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核心利益
推荐阅读:熊学派的阿斯塔特、食飨之诗、重生八一渔猎西北、领主又红名了、亡灵之息、NBA:我虽然嘴臭,但我打架强、灾变卡皇、黄昏分界、圣杯战争?龙珠战争!、综漫:从尸魂界开始砍穿万界、
“还是勇士营和四卫营的事情!”游七不知道宫里面的事情,说起来多少有些气愤,张鲸这是在炫耀,或者是向自己家的老爷示威?游七心里面自然对张鲸没了好感。
张居正自然听出了游七口气里面的意思,伸手轻敲着桌面,苦笑着说道:“张鲸也是身不由己啊!”
游七顿时一愣,张鲸也是身不由已,这话从何说起啊?
张居正没有在继续说起这件事情,他也大概能明白事情是怎么回事了,自己的皇帝学生想要要回勇士营和四卫了。挑选了俞大猷做掌营官,显然也是费了苦心的。
此时此刻,张居正也意识到自己的学生长大了,他想要伸手拿回一些东西了。
只不过张居正没想到自己的学生做的如此果决,这边刚去着手查俞大猷,那边就直接暴漏了出来。
现在难题就摆在张居正的面前,自己究竟是要想继续紧紧的攥着,还是适时地放手,只是沉吟了片刻,张居正就笑了,直接对游七说道:“告诉张鲸,说我答应了。”
勇士营和四卫营,原本就是宫中禁军,让谁进谁出,那都是皇帝一句话的事情。在这件事情上,没有商量的余地,也没有反驳的余地,张居正没选择硬碰。
吃完饭,张居正站在书房的门口,脸上露出一抹倦色,同时心里面也有些忐忑。
张居正知道自己以后自己的路怕是不好走了,自己想要做的改革,那是需要更多更大的权力的。如果自己的皇帝学生真的想收权,自己能继续做这些事情吗?
现在奏折都是自己代为批复,这个权力自己的皇帝学生会不会想拿回去?
在大明朝,无论是能掌握这个权力,那就自然能够权倾朝野。魏忠贤等太监就是如此,只不过他们是皇帝允许他们代为批复,可是张居正不一样。
张居正的代为批复是他自己抓到手里面的,皇帝还小,这权力落到了张居正的手里。
现在皇帝长大了,如果想要拿回亲自批复奏折的权力,那必然要从张居正的手里面拿回去。一旦失去了代为批复的权力,张居正自然没了现在的威势。
要知道代为批复虽然只有四个字,但是那是代行皇权,批复之后的东西那就是圣旨!
任何一个皇帝也不想让人代行皇权,尤其是强迫性的,让太监去做,那是皇帝躲在后面,我想说的算的时候,那我就能说的算,太监翻不起浪花来。
可是张居正不一样,代为批复的权力握在他的手里,那与太监可不一样,太监是皇帝的家奴,张居正是文臣之首,那是内阁首辅大学士。
眺望着皇宫的方向,张居正很想看看自己的皇帝学生到底会怎么做。
朱翊钧在第二天就收到了消息,张居正那边答应了,朱翊钧脸上倒是没什么表情,只是淡淡的点了点头,然后就对张鲸说道:“让人去办吧!”
无论是人还是国家,他都有核心利益重要利益和一般利益。
皇宫的卫宿禁军是朱翊钧的核心利益,也是他“以禁军为跳板进入三大营”这一目标的关键一步,所以是朱翊钧必须要捍卫的利益,为此不惜和张居正李太后翻脸。
事实上历史上万历皇帝和张居正并没有闹过,或者说压根闹不起来,李太后会站在哪一边,是一个未知数。不过朱翊钧猜测过,真到了翻脸的时候,估计李太后站在万历皇帝这边的可能性接近十成。
这一点从张居正死后她的态度就能看得出来,儿子终究是儿子。
只不过张居正活着的时候,李太后对张居正颇有“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瑶”的感觉。在隆庆死后,孤儿寡母的时候,张居正通过教育万历皇帝,稳定朝局,送走高拱,给李太后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等到一切稳定下来了,李太后便对张居正予以支持。
只不过这一世冯保死得早,没了他在一边鼓动,李太后对张居正依旧很支持,但是却对政治没了前世的兴趣。整日里在后宫吃斋念佛,偶尔招呼武清伯府邸的人进宫,除了有些寂寞,其他都还不错。
朱翊钧也看明白了,只要自己现在不弄张居正回家,或者弄死张居正,李太后不会说什么,或者做什么。
显然李太后对张居正是心怀感激的,只不过这种感激会持续多久就没数了。况且从另外一个方面考虑,李太后之所以支持张居正改革朝政,说到底还是为了保住儿子万历的皇位和朱家江山。
一旦万历坐稳了皇位,王朝度过了难关,对于曾经为王朝效力的臣子命运,自然就会抛之脑后。况且对于她来说,关注的可能只是皇家贵族的利益,根本没有恩义可言。
现在还愿意保着张居正,未尝没有觉得他们母子和大明还需要张居正,这种事情在历史上太常见了。
无论是出于感激,还是出于为了大明江山考虑的原因,李太后现在都不会允许朱翊钧去动张居正。
事实上朱翊钧也没想着去动张居正,他现在想要拿回的只是四卫营和勇士营,同时告诉张居正,自己成年了,自己是皇帝,不要在拿自己当小孩子。
要知道自从自己登基之后,万历年间最强烈的一次政治风暴就要来了,自己要决定好站在哪一边。
俞大猷悄无声息的去了御马监,这件事情虽然低调,可是知道的人还是不少,只不过没引起什么官场的注意。毕竟比起俞大猷的事情,另外一件事情更引人关注。
那就是关于清账田地和实行一条鞭法的事情,皇帝准许了内阁首辅大学士张居正的奏请。
以福建为试点,在整个福建展开清账田地和一条鞭法。
这件事情瞬间扩散到了整个京城,舆论大哗,张居正和张鲸的斗争都上不了台面了。大家都知道,一旦开始试点,最多一两年,那是肯定要推广全国的。
奏折向雪片一样飞向了宫里面,其中有一份奏折最引人注目,不是因为它弹劾张居正,而是因为上这份奏折的人是张居正的学生,辽东巡按御史刘台。
张居正自然听出了游七口气里面的意思,伸手轻敲着桌面,苦笑着说道:“张鲸也是身不由己啊!”
游七顿时一愣,张鲸也是身不由已,这话从何说起啊?
张居正没有在继续说起这件事情,他也大概能明白事情是怎么回事了,自己的皇帝学生想要要回勇士营和四卫了。挑选了俞大猷做掌营官,显然也是费了苦心的。
此时此刻,张居正也意识到自己的学生长大了,他想要伸手拿回一些东西了。
只不过张居正没想到自己的学生做的如此果决,这边刚去着手查俞大猷,那边就直接暴漏了出来。
现在难题就摆在张居正的面前,自己究竟是要想继续紧紧的攥着,还是适时地放手,只是沉吟了片刻,张居正就笑了,直接对游七说道:“告诉张鲸,说我答应了。”
勇士营和四卫营,原本就是宫中禁军,让谁进谁出,那都是皇帝一句话的事情。在这件事情上,没有商量的余地,也没有反驳的余地,张居正没选择硬碰。
吃完饭,张居正站在书房的门口,脸上露出一抹倦色,同时心里面也有些忐忑。
张居正知道自己以后自己的路怕是不好走了,自己想要做的改革,那是需要更多更大的权力的。如果自己的皇帝学生真的想收权,自己能继续做这些事情吗?
现在奏折都是自己代为批复,这个权力自己的皇帝学生会不会想拿回去?
在大明朝,无论是能掌握这个权力,那就自然能够权倾朝野。魏忠贤等太监就是如此,只不过他们是皇帝允许他们代为批复,可是张居正不一样。
张居正的代为批复是他自己抓到手里面的,皇帝还小,这权力落到了张居正的手里。
现在皇帝长大了,如果想要拿回亲自批复奏折的权力,那必然要从张居正的手里面拿回去。一旦失去了代为批复的权力,张居正自然没了现在的威势。
要知道代为批复虽然只有四个字,但是那是代行皇权,批复之后的东西那就是圣旨!
任何一个皇帝也不想让人代行皇权,尤其是强迫性的,让太监去做,那是皇帝躲在后面,我想说的算的时候,那我就能说的算,太监翻不起浪花来。
可是张居正不一样,代为批复的权力握在他的手里,那与太监可不一样,太监是皇帝的家奴,张居正是文臣之首,那是内阁首辅大学士。
眺望着皇宫的方向,张居正很想看看自己的皇帝学生到底会怎么做。
朱翊钧在第二天就收到了消息,张居正那边答应了,朱翊钧脸上倒是没什么表情,只是淡淡的点了点头,然后就对张鲸说道:“让人去办吧!”
无论是人还是国家,他都有核心利益重要利益和一般利益。
皇宫的卫宿禁军是朱翊钧的核心利益,也是他“以禁军为跳板进入三大营”这一目标的关键一步,所以是朱翊钧必须要捍卫的利益,为此不惜和张居正李太后翻脸。
事实上历史上万历皇帝和张居正并没有闹过,或者说压根闹不起来,李太后会站在哪一边,是一个未知数。不过朱翊钧猜测过,真到了翻脸的时候,估计李太后站在万历皇帝这边的可能性接近十成。
这一点从张居正死后她的态度就能看得出来,儿子终究是儿子。
只不过张居正活着的时候,李太后对张居正颇有“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瑶”的感觉。在隆庆死后,孤儿寡母的时候,张居正通过教育万历皇帝,稳定朝局,送走高拱,给李太后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等到一切稳定下来了,李太后便对张居正予以支持。
只不过这一世冯保死得早,没了他在一边鼓动,李太后对张居正依旧很支持,但是却对政治没了前世的兴趣。整日里在后宫吃斋念佛,偶尔招呼武清伯府邸的人进宫,除了有些寂寞,其他都还不错。
朱翊钧也看明白了,只要自己现在不弄张居正回家,或者弄死张居正,李太后不会说什么,或者做什么。
显然李太后对张居正是心怀感激的,只不过这种感激会持续多久就没数了。况且从另外一个方面考虑,李太后之所以支持张居正改革朝政,说到底还是为了保住儿子万历的皇位和朱家江山。
一旦万历坐稳了皇位,王朝度过了难关,对于曾经为王朝效力的臣子命运,自然就会抛之脑后。况且对于她来说,关注的可能只是皇家贵族的利益,根本没有恩义可言。
现在还愿意保着张居正,未尝没有觉得他们母子和大明还需要张居正,这种事情在历史上太常见了。
无论是出于感激,还是出于为了大明江山考虑的原因,李太后现在都不会允许朱翊钧去动张居正。
事实上朱翊钧也没想着去动张居正,他现在想要拿回的只是四卫营和勇士营,同时告诉张居正,自己成年了,自己是皇帝,不要在拿自己当小孩子。
要知道自从自己登基之后,万历年间最强烈的一次政治风暴就要来了,自己要决定好站在哪一边。
俞大猷悄无声息的去了御马监,这件事情虽然低调,可是知道的人还是不少,只不过没引起什么官场的注意。毕竟比起俞大猷的事情,另外一件事情更引人关注。
那就是关于清账田地和实行一条鞭法的事情,皇帝准许了内阁首辅大学士张居正的奏请。
以福建为试点,在整个福建展开清账田地和一条鞭法。
这件事情瞬间扩散到了整个京城,舆论大哗,张居正和张鲸的斗争都上不了台面了。大家都知道,一旦开始试点,最多一两年,那是肯定要推广全国的。
奏折向雪片一样飞向了宫里面,其中有一份奏折最引人注目,不是因为它弹劾张居正,而是因为上这份奏折的人是张居正的学生,辽东巡按御史刘台。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shuwu.vip/book/78434/1516250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shuwu.vip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