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八章 亲历之感触,诛晁错之因
推荐阅读:熊学派的阿斯塔特、食飨之诗、重生八一渔猎西北、领主又红名了、亡灵之息、NBA:我虽然嘴臭,但我打架强、灾变卡皇、黄昏分界、圣杯战争?龙珠战争!、综漫:从尸魂界开始砍穿万界、
建奴号称的无敌的骑射,已经被明军了解得通透,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建奴赖以获胜的手段其实是肉搏,重甲步兵的冲阵厮杀,步兵大弓的火力掩护。
至于建奴的骑兵,不过是在追杀中战绩显著,威力被变相夸大。面对严整的战阵,建奴骑兵冲阵的战例寥寥无几。
燧发枪加刺刀,能让十八般兵器跪下唱征服。
虽然明军还没有完全掌握精髓,什么横队加纵列,什么横排迅速展开,扩大火力输出面。
但在这个时代,明军已经算是最先进的陆上军队,并拉开了作战模式大变革的序幕。
当然,各部明军还没有形成固定而统一的作战模式,都在摸索改进。战车加火炮,则弥补了战术上的不足,也是既传统又稳妥的战法。
而建奴也没意识到这些,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来说,那就是“时代变了”。
其实,连不遗余力地推进明军武器装备更新换代,推动明军战术打法不断进步的朱由校,也不是很确定敌我双方的实力差距。谨慎小心,依然是他的宗旨。
辽东明军向建州逼进,辽南明军也准备完毕,稳步向北推进,直指海州卫。
“能能啊,还是往前看吧!”张宗宝拍了拍张军能的肩膀,慰籍般地说道:“那个岛啊,咱们去不了啦!”
张军能翻了翻眼睛,回头也不理老友,跳下马把缰绳甩给老友,走上几步和士兵一起把炮车从泥坑里推了出来。
张宗宝摇了摇头,也不计较。他知道张军能还惦记着那个纯真善良的农家女,可谁都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他们作为武学毕业的炮兵军官,先到了辽西,却并没有遇到什么战事,但训练炮兵的工作却一直没停。
现在又调到了辽南,参与攻打海州卫的行动。离得好象近了些,似乎又勾起了张军能的思绪。
拍打着手上的灰尘,张军能走回来,接过张宗宝递上的缰绳,翻身上马,动作利索得很。
“等灭了建奴,咱们也该成将军了。”张宗宝岔开话题,笑呵呵地说道:“就是不靠家里,凭俸禄也不愁吃喝。”
张军能点了点头,说道:“自食其力嘛,你我不就是这样的打算?长辈也说得明白,先靠祖宗的余荫,以后恐怕不好过啦!”
“伯父也是这么想的?”张宗宝明知故问,就是想把张军能的思路转开。
张军能苦笑了一下,说道:“宗藩的日子都不好过,何况是外姓的勋贵?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个道理,很多人并不明白。”
“是啊,很多人都不明白。”张宗宝看了看前进的部队,深为感慨地点了点头,“你我若不是经历过战场,也是不明白的。”
张军能摇了摇头,并不太赞同张宗宝的说法。不是经历过战场那么简单,而是从开始到现在的变化。
要知道,东江开镇时,他们就在场。那时候将士们穿的是什么,用的是什么,吃的是什么?
有件红胖袄就是正规兵,盔甲既旧又破还少;武器最多的就是刀枪,弓箭都很少。几门佛朗机炮,还是从水师的船上卸下来的。
攻城打仗真的是靠人命堆出来的,张军能忘不了爬着云梯登上城头,又被血淋淋地打下来的景象。
再看现在,不说军官,就是士兵也是盔甲齐全,燧发火枪加刺刀,更加数量众多的火炮助阵。
几年下来,辽东明军真的是脱胎换骨般的变化。而这些,说白了,就是用钱堆出来的。
用钱堆出来的胜利,用钱堆出来的优势,说起来简单,可这钱需要多少?
张胖子只是算一个士兵的花费,再想想辽东将近十数万的人马,就咋舌咧嘴,不敢想象。
皇帝要拿出这么多钱财,谈何容易?不四处搂钱,不狠心下手,根本就不可想象。
当然,出身不同,张胖子也不会那么大公无私。
可到底见识了辽民的凄惨,辽地的凋弊,建奴的凶狠,明军的厮拼,抵触心理要比还呆在京城坐吃享受的权贵子弟小得多。
而且,张胖子有时候想一想,觉得自己的人生也算挺精彩。在京城当纨绔时,闲得只想找点刺激。现在呢,不要去找,刺激自会撞到眼前。
“想想刚到东江的时候,还笑话他们象叫花子,吃的是猪食呢!”张宗宝自嘲地笑了笑,“可没过几天,猪食吃起来就比啥都香了。”
张军能点了点头,也笑了起来,说道:“那大饼烙得,能咯掉牙。可饿起来,吃得也香……”
话戛然而止,张军能的眼神有些发呆,他想起了寒风中啃大饼,那个背井离乡的姑娘递过来的带着温度的馒头。
应该是过得下去吧,朝廷不仅对军需很上心,对辽民的救济也是不错的。张军能想着,无声地叹了口气。
……………………
命运之轮在天启二年便开始偏转了角度,时间越久,偏得越多。时至今日,恐怕没被改变命运的都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人。
而离得皇帝越近,或者说住得离京师越近,命运的不同就更是明显。只不过,没人知道这些罢了。
这一点也不奇怪,谁都认为在走着自己的人生道路,谁也不会知道自己命运是什么,也就更不知道被改变了。
只有皇帝朱由校知道,大明的历史改变了,大明人的命运改变了。有好有坏,但好的居多,这就够了。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
朱由校颌首赞同,说道:“确实如此,这晁错的论述真是精僻。”
孙承宗梗了一下,拱手说道:“万岁,此语乃苏轼在其所著《晁错论》中之语。”
《晁错论》?!原来不是晁错的论述,而是苏东坡所写的论晁错,长姿势了。
朱由校嘿嘿笑了两声,说道:“晁错死得冤枉,汉景帝糊涂了。”
孙承宗沉吟着说道:“晁错‘峭、直、刻、深’,与臣僚关系不融,可谓不善谋身。但其为国深谋远虑,奋不顾身,可为后世赞颂。”
停顿了一下,孙承宗又接着说道:“景帝准诛晁错,也未必是糊涂,亦有其谋虑在内……”
这就是所谓的帝王心术?朱由校听着孙老师的讲解,并不太确定自己是否要学。
汉景帝没有那么幼稚,认为诛杀了晁错,就能让七国联军罢兵息战。只不过,诛杀晁错能让造反的七国失去了合理正当的借口,又能稳住其他观望中的诸侯。
而且,象周亚夫、郦商、栾布、窦婴等重臣又都与晁错关系不睦。汉景帝还是要依靠这些重臣,并让他们忠心地抵抗叛军。权弊权衡之后,晁错想不死都难了。
至于建奴的骑兵,不过是在追杀中战绩显著,威力被变相夸大。面对严整的战阵,建奴骑兵冲阵的战例寥寥无几。
燧发枪加刺刀,能让十八般兵器跪下唱征服。
虽然明军还没有完全掌握精髓,什么横队加纵列,什么横排迅速展开,扩大火力输出面。
但在这个时代,明军已经算是最先进的陆上军队,并拉开了作战模式大变革的序幕。
当然,各部明军还没有形成固定而统一的作战模式,都在摸索改进。战车加火炮,则弥补了战术上的不足,也是既传统又稳妥的战法。
而建奴也没意识到这些,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来说,那就是“时代变了”。
其实,连不遗余力地推进明军武器装备更新换代,推动明军战术打法不断进步的朱由校,也不是很确定敌我双方的实力差距。谨慎小心,依然是他的宗旨。
辽东明军向建州逼进,辽南明军也准备完毕,稳步向北推进,直指海州卫。
“能能啊,还是往前看吧!”张宗宝拍了拍张军能的肩膀,慰籍般地说道:“那个岛啊,咱们去不了啦!”
张军能翻了翻眼睛,回头也不理老友,跳下马把缰绳甩给老友,走上几步和士兵一起把炮车从泥坑里推了出来。
张宗宝摇了摇头,也不计较。他知道张军能还惦记着那个纯真善良的农家女,可谁都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他们作为武学毕业的炮兵军官,先到了辽西,却并没有遇到什么战事,但训练炮兵的工作却一直没停。
现在又调到了辽南,参与攻打海州卫的行动。离得好象近了些,似乎又勾起了张军能的思绪。
拍打着手上的灰尘,张军能走回来,接过张宗宝递上的缰绳,翻身上马,动作利索得很。
“等灭了建奴,咱们也该成将军了。”张宗宝岔开话题,笑呵呵地说道:“就是不靠家里,凭俸禄也不愁吃喝。”
张军能点了点头,说道:“自食其力嘛,你我不就是这样的打算?长辈也说得明白,先靠祖宗的余荫,以后恐怕不好过啦!”
“伯父也是这么想的?”张宗宝明知故问,就是想把张军能的思路转开。
张军能苦笑了一下,说道:“宗藩的日子都不好过,何况是外姓的勋贵?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个道理,很多人并不明白。”
“是啊,很多人都不明白。”张宗宝看了看前进的部队,深为感慨地点了点头,“你我若不是经历过战场,也是不明白的。”
张军能摇了摇头,并不太赞同张宗宝的说法。不是经历过战场那么简单,而是从开始到现在的变化。
要知道,东江开镇时,他们就在场。那时候将士们穿的是什么,用的是什么,吃的是什么?
有件红胖袄就是正规兵,盔甲既旧又破还少;武器最多的就是刀枪,弓箭都很少。几门佛朗机炮,还是从水师的船上卸下来的。
攻城打仗真的是靠人命堆出来的,张军能忘不了爬着云梯登上城头,又被血淋淋地打下来的景象。
再看现在,不说军官,就是士兵也是盔甲齐全,燧发火枪加刺刀,更加数量众多的火炮助阵。
几年下来,辽东明军真的是脱胎换骨般的变化。而这些,说白了,就是用钱堆出来的。
用钱堆出来的胜利,用钱堆出来的优势,说起来简单,可这钱需要多少?
张胖子只是算一个士兵的花费,再想想辽东将近十数万的人马,就咋舌咧嘴,不敢想象。
皇帝要拿出这么多钱财,谈何容易?不四处搂钱,不狠心下手,根本就不可想象。
当然,出身不同,张胖子也不会那么大公无私。
可到底见识了辽民的凄惨,辽地的凋弊,建奴的凶狠,明军的厮拼,抵触心理要比还呆在京城坐吃享受的权贵子弟小得多。
而且,张胖子有时候想一想,觉得自己的人生也算挺精彩。在京城当纨绔时,闲得只想找点刺激。现在呢,不要去找,刺激自会撞到眼前。
“想想刚到东江的时候,还笑话他们象叫花子,吃的是猪食呢!”张宗宝自嘲地笑了笑,“可没过几天,猪食吃起来就比啥都香了。”
张军能点了点头,也笑了起来,说道:“那大饼烙得,能咯掉牙。可饿起来,吃得也香……”
话戛然而止,张军能的眼神有些发呆,他想起了寒风中啃大饼,那个背井离乡的姑娘递过来的带着温度的馒头。
应该是过得下去吧,朝廷不仅对军需很上心,对辽民的救济也是不错的。张军能想着,无声地叹了口气。
……………………
命运之轮在天启二年便开始偏转了角度,时间越久,偏得越多。时至今日,恐怕没被改变命运的都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人。
而离得皇帝越近,或者说住得离京师越近,命运的不同就更是明显。只不过,没人知道这些罢了。
这一点也不奇怪,谁都认为在走着自己的人生道路,谁也不会知道自己命运是什么,也就更不知道被改变了。
只有皇帝朱由校知道,大明的历史改变了,大明人的命运改变了。有好有坏,但好的居多,这就够了。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
朱由校颌首赞同,说道:“确实如此,这晁错的论述真是精僻。”
孙承宗梗了一下,拱手说道:“万岁,此语乃苏轼在其所著《晁错论》中之语。”
《晁错论》?!原来不是晁错的论述,而是苏东坡所写的论晁错,长姿势了。
朱由校嘿嘿笑了两声,说道:“晁错死得冤枉,汉景帝糊涂了。”
孙承宗沉吟着说道:“晁错‘峭、直、刻、深’,与臣僚关系不融,可谓不善谋身。但其为国深谋远虑,奋不顾身,可为后世赞颂。”
停顿了一下,孙承宗又接着说道:“景帝准诛晁错,也未必是糊涂,亦有其谋虑在内……”
这就是所谓的帝王心术?朱由校听着孙老师的讲解,并不太确定自己是否要学。
汉景帝没有那么幼稚,认为诛杀了晁错,就能让七国联军罢兵息战。只不过,诛杀晁错能让造反的七国失去了合理正当的借口,又能稳住其他观望中的诸侯。
而且,象周亚夫、郦商、栾布、窦婴等重臣又都与晁错关系不睦。汉景帝还是要依靠这些重臣,并让他们忠心地抵抗叛军。权弊权衡之后,晁错想不死都难了。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shuwu.vip/book/77942/2031751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shuwu.vip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