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二章 互联网思维造车
推荐阅读:LOL:什么叫自爆型打野啊?、序列大明、综网:终焉的守望之无尽词缀、科技公司,我成国产之光!、玩家重载、那就让她们献上忠诚吧!、港综世界的警察、我也是异常生物、退下,让朕来、人在综墓,卸岭盗魁、
早在几年前,汇众在海外投资特斯拉的时候,方哲就想过,什么时候能参与或投资国产智能电动汽车品牌。
只不过在考察了当时国内的汽车市场环境,以及结合汇众彼时正在全球化的关键时期,不宜分散过多精力做主业不相干的事,方哲淡化了汇众自己造车的心思。
投资特斯拉还能说是看好智能电动汽车的潜力,自己造车的话,那不是分散精力吗?
是以,直到汇众上市以后,方哲想要造车的心思,才重新慢慢活络起来。
汇众要不要造车?汇众该造什么车?汇众是该自己亲自下场造车,还是只做个投资方,不参与具体的造车业务?
这些问题,在方哲脑海里萦绕许久,造车,肯定是要造的,因为未来10到20年,互联网向汽车领域的渗透,将会进一步加速,汽车智能化和汽车动力清洁化,是汽车行业的未来,也是一个打破现有汽车市场格局,弯道超车传统车企的重要时机。
要造车,那么现在就得抓紧入场,否则的话,未来1020年,将会错过汽车行业上万亿美金的大市场。
而且,微信连接一切的愿景和未来使命,也不允许汇众放弃车联网这么块大蛋糕。
说白了,方哲就是眼馋汽车行业的利润,所以汇众要造车!
汇众该造什么车?毫无疑问,必然是智能化的新能源汽车,如果造传统燃油车的话,光是在动力系统上,就很难超越那些积累了上百年技术的大众,宝马等传统车企巨头。
汇众想在汽车领域弯道超车,那必然要扬长避短,造智能化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品类很多,经过多方考虑后,方哲将目标定位在造车新势力龙头企业特斯拉选择的电动动力上。
至于其他燃料和混合动力,方哲预判那些都只是过渡,即便将来有什么新秀出现,汇众及时投资也不晚,所以,汇众决定造智能电动车。
第三个问题,汇众该自己亲自下场造车,还是只投资不参与具体的造车业务,这个问题,是方哲思虑最久的问题,造车必然要造的,但是亲自下场造和花钱让别人造,那是截然不同的逻辑。
汇众亲自下场造车,好处之一是想要造成什么样,汇众自己能说了算,但坏处就是汇众这个裁判员亲自下场踢球,跟其他球员同台竞技,其他球员对裁判的公平性也会产生质疑,往后不管是特斯拉还是其他造车新势力,在接受汇众投资的时候都会慎重考虑。
而不亲自下场造车,虽然能当个纯粹的投资方四处投资造车新势力,不管哪家造车新势力最后获胜,汇众都能保证一定的利益,但是这样以来,车造成什么样,汇众没办法决定。
因为就算汇众再怎么有钱投资造车新势力,也很难深度的参与到造车中去,更不可能决定车造成什么样,就像汇众投资的特斯拉,除了掏钱和偶尔在股东大会上投投票,在马斯克这种强人面前,汇众哪能决定特斯拉长什么样?
汇众想要参与到特斯拉的车载智能系统和无人驾驶等技术的研发,更是件不太可能事。
无论是车载智能系统还是无人驾驶等技术,都是未来车联网和汽车行业的核心关键技术,汇众不可能不掌握这些技术,而只当个傻傻的掏钱大户,那样被人家踢出局或者被时代抛弃,都是分分钟的事儿。
综合考虑之下,方哲坚定了汇众亲自下场造车的信念,虽然这样有裁判员下场踢球的嫌疑,但跟车载智能系统和无人驾驶等未来领域的核心技术比起来,这些小事又算得了什么。
在决定亲自下场造车后,方哲便开始谋划汇众该如何造车,首先,跟传统汽车企业直接合作的方案,被方哲直接pass掉,君不见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但凡跟汽车企业直接合作造车的,最后要么造的很烂,要么不了了之。
其次,完全从零开始做一家汽车企业,那更是不可能的事,汽车工业经过上百年的发展,一个轮胎的生产都有数百上千个专利,从零开始做一家汽车企业,基本是天方夜谭。
最后,采用互联网思维造车,就成了方哲和汇众的最佳选择。
所谓用互联网思维造车,简单来说就是用做互联网产品的思维来造汽车。
这种思维包含很多特点,比如一开始并不追求产品的全面性和完善性,而是直指用户的核心需求和痛点,先把产品做出来,之后,再围绕产品的核心需求不断升级迭代,完善产品。
再比如,讲究轻资产,快速迭代试错,将制造环节外包给供应链,自己只做品控。
这种思维模式,有一个被业界誉为经典的案例,那便是小米!
想想雷总和一帮小米高管,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做手机,并且将小米手机做到国内第一,世界前五,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互联网思维。
研究互联网思维,就必须复盘小米的发展史,而身为参与和推动小米一手创办和发展的方哲,对此再清楚不过。
一开始,小米并没有直接瞄准手机硬件,没着急做手机,而是先做的miui系统,miui系统,就是直指国内android系统本地化太烂的用户痛点,一经问世,便广受国内android手机用户好评。
在小米手机发布之前,不知道多少android手机用户已经将自己的手机刷成了miui系统,成为了小米的铁杆粉丝,为小米早期的社区建设和口碑积累做出了大量贡献。
再后来,小米要做手机,但是自己实力不够,不可能像传统手机厂商那样重资产投资做手机工厂,因此只能考虑代工,自己只做品控,当然,这种模式从苹果开始兴起,到现在基本已经是手机行业的主流模式。
虽然考虑汽车行业的复杂性,完全把汽车交给其他厂商代工不太现实,但沿着这个思路,将汽车配件标准化,模块化,自己只做组装和设计方案等,已经越来越成为汽车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只不过在考察了当时国内的汽车市场环境,以及结合汇众彼时正在全球化的关键时期,不宜分散过多精力做主业不相干的事,方哲淡化了汇众自己造车的心思。
投资特斯拉还能说是看好智能电动汽车的潜力,自己造车的话,那不是分散精力吗?
是以,直到汇众上市以后,方哲想要造车的心思,才重新慢慢活络起来。
汇众要不要造车?汇众该造什么车?汇众是该自己亲自下场造车,还是只做个投资方,不参与具体的造车业务?
这些问题,在方哲脑海里萦绕许久,造车,肯定是要造的,因为未来10到20年,互联网向汽车领域的渗透,将会进一步加速,汽车智能化和汽车动力清洁化,是汽车行业的未来,也是一个打破现有汽车市场格局,弯道超车传统车企的重要时机。
要造车,那么现在就得抓紧入场,否则的话,未来1020年,将会错过汽车行业上万亿美金的大市场。
而且,微信连接一切的愿景和未来使命,也不允许汇众放弃车联网这么块大蛋糕。
说白了,方哲就是眼馋汽车行业的利润,所以汇众要造车!
汇众该造什么车?毫无疑问,必然是智能化的新能源汽车,如果造传统燃油车的话,光是在动力系统上,就很难超越那些积累了上百年技术的大众,宝马等传统车企巨头。
汇众想在汽车领域弯道超车,那必然要扬长避短,造智能化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品类很多,经过多方考虑后,方哲将目标定位在造车新势力龙头企业特斯拉选择的电动动力上。
至于其他燃料和混合动力,方哲预判那些都只是过渡,即便将来有什么新秀出现,汇众及时投资也不晚,所以,汇众决定造智能电动车。
第三个问题,汇众该自己亲自下场造车,还是只投资不参与具体的造车业务,这个问题,是方哲思虑最久的问题,造车必然要造的,但是亲自下场造和花钱让别人造,那是截然不同的逻辑。
汇众亲自下场造车,好处之一是想要造成什么样,汇众自己能说了算,但坏处就是汇众这个裁判员亲自下场踢球,跟其他球员同台竞技,其他球员对裁判的公平性也会产生质疑,往后不管是特斯拉还是其他造车新势力,在接受汇众投资的时候都会慎重考虑。
而不亲自下场造车,虽然能当个纯粹的投资方四处投资造车新势力,不管哪家造车新势力最后获胜,汇众都能保证一定的利益,但是这样以来,车造成什么样,汇众没办法决定。
因为就算汇众再怎么有钱投资造车新势力,也很难深度的参与到造车中去,更不可能决定车造成什么样,就像汇众投资的特斯拉,除了掏钱和偶尔在股东大会上投投票,在马斯克这种强人面前,汇众哪能决定特斯拉长什么样?
汇众想要参与到特斯拉的车载智能系统和无人驾驶等技术的研发,更是件不太可能事。
无论是车载智能系统还是无人驾驶等技术,都是未来车联网和汽车行业的核心关键技术,汇众不可能不掌握这些技术,而只当个傻傻的掏钱大户,那样被人家踢出局或者被时代抛弃,都是分分钟的事儿。
综合考虑之下,方哲坚定了汇众亲自下场造车的信念,虽然这样有裁判员下场踢球的嫌疑,但跟车载智能系统和无人驾驶等未来领域的核心技术比起来,这些小事又算得了什么。
在决定亲自下场造车后,方哲便开始谋划汇众该如何造车,首先,跟传统汽车企业直接合作的方案,被方哲直接pass掉,君不见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但凡跟汽车企业直接合作造车的,最后要么造的很烂,要么不了了之。
其次,完全从零开始做一家汽车企业,那更是不可能的事,汽车工业经过上百年的发展,一个轮胎的生产都有数百上千个专利,从零开始做一家汽车企业,基本是天方夜谭。
最后,采用互联网思维造车,就成了方哲和汇众的最佳选择。
所谓用互联网思维造车,简单来说就是用做互联网产品的思维来造汽车。
这种思维包含很多特点,比如一开始并不追求产品的全面性和完善性,而是直指用户的核心需求和痛点,先把产品做出来,之后,再围绕产品的核心需求不断升级迭代,完善产品。
再比如,讲究轻资产,快速迭代试错,将制造环节外包给供应链,自己只做品控。
这种思维模式,有一个被业界誉为经典的案例,那便是小米!
想想雷总和一帮小米高管,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做手机,并且将小米手机做到国内第一,世界前五,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互联网思维。
研究互联网思维,就必须复盘小米的发展史,而身为参与和推动小米一手创办和发展的方哲,对此再清楚不过。
一开始,小米并没有直接瞄准手机硬件,没着急做手机,而是先做的miui系统,miui系统,就是直指国内android系统本地化太烂的用户痛点,一经问世,便广受国内android手机用户好评。
在小米手机发布之前,不知道多少android手机用户已经将自己的手机刷成了miui系统,成为了小米的铁杆粉丝,为小米早期的社区建设和口碑积累做出了大量贡献。
再后来,小米要做手机,但是自己实力不够,不可能像传统手机厂商那样重资产投资做手机工厂,因此只能考虑代工,自己只做品控,当然,这种模式从苹果开始兴起,到现在基本已经是手机行业的主流模式。
虽然考虑汽车行业的复杂性,完全把汽车交给其他厂商代工不太现实,但沿着这个思路,将汽车配件标准化,模块化,自己只做组装和设计方案等,已经越来越成为汽车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shuwu.vip/book/82211/2032454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shuwu.vip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