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5章 黑龙江上 二 蒸汽船
推荐阅读:苟道修仙,从种田开始、封神:从吞噬补天石开始、东京大律师:开局律所破产、我在三国骑砍无双、红龙有仙术、这个武圣血条太厚、洪荒:阐教大师兄,我是广成子、不死秦王,从吃下金蝉开始、我白锦一身正气、带着淘宝去修仙、
1269年,6月19日,骨嵬岛。
一名准尉从桅杆上滑下来,三步并作两步回到舰桥上,报告道:“报告中校,看清楚了,是一艘顺风级搁浅在了海岸上,遭遇了土人的围攻!”
烈焰级“镇远”号上,北疆开拓特遣支队提督潘学忠听完准尉的报告,说道:“既然被我们撞见了,那就派‘黑龙江’和‘松花江’过去帮他们一把吧,正好也该点火动动了。”
于是副官重复了他的命令,通过传统的信号板将命令传达给了两艘最新锐的蒸汽船,也就是“江级”驱逐舰的一号舰“黑龙江”和二号舰“松花江”。
两艘船随即把帆一转,向东北方的岸边驶去,与此同时,动力舱中的锅炉升起了火,黑烟从烟囱中冒了出来,可收放的螺旋桨装到了传动轴上,船只缓慢而确实地加速起来。
潘学忠目送两艘船离开,确认没出什么问题后,又对手下们说道:“好,我们也去看看吧。啧,那艘海船搁浅了,水深大概不够,都小心点。”
……
原本的历史上,1268年,蒙军正式露出爪牙,开始围攻襄阳,拉开了灭宋大幕。知道这一点的东海股东们对此自然是非常警惕的,所以之前的几年里一边暗中加大了军事投入,一边向汉水流域和南阳盆地派遣密探,侦察蒙古人的动向,随时准备出手干预。
但是一直安然度过了整个1268年,都屁事没有,忽必烈为了对付阿里不哥的余孽,一直在西北折腾,并没有进犯襄阳的动向。襄阳口岸,两方商民在榷场有序地进行贸易,并无历史上那种大建堡垒大屯兵丁的紧张迹象。
这让股东们大松一口气的同时又沾沾自喜:看来历史果然被我们改变了啊!
于是,放下心来的他们就开始折腾起别的事情来,比如开始考虑独自对付蒙古时的战术战略,又在考虑“稍稍”向北扩张一点。
对于现在的东海商社来说,虽然他们的触角已经伸得相当远,但实际上并未找到太多适宜的土地。南洋和西洋地区太过炎热,只不过是干热还是湿热的区别,都不是很理想的居住地。日本此岸郡所辖的关东平原倒是不错,但是面积也太小,开发潜力是能看到头的。
所以,在一连向南探索了好多年之后,他们便转而向北碰碰运气。说到向北,那就是经过鲸海向北了,这一带倒是有不少陆地,但是沿海区域大都是难以开发的山地,不值得投入太多的精力。所以他们的目光一直越过了鲸海,直接盯上了北方的黑龙江流域。黑龙江流域是众多渔猎民族的故乡,人口少而强悍,是很好的敢死队兵员;当地出产毛皮、东珠、人参等珍贵商品,有较大的商业价值;流域中也有大量的平原,有开发成农耕区的可能——但说实话,这些都是幌子。
股东们更深层次的想法是,若能在黑龙江流域站稳脚跟,那就可以沿河一直深入漠北高原,威胁蒙古人的大后方,对于未来的战略大有裨益。
要知道,自古中原王朝征战漠北,最大的问题不是战斗,而是漫长的陆路带来的补给难题。若是有水路可走,这个问题就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当然,现在谈什么“威胁后路”似乎早了点,而且这并不是个简单的任务。但正是因为不简单,所以才要早早开始布局,以免真的能用上的时候却没东西可用。
于是今天,就有这支雄壮的舰队出现在了骨嵬岛西侧的海面上。
这支舰队,也即“北疆开拓特遣支队”,由功勋卓著的海军老将潘学忠中校率领。舰队包括烈焰级两艘,大小运输船六艘,规模不算太大,但却配备了东海商社近年来一系列最新锐的技术,比如说两艘蒸汽驱动的船只——黑龙江舰和松花江舰,同属于最新定型的“江级”驱逐舰。
江级作为东海商社第一型量产的蒸汽船,仍然延续了当初设定的“浅水、快速”的思路——既然早期蒸汽船在外海竞争不过已经相当成熟的大海船,那还不如专注于在内河和浅海区的性能,万一出了故障也好处理;同时,既然动力机构占据了大量空间,在运输力上是不可能竞争过传统帆船的,那么不如干脆放弃货运,在技术受限的前提下尽量把船做快点。
根据这个思路做下来,最后的结果就是江级了。相比最初那艘改装来的实验型蒸汽船,它的标准吃水降低到了1米,以适应未经疏浚的复杂水道。但为了在浅吃水的条件下有足够的空间安置机舱、燃料和必要的其他物资,船体长度一下子增加到了40米,水线宽7米,从外表上看足可称为一艘“大船”了。看着大,几乎和烈焰级差不多长,但标准排水量只有150t,满载也不过200t,算是相当轻盈的船只了。
她们的结构很简单,就只有单层船体加上一些上层建筑,但经过了合理的设计及“借鉴”,外形看上相当流畅且亮眼。上层建筑使用了“双岛式”布局:中前部有一座双层舰桥,中后部隔了一段距离又有一个单层的动力操纵区,其余部位则是露天甲板。船身用某种白料为基底混合柏油涂成了灰白色,有着半哑光的色泽,看上去相当高级;而侧面用红线从艏尖画出一道弧线,平滑过渡到甲板位置,一直画到船尾,将外漂的船体干舷和内收的上层建筑侧壁两个平面相交形成的折线清晰地勾勒了出来,让单调的船体一下子有了凌厉的感觉,颇有画龙点睛的味道。
江级的建造应用了多项新技术。除了蒸汽动力,最重要的革新是,它是阔马造船厂正式建造的第一种钢骨木壳船!
得益于钢产量的提升、力学理论的进步、建筑技术的进步和大型钢件加工能力的提升,阔马造船厂得以用钢制龙骨和肋骨取代过往的木制骨架。这既增加了船身强度和刚度,又摆脱了木料来源和阴干时间的限制,可以说是东海造船业的一次飞跃性进步!这个技术即使不用来造蒸汽船而是造传统帆船,也能以更低的成本造出更大的船!
虽说钢比木密度大,但比强度更高,所以理论上撑出同样的水下空间,钢骨船反而会比木骨船更轻。不过由于江级是第一次投产,为了保险起见,还是放宽了安全系数,船身自重占总吨位的比例与之前接近,约三分之一,差不多是65t。但钢骨带来的好处是也是显而易见的,它的强度足够高,所以不用像过去的木骨架那般畏手畏脚,长宽比可以比同吨位的船大得多。首批江级的长度就能达到与烈焰级相同的四十米级,这在以往是难以想象的。
由于把钢骨做到了船体里,所以江级的动力单元就不需要铺设额外的龙骨加固了,总重相比当初的实验型号反而轻了些,只有37吨。虽然轻了,动力却更强劲了,它装备的锅炉仍然是温泉3,但是经过了多次改进或者说是测试之后对冗余不断放宽,蒸发量提升了50%,达到1.2t/h,工作压力也回升到了0.3mpa。有了更充足的蒸汽来源,自然就能撑得起更强的蒸汽机,两艘船都装备了最新的“洪流260”,结构与旧式的170类似,但气缸内径增大到了400mm,也就是新一代固定蒸汽机新星250的同型缸。
洪流260的功率达到了100kw,在如此庞大的功率推进下,江级的航速可以达到八节,并保持这个速度在较长时间内进行巡航——这个速度虽然尚不如成熟帆船的最高速度,但无视风向,比帆船在普通运营场景下的平均航速几乎要高了一倍,可以说相当具备实用价值了。
不过,鉴于当前的蒸汽机可靠性仍然存疑,而且耗煤量太大,所以航程是很受限的,船上依然保留着帆装,在大多数时候仍然用风帆驱动,只在风向不好的时候才开动蒸汽机。
为了避免中央的烟囱冒出的浓烟烧坏风帆,江级只用了两根桅杆,一前一后,避开了烟囱。不过由于这型船底舱里有大量煤水和沉重的动力单元,重心很低,相比类似的船型要稳定得多,所以比起同样浅吃水的沙船,桅杆高度可以更高、帆力也更强。在相当多的时候,风帆都可以与蒸汽机协同工作,使得航速达到十节以上。但是嘛,其实即使不用蒸汽机,只靠风帆也足以把这艘船推到八九节,所以说大部分时候都不需要用到蒸汽机。
但是蒸汽机一旦开启,就能完成传统帆船难以完成的任务,比如说在逆风逆水的河流中航行。也正是因此,当全体大会做出了在黑龙江流域进行开拓的决策后,硬是把刚下水还没几个月的两艘新锐驱逐舰给派到了特遣支队里。
这个想法其实是有些疯狂的,这型船虽然很适合浅水,但相应的在外海就很危险了,而鲸海一向又以强风浪著称,稍有不慎就非得翻船不可。但出于实战中练兵的目的,这两艘船还是这么过来了。舰队沿着海岸,小心翼翼地前行,先是访问了高丽,又去瀛山县、博多补给,沿途去了此岸郡休整了一阵子,又上到了北边陆奥湾内的青森港,最后趁着北风起的时节来到了骨嵬岛附近。
呃,一路上江级出色地经受住了考验,反倒是要顾虑舰队中的其他帆船,一直在等风期。不过不等也没办法,她们自己能携带的煤炭有限,全靠随行的运输船补给呢,这也是现阶段的蒸汽船的一大遗憾。
……
“很好,主轴已经转动起来了,风道正常。”
黑龙江舰的动力舱之中,顶部的通风孔中传来了许许新鲜空气,驱走了一部分锅炉房中的热气。轮机长王铮上尉伸手感受了一下风向,在表格上打了一个勾。
动力舱在艉部靠近主轴出口的位置设置了一台与主轴联动的风机,将动力舱中的空气抽出,从船体侧面的排风口排出去。如此,整个动力舱就形成了一个负压风道,前端锅炉房顶部的通风孔就能从外界源源不断地吸入空气,为舱内提供氧气、带走废热,使得里面不至于变成一个大烤箱。这个通风效果很是不错,以致于有余力在风道末端设置一个简易的换热器,蒸汽机排出的废蒸汽经过这个换热器再排出到外界,其中有一部分会冷凝成液态水,落入艉部舱室中的水箱内。虽然无法全部冷凝,但也足以为船只提供一部分珍贵的淡水了,反正锅炉烧的是海水,有一点都是赚的。
王铮检查完风道,又走到锅炉前检查了一下水位,里面都是刚加的新海水,浓度尚未烧高,不需放水,于是他对锅炉工组叮嘱了几句,就出门上了顶部的控制室中。
控制室也就在所谓的“后舰岛”内部,正好位于蒸汽机舱上方,用于对机器进行操控。轮机组的居住舱就设置在控制室周围,晚上睡觉就睡在机器旁边,有什么事也好处理。他进去与几个机械师交流了几句,一切正常,蒸汽压力在稳步提升,航速已经达到了八节,振动也很平稳。作为一型破天荒的蒸汽船,有这样的表现相当出色了。
“小周,等这阵打完,去检查一下油位,多的少的都补一下,不过补之前得把液位都记录好了……”
“叮铃铃!”
王铮正给手下布置任务,突然旁边就响起了一阵清脆的铃声,他顺手摘下旁边的话筒,举到耳边说道:“控制室,我是王铮,请讲。”
这又是电信组的一项重大突破——电话!这套电话系统由中央塔制造,基于继电器振膜原理,有效通信距离不长,但用于船内通信则正合适,于是就首先装备到江级这一新锐舰艇中了。
不过毕竟是新技术,为防止出故障,舱内仍然保留了传统的黄铜通话管。舰长刘恒信少校的声音从电话和通话管中以微妙的延迟先后响起,形成独特的混响效果:“这里是指挥室,我是刘恒信。你那边情况怎么样?”
王铮一下子立正起来,说道:“报告舰长,轮机系统一切正常,目前蒸汽压……”
“好了,正常就好,一会儿要打仗了,你们的人小心点,检查一下装备!”
王铮感觉好生无趣,悻悻地把话筒放下,耸了耸肩,对机械师们说道:“喏,都听见了吧?准备准备吧。”
一名准尉从桅杆上滑下来,三步并作两步回到舰桥上,报告道:“报告中校,看清楚了,是一艘顺风级搁浅在了海岸上,遭遇了土人的围攻!”
烈焰级“镇远”号上,北疆开拓特遣支队提督潘学忠听完准尉的报告,说道:“既然被我们撞见了,那就派‘黑龙江’和‘松花江’过去帮他们一把吧,正好也该点火动动了。”
于是副官重复了他的命令,通过传统的信号板将命令传达给了两艘最新锐的蒸汽船,也就是“江级”驱逐舰的一号舰“黑龙江”和二号舰“松花江”。
两艘船随即把帆一转,向东北方的岸边驶去,与此同时,动力舱中的锅炉升起了火,黑烟从烟囱中冒了出来,可收放的螺旋桨装到了传动轴上,船只缓慢而确实地加速起来。
潘学忠目送两艘船离开,确认没出什么问题后,又对手下们说道:“好,我们也去看看吧。啧,那艘海船搁浅了,水深大概不够,都小心点。”
……
原本的历史上,1268年,蒙军正式露出爪牙,开始围攻襄阳,拉开了灭宋大幕。知道这一点的东海股东们对此自然是非常警惕的,所以之前的几年里一边暗中加大了军事投入,一边向汉水流域和南阳盆地派遣密探,侦察蒙古人的动向,随时准备出手干预。
但是一直安然度过了整个1268年,都屁事没有,忽必烈为了对付阿里不哥的余孽,一直在西北折腾,并没有进犯襄阳的动向。襄阳口岸,两方商民在榷场有序地进行贸易,并无历史上那种大建堡垒大屯兵丁的紧张迹象。
这让股东们大松一口气的同时又沾沾自喜:看来历史果然被我们改变了啊!
于是,放下心来的他们就开始折腾起别的事情来,比如开始考虑独自对付蒙古时的战术战略,又在考虑“稍稍”向北扩张一点。
对于现在的东海商社来说,虽然他们的触角已经伸得相当远,但实际上并未找到太多适宜的土地。南洋和西洋地区太过炎热,只不过是干热还是湿热的区别,都不是很理想的居住地。日本此岸郡所辖的关东平原倒是不错,但是面积也太小,开发潜力是能看到头的。
所以,在一连向南探索了好多年之后,他们便转而向北碰碰运气。说到向北,那就是经过鲸海向北了,这一带倒是有不少陆地,但是沿海区域大都是难以开发的山地,不值得投入太多的精力。所以他们的目光一直越过了鲸海,直接盯上了北方的黑龙江流域。黑龙江流域是众多渔猎民族的故乡,人口少而强悍,是很好的敢死队兵员;当地出产毛皮、东珠、人参等珍贵商品,有较大的商业价值;流域中也有大量的平原,有开发成农耕区的可能——但说实话,这些都是幌子。
股东们更深层次的想法是,若能在黑龙江流域站稳脚跟,那就可以沿河一直深入漠北高原,威胁蒙古人的大后方,对于未来的战略大有裨益。
要知道,自古中原王朝征战漠北,最大的问题不是战斗,而是漫长的陆路带来的补给难题。若是有水路可走,这个问题就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当然,现在谈什么“威胁后路”似乎早了点,而且这并不是个简单的任务。但正是因为不简单,所以才要早早开始布局,以免真的能用上的时候却没东西可用。
于是今天,就有这支雄壮的舰队出现在了骨嵬岛西侧的海面上。
这支舰队,也即“北疆开拓特遣支队”,由功勋卓著的海军老将潘学忠中校率领。舰队包括烈焰级两艘,大小运输船六艘,规模不算太大,但却配备了东海商社近年来一系列最新锐的技术,比如说两艘蒸汽驱动的船只——黑龙江舰和松花江舰,同属于最新定型的“江级”驱逐舰。
江级作为东海商社第一型量产的蒸汽船,仍然延续了当初设定的“浅水、快速”的思路——既然早期蒸汽船在外海竞争不过已经相当成熟的大海船,那还不如专注于在内河和浅海区的性能,万一出了故障也好处理;同时,既然动力机构占据了大量空间,在运输力上是不可能竞争过传统帆船的,那么不如干脆放弃货运,在技术受限的前提下尽量把船做快点。
根据这个思路做下来,最后的结果就是江级了。相比最初那艘改装来的实验型蒸汽船,它的标准吃水降低到了1米,以适应未经疏浚的复杂水道。但为了在浅吃水的条件下有足够的空间安置机舱、燃料和必要的其他物资,船体长度一下子增加到了40米,水线宽7米,从外表上看足可称为一艘“大船”了。看着大,几乎和烈焰级差不多长,但标准排水量只有150t,满载也不过200t,算是相当轻盈的船只了。
她们的结构很简单,就只有单层船体加上一些上层建筑,但经过了合理的设计及“借鉴”,外形看上相当流畅且亮眼。上层建筑使用了“双岛式”布局:中前部有一座双层舰桥,中后部隔了一段距离又有一个单层的动力操纵区,其余部位则是露天甲板。船身用某种白料为基底混合柏油涂成了灰白色,有着半哑光的色泽,看上去相当高级;而侧面用红线从艏尖画出一道弧线,平滑过渡到甲板位置,一直画到船尾,将外漂的船体干舷和内收的上层建筑侧壁两个平面相交形成的折线清晰地勾勒了出来,让单调的船体一下子有了凌厉的感觉,颇有画龙点睛的味道。
江级的建造应用了多项新技术。除了蒸汽动力,最重要的革新是,它是阔马造船厂正式建造的第一种钢骨木壳船!
得益于钢产量的提升、力学理论的进步、建筑技术的进步和大型钢件加工能力的提升,阔马造船厂得以用钢制龙骨和肋骨取代过往的木制骨架。这既增加了船身强度和刚度,又摆脱了木料来源和阴干时间的限制,可以说是东海造船业的一次飞跃性进步!这个技术即使不用来造蒸汽船而是造传统帆船,也能以更低的成本造出更大的船!
虽说钢比木密度大,但比强度更高,所以理论上撑出同样的水下空间,钢骨船反而会比木骨船更轻。不过由于江级是第一次投产,为了保险起见,还是放宽了安全系数,船身自重占总吨位的比例与之前接近,约三分之一,差不多是65t。但钢骨带来的好处是也是显而易见的,它的强度足够高,所以不用像过去的木骨架那般畏手畏脚,长宽比可以比同吨位的船大得多。首批江级的长度就能达到与烈焰级相同的四十米级,这在以往是难以想象的。
由于把钢骨做到了船体里,所以江级的动力单元就不需要铺设额外的龙骨加固了,总重相比当初的实验型号反而轻了些,只有37吨。虽然轻了,动力却更强劲了,它装备的锅炉仍然是温泉3,但是经过了多次改进或者说是测试之后对冗余不断放宽,蒸发量提升了50%,达到1.2t/h,工作压力也回升到了0.3mpa。有了更充足的蒸汽来源,自然就能撑得起更强的蒸汽机,两艘船都装备了最新的“洪流260”,结构与旧式的170类似,但气缸内径增大到了400mm,也就是新一代固定蒸汽机新星250的同型缸。
洪流260的功率达到了100kw,在如此庞大的功率推进下,江级的航速可以达到八节,并保持这个速度在较长时间内进行巡航——这个速度虽然尚不如成熟帆船的最高速度,但无视风向,比帆船在普通运营场景下的平均航速几乎要高了一倍,可以说相当具备实用价值了。
不过,鉴于当前的蒸汽机可靠性仍然存疑,而且耗煤量太大,所以航程是很受限的,船上依然保留着帆装,在大多数时候仍然用风帆驱动,只在风向不好的时候才开动蒸汽机。
为了避免中央的烟囱冒出的浓烟烧坏风帆,江级只用了两根桅杆,一前一后,避开了烟囱。不过由于这型船底舱里有大量煤水和沉重的动力单元,重心很低,相比类似的船型要稳定得多,所以比起同样浅吃水的沙船,桅杆高度可以更高、帆力也更强。在相当多的时候,风帆都可以与蒸汽机协同工作,使得航速达到十节以上。但是嘛,其实即使不用蒸汽机,只靠风帆也足以把这艘船推到八九节,所以说大部分时候都不需要用到蒸汽机。
但是蒸汽机一旦开启,就能完成传统帆船难以完成的任务,比如说在逆风逆水的河流中航行。也正是因此,当全体大会做出了在黑龙江流域进行开拓的决策后,硬是把刚下水还没几个月的两艘新锐驱逐舰给派到了特遣支队里。
这个想法其实是有些疯狂的,这型船虽然很适合浅水,但相应的在外海就很危险了,而鲸海一向又以强风浪著称,稍有不慎就非得翻船不可。但出于实战中练兵的目的,这两艘船还是这么过来了。舰队沿着海岸,小心翼翼地前行,先是访问了高丽,又去瀛山县、博多补给,沿途去了此岸郡休整了一阵子,又上到了北边陆奥湾内的青森港,最后趁着北风起的时节来到了骨嵬岛附近。
呃,一路上江级出色地经受住了考验,反倒是要顾虑舰队中的其他帆船,一直在等风期。不过不等也没办法,她们自己能携带的煤炭有限,全靠随行的运输船补给呢,这也是现阶段的蒸汽船的一大遗憾。
……
“很好,主轴已经转动起来了,风道正常。”
黑龙江舰的动力舱之中,顶部的通风孔中传来了许许新鲜空气,驱走了一部分锅炉房中的热气。轮机长王铮上尉伸手感受了一下风向,在表格上打了一个勾。
动力舱在艉部靠近主轴出口的位置设置了一台与主轴联动的风机,将动力舱中的空气抽出,从船体侧面的排风口排出去。如此,整个动力舱就形成了一个负压风道,前端锅炉房顶部的通风孔就能从外界源源不断地吸入空气,为舱内提供氧气、带走废热,使得里面不至于变成一个大烤箱。这个通风效果很是不错,以致于有余力在风道末端设置一个简易的换热器,蒸汽机排出的废蒸汽经过这个换热器再排出到外界,其中有一部分会冷凝成液态水,落入艉部舱室中的水箱内。虽然无法全部冷凝,但也足以为船只提供一部分珍贵的淡水了,反正锅炉烧的是海水,有一点都是赚的。
王铮检查完风道,又走到锅炉前检查了一下水位,里面都是刚加的新海水,浓度尚未烧高,不需放水,于是他对锅炉工组叮嘱了几句,就出门上了顶部的控制室中。
控制室也就在所谓的“后舰岛”内部,正好位于蒸汽机舱上方,用于对机器进行操控。轮机组的居住舱就设置在控制室周围,晚上睡觉就睡在机器旁边,有什么事也好处理。他进去与几个机械师交流了几句,一切正常,蒸汽压力在稳步提升,航速已经达到了八节,振动也很平稳。作为一型破天荒的蒸汽船,有这样的表现相当出色了。
“小周,等这阵打完,去检查一下油位,多的少的都补一下,不过补之前得把液位都记录好了……”
“叮铃铃!”
王铮正给手下布置任务,突然旁边就响起了一阵清脆的铃声,他顺手摘下旁边的话筒,举到耳边说道:“控制室,我是王铮,请讲。”
这又是电信组的一项重大突破——电话!这套电话系统由中央塔制造,基于继电器振膜原理,有效通信距离不长,但用于船内通信则正合适,于是就首先装备到江级这一新锐舰艇中了。
不过毕竟是新技术,为防止出故障,舱内仍然保留了传统的黄铜通话管。舰长刘恒信少校的声音从电话和通话管中以微妙的延迟先后响起,形成独特的混响效果:“这里是指挥室,我是刘恒信。你那边情况怎么样?”
王铮一下子立正起来,说道:“报告舰长,轮机系统一切正常,目前蒸汽压……”
“好了,正常就好,一会儿要打仗了,你们的人小心点,检查一下装备!”
王铮感觉好生无趣,悻悻地把话筒放下,耸了耸肩,对机械师们说道:“喏,都听见了吧?准备准备吧。”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shuwu.vip/book/90860/1998586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shuwu.vip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