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凤阙_分节阅读_77
推荐阅读:洪荒:悟性逆天,我为截教第一仙、深渊入侵?身为魔修的我笑了、战锤:向虚空领主致敬!、好好好,我抢功劳是吧?、不死秦王,从吃下金蝉开始、横推武道:从降妖伏魔开始、皇帝替身:我的体质每天增加一点、艾尔登法环,但是带着风灵月影、领主:序列主宰、金丹是恒星,你管这叫修仙?、
“从今日开始,有意的,便把画像交上来!”皇帝想了想,又补充道:“其他事情,就都交给皇后!”
这事讨论完毕,很快就散朝了。皇帝前脚刚走,后脚就有不少人去看萧欥的脸色。但他们都失望了——他们这个德王殿下是面瘫吗?怎么什么时候都没有反应?
萧欥自然不管这个。他从地上站起身,直接就想回宫——他才十八,于情于理都该住在宫里。
然而萧旦叫住了他。“七弟,等等!”
萧欥略微皱眉,但弧度小得谁都看不出。反正等他转身回去时,什么破绽都没有。“太子殿下。”
“和你说过多少次了,私底下不要叫我太子殿下!”萧旦走近,拍了拍萧欥的肩膀。然而萧欥早已不是五年前的豆丁,现下长得比萧旦还高半个头,这动作就有些滑稽。“叫大哥就可以了!”
萧欥顿了顿,还是从善如流。“大哥。”
“这就对了嘛!”萧旦立刻笑了。他模样也不差,不过轮廓更温和,笑起来确实有种如沐春风之感。“当着父皇的面,有些事情不好说。现在就不一样了……你有没有心仪的女子?若是有的话,直接说出来,大哥帮你去搞定!”
闻言,萧欥默默地脑补了下萧旦搞定元非晚的情况……不,他怎么觉得,如果让两人见面,更大的可能是元非晚搞定萧旦呢?
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摇头。开什么玩笑,他看中的夫人国色天香,绝对不缺竞争者。再让太子插一脚,这事儿还能不能好了?防患于未然才是正事!
萧旦本也就是顺口一问。
实际上,他认为,就以萧欥这张不苟言笑的脸,姑娘都被吓跑了。而且他还有可靠消息,萧欥回来后深居简出,除了宫女外,根本碰不上什么年轻女子。
没有交际圈,能有什么意中人?
“那也没关系,”他心里想着别的,脸上依旧笑得真诚,“虽然要劳烦阿娘,但我想阿娘应该很乐意——你不知道,再不提这事,阿娘就要数落我这个做哥哥的不是了!”
萧欥眸光微闪,没有答话。
萧旦也不介意。因为相比其他人,萧欥和他相处时,话已经算多的了。“还有一件事。再过七日,便是八月十五了。你终于回来了,今年这团圆节,咱们必定要好好庆祝一下的。”
中秋?团圆?回忆起自己在军中度过的那五个中秋,萧欥什么话都不想说。
萧旦敏锐察觉到这种低沉下去的氛围,但他却没真正领会萧欥的想法。“这些年,苦了你了。不过,苦尽甘来,以后的日子会好过得多!就先从这次中秋开始,嗯?”
虽然这话有万千槽点可以吐,但萧欥把它们都咽了回去,只点头。“多谢大哥。”
“瞧你说的客气话!”萧旦笑容更大了些,拍了拍萧欥的肩背——似乎他终于意识到了身高差距带来的尴尬。“咱俩可是亲兄弟,这么见外做什么?”
亲兄弟?萧欥更想嘲讽了,但面上只回以微微一笑。
在他们说话的当儿,大部分官员都出了太极殿。当李庭迈出正殿高高的门槛时,就见到他的目标正大步地走下殿前的白玉阶梯。为了追上,他不得不小跑了几步。“郑尚!”
满朝的郑尚书就只有一个,郑珣毓自然不可能装听不见,虽然他挺想这么做。他在原地站定,等着李庭追上来。
“李相,有事?”
郑珣毓这么说的时候,表情淡漠,言语平静,和朝中其他对李庭趋之若鹜的人完全是天差地别。
李庭不由有些腹诽。
这满朝文武,敢用这种死人脸对我的,也就你一个了!哦,不对,现在还得加上他们的德王殿下!
然而,李庭毕竟是朝中一把手,这点掩饰功夫还是有的。“确实有些事。”他直接道。因为他知道,若是和郑珣毓绕弯子,后者永远只会有一个反应——说清楚,我没时间浪费,也没时间玩猜猜猜!
“愿闻其详。”郑珣毓重新抬脚,两人一起朝着宫门方向走去。
“上个月,你们吏部不是提交了一批名单吗?关于今年入流的官员?”李庭问。
所谓入流,是一种代称。往边疆派官叫做流外;与之相反,长安的官员,就是流内官了。从外调内,这个过程,就叫入流。
“确有此事。”郑珣毓回答。“可陛下的谕令早就发出去了,李相现在问的意思是?”
“这批入流官员,很快就是咱们的同僚了。”李庭委婉地转圜了一句,“所以我想知道,他们什么时候会到长安?”
“这可不一定,要看路程远近。”郑珣毓很客观地指出了这个问题。“而且,不是所有的流内官都能成为咱们的同僚。”
按照大盛律,只有五品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参加平素的早朝。李庭贵为尚书仆射,肯定不会和一个从九品的官员扯近乎说是同僚。
“那……”李庭一脸欲言又止。
其实在李庭提到入流官员时,郑珣毓就猜出了对方的真正意图。绕弯子也绕够了,他便直接道:“李相,其实你想问的是两位国子司业吧?不管是钦州还是峯州,这路都是最远的。若是李相想和故人叙旧,怕是得再等等。”
要不是李庭被郑珣毓当面戳穿多次,这时一定能气得跳起来。不过现在,他的脸色也好不到哪里去——
他和元光耀及顾东隅是故人?呵呵,滑天下之大稽!
☆、6459㊣
至于元光耀和顾东隅,他们当然不知道长安城里变成了什么样、里头的人对他们回去又持什么态度。
事实上,峯州距离长安差不多有四千里路,他们在路上走了超过一个半月,这才堪堪进入关内道。长安位于关内道南部,离南面的山南道约莫六七十里。跨越它们的边界线,也就意味着,快到都城了。
眼看天色渐晚,一行人便投进了旅社。他们都赶路赶了那么长时间,实在没必要在最后一天折磨自己——
没错,就是折磨。这么长的旅途,不管是骑马还是坐车,都能把人累死!
至少元非晚是这样。本来,元光耀安排她坐车,但路上崎岖险阻,马车颠簸得厉害,差点把她骨头都震散架了。后面她实在忍不了,好说歹说,才让元光耀也同意她骑马。
虽然有点磨大腿,但总比颠得晕头昏脑再吐得一塌糊涂要好吧?
元非晚这回深切认识到了左迁岭南的可怕之处。什么瘴气厚虫鼠多都是废话,光路上就够让身体不太好的人呜呼哀哉。怪不得她当年水土不服呢……这么折腾,不死也去半条命!
这么想的人,当然不止元非晚一个。只不过,越临近长安,这种感觉就越微薄。原因别无其他——
长安是个好地方,可比岭南有诱惑力多了!
“再有一天路程,咱们就能到了。”在给元非晚打理湿漉漉的长发时,水碧这么说,不掩欣喜。“明天日落之前,就能进城。”
元非晚盯着客店模糊不清的铜镜里自己的容颜,闻言动都不动。“嗯。”
谷蓝把用过的水盆端出去,此时进来,刚好听到一些话尾,便笑嘻嘻道:“大娘,婢子都迫不及待了呢!”在四五个月前,她刚进元府时,从来没想过自己能这么快进京!
一定要说的话,谷蓝大概是她们三个中最适应长途旅行的人。因为干农活出来的身子骨摆在那里,底子是最好的。
听她这么说,倒叫元非晚想起些别的事。“既然明天就要到了,那有些事我今天就该说。”
“仅凭大娘吩咐。”水碧和谷蓝齐声道。
“回了长安,自然是好事。”元非晚道,眼珠转动,盯着镜子里的其他两人,“不过,长安可不比岭南,人多口杂是非多。便是小小一件事,在有心或无心的推波助澜下,也可能有很大的后果。所以,你们皮都给我紧着点。”
“婢子一定谨言慎行,绝不行差踏错。”水碧立刻道。
“婢子知道了,一定不给大娘添麻烦!”这是谷蓝。
听着两句郑重的回答,元非晚满意地点了点头。“具体的规矩,等回到城中府邸时再说。反正你们要记得,阿耶是被夺情起复。为了避免流言蜚语,就该比平常的入流官员更小心。”
水碧和谷蓝对视一眼,然后一起点头。
所谓夺情起复,就是皇帝一定要把原本该丁忧在家的官员拉出来干活。这不是没有先例,但百善孝为先,一个做得不好,就会落人口舌。
两个多月前,元府二房起了一场大火。其他人都没事,然而住在独门小院子里的老夫人没能救到。
事实上,等众人发现时,火势已经太大,实在无能为力。以至于最后那火是自己灭的——四周都是石墙,它没能蔓延出去,便直接把院中事物烧了个一干二净。老夫人的遗体也不能幸免,最后就找到了几根比较大的骨头。
这种意外,意外得太彻底,什么有用的线索都被烧光了,以至于官府仵作都闹不清起火原因。反正火势之大,所有人有目共睹,便只能默认灯油倾覆、无意走水,然后老夫人不幸身亡。
这事讨论完毕,很快就散朝了。皇帝前脚刚走,后脚就有不少人去看萧欥的脸色。但他们都失望了——他们这个德王殿下是面瘫吗?怎么什么时候都没有反应?
萧欥自然不管这个。他从地上站起身,直接就想回宫——他才十八,于情于理都该住在宫里。
然而萧旦叫住了他。“七弟,等等!”
萧欥略微皱眉,但弧度小得谁都看不出。反正等他转身回去时,什么破绽都没有。“太子殿下。”
“和你说过多少次了,私底下不要叫我太子殿下!”萧旦走近,拍了拍萧欥的肩膀。然而萧欥早已不是五年前的豆丁,现下长得比萧旦还高半个头,这动作就有些滑稽。“叫大哥就可以了!”
萧欥顿了顿,还是从善如流。“大哥。”
“这就对了嘛!”萧旦立刻笑了。他模样也不差,不过轮廓更温和,笑起来确实有种如沐春风之感。“当着父皇的面,有些事情不好说。现在就不一样了……你有没有心仪的女子?若是有的话,直接说出来,大哥帮你去搞定!”
闻言,萧欥默默地脑补了下萧旦搞定元非晚的情况……不,他怎么觉得,如果让两人见面,更大的可能是元非晚搞定萧旦呢?
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摇头。开什么玩笑,他看中的夫人国色天香,绝对不缺竞争者。再让太子插一脚,这事儿还能不能好了?防患于未然才是正事!
萧旦本也就是顺口一问。
实际上,他认为,就以萧欥这张不苟言笑的脸,姑娘都被吓跑了。而且他还有可靠消息,萧欥回来后深居简出,除了宫女外,根本碰不上什么年轻女子。
没有交际圈,能有什么意中人?
“那也没关系,”他心里想着别的,脸上依旧笑得真诚,“虽然要劳烦阿娘,但我想阿娘应该很乐意——你不知道,再不提这事,阿娘就要数落我这个做哥哥的不是了!”
萧欥眸光微闪,没有答话。
萧旦也不介意。因为相比其他人,萧欥和他相处时,话已经算多的了。“还有一件事。再过七日,便是八月十五了。你终于回来了,今年这团圆节,咱们必定要好好庆祝一下的。”
中秋?团圆?回忆起自己在军中度过的那五个中秋,萧欥什么话都不想说。
萧旦敏锐察觉到这种低沉下去的氛围,但他却没真正领会萧欥的想法。“这些年,苦了你了。不过,苦尽甘来,以后的日子会好过得多!就先从这次中秋开始,嗯?”
虽然这话有万千槽点可以吐,但萧欥把它们都咽了回去,只点头。“多谢大哥。”
“瞧你说的客气话!”萧旦笑容更大了些,拍了拍萧欥的肩背——似乎他终于意识到了身高差距带来的尴尬。“咱俩可是亲兄弟,这么见外做什么?”
亲兄弟?萧欥更想嘲讽了,但面上只回以微微一笑。
在他们说话的当儿,大部分官员都出了太极殿。当李庭迈出正殿高高的门槛时,就见到他的目标正大步地走下殿前的白玉阶梯。为了追上,他不得不小跑了几步。“郑尚!”
满朝的郑尚书就只有一个,郑珣毓自然不可能装听不见,虽然他挺想这么做。他在原地站定,等着李庭追上来。
“李相,有事?”
郑珣毓这么说的时候,表情淡漠,言语平静,和朝中其他对李庭趋之若鹜的人完全是天差地别。
李庭不由有些腹诽。
这满朝文武,敢用这种死人脸对我的,也就你一个了!哦,不对,现在还得加上他们的德王殿下!
然而,李庭毕竟是朝中一把手,这点掩饰功夫还是有的。“确实有些事。”他直接道。因为他知道,若是和郑珣毓绕弯子,后者永远只会有一个反应——说清楚,我没时间浪费,也没时间玩猜猜猜!
“愿闻其详。”郑珣毓重新抬脚,两人一起朝着宫门方向走去。
“上个月,你们吏部不是提交了一批名单吗?关于今年入流的官员?”李庭问。
所谓入流,是一种代称。往边疆派官叫做流外;与之相反,长安的官员,就是流内官了。从外调内,这个过程,就叫入流。
“确有此事。”郑珣毓回答。“可陛下的谕令早就发出去了,李相现在问的意思是?”
“这批入流官员,很快就是咱们的同僚了。”李庭委婉地转圜了一句,“所以我想知道,他们什么时候会到长安?”
“这可不一定,要看路程远近。”郑珣毓很客观地指出了这个问题。“而且,不是所有的流内官都能成为咱们的同僚。”
按照大盛律,只有五品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参加平素的早朝。李庭贵为尚书仆射,肯定不会和一个从九品的官员扯近乎说是同僚。
“那……”李庭一脸欲言又止。
其实在李庭提到入流官员时,郑珣毓就猜出了对方的真正意图。绕弯子也绕够了,他便直接道:“李相,其实你想问的是两位国子司业吧?不管是钦州还是峯州,这路都是最远的。若是李相想和故人叙旧,怕是得再等等。”
要不是李庭被郑珣毓当面戳穿多次,这时一定能气得跳起来。不过现在,他的脸色也好不到哪里去——
他和元光耀及顾东隅是故人?呵呵,滑天下之大稽!
☆、6459㊣
至于元光耀和顾东隅,他们当然不知道长安城里变成了什么样、里头的人对他们回去又持什么态度。
事实上,峯州距离长安差不多有四千里路,他们在路上走了超过一个半月,这才堪堪进入关内道。长安位于关内道南部,离南面的山南道约莫六七十里。跨越它们的边界线,也就意味着,快到都城了。
眼看天色渐晚,一行人便投进了旅社。他们都赶路赶了那么长时间,实在没必要在最后一天折磨自己——
没错,就是折磨。这么长的旅途,不管是骑马还是坐车,都能把人累死!
至少元非晚是这样。本来,元光耀安排她坐车,但路上崎岖险阻,马车颠簸得厉害,差点把她骨头都震散架了。后面她实在忍不了,好说歹说,才让元光耀也同意她骑马。
虽然有点磨大腿,但总比颠得晕头昏脑再吐得一塌糊涂要好吧?
元非晚这回深切认识到了左迁岭南的可怕之处。什么瘴气厚虫鼠多都是废话,光路上就够让身体不太好的人呜呼哀哉。怪不得她当年水土不服呢……这么折腾,不死也去半条命!
这么想的人,当然不止元非晚一个。只不过,越临近长安,这种感觉就越微薄。原因别无其他——
长安是个好地方,可比岭南有诱惑力多了!
“再有一天路程,咱们就能到了。”在给元非晚打理湿漉漉的长发时,水碧这么说,不掩欣喜。“明天日落之前,就能进城。”
元非晚盯着客店模糊不清的铜镜里自己的容颜,闻言动都不动。“嗯。”
谷蓝把用过的水盆端出去,此时进来,刚好听到一些话尾,便笑嘻嘻道:“大娘,婢子都迫不及待了呢!”在四五个月前,她刚进元府时,从来没想过自己能这么快进京!
一定要说的话,谷蓝大概是她们三个中最适应长途旅行的人。因为干农活出来的身子骨摆在那里,底子是最好的。
听她这么说,倒叫元非晚想起些别的事。“既然明天就要到了,那有些事我今天就该说。”
“仅凭大娘吩咐。”水碧和谷蓝齐声道。
“回了长安,自然是好事。”元非晚道,眼珠转动,盯着镜子里的其他两人,“不过,长安可不比岭南,人多口杂是非多。便是小小一件事,在有心或无心的推波助澜下,也可能有很大的后果。所以,你们皮都给我紧着点。”
“婢子一定谨言慎行,绝不行差踏错。”水碧立刻道。
“婢子知道了,一定不给大娘添麻烦!”这是谷蓝。
听着两句郑重的回答,元非晚满意地点了点头。“具体的规矩,等回到城中府邸时再说。反正你们要记得,阿耶是被夺情起复。为了避免流言蜚语,就该比平常的入流官员更小心。”
水碧和谷蓝对视一眼,然后一起点头。
所谓夺情起复,就是皇帝一定要把原本该丁忧在家的官员拉出来干活。这不是没有先例,但百善孝为先,一个做得不好,就会落人口舌。
两个多月前,元府二房起了一场大火。其他人都没事,然而住在独门小院子里的老夫人没能救到。
事实上,等众人发现时,火势已经太大,实在无能为力。以至于最后那火是自己灭的——四周都是石墙,它没能蔓延出去,便直接把院中事物烧了个一干二净。老夫人的遗体也不能幸免,最后就找到了几根比较大的骨头。
这种意外,意外得太彻底,什么有用的线索都被烧光了,以至于官府仵作都闹不清起火原因。反正火势之大,所有人有目共睹,便只能默认灯油倾覆、无意走水,然后老夫人不幸身亡。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shuwu.vip/book/85770/1803783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shuwu.vip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