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 > 我真是大昏君 > 第三百九十九章 阶梯人才培养,辜恩背德

第三百九十九章 阶梯人才培养,辜恩背德

推荐阅读:穿越者大联盟我的神秘赶山异闻犁汉大明与新罗马与无限神机诡秘之主:瑶光刚毅坚卓的他们机战:从高达OO开始求求了,快回家练琴吧斗罗:萧炎穿越成唐三兄弟这无限的世界

    而且,没有目标,没有科研新项目,科学院又有什么用,又怎么能培养出顶尖的科学家?
    工业革命,将要由大明来发起并引领,底蕴便是不断涌现出来的科技人才。所谓的厚积薄发,正是同样的道理。
    皇帝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引导和提倡激励,使大明帝国在自然科学领域急追进取,并最终超越领先。
    没错,大明帝国在科学基础上已经落后,尽管这种落后可能需要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是数百年才能够看出恶果。
    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没有谁比皇帝更清楚,也没有谁比皇帝更有痛切的感悟。
    “其实,按照正常的思维和发展,线膛枪是先于适用的子弹问世的。”皇帝缓缓说道:“这个先后顺序,对孙爱卿或许有些启迪……”
    历史上,线膛枪问世之后,只是一种实验性的武器。因为刻有膛线,前装子弹要保证在枪膛中的闭气性,往往做得比枪的口径略大。
    这样的结果就是装弹时极为费劲,通常需要用锤子来击打推弹杆才能将枪弹推到位。
    而这又常常导致更危险的情况发生,就是枪膛破裂。子弹也会产生变形,达不到预期的杀伤效果。
    米尼弹则是对这种种弊端的改进,而应运发明的。米尼弹的口径比枪口径略小,装填轻松。
    弹体还有螺纹以配合膛线,尾部空心,使用软木材料,依靠发射的火药气体而受热膨胀,从而保证气密性,并使弹体沿膛线旋转。
    道理听起来很简单,但在实际上,孙元化等研制人员却印象深刻。
    如果不是皇帝所提的建议和思路,他们根本就想不到子弹的改进方法,线膛枪的实用也就卡在第一个大困难上。
    现在的困难只是枪管中膛线的拉制,一旦有适用的机械制造出来,除了资金,线膛枪作为实用武器也就没有了障碍。
    有坩埚生产出的高碳钢刀具,品质还在不断提高,制造出拉线机械并不是太过困难的任务。
    就如同当初钻滑膛枪管,由人工到机械,工作效率的提升,令人震惊,也是能迅速装备明军的重要原因。
    “……与枪管同轴心,刻刀在拉动的时候同步旋转……”
    孙元化心中有了约略的想法,对万岁的学识和奇思妙想早已钦佩不已,此时倒也没有太过激动和惊喜。
    皇帝讲说片刻,端起茶杯喝了口水,又缓缓说道:“科学院的扩建完成后,便从少英院中招收见习弟子。从小培养栋梁之才,形成阶梯,才能保证不出现人才断层。”
    就目前而言,科学院中的大多数人员都是半路出家,依靠着成年人的学识、理解和悟性,强行补习自然科学,再向上攀登。
    这种办法是无奈之举,也非长远之计。所以,皇帝才要把少英院的孩子们安排进去。
    早了还不行,没老师,总不能皇帝去亲自教吧?经过这几年的准备,通过对科学院的考察,皇帝认为条件已经成熟。
    “微臣遵旨。”孙元化躬身领旨。
    尽管万岁对科学院可以称为偏爱,并以授官的办法招揽了很多原本要靠科举入仕的学子。
    但旧有思想的根深蒂固,并不能很快得到改变。一般人家的子弟是不太会送进科学院,学习在他们看来是“手艺”的东西的。
    而少英院的孩子们则不同,或者说是身不由己,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
    而且,他们还不是零基础,读书识字计算都会一些,去了科学院系统学习自然科学,再细分学科门类,也是很方便。
    尽管是身不由己,要按着皇帝安排的道路走下去,甚至可能是一辈子。
    但这些孩子也算是幸运的,本来就是孤苦伶仃、流离失所的孤儿,却能吃着皇家饭,衣食无忧,连将来都不用愁,也算是因祸得福。
    皇帝又询问了一下兵器局派人前往滇省建厂的情况,感到满意地嘉励了一番,才让孙元化告退而去。
    大明现在最大的兵工厂有两个,一个在京师和天津,一个在广东。京津兵工厂主要负责北方明军的供应,广东兵工厂则主要负责水师。
    当初平定奢安叛乱时,在贵州建了一个小型的兵工厂,主要是枪械的修理,弹药的生产,以及轻型火炮的制造。
    现在,明军的攻击目标定为缅甸,在滇省建立兵工厂就势在必行。
    而且,讨伐缅甸获胜,明军还要征战南亚,滇省兵工厂就是长期存在,技术水平也要逐渐达到京津或广东兵工厂的标准。
    因为北方和南方的作战环境不同,还有水师的作战方式,兵工厂的生产制造也各有自己的侧重。
    比如广东兵工厂,主要生产制造舰炮和海防要塞炮;滇省兵工厂则多生产适于丛林作战的轻型火炮。
    而京津兵工厂的水平最高,出新最快,支撑着整个北方战线。建奴虽败,但北方依然是皇帝重点关注和经营的所在。
    林丹汗虽然志大才疏,并不被皇帝看在眼里。但北方还有准噶尔汗国,以及更北面的…..
    辽东重建,缓上两三年的话,就可以考虑在沈阳建立兵工厂了。
    皇帝思索着,计划着,起身离了御座,缓步向外走去。
    …………………….
    平辽灭奴,剿灭奢安叛贼,大明帝国消除了内乱,似乎又要进入承平岁月。
    这样的大形势下,有些人又在揣摩着圣意,寻思着之前的清洗和高压是否要结束了。
    战争时期,朝廷财政不敷,皇帝以雷霆或是暴戾的手段敛财,这也是可以理解,或者说是皇帝不得已而为之。
    现在天下太平了,皇帝难道不要修复自己的形象,不要施“仁政”来挽回名声?
    可这些人显然打错了算盘,随着陕西的十几个地主乡绅被抄家问罪,幻想也随之破灭,他们才明白皇帝以前不是不得已而为之,而是形成了一贯的政策。
    “灾害之年,朝廷减免赋税,乃恤民之举。某些地主劣绅上承减免,下苛佃民,是为背德辜恩、藐视王法……”
    皇帝已颁下圣旨,要求地主乡绅同样减免佃户的钱粮缴纳,数额与朝廷减免的相同。
    可某些地主劣绅一边坦然接受了朝廷对赋税的减免,一边又对佃民分毫不减。里外里赚了两笔,黑心如此,该不该抄家流放?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shuwu.vip/book/77942/2995336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shuwu.vip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