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 真正的立国
推荐阅读:苟道修仙,从种田开始、封神:从吞噬补天石开始、东京大律师:开局律所破产、我在三国骑砍无双、红龙有仙术、这个武圣血条太厚、洪荒:阐教大师兄,我是广成子、不死秦王,从吃下金蝉开始、我白锦一身正气、带着淘宝去修仙、
1263年,3月10日,清明20日,东海郡,中央市。
管委会大院,礼堂。
上个月对于东海股东们来说,是风云突变的一个月,以金融改革为开端,地方行政机构的铺设、公民制度的建立、县政改革等大菜接连上桌,最终以《二次立国法案》的推出为标志,达到了最高潮。从20日清明节到23日全体大会召开,各种舌战嘴炮明枪暗箭此起彼伏,明面上人人喊着大义凛然的口号,暗中又进行着各式各样的利益交换,最终风波逐渐平歇,各派系渐渐达成了共识,一套更完善的方案开始被制定出来。
现在的礼堂没有像之前那般坐得满满当当的,只有十几个股东,搬过椅子围了一圈坐着。这些人又分成了四部分,一是以史若云为代表的海商系,二是以林博颖为代表的军工系,三是以孔嘉谊为代表的新冒出来的金融系,最后则是以周兴为代表的中立系。
史若云把一份写着《东海宪章》的文件拿了起来,说道:“既然有了初步的共识,那我就念了……”
这份“宪章”是各派系充分交流并达成共识后制定的一份章程,用于将东海国的权力架构完善并确定下来。相比之前争议颇大的《二次立国法案》,这份《宪章》要更完善,也更容易被股东们接受。
宪章中,确定了股东们所组成的“全体大会”为东海国的最高权力机关,名义上是替远在海外的东海国主代行权力,实际上当然没人能管。
全体大会承认不同股东有不同的个人利益,并不强求抹杀派系分歧,但也强调所有人都有着共同的长远利益,因此个人要服从集体,但同时集体也要尽可能维护每个人的利益。这是首条共识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共识,为了维护这个共识,又制定了一系列股东间交往的礼节和准则,尽可能斗而不破、携手共进、以竞争促发展。
股东们首次正式确定了他们的纲领及目标:短期内,要尽可能提升工业技术、发展各类产业,壮大国力;中期内,要解除蒙元的威胁、收复失地甚至一统全国;长期来看,则要将华夏文明扩散至整个世界。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全体大会之下又设立各种机构,以具体实施权力及贯彻股东们的意志。
一、管委会
原先的管委会大包大揽,几乎对东海人的所有事务都由管辖权。改制后,它将精简或者说进化成专业的行政机构,负责“东海国”这个政治实体的税收、官僚管理、行政、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卫生、维持治安等工作。
虽然管委会的职权有所精简,但随着国土规模的扩大和行政力量的培育,总体实力实际上并未减少,反而大幅增长了,仍然是东海权力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
管理委员们的产生机制和之前类似,全体大会指定首席,首席指名管委,管委担任各部部长。只不过每届任职年限从三年增长到了四年,而且长期来看,以后的首席选举恐怕不再依赖个人魅力,而更看派系实力。部长之外的股东在管委会体系中按照特长和能力任职,不受管委变更的影响。其余公务员则通过考试入职、经绩效考核晋升。
基层治理方面,州改郡方案顺利通过,管委会将国土划分为八郡,在各郡设立“分管会”,负责当地治理,并在实干中培养和磨练人才,为未来的横向和纵向扩张进行储备。
二、东海商社
“东海商社”这个实体在过去同样是个宽泛的概念,一度用来指代全体东海人构成的总体。改制后,它将名副其实,成为真正的“商社”,用于管理股东们拥有的资金和产业。
原本由管委会统一领导的各工商产业,包括前阵子如雨后春笋般成立的乙类项目,将被完全拆分出来,新成立大大小小可能有几十上百个独立的企业,彼此自负盈亏独立运营,但由东海商社持有股权,进行必要的协调。
东海商社仍然挂着“东海”的名字,实际上也是因为它才是被股东们真正掌握的力量。
管委会虽然上下结构严密,但毕竟是由人组成的,有人就有自己的私心,将来这个机构越庞大、组织越完善、人数越多,就越容易独立运行起来,越容易抵御外部的干涉,自然也包括上面的干涉。现在的这个小规模管委会是由股东们一手建立的,自然不是问题,但若几十年过去了,人都换了几代,股东的创业权威消退,官吏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网,那还能像现在这般好说话吗?
而东海商社虽然组织更松散,却始终是在“钱”这个指挥棒下工作的,钱可比人心好掌握多了。
三、金融体系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钱”的掌握,全体大会准备发展独立的金融体系,并设置了直属的金融管理机构。
在最新规划中,东海金融体系将分为三部分:东海资产管理公司、东海联合储备局和商业银行。
在这个金融体系中,将成立一家新的、由全体大会所有的“东海资产管理公司”,隶属于东海商社,专注于管理理论上归属全体股东所有的贵金属资产。原先由财政部管理的贵金属,以及每年东海商社结余的利润,将全部划归东海资产管理公司所有。该公司将视情况,在新成立的各家商业银行开设储蓄账户,将这些资产存入其中,为这些银行提供最初的基础存款,并收取相应的利息,实现股东资产的保值增值。而财政部将不再持有大量财产,只拥有一个小而灵活的账户,根据每年的财政收入量入为出。
各商业银行主要由股东牵头成立,此后也会接纳经过审核的民间银行。它们将以盈利为目的自主经营,吸纳存款、发行银行储蓄券、放出贷款,视情况也会开放金融投资业务,同时在客观上也为整个社会提供资金和金融服务、促进经济繁荣。
东海联合储备局将发挥中央银行的职能,发行金属铸币,规定各商业银行必须向它存入一定数额的准备金,储蓄券的发行也必须接受它的监管。它将监控经济的运行情况,调节金融系统的数据,以保证经济平稳发展。显而易见,这必将是未来东海体系中的擎天一柱,孔嘉谊对这个职位也志在必得,现在他已经在着手准备东海储蓄所的拆分事宜,准备把它的存贷业务拆分成一家独立的商业银行,剩下的部分则作为联储局的基础班子。这也意味着孔嘉谊这一系与过去的“财政系”切割,摇身一变成了崭新的“央行系”。
四、军委会
作为至关重要的军事力量,自然要由全体大会亲自管理。军委会下设总参谋部、总装备部、总后勤部等一系列相关机构,专注于提升作战能力、制定战争计划。
不过,为军队提供装备、补给等的相关企业仍归属于东海商社管理,管委会中也依然保留了安全部和海洋部两个部门,用于给陆海军募集兵员、发放资金、协调军地关系,并参与宏观战略的制定。显然,这是为了牵制军方,毕竟让军队完全独立可不是个好主意。
五、司法及检察系统
司法系统倒本来就是由全体大会直管的,而且耗用人力不多,早早就铺设到了县。这一系统过去存在感不大,主要用于彰显全体大会的权威,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秩序,也就是起到古代县令的作用。改制后全体大会决定进一步建设检察官体系,用于向法院提起公诉,将来也可以用来处置渎职的公务员,制衡官僚体系。
六、公民制度
宪章中,把东海国管理的人口分了居民、国民、公民三类。其中,只要是生活在国境内的人口,包括本土人和外国人,都可称“居民”;而登记在册、具有户籍的便是“国民”,享有一些体制化的便利;只有满足了一定条件的国民才可成为“公民”,具有一系列独特的权利。
全体大会对公民的掌控力最强,国民次之,居民最次,因此待遇也亲疏有别。长远来看,由军人、富裕农户、城市中产阶级、小商人和小企业主等构成的公民阶级是全体大会的天然盟友,因为两者之间还夹着一个官僚和大资本阶层。对于全体大会来说,这个中间阶层不得不存在,却又可能壮大到难以控制,威胁股东们的统治,因此必须培养坚实的基本盘制约他们;而对于公民们来说,这个中间阶层直接压迫着他们,想要减轻压力,只能依赖于全体大会的“公义”,因此会支持全体大会的权威。
两者不但对内有共同利益,对外也有相同的立场。如果外敌入侵成功了,全体大会肯定会倒霉,但他们一手培养起来的官僚、资本可不一定,只要投靠过去照样吃香喝辣;真正的底层也无所谓,反正到哪都是被剥削。只有在东海体系中收益的公民阶级才会受到切身的损失——他们就是想卖国也没什么能卖的,反倒过去享有的权利多半会被剥夺,被分配给入侵者自己的基本盘——所以,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只能听从全体大会的召唤,提起枪来跟敌人干了!
只有具有共同利益,才有长远合作和相互扶持的基础。
为了引导公民阶层,全体大会有两个工具。其一,是日益发达的报纸、书籍、戏剧等媒体,以严肃新闻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作品的形式,向他们灌输全体大会高大上的形象和一系列“国家”“民族”“忠诚”等概念。其二,则是过去的县级自治机制,这个机制现在还被乡绅掌握着,但是逐渐会被越来越多的公民渗透进去,成为他们由下而上发声的机制。毕竟,对于股东们来说,如果只是把人派到基层去而无法从基层得到反馈,那算得上什么控制基层呢?
……
史若云读完这长串的文档后,长长出了一口气,又灌了两口茶,才说道:“目前的第二版就这些了,有人有特别的异议吗?”
众人相互看看,都摇了摇头,没有表示反对。孔嘉谊出声道:“反正也不急于一时,就先发到股东们手头,一边践行一边讨论一边完善吧。”
史若云点头道:“正合我意。那就定下两个时间点,一是今年七月下旬的全体大会,届时将意见整理成正式版本,如果通过了,那么就在十月份正式实行!”
意见中平,众人皆点头道:“好,就这么办吧。”
石头落地,操心了半个月的史若云终于露出了笑容:“好了,总算是搞定了。哈,我们这个草台班子,走到现在,终于算是真正的立国了。”
管委会大院,礼堂。
上个月对于东海股东们来说,是风云突变的一个月,以金融改革为开端,地方行政机构的铺设、公民制度的建立、县政改革等大菜接连上桌,最终以《二次立国法案》的推出为标志,达到了最高潮。从20日清明节到23日全体大会召开,各种舌战嘴炮明枪暗箭此起彼伏,明面上人人喊着大义凛然的口号,暗中又进行着各式各样的利益交换,最终风波逐渐平歇,各派系渐渐达成了共识,一套更完善的方案开始被制定出来。
现在的礼堂没有像之前那般坐得满满当当的,只有十几个股东,搬过椅子围了一圈坐着。这些人又分成了四部分,一是以史若云为代表的海商系,二是以林博颖为代表的军工系,三是以孔嘉谊为代表的新冒出来的金融系,最后则是以周兴为代表的中立系。
史若云把一份写着《东海宪章》的文件拿了起来,说道:“既然有了初步的共识,那我就念了……”
这份“宪章”是各派系充分交流并达成共识后制定的一份章程,用于将东海国的权力架构完善并确定下来。相比之前争议颇大的《二次立国法案》,这份《宪章》要更完善,也更容易被股东们接受。
宪章中,确定了股东们所组成的“全体大会”为东海国的最高权力机关,名义上是替远在海外的东海国主代行权力,实际上当然没人能管。
全体大会承认不同股东有不同的个人利益,并不强求抹杀派系分歧,但也强调所有人都有着共同的长远利益,因此个人要服从集体,但同时集体也要尽可能维护每个人的利益。这是首条共识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共识,为了维护这个共识,又制定了一系列股东间交往的礼节和准则,尽可能斗而不破、携手共进、以竞争促发展。
股东们首次正式确定了他们的纲领及目标:短期内,要尽可能提升工业技术、发展各类产业,壮大国力;中期内,要解除蒙元的威胁、收复失地甚至一统全国;长期来看,则要将华夏文明扩散至整个世界。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全体大会之下又设立各种机构,以具体实施权力及贯彻股东们的意志。
一、管委会
原先的管委会大包大揽,几乎对东海人的所有事务都由管辖权。改制后,它将精简或者说进化成专业的行政机构,负责“东海国”这个政治实体的税收、官僚管理、行政、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卫生、维持治安等工作。
虽然管委会的职权有所精简,但随着国土规模的扩大和行政力量的培育,总体实力实际上并未减少,反而大幅增长了,仍然是东海权力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
管理委员们的产生机制和之前类似,全体大会指定首席,首席指名管委,管委担任各部部长。只不过每届任职年限从三年增长到了四年,而且长期来看,以后的首席选举恐怕不再依赖个人魅力,而更看派系实力。部长之外的股东在管委会体系中按照特长和能力任职,不受管委变更的影响。其余公务员则通过考试入职、经绩效考核晋升。
基层治理方面,州改郡方案顺利通过,管委会将国土划分为八郡,在各郡设立“分管会”,负责当地治理,并在实干中培养和磨练人才,为未来的横向和纵向扩张进行储备。
二、东海商社
“东海商社”这个实体在过去同样是个宽泛的概念,一度用来指代全体东海人构成的总体。改制后,它将名副其实,成为真正的“商社”,用于管理股东们拥有的资金和产业。
原本由管委会统一领导的各工商产业,包括前阵子如雨后春笋般成立的乙类项目,将被完全拆分出来,新成立大大小小可能有几十上百个独立的企业,彼此自负盈亏独立运营,但由东海商社持有股权,进行必要的协调。
东海商社仍然挂着“东海”的名字,实际上也是因为它才是被股东们真正掌握的力量。
管委会虽然上下结构严密,但毕竟是由人组成的,有人就有自己的私心,将来这个机构越庞大、组织越完善、人数越多,就越容易独立运行起来,越容易抵御外部的干涉,自然也包括上面的干涉。现在的这个小规模管委会是由股东们一手建立的,自然不是问题,但若几十年过去了,人都换了几代,股东的创业权威消退,官吏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网,那还能像现在这般好说话吗?
而东海商社虽然组织更松散,却始终是在“钱”这个指挥棒下工作的,钱可比人心好掌握多了。
三、金融体系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钱”的掌握,全体大会准备发展独立的金融体系,并设置了直属的金融管理机构。
在最新规划中,东海金融体系将分为三部分:东海资产管理公司、东海联合储备局和商业银行。
在这个金融体系中,将成立一家新的、由全体大会所有的“东海资产管理公司”,隶属于东海商社,专注于管理理论上归属全体股东所有的贵金属资产。原先由财政部管理的贵金属,以及每年东海商社结余的利润,将全部划归东海资产管理公司所有。该公司将视情况,在新成立的各家商业银行开设储蓄账户,将这些资产存入其中,为这些银行提供最初的基础存款,并收取相应的利息,实现股东资产的保值增值。而财政部将不再持有大量财产,只拥有一个小而灵活的账户,根据每年的财政收入量入为出。
各商业银行主要由股东牵头成立,此后也会接纳经过审核的民间银行。它们将以盈利为目的自主经营,吸纳存款、发行银行储蓄券、放出贷款,视情况也会开放金融投资业务,同时在客观上也为整个社会提供资金和金融服务、促进经济繁荣。
东海联合储备局将发挥中央银行的职能,发行金属铸币,规定各商业银行必须向它存入一定数额的准备金,储蓄券的发行也必须接受它的监管。它将监控经济的运行情况,调节金融系统的数据,以保证经济平稳发展。显而易见,这必将是未来东海体系中的擎天一柱,孔嘉谊对这个职位也志在必得,现在他已经在着手准备东海储蓄所的拆分事宜,准备把它的存贷业务拆分成一家独立的商业银行,剩下的部分则作为联储局的基础班子。这也意味着孔嘉谊这一系与过去的“财政系”切割,摇身一变成了崭新的“央行系”。
四、军委会
作为至关重要的军事力量,自然要由全体大会亲自管理。军委会下设总参谋部、总装备部、总后勤部等一系列相关机构,专注于提升作战能力、制定战争计划。
不过,为军队提供装备、补给等的相关企业仍归属于东海商社管理,管委会中也依然保留了安全部和海洋部两个部门,用于给陆海军募集兵员、发放资金、协调军地关系,并参与宏观战略的制定。显然,这是为了牵制军方,毕竟让军队完全独立可不是个好主意。
五、司法及检察系统
司法系统倒本来就是由全体大会直管的,而且耗用人力不多,早早就铺设到了县。这一系统过去存在感不大,主要用于彰显全体大会的权威,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秩序,也就是起到古代县令的作用。改制后全体大会决定进一步建设检察官体系,用于向法院提起公诉,将来也可以用来处置渎职的公务员,制衡官僚体系。
六、公民制度
宪章中,把东海国管理的人口分了居民、国民、公民三类。其中,只要是生活在国境内的人口,包括本土人和外国人,都可称“居民”;而登记在册、具有户籍的便是“国民”,享有一些体制化的便利;只有满足了一定条件的国民才可成为“公民”,具有一系列独特的权利。
全体大会对公民的掌控力最强,国民次之,居民最次,因此待遇也亲疏有别。长远来看,由军人、富裕农户、城市中产阶级、小商人和小企业主等构成的公民阶级是全体大会的天然盟友,因为两者之间还夹着一个官僚和大资本阶层。对于全体大会来说,这个中间阶层不得不存在,却又可能壮大到难以控制,威胁股东们的统治,因此必须培养坚实的基本盘制约他们;而对于公民们来说,这个中间阶层直接压迫着他们,想要减轻压力,只能依赖于全体大会的“公义”,因此会支持全体大会的权威。
两者不但对内有共同利益,对外也有相同的立场。如果外敌入侵成功了,全体大会肯定会倒霉,但他们一手培养起来的官僚、资本可不一定,只要投靠过去照样吃香喝辣;真正的底层也无所谓,反正到哪都是被剥削。只有在东海体系中收益的公民阶级才会受到切身的损失——他们就是想卖国也没什么能卖的,反倒过去享有的权利多半会被剥夺,被分配给入侵者自己的基本盘——所以,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只能听从全体大会的召唤,提起枪来跟敌人干了!
只有具有共同利益,才有长远合作和相互扶持的基础。
为了引导公民阶层,全体大会有两个工具。其一,是日益发达的报纸、书籍、戏剧等媒体,以严肃新闻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作品的形式,向他们灌输全体大会高大上的形象和一系列“国家”“民族”“忠诚”等概念。其二,则是过去的县级自治机制,这个机制现在还被乡绅掌握着,但是逐渐会被越来越多的公民渗透进去,成为他们由下而上发声的机制。毕竟,对于股东们来说,如果只是把人派到基层去而无法从基层得到反馈,那算得上什么控制基层呢?
……
史若云读完这长串的文档后,长长出了一口气,又灌了两口茶,才说道:“目前的第二版就这些了,有人有特别的异议吗?”
众人相互看看,都摇了摇头,没有表示反对。孔嘉谊出声道:“反正也不急于一时,就先发到股东们手头,一边践行一边讨论一边完善吧。”
史若云点头道:“正合我意。那就定下两个时间点,一是今年七月下旬的全体大会,届时将意见整理成正式版本,如果通过了,那么就在十月份正式实行!”
意见中平,众人皆点头道:“好,就这么办吧。”
石头落地,操心了半个月的史若云终于露出了笑容:“好了,总算是搞定了。哈,我们这个草台班子,走到现在,终于算是真正的立国了。”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shuwu.vip/book/90860/1998569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shuwu.vip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