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 南洋战略
推荐阅读:苟道修仙,从种田开始、封神:从吞噬补天石开始、东京大律师:开局律所破产、我在三国骑砍无双、红龙有仙术、这个武圣血条太厚、洪荒:阐教大师兄,我是广成子、不死秦王,从吃下金蝉开始、我白锦一身正气、带着淘宝去修仙、
韩松慎重了起来:“你说的对,那么,有什么意见吗?”
狄柳荫想了想,取出一张白纸在桌子上摊了开来,又拿起铅笔勾勒了几道线条,勉强把欧亚大陆的轮廓描绘了出来:“首先,我们得弄明白,我们的海贸,或者是整个海洋战略,为的究竟是什么。”
见他做出这么一副高屋建瓴的姿态,余下三人都苦笑了起来。李涛摇头道:“好好好,你说,你说。”
狄柳荫咳了一声,说道:“表面上看,海贸是为了赚钱,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赚钱?只是为了钱吗?不,本质上来说,赚钱是为了发展我们的事业,而后者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资,钱是调动这些东西的诸多手段之中最有效的一种。”
朱龙草撇了撇嘴:“好,正确,十分,下一题!”
狄柳荫尴尬地笑了一下,又喝了口水,继续说道:“你别急嘛。那么,‘发展我们的事业’又是为了什么呢?说近处,是为了加强我们的力量,使得我们这些人有能力自保,顺便再改善一下生活水平。但我们的追求不仅如此吧?归根结底,有了足够的实力之后,我们是要给这个世界做些什么的,说大点是促进全人类的发展和进步,说小点也要促进华夏文明的革新与扩张,没错吧。”
韩松忍不住笑了一下,李涛也拍手道:“狄兄,说得好!那么,然后呢?”
狄柳荫在地图上按了一下,说道:“所以说,这赚钱的小目标和扩张的大战略,路线是不太一样的。”
“哦?”韩松看了看他,“怎么不一样了?我觉得是统一的啊。赚了更多的钱,才能促使我们更好地为文明做出贡献嘛。”
狄柳荫点点头:“大体上是统一的,但是路线终究是有差别的。如果只为了赚钱的话,说实话,我们不需要在海洋战略上下太多功夫,只需要更多地关注长江流域的市场就行了,远洋海贸只是为了引入更多的商品服务于这个市场。毕竟,长江流域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啊!”
现在世界上比较大的区域经济体有西欧地区、意大利地区、东地中海地区、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波斯里海地区、印度河流域、恒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其中,在百年前相当兴盛的黄河流域已经大半毁于战火,两河流域刚刚被蒙古人毁灭,东地中海也被东征的十字军蹂躏一空,正在挣扎着重生,剩下的地区要么体量太小,要么境内邦国林立、物资的流动受到了很大限制。只有长江流域,既有密集的人口,又有高度的文明水平和发达的生产力,同时境内政令通达、交通网络通畅、商业繁荣,作为世界上最大最优质的市场当之无愧。
既然如此,有什么理由放着这个世界第一的市场不顾,非要去外面啃那些穷骨头呢?
经过他一番讲解,三人不禁都陷入了沉思。过了一会儿,韩松苦笑着抬起头来:“你不是要说,我们现在所做的没什么意义吧?”
狄柳荫赶紧说道:“不是,我是说这是一个效费比,或者说边际效应的问题……刚才也说了,江南市场虽大,但也需要深耕,而把同样的成本投入到远洋贸易上,获取的收益要更高。跑一趟买点香料回去倾销一下,就能有大量利润。但是,在当下的以奢侈品贸易为主的海贸时代,这是有上限的,当前还不是什么问题,等到后来规模大了,我们必然和其他海商起冲突。当然我们并不害怕这一点,但有了军事成分之后,必然意味着成本的上升、收益的降低。最终,远洋海贸规模会维持在一个比较合理的规模上,单看毛利率很高,但看总体收益,只会占内部贸易的一个小比例。”
韩松点点头:“有道理,我开始明白了。比如说,一艘船在本地跑的话一年能赚一万贯的话,那么远洋就算能赚两万,考虑到各种成本和风险也不一定是合算的。所以远洋海贸只会止步于这个利润率,不赚两万就不出海……但是如果从更大的角度上来看,对于远洋的开拓不但能赚取利润,还有利于文明的扩张,如果算上这一点,那么利润再低也是合算的。你是这个意思吧?”
狄柳荫点头道:“确实如此。当然,我这只是举个极端的例子,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大战略和小目标的利益都是一致的。这两者的区别,只在于对于一些路线的选择上。比如说,有一个香料产地,如果雇佣本地人进行生产,那么成本低,但产出也低;而如果从大陆移民来建立种植园,那么成本要高得多,但未来的产出也会高得多。这两条路线,如果只是出于投资回报率来核算的话,很有可能会选择前者,但如果是出于大战略而考虑,那么必然就会选择后者了。”
李涛和朱龙草听了,也做出一副心有戚戚焉的表情。
李涛笑着说道:“那么,从大陆移民过来,然后捉本地土人为奴隶进行生产,那不是一举两得吗?”
朱龙草却摇头道:“怎么能这么没良心呢,忘了美国的黑奴了吗?……要不是美国人买了那么多黑人过去,哪有后来那么多破事?”
韩松给他倒了一杯茶,又给狄柳荫添了一杯:“有道理,有道理,你这么一说,我还真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样,我们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小目标要考虑,大战略也不能忘。嗯……当然,现在还是赚钱为上,有了钱才好说别的。只是我们在南洋可以做的事情太多了,大可以先挑选一下,优先做那些最能兼顾两者的事,怎么样?”
众人皆拍手称快,然后叽叽喳喳玩起了头脑风暴,在纸上评估起了各项行动的成本、可行性、收益、局外影响等指标。半天过后,韩松拿着笔,开始总结了起来:“总体来说,我们可以做的事可以分为商业行动、军事行动、殖民……这词太有侵略意味,换个吧……建设行动三类,或者是三类的复合。
其中,商业行动就是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情,开着船到处低买高卖,赚取利润。这类行动成本最低,不需要建设基地、屯兵、移民,只需要带船来就行了,而且收益也不错,对外也没什么负面影响,正适合现在根基不厚的我们。
殖…建设行动则相反,投入大,需要费力招募移民,还得用大量的吨位伺候着把他们运过来,之后还得支持他们在当地搞建设,还得保护他们的安全……而收益要等到几年甚至几十年后才能体现出来,见效太慢。所以这虽然是利在千秋的事,但现在不太适合我们干,除非是有契机可以低成本获取移民,或者有重大利益需要建设行动来支持,才会考虑去做。”
听到这里,李涛举手打断道:“我记得后世有个词叫‘卖猪仔’来着,招募移民非但不用花钱,被卖的‘猪仔’还要倒贴船票,这是怎么操作的?我们不能学吗?”
听到这个,朱龙草起了兴趣:“这我知道。‘卖猪仔’这词比较难听,其实就是大陆的百姓活不下去了,只能去南洋找个生路,但是买不起船票,就跟船主借债买票,等到了南洋赚了钱再还债。但是船主自然不会慢慢等他还钱,而是跟他签订了卖身契,等到了南洋之后,再把他直接转卖给需要工人的南洋富豪,他再慢慢打工还钱给富豪赎身。这个过程剥削自然比较严重,十元的船票,最终工人说不定得还百元以上才能获得自由。但是从客观上来看,他自己有了活路、富豪有了工人、船主也赚到了运费,实际上是三方得益的事情。唉,我们这也就是说风凉话,个中辛苦谁人知呢?”
李涛歪头问道:“那……我们能学吗?”
狄柳荫皱了皱眉头:“此一时彼一时,恐怕是不行的吧。晚清的时候这个模式能行,是多种因素汇聚在一起促成的。首先,那时候人地矛盾已经过于尖锐,大陆上有大量衣食无着的穷人,有足够的移民来源;其次,当时‘南洋富裕’的信息已经深入人心,所以他们有意愿去移民;再次,南洋也有足够的产业可以承接他们,使得这个循环能完成闭环。这三个条件,现在一个都没有,我们怎么去学?”
几人沉思了一会儿,韩松开口道:“也不是不行……现在南宋虽然没有晚清那么穷,但是无地穷人还是有不少的;南洋虽然没有发达的产业,但至少有耕地啊,就算什么也不做,光种几亩水稻采一些野果也饿不死,像雉棍那样,穷人不是抢着来吗?唯一的问题,就只在于信息的不畅了,贫民无法得知南洋的情况,所以根本不会有移民的意愿,但凡有一口饭吃,哪里肯冒风险飘洋过海去海外闯生活?”
狄柳荫想了想,取出一张白纸在桌子上摊了开来,又拿起铅笔勾勒了几道线条,勉强把欧亚大陆的轮廓描绘了出来:“首先,我们得弄明白,我们的海贸,或者是整个海洋战略,为的究竟是什么。”
见他做出这么一副高屋建瓴的姿态,余下三人都苦笑了起来。李涛摇头道:“好好好,你说,你说。”
狄柳荫咳了一声,说道:“表面上看,海贸是为了赚钱,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赚钱?只是为了钱吗?不,本质上来说,赚钱是为了发展我们的事业,而后者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资,钱是调动这些东西的诸多手段之中最有效的一种。”
朱龙草撇了撇嘴:“好,正确,十分,下一题!”
狄柳荫尴尬地笑了一下,又喝了口水,继续说道:“你别急嘛。那么,‘发展我们的事业’又是为了什么呢?说近处,是为了加强我们的力量,使得我们这些人有能力自保,顺便再改善一下生活水平。但我们的追求不仅如此吧?归根结底,有了足够的实力之后,我们是要给这个世界做些什么的,说大点是促进全人类的发展和进步,说小点也要促进华夏文明的革新与扩张,没错吧。”
韩松忍不住笑了一下,李涛也拍手道:“狄兄,说得好!那么,然后呢?”
狄柳荫在地图上按了一下,说道:“所以说,这赚钱的小目标和扩张的大战略,路线是不太一样的。”
“哦?”韩松看了看他,“怎么不一样了?我觉得是统一的啊。赚了更多的钱,才能促使我们更好地为文明做出贡献嘛。”
狄柳荫点点头:“大体上是统一的,但是路线终究是有差别的。如果只为了赚钱的话,说实话,我们不需要在海洋战略上下太多功夫,只需要更多地关注长江流域的市场就行了,远洋海贸只是为了引入更多的商品服务于这个市场。毕竟,长江流域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啊!”
现在世界上比较大的区域经济体有西欧地区、意大利地区、东地中海地区、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波斯里海地区、印度河流域、恒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其中,在百年前相当兴盛的黄河流域已经大半毁于战火,两河流域刚刚被蒙古人毁灭,东地中海也被东征的十字军蹂躏一空,正在挣扎着重生,剩下的地区要么体量太小,要么境内邦国林立、物资的流动受到了很大限制。只有长江流域,既有密集的人口,又有高度的文明水平和发达的生产力,同时境内政令通达、交通网络通畅、商业繁荣,作为世界上最大最优质的市场当之无愧。
既然如此,有什么理由放着这个世界第一的市场不顾,非要去外面啃那些穷骨头呢?
经过他一番讲解,三人不禁都陷入了沉思。过了一会儿,韩松苦笑着抬起头来:“你不是要说,我们现在所做的没什么意义吧?”
狄柳荫赶紧说道:“不是,我是说这是一个效费比,或者说边际效应的问题……刚才也说了,江南市场虽大,但也需要深耕,而把同样的成本投入到远洋贸易上,获取的收益要更高。跑一趟买点香料回去倾销一下,就能有大量利润。但是,在当下的以奢侈品贸易为主的海贸时代,这是有上限的,当前还不是什么问题,等到后来规模大了,我们必然和其他海商起冲突。当然我们并不害怕这一点,但有了军事成分之后,必然意味着成本的上升、收益的降低。最终,远洋海贸规模会维持在一个比较合理的规模上,单看毛利率很高,但看总体收益,只会占内部贸易的一个小比例。”
韩松点点头:“有道理,我开始明白了。比如说,一艘船在本地跑的话一年能赚一万贯的话,那么远洋就算能赚两万,考虑到各种成本和风险也不一定是合算的。所以远洋海贸只会止步于这个利润率,不赚两万就不出海……但是如果从更大的角度上来看,对于远洋的开拓不但能赚取利润,还有利于文明的扩张,如果算上这一点,那么利润再低也是合算的。你是这个意思吧?”
狄柳荫点头道:“确实如此。当然,我这只是举个极端的例子,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大战略和小目标的利益都是一致的。这两者的区别,只在于对于一些路线的选择上。比如说,有一个香料产地,如果雇佣本地人进行生产,那么成本低,但产出也低;而如果从大陆移民来建立种植园,那么成本要高得多,但未来的产出也会高得多。这两条路线,如果只是出于投资回报率来核算的话,很有可能会选择前者,但如果是出于大战略而考虑,那么必然就会选择后者了。”
李涛和朱龙草听了,也做出一副心有戚戚焉的表情。
李涛笑着说道:“那么,从大陆移民过来,然后捉本地土人为奴隶进行生产,那不是一举两得吗?”
朱龙草却摇头道:“怎么能这么没良心呢,忘了美国的黑奴了吗?……要不是美国人买了那么多黑人过去,哪有后来那么多破事?”
韩松给他倒了一杯茶,又给狄柳荫添了一杯:“有道理,有道理,你这么一说,我还真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样,我们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小目标要考虑,大战略也不能忘。嗯……当然,现在还是赚钱为上,有了钱才好说别的。只是我们在南洋可以做的事情太多了,大可以先挑选一下,优先做那些最能兼顾两者的事,怎么样?”
众人皆拍手称快,然后叽叽喳喳玩起了头脑风暴,在纸上评估起了各项行动的成本、可行性、收益、局外影响等指标。半天过后,韩松拿着笔,开始总结了起来:“总体来说,我们可以做的事可以分为商业行动、军事行动、殖民……这词太有侵略意味,换个吧……建设行动三类,或者是三类的复合。
其中,商业行动就是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情,开着船到处低买高卖,赚取利润。这类行动成本最低,不需要建设基地、屯兵、移民,只需要带船来就行了,而且收益也不错,对外也没什么负面影响,正适合现在根基不厚的我们。
殖…建设行动则相反,投入大,需要费力招募移民,还得用大量的吨位伺候着把他们运过来,之后还得支持他们在当地搞建设,还得保护他们的安全……而收益要等到几年甚至几十年后才能体现出来,见效太慢。所以这虽然是利在千秋的事,但现在不太适合我们干,除非是有契机可以低成本获取移民,或者有重大利益需要建设行动来支持,才会考虑去做。”
听到这里,李涛举手打断道:“我记得后世有个词叫‘卖猪仔’来着,招募移民非但不用花钱,被卖的‘猪仔’还要倒贴船票,这是怎么操作的?我们不能学吗?”
听到这个,朱龙草起了兴趣:“这我知道。‘卖猪仔’这词比较难听,其实就是大陆的百姓活不下去了,只能去南洋找个生路,但是买不起船票,就跟船主借债买票,等到了南洋赚了钱再还债。但是船主自然不会慢慢等他还钱,而是跟他签订了卖身契,等到了南洋之后,再把他直接转卖给需要工人的南洋富豪,他再慢慢打工还钱给富豪赎身。这个过程剥削自然比较严重,十元的船票,最终工人说不定得还百元以上才能获得自由。但是从客观上来看,他自己有了活路、富豪有了工人、船主也赚到了运费,实际上是三方得益的事情。唉,我们这也就是说风凉话,个中辛苦谁人知呢?”
李涛歪头问道:“那……我们能学吗?”
狄柳荫皱了皱眉头:“此一时彼一时,恐怕是不行的吧。晚清的时候这个模式能行,是多种因素汇聚在一起促成的。首先,那时候人地矛盾已经过于尖锐,大陆上有大量衣食无着的穷人,有足够的移民来源;其次,当时‘南洋富裕’的信息已经深入人心,所以他们有意愿去移民;再次,南洋也有足够的产业可以承接他们,使得这个循环能完成闭环。这三个条件,现在一个都没有,我们怎么去学?”
几人沉思了一会儿,韩松开口道:“也不是不行……现在南宋虽然没有晚清那么穷,但是无地穷人还是有不少的;南洋虽然没有发达的产业,但至少有耕地啊,就算什么也不做,光种几亩水稻采一些野果也饿不死,像雉棍那样,穷人不是抢着来吗?唯一的问题,就只在于信息的不畅了,贫民无法得知南洋的情况,所以根本不会有移民的意愿,但凡有一口饭吃,哪里肯冒风险飘洋过海去海外闯生活?”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shuwu.vip/book/90860/1998573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shuwu.vip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