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四章 收复辽东失地(六十八)
推荐阅读:星际最强大脑、怪猎:猎人的笔记、吞噬进化:我重生成了北极狼、我曝光前世惊炸全网、全球废土:避难所无限升级、名门第一儿媳、从机械猎人开始、天灾降临:我靠捡破烂当大佬、我也是异常生物、收到未来短信,我赚百亿很合理吧、
从一开始的心有不甘,对于崇祯的强行分派任务,袁崇焕与满桂还想试图争取一下,但是,随着崇祯的徐徐讲述,渐渐地,不管是摄于对方的身份,还是大局使然,两人都无法再反驳什么?
毕竟,如果林丹汗所统帅的蒙古军要是进入辽东的话,局势将会变得扑朔迷离起来,辽东之战,将会持续更长的时间,自然而然地,大明将会付出更多的代价,才能赢得这场战争。
最为关键的是,从全局来看,没有人比他们更加合适,更能胜任这个任务,截断林丹汗进入辽东的最近入口。
毕竟,自己等人所率领的大军离得最近,最容易拿下辽东西面的各个关口。
脑海里快速闪过这些念头,崇祯的话音刚落之时,看到对方的脸上流露出不容拒绝的神色,袁崇焕与满桂只得认命,接受这个任务,相继做出了回应:“是,皇上,微臣遵旨!”
“是,皇上,末将领命....”
轰——轰——轰——
袁崇焕和满桂相继离去了,在一阵爆炸声之中,大桥被摧毁之时,数万大军分成好几路,相继向着西北的方向而去,伴随着的还有策马奔腾的呼喝之音,回荡在这郁郁葱葱的辽河两岸。
踏踏踏....
不知是什么时候,崇祯已经坐回了那个睡椅之上,手里捧着一封密报,正在展读着,神色恬淡而平静,再无之前的慵懒、意兴阑珊之态,渐渐地,嘴里开始念念有词起来,伴随着的还有淡淡的冷笑,和那话语夹杂在一起,充满嘲讽与轻蔑的味道。
“呵呵....我的这个老丈杆子还真是打得好主意,现在是精明的很呐,朕不过十八岁,春秋正盛,绵延无期,现在就想将自己的外孙,朕的长子朱慈烺推向太子之位,眼光可真够深远的......”
尽管崇祯的念念有词很是模糊不清,宛若呢喃般的自语,站于两侧的冷晓磊和孙元化还是听到了个大概,看到崇祯的眉宇间浮现出的丝丝怒意,就知道,这封密报触动了一个帝王的敏感心弦。
冷晓磊的神色依旧,宛若万年老木一般,站立在一侧,一副忠心可靠的模样,只听圣命,浑然不在意崇祯说了些什么,话里的内容意味着什么。
可孙元化却不然,眉头微微蹙了一下,闪过一丝莫名的情绪,尽管也觉得国丈周奎太过于着急了一点,皇长子还未满周岁,此时就想拥立其为太子,委实过于仓促,过早了一点。
毕竟,天有不测风云,即便是皇家之子,幼年之时,也很容易夭折,只是比寻常人家的孩童成活的几率大了一些而已,因此,在大明的历史之上,鲜有还未满周岁的太子。
不过,话说回来,周奎做得也不算过分,谋求的也算合理,皇后之子,乃是嫡长子,当之无愧的储君,不二的人选,附和大明祖训。
想到这里,心念一动,孙元化情不自禁地有了某种猜测,难道皇上......
然而,容不得孙元化深想,继续猜测下去,却被崇祯询问的声音所打断。
“孙爱卿,你也算名家大儒,博览群书,通晓古今历史,又身处于辽东这个动荡的地界数年,你觉得,历代先贤的警世名言和祖训,相比于江山社稷的稳定和天下黎民的疾苦,哪个更重要?”
一时间,孙元化沉默了,并不是被崇祯那看似轻飘飘的询问给难住了,而是和自己的固定思维,经过儒家经典熏陶而形成的理念,做起了天人相隔般的斗争。
毕竟,圣人之言,孔孟之道,儒家历代先贤的著作,一直是他们这些读书人奉为的经典,做事的准绳,现在拿这些与江山社稷和天下黎民相比,自然使得孙元化迟疑了,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似乎从未想过孙元化能够回答自己,崇祯看了一眼孙元化,随即目视远方,淡淡地继续说道:“不知道你的心里如何想的,但对朕而言,大明更重要,大明的黎民百姓更重要,只要有益于大明,只要有益于大明的百姓,不管是什么学说,并没有什么三六九等之分,更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别,实用最重要。”
“而且,朕想,大明的历代先皇,每个人都有留给后人的训示,尤其是对继位者,这也就形成了大明祖训,这些先人的初衷,为得无非就是,大明能够长久的兴盛强大下去,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富足的生活。”
“因此,在朕看来,大明的诸多祖训,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也是大明历代帝王的初衷,只要于大明有益,只要于大明百姓有益,能够让大明持续的繁荣昌盛下去,不管是什么办法,都是好法子。”
......
随着崇祯抛出一句句惊人之言,孙元化的心里早就翻起了滔天骇浪,波澜滚滚,双眼瞪得大大的,眼珠子圆鼓鼓的,都快突了出了,震撼地看着崇祯,一脸的难以相信之色。
这一刻,孙元化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崇祯的不按常理出牌,思维的跳跃性,犹如天马行空,尤其是这份不循规蹈矩的心性,丝毫不将历代先贤放在眼里,乖张的心性,让人为之咋舌,心绪难以平静。
尽管心中不忿,对于崇祯话里对圣人的不敬,有一些不满,但孙元化却无可奈何,又无法反驳,只感觉心里憋闷的慌,就好像喉咙里卡了一个东西,咽不下去,而又咳不出来,异常的难受。
毕竟,皇上挟大义而来,以江山社稷和天下黎民为依据,去置疑圣人先贤,而这一依据,又是圣人和先贤口口声声所强调的,正如那句话,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思绪转念间,孙元化又想到了一点,反而明白了崇祯为何会有这样的想法,悖逆祖先,毫无将祖训放在心上,而是选择性地去执行祖训。
回溯历史,纵观大明的历代皇帝,不难发现,都有着悖逆祖训的血液因子,尤其是在“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幼”这一条上面,有着深入骨髓的抗拒心理。
毕竟,如果林丹汗所统帅的蒙古军要是进入辽东的话,局势将会变得扑朔迷离起来,辽东之战,将会持续更长的时间,自然而然地,大明将会付出更多的代价,才能赢得这场战争。
最为关键的是,从全局来看,没有人比他们更加合适,更能胜任这个任务,截断林丹汗进入辽东的最近入口。
毕竟,自己等人所率领的大军离得最近,最容易拿下辽东西面的各个关口。
脑海里快速闪过这些念头,崇祯的话音刚落之时,看到对方的脸上流露出不容拒绝的神色,袁崇焕与满桂只得认命,接受这个任务,相继做出了回应:“是,皇上,微臣遵旨!”
“是,皇上,末将领命....”
轰——轰——轰——
袁崇焕和满桂相继离去了,在一阵爆炸声之中,大桥被摧毁之时,数万大军分成好几路,相继向着西北的方向而去,伴随着的还有策马奔腾的呼喝之音,回荡在这郁郁葱葱的辽河两岸。
踏踏踏....
不知是什么时候,崇祯已经坐回了那个睡椅之上,手里捧着一封密报,正在展读着,神色恬淡而平静,再无之前的慵懒、意兴阑珊之态,渐渐地,嘴里开始念念有词起来,伴随着的还有淡淡的冷笑,和那话语夹杂在一起,充满嘲讽与轻蔑的味道。
“呵呵....我的这个老丈杆子还真是打得好主意,现在是精明的很呐,朕不过十八岁,春秋正盛,绵延无期,现在就想将自己的外孙,朕的长子朱慈烺推向太子之位,眼光可真够深远的......”
尽管崇祯的念念有词很是模糊不清,宛若呢喃般的自语,站于两侧的冷晓磊和孙元化还是听到了个大概,看到崇祯的眉宇间浮现出的丝丝怒意,就知道,这封密报触动了一个帝王的敏感心弦。
冷晓磊的神色依旧,宛若万年老木一般,站立在一侧,一副忠心可靠的模样,只听圣命,浑然不在意崇祯说了些什么,话里的内容意味着什么。
可孙元化却不然,眉头微微蹙了一下,闪过一丝莫名的情绪,尽管也觉得国丈周奎太过于着急了一点,皇长子还未满周岁,此时就想拥立其为太子,委实过于仓促,过早了一点。
毕竟,天有不测风云,即便是皇家之子,幼年之时,也很容易夭折,只是比寻常人家的孩童成活的几率大了一些而已,因此,在大明的历史之上,鲜有还未满周岁的太子。
不过,话说回来,周奎做得也不算过分,谋求的也算合理,皇后之子,乃是嫡长子,当之无愧的储君,不二的人选,附和大明祖训。
想到这里,心念一动,孙元化情不自禁地有了某种猜测,难道皇上......
然而,容不得孙元化深想,继续猜测下去,却被崇祯询问的声音所打断。
“孙爱卿,你也算名家大儒,博览群书,通晓古今历史,又身处于辽东这个动荡的地界数年,你觉得,历代先贤的警世名言和祖训,相比于江山社稷的稳定和天下黎民的疾苦,哪个更重要?”
一时间,孙元化沉默了,并不是被崇祯那看似轻飘飘的询问给难住了,而是和自己的固定思维,经过儒家经典熏陶而形成的理念,做起了天人相隔般的斗争。
毕竟,圣人之言,孔孟之道,儒家历代先贤的著作,一直是他们这些读书人奉为的经典,做事的准绳,现在拿这些与江山社稷和天下黎民相比,自然使得孙元化迟疑了,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似乎从未想过孙元化能够回答自己,崇祯看了一眼孙元化,随即目视远方,淡淡地继续说道:“不知道你的心里如何想的,但对朕而言,大明更重要,大明的黎民百姓更重要,只要有益于大明,只要有益于大明的百姓,不管是什么学说,并没有什么三六九等之分,更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别,实用最重要。”
“而且,朕想,大明的历代先皇,每个人都有留给后人的训示,尤其是对继位者,这也就形成了大明祖训,这些先人的初衷,为得无非就是,大明能够长久的兴盛强大下去,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富足的生活。”
“因此,在朕看来,大明的诸多祖训,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也是大明历代帝王的初衷,只要于大明有益,只要于大明百姓有益,能够让大明持续的繁荣昌盛下去,不管是什么办法,都是好法子。”
......
随着崇祯抛出一句句惊人之言,孙元化的心里早就翻起了滔天骇浪,波澜滚滚,双眼瞪得大大的,眼珠子圆鼓鼓的,都快突了出了,震撼地看着崇祯,一脸的难以相信之色。
这一刻,孙元化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崇祯的不按常理出牌,思维的跳跃性,犹如天马行空,尤其是这份不循规蹈矩的心性,丝毫不将历代先贤放在眼里,乖张的心性,让人为之咋舌,心绪难以平静。
尽管心中不忿,对于崇祯话里对圣人的不敬,有一些不满,但孙元化却无可奈何,又无法反驳,只感觉心里憋闷的慌,就好像喉咙里卡了一个东西,咽不下去,而又咳不出来,异常的难受。
毕竟,皇上挟大义而来,以江山社稷和天下黎民为依据,去置疑圣人先贤,而这一依据,又是圣人和先贤口口声声所强调的,正如那句话,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思绪转念间,孙元化又想到了一点,反而明白了崇祯为何会有这样的想法,悖逆祖先,毫无将祖训放在心上,而是选择性地去执行祖训。
回溯历史,纵观大明的历代皇帝,不难发现,都有着悖逆祖训的血液因子,尤其是在“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幼”这一条上面,有着深入骨髓的抗拒心理。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shuwu.vip/book/81948/1669618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shuwu.vip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