,根本不给他们做大的机会。
坐在御椅中,朱由校正翻阅着东厂呈上的汇报。没有大事儿的话,五天一报;可能要出事儿的话,天天上报。
监视的重点便是东林、楚、浙等党的文官,以及各地宗藩和勋贵。特别是在改革中失意的家伙们,更是重中之重。
宗藩还算老实,特别是藩王,不仅有东厂盯着,地方官员也看得很紧。一个个的当猪养了辣么多年,能吃饱穿暖,基本上没人舍出身家性命来搞事儿。
报告中还提到了福王朱大胖,舍财接回了老娘,正在享天伦之乐。
朱大胖天天晨昏定省,还向地方官报备,带着老娘在开封周边游山玩水了一番。据说,连体重都减轻了不少。
朱由校抿起嘴角,不无恶意地揣测,朱大胖能减肥不是因为运动,而是心疼拿出的钱财吧?
关于文官的报告也有,但那帮可能会成为改革阻力的家伙,显然已经被“帝党”打得落花流水。
以贪渎之罪不断处罚,最轻的也给押到东番、海南劳动改造去了。稍有串联,便又是一顶结党营私的大帽子扣下来,也滚去为开发边疆做贡献了。
把所有的不安定因素都消灭在萌芽之中,这是朱由校最直接的办法。
在毫不留情的打击下,很多文官也改弦更张,削尖脑袋讨好皇帝,以便成为“帝党”的一员。
打击的同时,朱由校对听话的官员也不吝啬。有打有拉,“帝党”的壮大已是不可阻挡。
嗯,说“帝党”还不是特别准确。既然“朕即是国”,那团结在自己周围的文官武将岂不都是大明的好官?
本来阅看报告挺高兴,可当看到最后的文字时,皇帝不由得变了脸色。
“真是给脸不要脸,非要逼朕发飚。”朱由校啪地扔下了文件,冷笑起来,决定枪打出头鸟,既搂钱又震慑其余,一举两得。
侍立阶下的王体乾被响声吓了一跳,别看他好象垂着头,可是一直在观察皇爷的脸色。皇爷突然现出怒色,他便开始揣测发生了什么事情。
朱由校眯着眼睛思索半晌,想好了处罚的借口。要说封建时代的皇帝处罚人,可以用“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来形容。
只一个“心怀怨望”就能令臣子无话可说,你说心里没这么想,可怎么证明呢?皇帝说有就是有,你丫闭嘴吧!
何况,朱由校还不是随便胡说的。你干的事情就暴露了你的内心,不说“心怀怨望”,“抗旨不遵”却是妥妥的。
皇帝想好了处置的办法,目光转动,移注到了王体乾身上。
王体乾觉察到皇爷在盯着他,却不敢抬头,恭恭敬敬地侍立,等待着皇爷的吩咐。
“王伴,宫人的背景调查再细致地过一遍。”好半晌,朱由校沉声说道:“朕得罪了文官,得罪了勋贵,得罪了士绅、生员,难免有些王八蛋想害朕,还有朕的亲人。”
总有刁民想害朕,朱由校可不是幻想狂,而是大明真有几个皇帝死得甚是可疑。不说别人,小木匠就是一例。
王体乾心中一凛,赶忙躬身应道:“皇爷放心,奴婢这就去查,凡是祖宗十八代沾了文官、勋贵、士绅、生员边儿的,统统赶出去。”
“十八代就算了。”朱由校摆了摆手,说道:“三代足矣!王伴的忠心,朕深知之。”
王体乾就是这么一说,还十八代,你翻家谱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你还不准人祖上很厉害啦?
躬身领命,王体乾退了下去,殿内安静下来,只剩下皇帝在若有所思。
…………………
如果深究历史上“阉党”,在明朝可能是最盛的。前有王振、汪直、刘瑾,后起之秀魏公公更是远超前辈,名头最大。
而“阉党”可不是太监组成的,而是依附于宦官权势的官僚所结成的政治集团。
为什么要依附让人瞧不起的公公,文官不是很清高嘛?
要说原因也很简单,有好处啊。不管是升官,还是发财,抑或是排除异己的快感,都足以让人放下尊严和矜持,拜倒在太监的脚下。
而现在大明的官场形势也是渐渐明朗,虽然没有可以依附的宦官,可靠上皇帝岂不是飞黄腾达更快捷的路子?
当然,有资格取得皇帝欢心的,多数是京中的官员,地方上的也有机会,不过是少些而已。
但皇帝通过新学,通过吏转官,等于是在科举之外,又打开了一条入仕当官的渠道,吸引了无数读书人参与其中。
本来只想着在酒楼内当个账房先生,借此养家糊口的吕庆厚,便是被新政策吸引到京师的众多读书人中的一员。
相比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科举,入新学而得官,虽然没有金榜高中的风光,可对于象吕庆厚这样自认难以做到的读书人,不啻于天赐良机、皇恩浩荡。
与做官相比,朝廷所要取消的对生员的优待,反正吕庆厚是觉得不算什么了。
来到京师,吕庆厚看到的是另外一番繁华的景象。还没来得及开眼界,他便急忙赶到新学报名。
报名入学的过程很顺利,凭着秀才的头衔,以及当过账房的履历,吕庆厚被分到了财会专业。
新学暂时只开了五个专业,分别是财会、农耕、水利、法律、商务。看专业名称就能猜出大概,财会毕业的肯定是税务官员无疑。
朱由校确定这五大专业的同时,还做出规定,学员在学习主专业之外,还可以再加一个专业作为辅修。
吕庆厚在被问到辅修的专业时,想了半晌,确定了法律。在他想来,升堂审案是知县的主要工作,他有了这方面的知识,对日后的仕途很有帮助。
报完名,去了给他安排的宿舍,新学还很人性地给了吕庆厚两天假期,让他好好休息,缓解长途跋涉的疲累。
两人间,在后世的顶尖大学,也没这待遇呀!
吕庆厚觉得可以,可比他先到,已在宿舍中安顿数日的学员,却有些不满。倒并不是嫌弃吕庆厚,而是觉得新学的条件和待遇,很是委屈了读书人。
哈哈哈哈,众人忍不住发出笑声,都觉得可笑至极。
待笑声稍停,朱由校伸出手指列举道:“汉代发明了造纸术,瓷器也是从汉代开始烧制;唐朝发明了雕版印刷术,造纸术也更加进步,质量更好;宋朝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李诫编写的《营造法式》堪称建筑史上的杰出著作;元朝发明了彩色套印和木活字转轮排字盘,还有王祯的《农书》……”
声音提高了一些,朱由校朗声说道:“在下所列举的也只是很少很少的一部分,但却影响深远,改变了之后人们的生产生活。没有纸,没有印刷术,我们哪有书读,还是用竹简嘛?没有农耕技术的进步,如何养活更多的人,如何有亿兆子民的大明?”
“而这,就是在下所想到的学习物理化学的理由。”朱由校最后得出了结论,并郑重地作出了承诺,“在下正在搜集从古至今的所有发明创造,尽管很多发明者没有留下姓名来历,但却是改变历史、推动历史进步的一分子,应该列于史书。”
“好。”徐孚远用力拍手叫好,引起了一阵稀稀拉拉的掌声。
王季重也颌首称赞,看向朱由校的目光又是不同,待声音停息,笑着开口问道:“沈兄,那张以太张兄应该够资格列名此书吧?”
“当然。”朱由校想都不想便笃定回答,“中华历史上第一个自己磨制透镜,观察到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世界的第一人,如何不够资格?”
张以太脸有些涨红,连连摆手道:“不,不,应该是沈兄列名其上才是。”
朱由校呵呵一笑,摊手道:“可我没有透镜,也没看到微生物啊!”
“光凭物理化学两本书,沈兄也是足够。”王季重带着试探,说道:“而且应该是浓墨重彩地书写一番。”
朱由校再度笑着否认,“在下以前就说过,这两本书是无数前人的心血,只是在下运气好,侥幸得到而已。”
用力摆了摆手,朱由校岔开了这个话题,说道:“告诉诸位一个好消息,朝廷即将推出用人新政。诸位只管专心研究学问,日后做个有品级的科技人才,同样光宗耀祖、青史留名。当然,人各有志,若是真没有兴趣,也不勉强。”
搞科技嘛,不能急功近利。现在大明相比于世界各国,并不落后,甚至在某些领域还要远远超过其他国家。
但在知识传承和教育体系上,大明已经大大落后。
四书五经还是主要的学习内容,科举做官还是主流。书院的数量不少,但教的、学的还是诗词歌赋、锦绣文章,知识面窄且实用性很小。
而真正掌握技能的能工巧匠,多数都是祖传的手艺,知其然不知所以然,也很难把原理和心得写下来,更有利于技艺的传承。
能说会写的不屑于研究老百姓的谋生手艺,掌握技艺的又缺乏文化知识,甚至多是文盲。
在大明,目前就是这样一种状况,极大地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和传承。朱由校要改变,建立科学院就是迈出的第一步。
该说的都说了,朱由校也知道有人会退出。这也勉强不得,人家就不感兴趣,就不是闷头搞科研的性子,一点也不奇怪。
一个月的时间,朱由校赶来也是解除封闭,并看看封闭的效果。愿留者留,愿走者走。
什么,会把知识带走,朱由校对此只能呵呵了。
初中级别的物理化学呀,只是个铺垫。就算学透悟透,也不过是个中学生而已,还能指望他造出蒸汽机?
又和学员们谈了一会儿,朱由校便起身告辞。
不想当老师的穿越者不是好皇帝,科学院是长远的考虑,而眼前还有太多的俗事政务要处理,那才是朱由校的本职工作。
……………………
发展科技,建立体系,这是长远的计划,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而推进改革,兴利除弊,则是眼前的最重要的任务。
没错,最重要!比打建奴、平叛乱还重要。因为这是必须的条件,是胜利的基础。
说得直白一些,党争不断的朝堂、钱粮紧张的财政、贪渎享乐的官员、活得艰辛的百姓,凭这些能战胜利外敌、平定内乱?
后金自叛明到壮大,历史上的大明并非没有机会取胜,但完全被内部的积弊所捆住手脚,最终在内外的双重打击下土崩瓦解。
站稳脚跟才能打人,收回手臂出拳才更猛,身体病怏怏的,还想着跟人干架,脑袋被驴踢了?
现在能压制住建奴和水西叛贼的势头,并不能证明大明已经病愈。
朱由校认为是自己的猛药起了作用,相当于吃了兴奋…剂。一时间生龙活虎,可要是不能找到持续的动力,或是就此满足,结果也不会比历史好上多少。
所以,改革必须继续推进。阻力嘛,不会大,朱由校对此有着绝对的信心。
有人会说,文官团体很强大,勋贵也很有势力,既得利益集团将成为改革的巨大阻力。
可朱由校已经看清了这些阻碍改革势力的虚弱。
你想,一个得到皇帝宠信的公公,都能将文官团体打得分崩离析,并形成了权倾朝野的“阉党”,皇帝还能不如老魏?
想做官儿的人多了,就是什么东林党、楚党、浙党的官员全滚蛋,大明也照样运转,更会有无数人削尖脑袋往前钻,极力争取被团结在皇帝周围的资格呢!
左手印把子,右手枪杆子,乃是千古不变的封建社会用人的硬道理。
想要官位和权力,没问题,只要你听皇帝的话;怎么,想跟皇帝掰手腕,想串联起来阻挠?那也好办得很,罢官除籍还是轻的,抄家流放已是标准处罚。
明有军队,暗有厂卫,又有不断壮大的“帝党”,朱由校觉得再干不过什么利益集团,岂不是连没下面的魏公公都不如?
造反,借他们一百个胆子;串联反对,刚有迹象就收拾,根本不给他们做大的机会。
坐在御椅中,朱由校正翻阅着东厂呈上的汇报。没有大事儿的话,五天一报;可能要出事儿的话,天天上报。
监视的重点便是东林、楚、浙等党的文官,以及各地宗藩和勋贵。特别是在改革中失意的家伙们,更是重中之重。
宗藩还算老实,特别是藩王,不仅有东厂盯着,地方官员也看得很紧。一个个的当猪养了辣么多年,能吃饱穿暖,基本上没人舍出身家性命来搞事儿。
报告中还提到了福王朱大胖,舍财接回了老娘,正在享天伦之乐。
朱大胖天天晨昏定省,还向地方官报备,带着老娘在开封周边游山玩水了一番。据说,连体重都减轻了不少。
朱由校抿起嘴角,不无恶意地揣测,朱大胖能减肥不是因为运动,而是心疼拿出的钱财吧?
关于文官的报告也有,但那帮可能会成为改革阻力的家伙,显然已经被“帝党”打得落花流水。
以贪渎之罪不断处罚,最轻的也给押到东番、海南劳动改造去了。稍有串联,便又是一顶结党营私的大帽子扣下来,也滚去为开发边疆做贡献了。
把所有的不安定因素都消灭在萌芽之中,这是朱由校最直接的办法。
在毫不留情的打击下,很多文官也改弦更张,削尖脑袋讨好皇帝,以便成为“帝党”的一员。
打击的同时,朱由校对听话的官员也不吝啬。有打有拉,“帝党”的壮大已是不可阻挡。
嗯,说“帝党”还不是特别准确。既然“朕即是国”,那团结在自己周围的文官武将岂不都是大明的好官?
本来阅看报告挺高兴,可当看到最后的文字时,皇帝不由得变了脸色。
“真是给脸不要脸,非要逼朕发飚。”朱由校啪地扔下了文件,冷笑起来,决定枪打出头鸟,既搂钱又震慑其余,一举两得。
侍立阶下的王体乾被响声吓了一跳,别看他好象垂着头,可是一直在观察皇爷的脸色。皇爷突然现出怒色,他便开始揣测发生了什么事情。
朱由校眯着眼睛思索半晌,想好了处罚的借口。要说封建时代的皇帝处罚人,可以用“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来形容。
只一个“心怀怨望”就能令臣子无话可说,你说心里没这么想,可怎么证明呢?皇帝说有就是有,你丫闭嘴吧!
何况,朱由校还不是随便胡说的。你干的事情就暴露了你的内心,不说“心怀怨望”,“抗旨不遵”却是妥妥的。
皇帝想好了处置的办法,目光转动,移注到了王体乾身上。
王体乾觉察到皇爷在盯着他,却不敢抬头,恭恭敬敬地侍立,等待着皇爷的吩咐。
“王伴,宫人的背景调查再细致地过一遍。”好半晌,朱由校沉声说道:“朕得罪了文官,得罪了勋贵,得罪了士绅、生员,难免有些王八蛋想害朕,还有朕的亲人。”
总有刁民想害朕,朱由校可不是幻想狂,而是大明真有几个皇帝死得甚是可疑。不说别人,小木匠就是一例。
王体乾心中一凛,赶忙躬身应道:“皇爷放心,奴婢这就去查,凡是祖宗十八代沾了文官、勋贵、士绅、生员边儿的,统统赶出去。”
“十八代就算了。”朱由校摆了摆手,说道:“三代足矣!王伴的忠心,朕深知之。”
王体乾就是这么一说,还十八代,你翻家谱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你还不准人祖上很厉害啦?
躬身领命,王体乾退了下去,殿内安静下来,只剩下皇帝在若有所思。
…………………
如果深究历史上“阉党”,在明朝可能是最盛的。前有王振、汪直、刘瑾,后起之秀魏公公更是远超前辈,名头最大。
而“阉党”可不是太监组成的,而是依附于宦官权势的官僚所结成的政治集团。
为什么要依附让人瞧不起的公公,文官不是很清高嘛?
要说原因也很简单,有好处啊。不管是升官,还是发财,抑或是排除异己的快感,都足以让人放下尊严和矜持,拜倒在太监的脚下。
而现在大明的官场形势也是渐渐明朗,虽然没有可以依附的宦官,可靠上皇帝岂不是飞黄腾达更快捷的路子?
当然,有资格取得皇帝欢心的,多数是京中的官员,地方上的也有机会,不过是少些而已。
但皇帝通过新学,通过吏转官,等于是在科举之外,又打开了一条入仕当官的渠道,吸引了无数读书人参与其中。
本来只想着在酒楼内当个账房先生,借此养家糊口的吕庆厚,便是被新政策吸引到京师的众多读书人中的一员。
相比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科举,入新学而得官,虽然没有金榜高中的风光,可对于象吕庆厚这样自认难以做到的读书人,不啻于天赐良机、皇恩浩荡。
与做官相比,朝廷所要取消的对生员的优待,反正吕庆厚是觉得不算什么了。
来到京师,吕庆厚看到的是另外一番繁华的景象。还没来得及开眼界,他便急忙赶到新学报名。
报名入学的过程很顺利,凭着秀才的头衔,以及当过账房的履历,吕庆厚被分到了财会专业。
新学暂时只开了五个专业,分别是财会、农耕、水利、法律、商务。看专业名称就能猜出大概,财会毕业的肯定是税务官员无疑。
朱由校确定这五大专业的同时,还做出规定,学员在学习主专业之外,还可以再加一个专业作为辅修。
吕庆厚在被问到辅修的专业时,想了半晌,确定了法律。在他想来,升堂审案是知县的主要工作,他有了这方面的知识,对日后的仕途很有帮助。
报完名,去了给他安排的宿舍,新学还很人性地给了吕庆厚两天假期,让他好好休息,缓解长途跋涉的疲累。
两人间,在后世的顶尖大学,也没这待遇呀!
吕庆厚觉得可以,可比他先到,已在宿舍中安顿数日的学员,却有些不满。倒并不是嫌弃吕庆厚,而是觉得新学的条件和待遇,很是委屈了读书人。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shuwu.vip/book/77942/1929663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shuwu.vip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