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1章 临安事变 三 先进火炮系统
推荐阅读:苟道修仙,从种田开始、封神:从吞噬补天石开始、东京大律师:开局律所破产、我在三国骑砍无双、红龙有仙术、这个武圣血条太厚、洪荒:阐教大师兄,我是广成子、不死秦王,从吃下金蝉开始、我白锦一身正气、带着淘宝去修仙、
1273年,4月14日,9:00,钱塘江口。
17式轻型舰载速射榴弹炮,是脱胎自陆军的15式野战炮项目而诞生的一款后装线膛火炮。
15式单就炮身部分来说,完成度很高,设计优秀,威力强劲、装填便利、精度惊人,但是装到炮车上之后,却困扰于巨大的后坐力所带来的制退和复位问题,导致实力无法有效发挥。
这一点让陆军炮兵非常头疼,但是对于海军来说却不是什么问题,因为他们不需要把火炮在泥泞的野地里拖来拖去,大可以用早就成熟的重力式斜轨炮架来解决这个难题。所以,他们很不客气地把15式的设计抄了过去,采用相同的88mm口径和弹药,只是身管加长到了25倍径,装到了船上,应运而生成了燎原级的真正主力舰炮。
实际上,海军大佬们对17式非常满意,本想给燎原级所有炮位都装上的。只是这炮前年才定型,产量有限,而且尚未经过实战检验,万一出了什么意想不到的毛病就不美了,所以才在下炮舱中装了一层经典而成熟的鲲炮以保底。
现在,与憋屈的下炮舱不同,上炮舱的炮兵官兵们意气风发,准备用这种新宝贝好好请敌军吃顿大餐。
负责这层的枪炮副官周宏大尉与舰桥通了电话后,大声对炮手们吼道:“弟兄们,今天就是我们大显身手的时候了,不用客气,第一发就装上穿甲爆破弹,轰他娘的!”
爆炸弹在陆军中早就很普遍地应用了,但海军对此一直很保守,因为船上的环境更封闭,弄不好还没炸到敌人就先把自己给炸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敌我技术都在进步,又有了燎原级这样的新锐战舰和17式这样的先进火炮,再不应用也就说不过去了。所以,这次两艘燎原级上配备了多种爆炸弹头,不过为了安全起见,平时都是妥善保管在水线之下底舱之中的弹药库里,即使是战时也不会一股脑堆在炮舱里,而是通过升降井随用随取,炮位旁边仅有的几枚也会放在用嵌铁木板特制的分格弹药箱里,以防一个失误全舱遭殃。
现在,根据周宏的指令,炮手们便从弹药箱中取出所谓的“穿甲爆破弹”——这是海军特有的爆炸弹种,实际上就是皮更厚、装药更少的榴弹,兼顾了穿甲能力和破坏力,可以穿透厚船壳之后再爆炸,而且万一在自己这边走火了也相对安全些。它是一枚整装弹,弹头已经与内装发射药的黄铜弹筒组装到了一起,因此装填起来非常简单,左边的炮手拉开横楔式炮闩,右边的炮手直接把炮弹塞进去,左边再关上门,这便搞定了,相比旧式前装炮的装填简直是眨眼间的功夫。
顷刻之间,左舷的十门17式便已经装填完毕了,周宏对此非常满意,巡视了一遍之后,便走到炮舱中央稍偏后一点的信息台前。炮舱的这个位置由于有烟囱穿过,连带着隔热层占据了不小空间,所以不方便布置火炮,转而安装了一系列的仪器和仪表。
他一边透过炮窗看着远处只有一个小点的南宋水师,一边盯着天花板上一个遍布着各种指针的仪表盘,默念着上面五花八门的数据,等待本舰进入战斗位置。
“2300米,10.1节,78度,快了……”
燎原级装备了划时代的先进火炮系统,而所谓的“先进系统”并不单单只是指火炮本身而已。
要知道,海上炮击不同于陆地,你在动,敌人也在动,不但前后动,还会随着海浪上下起伏左右横摇。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射击场景,影响命中的因素绝不只在火炮身上。线膛炮虽然比滑膛炮精准得多,但如果只靠人眼瞄准,那么在这么复杂的场景下其实也准不了多少,隔远了都是听天由命,还是只能逼近到几百米的肉搏距离才能有足够的命中率。
而如果还是这样野蛮作战的话,那未免就显得有点美中不足,仿佛革命性的新火炮只是稍微强了一点快了一点而已,并没有产生代差性的进步,无法形成碾压式的无伤作战。当然,东海军人不畏牺牲,可不需要牺牲的时候为什么非得浪费生命呢?
所以,这套“先进火炮系统”,并非只是火炮的革新,还包括着更难被人注意到但更具革命性的信息技术革新,凝聚下来就是“先进观瞄子系统”、“先进信息子系统”和“先进火控子系统”三个重要部分。
现在两艘燎原级正在宋军目瞪口呆的目光中进行一次阵前大转向,船帆已经收了起来,纯靠螺旋桨的动力向东南行进到了宋军大横阵的右翼边缘。
就在宋军以为她们要就此逃跑的时候,两艘巨舰却突然又向右急转,一前一后用左舷对准了宋军舰队的正前方,将完美的身姿和黑洞洞的炮口一同露了出来。
而在这一系列绚丽动作进行的同时,燎原级艏艉两端的测角仪却始终对准着宋军最右翼的那艘大战船。这是东海人惯用的经典的三角测量手段,燎原级仍然沿用着,不过却进行了重大的改进,两台测角仪被安置在万向架上,如此一来可以减少一部分因晃动而产生的误差,从而使得测量数据更为精确。
不仅如此,舰桥顶部还有两个相距甚远的“望远镜”对准着目标。这实际上是两台特殊的潜望镜,由一名经过特殊训练的观察员操纵,双眼分别观察一只镜头并不断调整角度,若是没有同时对准目标则会产生重影,否则就会在眼中形成稳定的实像。而看到实像的时候便说明两个镜头精确地对准了目标,通过计算两个夹角,便可以计算出与目标之间的距离。这套光学测距装置实际上同样应用了三角测量原理,但不受本舰运动影响,精确度要高得多,当然,对于制造工艺的要求也高得多,不是轻松能制造出来的。
这一新一旧两套测距系统合在一起,便是“先进观瞄子系统”,可以更准确地测量目标距离,从而为进一步的火控奠定了基础。
“1.554,1.570……”“1933……”
舰桥之中,火控组的一名少尉正读着仪表上显示的两组数据。它们分别来自于旧系统和新光学系统,前者给了两个角度,而后者直接传回了测距值——能直接从仪表上看出数据,这就是“先进信息子系统”的功劳了。
观瞄所得的数据被转化为电信号,直接通过电缆传递到了舰桥中,驱动仪器内部的机械零件按特定的次序运行,间接带动仪表上的指针指示出数据。虽然在后世看来是不太准确的模拟计算,但对于现在来说已经足够准确和先进了。
少尉正要对角度数据进行查表,关大富就打断了他:“直接采信光学数据,开始计算吧!”
根据之前实验的结果,光学系统的准确度要远超旧式测距装置,现在船上同时保留了两套装置,与其说是相互印证,不如说是留个备份而已。现在没出什么状况,直接采信新系统即可。
“是!”
少尉立刻在另一个仪器面板上操作了起来,这个面板不小,但现在上面只有“距离”一行参数,只要把下面的数字旋钮转到相应的位置就好了,然后四个标明了“实心弹”“穿甲爆破弹”“高爆弹”“榴霰弹”的指针瞬间指示出了各不相同的用密位表示的角度值。而且就在同时,距离参数和这四个密位值也同步传递到了炮舱中的仪表板上。
这个面板背面是一台中央塔出品的机械式计算机,唯一的功能便是根据距离值输出不同弹种所需的射角。这看上去很神奇,但实际上并不复杂,因为省略了诸多影响因素后,它的内部结构只要几个旋转运动便可搞定,核心技术其实是在仪表盘的非线性标注上。
“真是快啊。”看到数据瞬间出现,关大富由衷地感叹起来,但实际上他对它并不太信任,又抄起表格确认了一下,“15.3……嗯,都没问题。”
还好,并没有出错。
与此同时,另一名少尉在另一台更复杂的机器上,根据本船航速、航向角等诸元计算出了更微妙的横向射角,同样同步到了炮舱之中。
这两个装置加起来,便是所谓的“先进火控子系统”了,根据数据迅速计算出统一的射击参数,从而减少射击的准备时间,取得更好的准确度。如果只是这样,那比之前的查表其实也并没强出多少来,但这套火控子系统更根本的优点在于反应迅速,并非给完一组数据就完了,而是随着双方位置的不断变动,在随时更新着数据,这对于炮手来说就极有参考价值了。当然,这样的火控在后世看来仍然是小儿科,风力和地转偏向力等诸多影响都没考虑进来,但还是那句话,在现在已经足够先进了。
舰桥地板之下的上炮舱之中,周宏仍然在盯着头顶上的仪表板。这个板子可分上下两半,上半显示的是距离、航速、风向等“客观数据”,而下半则是火控组给出来的射角等“主观数据”,炮手可以直接照抄主观数据,也可以凭自己的经验根据客观数据进行微调。当然,自己调的结果并不一定就比主观数据要强,而要不要调、怎么调的责任重担实际上就压到了周宏的肩上。
随着距离越来越近,周宏的压力也逐渐增大,正当他如坐针毡的时候,一通来自舰桥的电话突然拯救了他。
“是,明白,先校射,1500米正式开打!”周通拉着电话走到了中央的05左和06左炮位前,对炮队长说道:“按给定数据来,先来两发试射!”
燎原级上的炮兵组织结构沿用了海军的成熟经验,每个小队负责两对炮,而上炮舱的05、06炮位位于整艘船的正中央,可谓是核心炮位,自然要由技能最为熟练的炮队负责。
宋子实上士就是这个小队的队长,他接到命令之后,不二话,直接拍了拍05左炮位射手的肩:“知道了吧?开始瞄准吧。垂直正0083,水平负0014。”
射手根据他的指示,带人转动摇柄,将火炮仰角调整到了大约5度,又仔细地转动瞄准具,使它略微向右偏了一点点,这样瞄准时炮口会略向左偏,以补偿因本舰向右运动而产生的横向偏差。然后,他就坐到炮身左侧的瞄准位上,用右眼透过瞄准具的望远镜看向了远处的目标——17式的射程高达三千米甚至更高,如此远的距离已经不可能用肉眼去瞄准,只能借助光学器械了。足以用来瞄准的望远镜同样不是个简单东西,需要极高的工艺水平,也就是这几年受益于工业水平的提升才能可靠地制造出来,但仍然很贵。
即使有瞄准镜,想准确对准几千米外的目标也不是个简单的任务,因为本舰在不断地运动和摇晃,稍一晃就会使镜头内的景象产生巨大变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炮位右侧还有一人在专职负责调整炮身的平衡,他盯着炮架上的重力式垂直指示器,手握两根摇杆,随着船身的摇晃不断微调着炮管的角度,使其与水平面的夹角保持相对稳定。这样的人力垂稳不可能太精确,但总比听天由命强多了,在他的帮助下,射手只需要指挥队友调整水平射角追踪目标就行了。
17式的炮架沿用了之前的成熟设计,靠近炮窗的位置有一根固定的转轴,而尾部放置在后面的一道弧形铁轨上,这样就可以不费力且大角度地调整水平射角了。
两名炮手协力转着炮尾的转轮,使火炮水平旋转,而射手口中念念有词,指挥他们的动作:“左左左……停!”
当宋军最右翼的那艘大战船在瞄准镜中稳定出现的时候,射手突然喊停,然后稍一确定准星的位置,果断扣下了扳机。
随着扳机的扣下,炮闩内部的击针被释放,猛地撞向药筒底部的底火。药筒内部有六件硝化纸包装的药包,每包都装着三百克黑火药,这些黑火药被压缩造粒成棋子大小,以取得最适应17式炮管的燃烧曲线。现在,这总计1.8kg发射药在底火高能射流的激发下,渐次爆燃释放出巨量的高温气体,有力地推动了7.1kg的穿甲爆破弹弹头向前加速,弹头周边的铜质弹带嵌入膛线之中,使得弹头一边前进一边自转。最终,在弹头通过2200mm长的炮膛出膛的时候,已经加速到了450m/s的高速。这几乎已经是普通黑火药能达到的顶尖水平了。
与此同时,安置着炮身的炮座猛然后坐,沿着炮架上倾斜的钢轨一边后退一边上升,最终停了下来。这样的设计能够用火炮自身的重力有效地吸收后坐能量,复进的时候也相对省力,虽然简单但很是有效,即使对于现在来说也是非常适用的。
现在燎原级上的炮架相比当初的原始设计几乎没有变动,只是在炮座两侧加装了两根管状的配件,管内有一根粗大的弹簧。这样炮座后退时弹簧被压缩,可以减少后坐距离,复进时弹簧释放弹力,可以加快复位速度,对于提升射速有很大帮助。
这弹簧看上去形状简单,但依赖于基础冶金学,是将锰钢精心冶炼加工并热处理才能做出来的,而且寿命有限必须要定期更换,成本可不低。不过好在它只是配件,即使不装弹簧,整个炮架依然能完成制退复进动作,只是耗时要长上一点。现在有它的帮助,炮座很快达到了最高点,又在弹力和人力的共同作用下向前运动,没多久就回到了原来的位置,可以再装填了,整个过程相比旧式火炮简直可称电光火石的功夫。
另一边,弹头出膛后,一边自转一边向前高速飞行,划出一道平滑而稳定的弧线,直直地朝目标撞了过去。
不但炮舱中的周宏和宋子实等人紧张的盯着前方,上面舰桥之中的诸人也瞪大了眼睛看过去,而舰桥位置更高,看得也更真切——这其实有点废话,这么高的舰桥就是为了能更好地指挥海战而设立的啊!
然而令众人失望了。即使经过了这么多的努力,炮弹还是与目标擦身而过,落在了目标左侧约一个身位的海面上,激起一根小水柱,片刻之后又爆炸产生了一片水花和乱波。此外,就没有其他的效果了。
“哎……”
虽然在这么远的距离上想首发命中实在是有些做梦,但真的落空之后,不免还是对士气造成了一定的挫折。
但是,韩松看到结果后,反而高兴地喊了起来:“好,第一发就打到旁边了,接下来还跑得了?就这个参数,也不用等一千五百米了,全弹发射,火力覆盖过去!”
17式轻型舰载速射榴弹炮,是脱胎自陆军的15式野战炮项目而诞生的一款后装线膛火炮。
15式单就炮身部分来说,完成度很高,设计优秀,威力强劲、装填便利、精度惊人,但是装到炮车上之后,却困扰于巨大的后坐力所带来的制退和复位问题,导致实力无法有效发挥。
这一点让陆军炮兵非常头疼,但是对于海军来说却不是什么问题,因为他们不需要把火炮在泥泞的野地里拖来拖去,大可以用早就成熟的重力式斜轨炮架来解决这个难题。所以,他们很不客气地把15式的设计抄了过去,采用相同的88mm口径和弹药,只是身管加长到了25倍径,装到了船上,应运而生成了燎原级的真正主力舰炮。
实际上,海军大佬们对17式非常满意,本想给燎原级所有炮位都装上的。只是这炮前年才定型,产量有限,而且尚未经过实战检验,万一出了什么意想不到的毛病就不美了,所以才在下炮舱中装了一层经典而成熟的鲲炮以保底。
现在,与憋屈的下炮舱不同,上炮舱的炮兵官兵们意气风发,准备用这种新宝贝好好请敌军吃顿大餐。
负责这层的枪炮副官周宏大尉与舰桥通了电话后,大声对炮手们吼道:“弟兄们,今天就是我们大显身手的时候了,不用客气,第一发就装上穿甲爆破弹,轰他娘的!”
爆炸弹在陆军中早就很普遍地应用了,但海军对此一直很保守,因为船上的环境更封闭,弄不好还没炸到敌人就先把自己给炸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敌我技术都在进步,又有了燎原级这样的新锐战舰和17式这样的先进火炮,再不应用也就说不过去了。所以,这次两艘燎原级上配备了多种爆炸弹头,不过为了安全起见,平时都是妥善保管在水线之下底舱之中的弹药库里,即使是战时也不会一股脑堆在炮舱里,而是通过升降井随用随取,炮位旁边仅有的几枚也会放在用嵌铁木板特制的分格弹药箱里,以防一个失误全舱遭殃。
现在,根据周宏的指令,炮手们便从弹药箱中取出所谓的“穿甲爆破弹”——这是海军特有的爆炸弹种,实际上就是皮更厚、装药更少的榴弹,兼顾了穿甲能力和破坏力,可以穿透厚船壳之后再爆炸,而且万一在自己这边走火了也相对安全些。它是一枚整装弹,弹头已经与内装发射药的黄铜弹筒组装到了一起,因此装填起来非常简单,左边的炮手拉开横楔式炮闩,右边的炮手直接把炮弹塞进去,左边再关上门,这便搞定了,相比旧式前装炮的装填简直是眨眼间的功夫。
顷刻之间,左舷的十门17式便已经装填完毕了,周宏对此非常满意,巡视了一遍之后,便走到炮舱中央稍偏后一点的信息台前。炮舱的这个位置由于有烟囱穿过,连带着隔热层占据了不小空间,所以不方便布置火炮,转而安装了一系列的仪器和仪表。
他一边透过炮窗看着远处只有一个小点的南宋水师,一边盯着天花板上一个遍布着各种指针的仪表盘,默念着上面五花八门的数据,等待本舰进入战斗位置。
“2300米,10.1节,78度,快了……”
燎原级装备了划时代的先进火炮系统,而所谓的“先进系统”并不单单只是指火炮本身而已。
要知道,海上炮击不同于陆地,你在动,敌人也在动,不但前后动,还会随着海浪上下起伏左右横摇。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射击场景,影响命中的因素绝不只在火炮身上。线膛炮虽然比滑膛炮精准得多,但如果只靠人眼瞄准,那么在这么复杂的场景下其实也准不了多少,隔远了都是听天由命,还是只能逼近到几百米的肉搏距离才能有足够的命中率。
而如果还是这样野蛮作战的话,那未免就显得有点美中不足,仿佛革命性的新火炮只是稍微强了一点快了一点而已,并没有产生代差性的进步,无法形成碾压式的无伤作战。当然,东海军人不畏牺牲,可不需要牺牲的时候为什么非得浪费生命呢?
所以,这套“先进火炮系统”,并非只是火炮的革新,还包括着更难被人注意到但更具革命性的信息技术革新,凝聚下来就是“先进观瞄子系统”、“先进信息子系统”和“先进火控子系统”三个重要部分。
现在两艘燎原级正在宋军目瞪口呆的目光中进行一次阵前大转向,船帆已经收了起来,纯靠螺旋桨的动力向东南行进到了宋军大横阵的右翼边缘。
就在宋军以为她们要就此逃跑的时候,两艘巨舰却突然又向右急转,一前一后用左舷对准了宋军舰队的正前方,将完美的身姿和黑洞洞的炮口一同露了出来。
而在这一系列绚丽动作进行的同时,燎原级艏艉两端的测角仪却始终对准着宋军最右翼的那艘大战船。这是东海人惯用的经典的三角测量手段,燎原级仍然沿用着,不过却进行了重大的改进,两台测角仪被安置在万向架上,如此一来可以减少一部分因晃动而产生的误差,从而使得测量数据更为精确。
不仅如此,舰桥顶部还有两个相距甚远的“望远镜”对准着目标。这实际上是两台特殊的潜望镜,由一名经过特殊训练的观察员操纵,双眼分别观察一只镜头并不断调整角度,若是没有同时对准目标则会产生重影,否则就会在眼中形成稳定的实像。而看到实像的时候便说明两个镜头精确地对准了目标,通过计算两个夹角,便可以计算出与目标之间的距离。这套光学测距装置实际上同样应用了三角测量原理,但不受本舰运动影响,精确度要高得多,当然,对于制造工艺的要求也高得多,不是轻松能制造出来的。
这一新一旧两套测距系统合在一起,便是“先进观瞄子系统”,可以更准确地测量目标距离,从而为进一步的火控奠定了基础。
“1.554,1.570……”“1933……”
舰桥之中,火控组的一名少尉正读着仪表上显示的两组数据。它们分别来自于旧系统和新光学系统,前者给了两个角度,而后者直接传回了测距值——能直接从仪表上看出数据,这就是“先进信息子系统”的功劳了。
观瞄所得的数据被转化为电信号,直接通过电缆传递到了舰桥中,驱动仪器内部的机械零件按特定的次序运行,间接带动仪表上的指针指示出数据。虽然在后世看来是不太准确的模拟计算,但对于现在来说已经足够准确和先进了。
少尉正要对角度数据进行查表,关大富就打断了他:“直接采信光学数据,开始计算吧!”
根据之前实验的结果,光学系统的准确度要远超旧式测距装置,现在船上同时保留了两套装置,与其说是相互印证,不如说是留个备份而已。现在没出什么状况,直接采信新系统即可。
“是!”
少尉立刻在另一个仪器面板上操作了起来,这个面板不小,但现在上面只有“距离”一行参数,只要把下面的数字旋钮转到相应的位置就好了,然后四个标明了“实心弹”“穿甲爆破弹”“高爆弹”“榴霰弹”的指针瞬间指示出了各不相同的用密位表示的角度值。而且就在同时,距离参数和这四个密位值也同步传递到了炮舱中的仪表板上。
这个面板背面是一台中央塔出品的机械式计算机,唯一的功能便是根据距离值输出不同弹种所需的射角。这看上去很神奇,但实际上并不复杂,因为省略了诸多影响因素后,它的内部结构只要几个旋转运动便可搞定,核心技术其实是在仪表盘的非线性标注上。
“真是快啊。”看到数据瞬间出现,关大富由衷地感叹起来,但实际上他对它并不太信任,又抄起表格确认了一下,“15.3……嗯,都没问题。”
还好,并没有出错。
与此同时,另一名少尉在另一台更复杂的机器上,根据本船航速、航向角等诸元计算出了更微妙的横向射角,同样同步到了炮舱之中。
这两个装置加起来,便是所谓的“先进火控子系统”了,根据数据迅速计算出统一的射击参数,从而减少射击的准备时间,取得更好的准确度。如果只是这样,那比之前的查表其实也并没强出多少来,但这套火控子系统更根本的优点在于反应迅速,并非给完一组数据就完了,而是随着双方位置的不断变动,在随时更新着数据,这对于炮手来说就极有参考价值了。当然,这样的火控在后世看来仍然是小儿科,风力和地转偏向力等诸多影响都没考虑进来,但还是那句话,在现在已经足够先进了。
舰桥地板之下的上炮舱之中,周宏仍然在盯着头顶上的仪表板。这个板子可分上下两半,上半显示的是距离、航速、风向等“客观数据”,而下半则是火控组给出来的射角等“主观数据”,炮手可以直接照抄主观数据,也可以凭自己的经验根据客观数据进行微调。当然,自己调的结果并不一定就比主观数据要强,而要不要调、怎么调的责任重担实际上就压到了周宏的肩上。
随着距离越来越近,周宏的压力也逐渐增大,正当他如坐针毡的时候,一通来自舰桥的电话突然拯救了他。
“是,明白,先校射,1500米正式开打!”周通拉着电话走到了中央的05左和06左炮位前,对炮队长说道:“按给定数据来,先来两发试射!”
燎原级上的炮兵组织结构沿用了海军的成熟经验,每个小队负责两对炮,而上炮舱的05、06炮位位于整艘船的正中央,可谓是核心炮位,自然要由技能最为熟练的炮队负责。
宋子实上士就是这个小队的队长,他接到命令之后,不二话,直接拍了拍05左炮位射手的肩:“知道了吧?开始瞄准吧。垂直正0083,水平负0014。”
射手根据他的指示,带人转动摇柄,将火炮仰角调整到了大约5度,又仔细地转动瞄准具,使它略微向右偏了一点点,这样瞄准时炮口会略向左偏,以补偿因本舰向右运动而产生的横向偏差。然后,他就坐到炮身左侧的瞄准位上,用右眼透过瞄准具的望远镜看向了远处的目标——17式的射程高达三千米甚至更高,如此远的距离已经不可能用肉眼去瞄准,只能借助光学器械了。足以用来瞄准的望远镜同样不是个简单东西,需要极高的工艺水平,也就是这几年受益于工业水平的提升才能可靠地制造出来,但仍然很贵。
即使有瞄准镜,想准确对准几千米外的目标也不是个简单的任务,因为本舰在不断地运动和摇晃,稍一晃就会使镜头内的景象产生巨大变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炮位右侧还有一人在专职负责调整炮身的平衡,他盯着炮架上的重力式垂直指示器,手握两根摇杆,随着船身的摇晃不断微调着炮管的角度,使其与水平面的夹角保持相对稳定。这样的人力垂稳不可能太精确,但总比听天由命强多了,在他的帮助下,射手只需要指挥队友调整水平射角追踪目标就行了。
17式的炮架沿用了之前的成熟设计,靠近炮窗的位置有一根固定的转轴,而尾部放置在后面的一道弧形铁轨上,这样就可以不费力且大角度地调整水平射角了。
两名炮手协力转着炮尾的转轮,使火炮水平旋转,而射手口中念念有词,指挥他们的动作:“左左左……停!”
当宋军最右翼的那艘大战船在瞄准镜中稳定出现的时候,射手突然喊停,然后稍一确定准星的位置,果断扣下了扳机。
随着扳机的扣下,炮闩内部的击针被释放,猛地撞向药筒底部的底火。药筒内部有六件硝化纸包装的药包,每包都装着三百克黑火药,这些黑火药被压缩造粒成棋子大小,以取得最适应17式炮管的燃烧曲线。现在,这总计1.8kg发射药在底火高能射流的激发下,渐次爆燃释放出巨量的高温气体,有力地推动了7.1kg的穿甲爆破弹弹头向前加速,弹头周边的铜质弹带嵌入膛线之中,使得弹头一边前进一边自转。最终,在弹头通过2200mm长的炮膛出膛的时候,已经加速到了450m/s的高速。这几乎已经是普通黑火药能达到的顶尖水平了。
与此同时,安置着炮身的炮座猛然后坐,沿着炮架上倾斜的钢轨一边后退一边上升,最终停了下来。这样的设计能够用火炮自身的重力有效地吸收后坐能量,复进的时候也相对省力,虽然简单但很是有效,即使对于现在来说也是非常适用的。
现在燎原级上的炮架相比当初的原始设计几乎没有变动,只是在炮座两侧加装了两根管状的配件,管内有一根粗大的弹簧。这样炮座后退时弹簧被压缩,可以减少后坐距离,复进时弹簧释放弹力,可以加快复位速度,对于提升射速有很大帮助。
这弹簧看上去形状简单,但依赖于基础冶金学,是将锰钢精心冶炼加工并热处理才能做出来的,而且寿命有限必须要定期更换,成本可不低。不过好在它只是配件,即使不装弹簧,整个炮架依然能完成制退复进动作,只是耗时要长上一点。现在有它的帮助,炮座很快达到了最高点,又在弹力和人力的共同作用下向前运动,没多久就回到了原来的位置,可以再装填了,整个过程相比旧式火炮简直可称电光火石的功夫。
另一边,弹头出膛后,一边自转一边向前高速飞行,划出一道平滑而稳定的弧线,直直地朝目标撞了过去。
不但炮舱中的周宏和宋子实等人紧张的盯着前方,上面舰桥之中的诸人也瞪大了眼睛看过去,而舰桥位置更高,看得也更真切——这其实有点废话,这么高的舰桥就是为了能更好地指挥海战而设立的啊!
然而令众人失望了。即使经过了这么多的努力,炮弹还是与目标擦身而过,落在了目标左侧约一个身位的海面上,激起一根小水柱,片刻之后又爆炸产生了一片水花和乱波。此外,就没有其他的效果了。
“哎……”
虽然在这么远的距离上想首发命中实在是有些做梦,但真的落空之后,不免还是对士气造成了一定的挫折。
但是,韩松看到结果后,反而高兴地喊了起来:“好,第一发就打到旁边了,接下来还跑得了?就这个参数,也不用等一千五百米了,全弹发射,火力覆盖过去!”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shuwu.vip/book/90860/1998595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shuwu.vip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