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章 曾省吾回京
推荐阅读:穿越者大联盟、我的神秘赶山异闻、犁汉、大明与新罗马与无限神机、诡秘之主:瑶光、刚毅坚卓的他们、机战:从高达OO开始、求求了,快回家练琴吧、斗罗:萧炎穿越成唐三兄弟、这无限的世界、
朱翊钧让张学颜去任三边总督,目地只有一个,那就是军改。宣大的军改早就传出去了,现在大家都知道朝廷议要军改。
如果说哪里的官军最期待军改,那就只有三边。
三边太苦了!
无论是当兵的还是军官,在那边喝西北风吃沙子,朝廷不给拨付粮饷,至于土地出产,那也得有出产。真要是膏腴之地,那还好了。
连黄河九套唯富一套河套平原都要完蛋了,何况其他的地方。
军改那是给钱给粮食,对于他们来说,那就是非常期待的事情。朱翊钧原本是不想改那边的,因为那会给朝廷增加很大的负担。
三边这些年远没有东北来的重要,尤其是在打了瓦剌之后,三边的作用更是小了很多。
朱翊钧算了很多,但是唯一没有算的就是人心。三边之地,蛮荒苦寒,那里有着最苦的大明士卒,他们在那里苦熬苦业。
现在朝廷有能力了,那么就应该先紧着他们。
给朝廷增加负担的事情,朱翊钧现在不太在意了,有了法纪司的抄家行动,肯定能够得到一大笔银钱,足够朱翊钧拿去军改了。
加上朝廷现在闹出了这些事情,自己也需要一个地方安置张学颜。
随便找个地方倒是可以,可是张学颜这样的人才就这么闲起来,朱翊钧又不甘心。三边这个位置就很合适,可以把军改的事情给干了。
至于张学颜能不能干好,这个朱翊钧倒不是很担心。
张学颜可不是词臣出身,他在辽东干了很多年,那还是隆庆年间的事情,大学士高拱用张学颜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
在任招抚流亡,充实军伍,整顿战备,与大将李成梁击败土蛮,进右副都御史。
张学颜在这方面其实很擅长,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朱翊钧相信到了三边之后,完成军改对张学颜来说难度不是很大,朱翊钧相信张学颜的能力。比起曾省吾,张学颜只强不弱。
为官手段上,张学颜也非常的高超,隆庆年间为高拱所用,到了张居正秉政,他又为张居正器重,后来得到了自己看中,这是一个人才。
“臣定然不负陛下所托!”张学颜连忙躬身说道。
朱翊钧点了点头,笑着说道:“此去三边,上高水长,爱卿保重。”
等到张学颜走了,朱翊钧陷入了沉思,他知道自己的当务之急是任命吏部尚书。王国光要走,吏部侍郎赵德乾被抓,现在的吏部就只剩下了一个侍郎了。
剩下的这个人事实上就是朱翊钧培养的后备人选,准备将来接班的,这个人就是沈鲤。
万里十二年,沈鲤调任吏部,任吏部侍郎,现在也是到了用他的时候了。事实上这个时候,从其他六部调一个尚书到吏部是不合适的。
吏部乃六部之首,吏部尚书又有天官之称,想要以侍郎之身进阶,很难。
可是现在也顾不得这些了,吏部三个大员去了两个,现在自己需要的是稳住吏部。沈鲤在吏部三年了,正是合适的人选。
“张鲸!”朱翊钧叫了一声张鲸:“着内阁拟旨,沈鲤暂代吏部尚书。”
即便是朱翊钧,直接将沈鲤提拔到吏部尚书的位子上,也是不合适的。这需要一个过渡,暂代就好了,过些日子在扶正。
这是政治妥协的手段,朱翊钧现在玩的很熟。
“是,陛下!张鲸答应了一声,躬身退了出去。
沈鲤是高拱的同乡,同时还得他的座师,这个人为人很正直,非常得张居正的喜欢,是张居正非看看重的年轻人。
不过有一点朱翊钧也知道,沈鲤和申时行不和!
沈鲤这个人为人喜欢钻牛角尖,刚正不阿,与申时行这个喜欢和稀泥的和事佬性格,完完全全的不同。两个人以前同在张居正门下就有多不和,如果朱翊钧任命沈鲤为吏部尚书,申时行肯定会反对。
只不过现在暂代,这是朱翊钧的权力,现在朱翊钧也不想闹腾,暂代就挺合适的。
暂代多久,这个就不好说了,没有合适的人选,那就先暂代着吧!
京城,城门口。
挑开马车的帘子,向外面看了一眼,曾省吾脸上没什么表情。虽然仅仅离开了京城一年多,可是曾省吾还是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看着忙碌的城门口,曾省吾觉得这京城好像又热闹了。
虽然没有在京城,可是曾省吾对京城的事情还是很了解,他记得他听张维贤说过一次,皇上好像要打造什么大京津,具体的张维贤也不清楚。
到了吏部交割了文书,曾省吾直接去了皇宫。
归来之后先去见皇上,这个待遇一般人可没有,但是曾省吾自然是没问题。这边通报进去之后,那边曾省吾就看到了张鲸。
曾省吾连忙抱拳说道:“张公公,多谢,多谢!”
张鲸现在的地位非常高,作为朱翊钧最信任和亲近的大太监,掌握着东厂的张鲸自然也是水涨船高。加上出京办案子树立的威信,能让张鲸亲自出迎的人可不多了。
现在太监们都知道,只要张宏一死,那么张鲸就会成为大明第一宦官。
“曾大人客气了!”张鲸对着曾省吾抱了抱拳,笑着说道:“皇爷还在里面等着曾大人呢!”说着就在前面给曾省吾带路。
走进文华殿,曾省吾连忙跪在地上说道:“臣曾省吾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翊钧笑着从台阶上走了下来,伸手将曾省吾给搀扶了起来,然后笑着说道:“爱卿辛苦,今日见到爱卿如此健康,朕就放心了。”
“托陛下洪福,臣身子尚可。”曾省吾连忙说道。
朱翊钧点了点头,拉着曾省吾说道:“宣府的事情办的不错,朕很欣慰!”说着朱翊钧又接着说道:“这一次回来,要不要休息几天?”
休息几天?
曾省吾知道自己没办法休息,京城发生的事情他都知道了,法纪司大发神威,两个侍郎被拿下,吏部尚书王国光原官致仕。
想到王国光,曾省吾还挺伤感,那是挺照顾他的一位老大人。
不过谁都有这一天,如果连这一点都看不透,那么也不用在官场混了。曾省吾做官这么多年,什么没见过,自然不会陷入其中。
“臣不用休息!”曾省吾开口说道,语气很坚定。
朱翊钧点了点头,他早就想到曾省吾会这么回答,毕竟现在是什么时候,是曾省吾上位的时候,跑去休息算怎么回事。
“那好,爱卿去户部吧!”“朱翊钧沉声说道:“户部尚书张学颜去了三边,户部侍郎钱迁被抓起来了,但是户部不能乱。”
“爱卿去把户部给朕稳住,没问题吗?“
当然没问题!
曾省吾以前也做过户部侍郎,去户部问题不大,自己户部尚书的位子到手了,这让曾省吾顿时松了一口气。虽然皇上答应的内阁大学士还没落实,可是一个户部尚书,自己不亏。
“是,陛下放心,臣一定尽心尽力,尽快稳定户部。”曾省吾躬着身子说道。
朱翊钧点了点头:“那爱卿休息两天就去户部上任吧!”
“是,臣告退!”曾省吾连忙躬身退了出去。
曾省吾的尚书衔给了,剩下的就是内阁大学士的位子了,这个位子肯定也要给,这一点没得商量。一来朱翊钧不能做一个失信的皇帝,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二来,这也是给大臣们的一个信号,用心给朕做事,恩赏一定不会差。
这一点同样很重要。
曾省吾成为户部尚书的事情根本没有引起太大的意外和波澜,大家都知道,曾省吾这一次回来,必然会受到重用。
在去宣大之前,曾省吾就要入阁了,现在宣大的事情办得那么漂亮,怎么可能不奖赏。甚至有的人已经猜到了,不久之后,曾省吾就要被成为曾阁老了。
送走了曾省吾,朱翊钧也松了一口气,下一步自己要做的就是安排曾省吾入阁了。
蓟州的军改也要提上日程了,这个倒是没什么难度,关键是辽东的军改,那是一个大问题。辽东的军改会触动到什么利益?当然是李成梁。
李成梁现在已经有拥兵自重的趋势了,养自己的亲兵,并且将商民之利全都揽入自己名下,为人也日渐骄横,军改他估计会很反对。
可是这个问题必须要解决,辽东可是朱翊钧非常看重的地方。
大明有两大粮仓,分别是华北平原,西起太行山,东至海滨,北达燕山,南抵淮河,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中原地区。
第二个是长江中下游平原,自巫山向东至海滨,由长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后世不是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
至于秦汉之时的关中、汉中和巴蜀,到了大明的时候,也就剩下一个巴蜀了。巴蜀还不方便运输,根本指望不上。
剩下的两个粮仓,现在大部分都种植了经济作物。
比如浙江的桑田,各地的茶叶等等,种植粮食的地方其实已经不多了。随着自己对商品经济的推动,大明的粮食肯定会不够吃。
如果说哪里的官军最期待军改,那就只有三边。
三边太苦了!
无论是当兵的还是军官,在那边喝西北风吃沙子,朝廷不给拨付粮饷,至于土地出产,那也得有出产。真要是膏腴之地,那还好了。
连黄河九套唯富一套河套平原都要完蛋了,何况其他的地方。
军改那是给钱给粮食,对于他们来说,那就是非常期待的事情。朱翊钧原本是不想改那边的,因为那会给朝廷增加很大的负担。
三边这些年远没有东北来的重要,尤其是在打了瓦剌之后,三边的作用更是小了很多。
朱翊钧算了很多,但是唯一没有算的就是人心。三边之地,蛮荒苦寒,那里有着最苦的大明士卒,他们在那里苦熬苦业。
现在朝廷有能力了,那么就应该先紧着他们。
给朝廷增加负担的事情,朱翊钧现在不太在意了,有了法纪司的抄家行动,肯定能够得到一大笔银钱,足够朱翊钧拿去军改了。
加上朝廷现在闹出了这些事情,自己也需要一个地方安置张学颜。
随便找个地方倒是可以,可是张学颜这样的人才就这么闲起来,朱翊钧又不甘心。三边这个位置就很合适,可以把军改的事情给干了。
至于张学颜能不能干好,这个朱翊钧倒不是很担心。
张学颜可不是词臣出身,他在辽东干了很多年,那还是隆庆年间的事情,大学士高拱用张学颜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
在任招抚流亡,充实军伍,整顿战备,与大将李成梁击败土蛮,进右副都御史。
张学颜在这方面其实很擅长,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朱翊钧相信到了三边之后,完成军改对张学颜来说难度不是很大,朱翊钧相信张学颜的能力。比起曾省吾,张学颜只强不弱。
为官手段上,张学颜也非常的高超,隆庆年间为高拱所用,到了张居正秉政,他又为张居正器重,后来得到了自己看中,这是一个人才。
“臣定然不负陛下所托!”张学颜连忙躬身说道。
朱翊钧点了点头,笑着说道:“此去三边,上高水长,爱卿保重。”
等到张学颜走了,朱翊钧陷入了沉思,他知道自己的当务之急是任命吏部尚书。王国光要走,吏部侍郎赵德乾被抓,现在的吏部就只剩下了一个侍郎了。
剩下的这个人事实上就是朱翊钧培养的后备人选,准备将来接班的,这个人就是沈鲤。
万里十二年,沈鲤调任吏部,任吏部侍郎,现在也是到了用他的时候了。事实上这个时候,从其他六部调一个尚书到吏部是不合适的。
吏部乃六部之首,吏部尚书又有天官之称,想要以侍郎之身进阶,很难。
可是现在也顾不得这些了,吏部三个大员去了两个,现在自己需要的是稳住吏部。沈鲤在吏部三年了,正是合适的人选。
“张鲸!”朱翊钧叫了一声张鲸:“着内阁拟旨,沈鲤暂代吏部尚书。”
即便是朱翊钧,直接将沈鲤提拔到吏部尚书的位子上,也是不合适的。这需要一个过渡,暂代就好了,过些日子在扶正。
这是政治妥协的手段,朱翊钧现在玩的很熟。
“是,陛下!张鲸答应了一声,躬身退了出去。
沈鲤是高拱的同乡,同时还得他的座师,这个人为人很正直,非常得张居正的喜欢,是张居正非看看重的年轻人。
不过有一点朱翊钧也知道,沈鲤和申时行不和!
沈鲤这个人为人喜欢钻牛角尖,刚正不阿,与申时行这个喜欢和稀泥的和事佬性格,完完全全的不同。两个人以前同在张居正门下就有多不和,如果朱翊钧任命沈鲤为吏部尚书,申时行肯定会反对。
只不过现在暂代,这是朱翊钧的权力,现在朱翊钧也不想闹腾,暂代就挺合适的。
暂代多久,这个就不好说了,没有合适的人选,那就先暂代着吧!
京城,城门口。
挑开马车的帘子,向外面看了一眼,曾省吾脸上没什么表情。虽然仅仅离开了京城一年多,可是曾省吾还是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看着忙碌的城门口,曾省吾觉得这京城好像又热闹了。
虽然没有在京城,可是曾省吾对京城的事情还是很了解,他记得他听张维贤说过一次,皇上好像要打造什么大京津,具体的张维贤也不清楚。
到了吏部交割了文书,曾省吾直接去了皇宫。
归来之后先去见皇上,这个待遇一般人可没有,但是曾省吾自然是没问题。这边通报进去之后,那边曾省吾就看到了张鲸。
曾省吾连忙抱拳说道:“张公公,多谢,多谢!”
张鲸现在的地位非常高,作为朱翊钧最信任和亲近的大太监,掌握着东厂的张鲸自然也是水涨船高。加上出京办案子树立的威信,能让张鲸亲自出迎的人可不多了。
现在太监们都知道,只要张宏一死,那么张鲸就会成为大明第一宦官。
“曾大人客气了!”张鲸对着曾省吾抱了抱拳,笑着说道:“皇爷还在里面等着曾大人呢!”说着就在前面给曾省吾带路。
走进文华殿,曾省吾连忙跪在地上说道:“臣曾省吾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翊钧笑着从台阶上走了下来,伸手将曾省吾给搀扶了起来,然后笑着说道:“爱卿辛苦,今日见到爱卿如此健康,朕就放心了。”
“托陛下洪福,臣身子尚可。”曾省吾连忙说道。
朱翊钧点了点头,拉着曾省吾说道:“宣府的事情办的不错,朕很欣慰!”说着朱翊钧又接着说道:“这一次回来,要不要休息几天?”
休息几天?
曾省吾知道自己没办法休息,京城发生的事情他都知道了,法纪司大发神威,两个侍郎被拿下,吏部尚书王国光原官致仕。
想到王国光,曾省吾还挺伤感,那是挺照顾他的一位老大人。
不过谁都有这一天,如果连这一点都看不透,那么也不用在官场混了。曾省吾做官这么多年,什么没见过,自然不会陷入其中。
“臣不用休息!”曾省吾开口说道,语气很坚定。
朱翊钧点了点头,他早就想到曾省吾会这么回答,毕竟现在是什么时候,是曾省吾上位的时候,跑去休息算怎么回事。
“那好,爱卿去户部吧!”“朱翊钧沉声说道:“户部尚书张学颜去了三边,户部侍郎钱迁被抓起来了,但是户部不能乱。”
“爱卿去把户部给朕稳住,没问题吗?“
当然没问题!
曾省吾以前也做过户部侍郎,去户部问题不大,自己户部尚书的位子到手了,这让曾省吾顿时松了一口气。虽然皇上答应的内阁大学士还没落实,可是一个户部尚书,自己不亏。
“是,陛下放心,臣一定尽心尽力,尽快稳定户部。”曾省吾躬着身子说道。
朱翊钧点了点头:“那爱卿休息两天就去户部上任吧!”
“是,臣告退!”曾省吾连忙躬身退了出去。
曾省吾的尚书衔给了,剩下的就是内阁大学士的位子了,这个位子肯定也要给,这一点没得商量。一来朱翊钧不能做一个失信的皇帝,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二来,这也是给大臣们的一个信号,用心给朕做事,恩赏一定不会差。
这一点同样很重要。
曾省吾成为户部尚书的事情根本没有引起太大的意外和波澜,大家都知道,曾省吾这一次回来,必然会受到重用。
在去宣大之前,曾省吾就要入阁了,现在宣大的事情办得那么漂亮,怎么可能不奖赏。甚至有的人已经猜到了,不久之后,曾省吾就要被成为曾阁老了。
送走了曾省吾,朱翊钧也松了一口气,下一步自己要做的就是安排曾省吾入阁了。
蓟州的军改也要提上日程了,这个倒是没什么难度,关键是辽东的军改,那是一个大问题。辽东的军改会触动到什么利益?当然是李成梁。
李成梁现在已经有拥兵自重的趋势了,养自己的亲兵,并且将商民之利全都揽入自己名下,为人也日渐骄横,军改他估计会很反对。
可是这个问题必须要解决,辽东可是朱翊钧非常看重的地方。
大明有两大粮仓,分别是华北平原,西起太行山,东至海滨,北达燕山,南抵淮河,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中原地区。
第二个是长江中下游平原,自巫山向东至海滨,由长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后世不是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
至于秦汉之时的关中、汉中和巴蜀,到了大明的时候,也就剩下一个巴蜀了。巴蜀还不方便运输,根本指望不上。
剩下的两个粮仓,现在大部分都种植了经济作物。
比如浙江的桑田,各地的茶叶等等,种植粮食的地方其实已经不多了。随着自己对商品经济的推动,大明的粮食肯定会不够吃。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shuwu.vip/book/78434/1516281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shuwu.vip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