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54
推荐阅读:穿越者大联盟、我的神秘赶山异闻、犁汉、大明与新罗马与无限神机、诡秘之主:瑶光、刚毅坚卓的他们、机战:从高达OO开始、求求了,快回家练琴吧、斗罗:萧炎穿越成唐三兄弟、这无限的世界、
上帝……我那可怜的大脑……然後,要祝我自己新年快乐吗?
不过,悲剧的是,在这一天,我丢了三十多万字的稿(有二十多万字是04年到07年的短篇集;四万多字的散文集和一些零散的只开了头的小说和最近的三篇散文,眼泪~)……因为……电脑故障!!!
总算了结了故国,除了一种放下担子的轻松之外,更多了一种怅然……无论是从第一章就跑偏了的思路还是其他的什麽……倒的确是可以说这是和我想象中完全不一样的文章……
但……也总算是……小白狗血无常识上帝视角後的……he罢……
故国的番外,是有的,但大概要过些日子才会著手写罢。
谢谢大家的,支持。
谢谢。
2011.2.28於xa
作家的话:
happy birthday to me
第17章 番外 旧年旧事
那些曾以为会永远鲜明的跳动着的,已成了旧事;那些曾以为永垂不朽的,成了旧事里的无名氏;那些曾以为永生难忘的,慢慢在硝烟里化为了灰烬,那些曾以为永不褪色的,已化成了暗淡的瘢痕。再深再浓,终究抵不过岁月弄人,也终究只是,那街那巷,旧年旧事。
——题记
一 那个叫张谨青的在七期里忐忑毕业的步兵学员
旧年的这个时候——
那不就是去年?
不是去年——是旧年了……
方君禺不是第一次看海,却是在那之后第一次看海。
海……总归是一样的吧。
可又好象是不一样的,山东的海,辽宁的海……厦门的海……
明明是在青岛,可方君禺却总有一种错觉,海的对面,是张谨青。
张谨青,男,山东人,黄埔军校第七期步兵学员。
黄埔的第七期很是忐忑,据张谨青自己说,他留守南京。现在想来,张谨青的模样都记不清了,但仿佛还是那带着南京口音的调子,说着一口的山东方言。
那时候仗还打着,方君禺也还年轻,也曾经一腔热血,也曾经壮志凌云。
黄佩笑了笑,小小声的对旁边的女孩子道,“这位,据说也是参加过抗战的,这不,八十来岁的人了,都糊涂了,明明是人工湖,非得说是海。”
崔如是这个月来的实习生,听了黄佩的话瞪圆了眼睛,道,“那……会不会出什么事啊……”
黄佩道,“哪里会出什么事,就是人老了,有时候犯糊涂。”说着,偷偷地看着一点都没有注意到他们的方君禺,又道,“多少年前的事了,估计老人家自己都记不清了。”
崔如道,“老是……老是这么自己解闷吗?”她倒是没把自言自语这个词说出来。
黄佩道,“也不是,就是前几日从台湾过来一封信——这不,又怀念起以前的事儿来了。”想了想,又说,“老人家也不容易,打□□的时候也差点没了命,后来平反了,没家没亲人的……”后半截的唏嘘就咽在了空气里,她叹了口气,又摇了摇头。
崔如还年轻,好奇心也重,听了就问,“什么信啊?”
黄佩道,“据说是旧友张谨青生前写的信,只盼着有一天能送到他手里。近日才费了周折从香港转过来的。”她终究也没说得明白,信她是没看的——她倒是想帮着读,但方君禺不让。她也有些纳闷那薄薄的一张纸上究竟是什么重了千金的字。
再说,早就是旧年旧事了。
旧年的时候,张谨青而立之年,他的前半生在那个年代里就仿佛是一个必然。十几岁的时候娶了大他三岁的妻子,而后赴美留学,那时革命之风盛行,他也是血气方刚的少年,早有了报国之心。
再之后,几经周折,他如愿以偿的进了黄埔军校。
张谨青,男,山东临沂费县人,黄埔军校七期步兵。
方君禺后来知道的,也就是这些。
张谨青的信,写在三十七年前,算是临终的绝笔。
他写了四封信,嘱托儿子寄给那些应当活着的,也应当是记得他的人。但这是极为不易的,找了这么些年,张谨青的孙子终于也就找到了这么一个。
其他的,不是死了,大抵也是音训无凭了。
方君禺认识张谨青的时候,张谨青在军统任职,他以一个杂货店老板的身份和方君禺相识,然后成了方君禺的房东。
那个时候,方君禺留日归来,加入□□,后来摆在明面上的身份是女校教员。
短暂相处的三个月以后,张谨青以一个过客的身份,短暂而匆匆的路过了方君禺的生命。方君禺就如同那时候任何一个有些志向的青年,而张谨青的形象则代表着守旧而懦弱的无知国民。
只是,看起来而已。
方君禺再见到张谨青的时候是1943年的夏天。
方君禺对这个时间记得很清楚。
那时候他依旧是地下党员,二十出头的年纪,一派文人的姿态。那年他从南京转到了哈尔滨,任务完成得很好,他奉命转移,一切待命。
方君禺依旧做他的家庭教师,学生对他很是仰慕,那个学生不是别人,正是当时哈尔滨警察厅警务科副科长的女儿。
也就是借着这个机会,他认识了警务科的副科长,高子均。
反正他是待命的状态,随便打探打探,结交结交,以后,也终究是用得上的。抱着这样态度,他开始了在哈尔滨为期三年的生活。只是当时他还不知道,他要住得这么久。
说起来,虽然他年纪不大,但也算是跑过了大半个中国。长一点的一两年,短一点的不过几个月。
上海,南京,重庆,沈阳,厦门……
从他离开家的时候,他就知道,他注定是有家不能回的了。虽然伤感遗憾,但却始终未曾后悔过,为了他的坚持,他的梦想。
到了哈尔滨,房子是找好了的,他的房东是一个俄罗斯老太太,耳朵有点背,能听得懂中文,但说得不是很利索,不过还好两人除了房租之外也没什么需要交谈的地方,就这样平静的过了半个多月,然后他在一个不可能的地方遇见了张谨青。
那是高子均的一个私人宴会,就在他家里举行,邀请了当时哈尔滨所谓的上层名流,他这个家庭教师搀和在其中,不伦不类。
其实这等好事,是轮不到方君禺的,只是因为高子均觉得与他格外谈得来,他谈吐又好,留过洋,没有反日的表现,而且年纪不大长相又不错,加之女儿对其又别有青睐,高子均便有意抬举他,让他结识在哈尔滨真正掌权说话的人。也算是把他作为后
不过,悲剧的是,在这一天,我丢了三十多万字的稿(有二十多万字是04年到07年的短篇集;四万多字的散文集和一些零散的只开了头的小说和最近的三篇散文,眼泪~)……因为……电脑故障!!!
总算了结了故国,除了一种放下担子的轻松之外,更多了一种怅然……无论是从第一章就跑偏了的思路还是其他的什麽……倒的确是可以说这是和我想象中完全不一样的文章……
但……也总算是……小白狗血无常识上帝视角後的……he罢……
故国的番外,是有的,但大概要过些日子才会著手写罢。
谢谢大家的,支持。
谢谢。
2011.2.28於xa
作家的话:
happy birthday to me
第17章 番外 旧年旧事
那些曾以为会永远鲜明的跳动着的,已成了旧事;那些曾以为永垂不朽的,成了旧事里的无名氏;那些曾以为永生难忘的,慢慢在硝烟里化为了灰烬,那些曾以为永不褪色的,已化成了暗淡的瘢痕。再深再浓,终究抵不过岁月弄人,也终究只是,那街那巷,旧年旧事。
——题记
一 那个叫张谨青的在七期里忐忑毕业的步兵学员
旧年的这个时候——
那不就是去年?
不是去年——是旧年了……
方君禺不是第一次看海,却是在那之后第一次看海。
海……总归是一样的吧。
可又好象是不一样的,山东的海,辽宁的海……厦门的海……
明明是在青岛,可方君禺却总有一种错觉,海的对面,是张谨青。
张谨青,男,山东人,黄埔军校第七期步兵学员。
黄埔的第七期很是忐忑,据张谨青自己说,他留守南京。现在想来,张谨青的模样都记不清了,但仿佛还是那带着南京口音的调子,说着一口的山东方言。
那时候仗还打着,方君禺也还年轻,也曾经一腔热血,也曾经壮志凌云。
黄佩笑了笑,小小声的对旁边的女孩子道,“这位,据说也是参加过抗战的,这不,八十来岁的人了,都糊涂了,明明是人工湖,非得说是海。”
崔如是这个月来的实习生,听了黄佩的话瞪圆了眼睛,道,“那……会不会出什么事啊……”
黄佩道,“哪里会出什么事,就是人老了,有时候犯糊涂。”说着,偷偷地看着一点都没有注意到他们的方君禺,又道,“多少年前的事了,估计老人家自己都记不清了。”
崔如道,“老是……老是这么自己解闷吗?”她倒是没把自言自语这个词说出来。
黄佩道,“也不是,就是前几日从台湾过来一封信——这不,又怀念起以前的事儿来了。”想了想,又说,“老人家也不容易,打□□的时候也差点没了命,后来平反了,没家没亲人的……”后半截的唏嘘就咽在了空气里,她叹了口气,又摇了摇头。
崔如还年轻,好奇心也重,听了就问,“什么信啊?”
黄佩道,“据说是旧友张谨青生前写的信,只盼着有一天能送到他手里。近日才费了周折从香港转过来的。”她终究也没说得明白,信她是没看的——她倒是想帮着读,但方君禺不让。她也有些纳闷那薄薄的一张纸上究竟是什么重了千金的字。
再说,早就是旧年旧事了。
旧年的时候,张谨青而立之年,他的前半生在那个年代里就仿佛是一个必然。十几岁的时候娶了大他三岁的妻子,而后赴美留学,那时革命之风盛行,他也是血气方刚的少年,早有了报国之心。
再之后,几经周折,他如愿以偿的进了黄埔军校。
张谨青,男,山东临沂费县人,黄埔军校七期步兵。
方君禺后来知道的,也就是这些。
张谨青的信,写在三十七年前,算是临终的绝笔。
他写了四封信,嘱托儿子寄给那些应当活着的,也应当是记得他的人。但这是极为不易的,找了这么些年,张谨青的孙子终于也就找到了这么一个。
其他的,不是死了,大抵也是音训无凭了。
方君禺认识张谨青的时候,张谨青在军统任职,他以一个杂货店老板的身份和方君禺相识,然后成了方君禺的房东。
那个时候,方君禺留日归来,加入□□,后来摆在明面上的身份是女校教员。
短暂相处的三个月以后,张谨青以一个过客的身份,短暂而匆匆的路过了方君禺的生命。方君禺就如同那时候任何一个有些志向的青年,而张谨青的形象则代表着守旧而懦弱的无知国民。
只是,看起来而已。
方君禺再见到张谨青的时候是1943年的夏天。
方君禺对这个时间记得很清楚。
那时候他依旧是地下党员,二十出头的年纪,一派文人的姿态。那年他从南京转到了哈尔滨,任务完成得很好,他奉命转移,一切待命。
方君禺依旧做他的家庭教师,学生对他很是仰慕,那个学生不是别人,正是当时哈尔滨警察厅警务科副科长的女儿。
也就是借着这个机会,他认识了警务科的副科长,高子均。
反正他是待命的状态,随便打探打探,结交结交,以后,也终究是用得上的。抱着这样态度,他开始了在哈尔滨为期三年的生活。只是当时他还不知道,他要住得这么久。
说起来,虽然他年纪不大,但也算是跑过了大半个中国。长一点的一两年,短一点的不过几个月。
上海,南京,重庆,沈阳,厦门……
从他离开家的时候,他就知道,他注定是有家不能回的了。虽然伤感遗憾,但却始终未曾后悔过,为了他的坚持,他的梦想。
到了哈尔滨,房子是找好了的,他的房东是一个俄罗斯老太太,耳朵有点背,能听得懂中文,但说得不是很利索,不过还好两人除了房租之外也没什么需要交谈的地方,就这样平静的过了半个多月,然后他在一个不可能的地方遇见了张谨青。
那是高子均的一个私人宴会,就在他家里举行,邀请了当时哈尔滨所谓的上层名流,他这个家庭教师搀和在其中,不伦不类。
其实这等好事,是轮不到方君禺的,只是因为高子均觉得与他格外谈得来,他谈吐又好,留过洋,没有反日的表现,而且年纪不大长相又不错,加之女儿对其又别有青睐,高子均便有意抬举他,让他结识在哈尔滨真正掌权说话的人。也算是把他作为后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shuwu.vip/book/8240/111493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shuwu.vip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