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6章 天子三剑,有二合一
推荐阅读:穿越者大联盟、我的神秘赶山异闻、犁汉、大明与新罗马与无限神机、诡秘之主:瑶光、刚毅坚卓的他们、机战:从高达OO开始、求求了,快回家练琴吧、斗罗:萧炎穿越成唐三兄弟、这无限的世界、
这“剑鞘”,与子剑合体之后,本身也是剑;但是与子剑分离之后,却又成了剑鞘。
因为“剑鞘”已分,底部出现了鞘口,而铭文靠近鞘口很近,所以余耀再度看那两字铭文,便多了一个办法,就是用强光手电从鞘口照射,而目光却仍盯在这两字铭文上。
这两字铭文,并不是镂空到底的,但是如此照射,字画之间,也能隐隐透出一些光感。
余耀终于看明白了。
这铭文,不是缺笔多笔,不是高低起伏,而是有两层!两层之间距离很小,有些部位还有勾连,所以才极难辨认。
余耀首先便确定了,这的确就是商代的金文。
金文这东西,其实是一种统称,因为钟鼎上出现得最多,所以也叫钟鼎文。既然是一种统称,那么也是需要区分的,大致来说,有商代金文、西周金文、东周金文(春秋战国)金文,秦汉金文。
而商代金文,是最难辨认的,因为这是金文的初始期。虽然夏代就有青铜器,但是金文却是从商代盘庚迁殷之后才有的。
作为考古专业的科班出身,余耀辨识金文的能力是有的,但若是冷不伶仃弄几个商代金文出来,他也未必能识得。
但是现在他能。
因为根据古剑的特点,他大致有点儿数儿了。
上面一层的铭文,应该是:承影。
下面一层的铭文,应该是:含光。
承影、含光、宵练,是三把名剑,又称商天子三剑,不过这三把剑,销声匿迹的时间很早,春秋之后便没动静了。
相传,这三把剑曾经为同一人所得,这个人叫孔周,是春秋时期的卫国人。
在《列子·汤问》中,孔周说:吾有三剑,惟子所择。一曰含光,视之不可见,运之不知有;其所触也,泯然无际,经物而物不觉。二曰承影,将旦昧爽之交,日夕昏明之际,北面而察之,淡淡焉若有物存,莫识其状;其所触也,窃窃然有声,经物而物不疾也。三曰宵练,方昼则见影而不见光,方夜见光而不见形;其触物也,騞然而过,随过随合,觉疾而不血刃焉······
大体意思比较容易看懂,细节不能准确解释也没事儿,因为主要是吹牛逼。说得文雅一点儿,是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比如“经物而物不觉”,那是不可能的,即便有可能,也和剑本身没关系,除非有超级速度。
孔周说这话的时候,是因为有个叫来丹的找他借剑,去报杀父之仇。因为杀他父亲的黑卵(这个名字很有联想性)很厉害,可敌百人,而且可能练过金钟罩铁布衫一类的神功,刀剑箭矢招呼他,连个印痕也留不下。
所以来丹听说孔周藏有神奇无比的商天子三剑,便想来借一把复仇。因为孔周的商天子三剑,不管谁用,都很牛逼,曾经有个小孩儿拿着剑,曾经干败过三个诸侯国的来犯之军。
插一句,《列子》的内容,神话和寓言比较多,所以以上所有的夸张手法,根本不算什么。
来丹找到孔周,孔周就是这么介绍这三把剑的。
最后,来丹借走了宵练,跟踪潜伏,趁着这个黑卵醉酒之时,连出三剑。但是结果就和孔周对宵练的描述一般,“其触物也,騞然而过,随过随合,觉疾而不血刃焉”。黑卵当时没死,只是醒来觉得难受。
其实孔周借给来丹剑之前,就告诉过他,这三把剑虽然牛逼,但是都杀不死人;来丹非要报仇才借给他一试。
按照他的意思,含光、承影、宵练,其实蕴含了三样东西的特质,分别是光、影、风;所影响的,并不是人的本命,而是一种潜移默化。
所以,含光、承影、宵练在春秋之后再无消息,便有人认为,这三把剑,本非剑,只是以古剑喻道,所以销声匿迹很正常,因为本来就可能不存在。
列子这个人,本身就是个道家,所以还有研究的人说,这三把剑,说的是人修炼的三种状态,三剑是三种符号意义。也是说没有实物。
但是,关于这些说法,余耀一直不信。
确切地说,喻道也罢,符号也罢,这个可以理解;但余耀一直觉得,肯定有实物!哪怕实物没这么神异,至少是有点儿基础的。神话中的如意金箍棒,定海神针,还得扯上大禹治水时用过呢。
而在商代,青铜剑开始出现,天子有几把牛逼的剑,合情合理。
现在来看,余耀对了。
这一下子就见到了两把!
而且,光和影相辅相成,合二为一。含光和承影,是一体的!
细想也应该是一体的。哪怕是在《列子》的故事中,来丹拿走的,也是独立的宵练。
在余耀解释之后,萧影和钟毓大喜过望。这种裹挟传说的古剑珍品,且不说必定是价值连城,就说给人的那种冲击力,带来的精神亢奋感,也是极大的。
“我说煞气如此之重,原来如此!”萧影恍然大悟。
“什么?”余耀和钟毓不得其解。
萧影指剑说道,“这两把剑,想必是很久没有分开了!虽是一体,但状态和气息还是不同的,又分有合才能正常,长期不得分离,才有了浓重的煞气。”
萧影说罢,便去除了符阵,随后又去触摸含光的剑身,“只是,这到底是什么做的?”
“这应该是类似玻璃的东西。”余耀应道,“只不过,可能添加了特殊的材质,运用了特殊的冶炼手法。”
其实华夏古代很早就有玻璃了,小玩意儿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而到了北魏时期,更是有了玻璃吹制技术。
不过,玻璃器在华夏古代没能大规模被使用。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陶瓷。外国没有瓷器技术,玻璃便大行其道;而玻璃(琉璃)在华夏古代,相对用量较少,或者作为装饰品。
现在这把含光剑,是商代的,虽然不是玻璃,但是可以看成玻璃的始祖,而且硬度和韧性远超玻璃。
不过,制造这种东西,可能具有极大的偶然性,某个人,某种技术,某样材质,都可能不复再得。
三人一时沉浸在惊喜之中,又是讨论一番。
稍定之后,余耀又去查看那个后配的阴沉木剑盒和油布包,“这样的珍奇之物,原先到底为谁所有呢?又为什么会被暗藏?”
因为“剑鞘”已分,底部出现了鞘口,而铭文靠近鞘口很近,所以余耀再度看那两字铭文,便多了一个办法,就是用强光手电从鞘口照射,而目光却仍盯在这两字铭文上。
这两字铭文,并不是镂空到底的,但是如此照射,字画之间,也能隐隐透出一些光感。
余耀终于看明白了。
这铭文,不是缺笔多笔,不是高低起伏,而是有两层!两层之间距离很小,有些部位还有勾连,所以才极难辨认。
余耀首先便确定了,这的确就是商代的金文。
金文这东西,其实是一种统称,因为钟鼎上出现得最多,所以也叫钟鼎文。既然是一种统称,那么也是需要区分的,大致来说,有商代金文、西周金文、东周金文(春秋战国)金文,秦汉金文。
而商代金文,是最难辨认的,因为这是金文的初始期。虽然夏代就有青铜器,但是金文却是从商代盘庚迁殷之后才有的。
作为考古专业的科班出身,余耀辨识金文的能力是有的,但若是冷不伶仃弄几个商代金文出来,他也未必能识得。
但是现在他能。
因为根据古剑的特点,他大致有点儿数儿了。
上面一层的铭文,应该是:承影。
下面一层的铭文,应该是:含光。
承影、含光、宵练,是三把名剑,又称商天子三剑,不过这三把剑,销声匿迹的时间很早,春秋之后便没动静了。
相传,这三把剑曾经为同一人所得,这个人叫孔周,是春秋时期的卫国人。
在《列子·汤问》中,孔周说:吾有三剑,惟子所择。一曰含光,视之不可见,运之不知有;其所触也,泯然无际,经物而物不觉。二曰承影,将旦昧爽之交,日夕昏明之际,北面而察之,淡淡焉若有物存,莫识其状;其所触也,窃窃然有声,经物而物不疾也。三曰宵练,方昼则见影而不见光,方夜见光而不见形;其触物也,騞然而过,随过随合,觉疾而不血刃焉······
大体意思比较容易看懂,细节不能准确解释也没事儿,因为主要是吹牛逼。说得文雅一点儿,是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比如“经物而物不觉”,那是不可能的,即便有可能,也和剑本身没关系,除非有超级速度。
孔周说这话的时候,是因为有个叫来丹的找他借剑,去报杀父之仇。因为杀他父亲的黑卵(这个名字很有联想性)很厉害,可敌百人,而且可能练过金钟罩铁布衫一类的神功,刀剑箭矢招呼他,连个印痕也留不下。
所以来丹听说孔周藏有神奇无比的商天子三剑,便想来借一把复仇。因为孔周的商天子三剑,不管谁用,都很牛逼,曾经有个小孩儿拿着剑,曾经干败过三个诸侯国的来犯之军。
插一句,《列子》的内容,神话和寓言比较多,所以以上所有的夸张手法,根本不算什么。
来丹找到孔周,孔周就是这么介绍这三把剑的。
最后,来丹借走了宵练,跟踪潜伏,趁着这个黑卵醉酒之时,连出三剑。但是结果就和孔周对宵练的描述一般,“其触物也,騞然而过,随过随合,觉疾而不血刃焉”。黑卵当时没死,只是醒来觉得难受。
其实孔周借给来丹剑之前,就告诉过他,这三把剑虽然牛逼,但是都杀不死人;来丹非要报仇才借给他一试。
按照他的意思,含光、承影、宵练,其实蕴含了三样东西的特质,分别是光、影、风;所影响的,并不是人的本命,而是一种潜移默化。
所以,含光、承影、宵练在春秋之后再无消息,便有人认为,这三把剑,本非剑,只是以古剑喻道,所以销声匿迹很正常,因为本来就可能不存在。
列子这个人,本身就是个道家,所以还有研究的人说,这三把剑,说的是人修炼的三种状态,三剑是三种符号意义。也是说没有实物。
但是,关于这些说法,余耀一直不信。
确切地说,喻道也罢,符号也罢,这个可以理解;但余耀一直觉得,肯定有实物!哪怕实物没这么神异,至少是有点儿基础的。神话中的如意金箍棒,定海神针,还得扯上大禹治水时用过呢。
而在商代,青铜剑开始出现,天子有几把牛逼的剑,合情合理。
现在来看,余耀对了。
这一下子就见到了两把!
而且,光和影相辅相成,合二为一。含光和承影,是一体的!
细想也应该是一体的。哪怕是在《列子》的故事中,来丹拿走的,也是独立的宵练。
在余耀解释之后,萧影和钟毓大喜过望。这种裹挟传说的古剑珍品,且不说必定是价值连城,就说给人的那种冲击力,带来的精神亢奋感,也是极大的。
“我说煞气如此之重,原来如此!”萧影恍然大悟。
“什么?”余耀和钟毓不得其解。
萧影指剑说道,“这两把剑,想必是很久没有分开了!虽是一体,但状态和气息还是不同的,又分有合才能正常,长期不得分离,才有了浓重的煞气。”
萧影说罢,便去除了符阵,随后又去触摸含光的剑身,“只是,这到底是什么做的?”
“这应该是类似玻璃的东西。”余耀应道,“只不过,可能添加了特殊的材质,运用了特殊的冶炼手法。”
其实华夏古代很早就有玻璃了,小玩意儿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而到了北魏时期,更是有了玻璃吹制技术。
不过,玻璃器在华夏古代没能大规模被使用。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陶瓷。外国没有瓷器技术,玻璃便大行其道;而玻璃(琉璃)在华夏古代,相对用量较少,或者作为装饰品。
现在这把含光剑,是商代的,虽然不是玻璃,但是可以看成玻璃的始祖,而且硬度和韧性远超玻璃。
不过,制造这种东西,可能具有极大的偶然性,某个人,某种技术,某样材质,都可能不复再得。
三人一时沉浸在惊喜之中,又是讨论一番。
稍定之后,余耀又去查看那个后配的阴沉木剑盒和油布包,“这样的珍奇之物,原先到底为谁所有呢?又为什么会被暗藏?”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shuwu.vip/book/79510/1625525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shuwu.vip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