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页
推荐阅读:苟道修仙,从种田开始、封神:从吞噬补天石开始、东京大律师:开局律所破产、我在三国骑砍无双、红龙有仙术、这个武圣血条太厚、洪荒:阐教大师兄,我是广成子、不死秦王,从吃下金蝉开始、我白锦一身正气、带着淘宝去修仙、
周围人相互看看,然后一起点头:“县尊大人,我们都有,但是那不叫功名,也不是说考过了秀才、举人……我们都有‘基础文化知识文凭’,都是要考的。”
袁县令惊讶了:“基础文化知识文凭?”
他一推李师爷,李师爷吓得赶紧从袖子里抽出一本空簿子和一枝毛笔,在老金那里借了一点墨,才匆匆记下“基础文化知识文凭”“人人必考”这样的字样。
而袁县令则越问越惊讶:这“文凭”,桃源寨里两个月就举行一次考试,考通过了就能拿文凭,所有的“公门”职位,无论工作内容是什么,一定要拿到文凭才能上岗。
袁县令心想:若是按照这个标准,他县衙里一大半人都要涮去,毕竟县衙里那些衙役,多数是不识字的。
另外他见到外联部里有梳着发髻的女性,于是颤声问:“妇人若是得了这文凭,也能进公门办差吗?”
“那当然!”桂遐学笑道,“文凭是第一标准,若是妇人能考过,凭啥不让她当差?”
袁县令抖着胡子心想:成何体统,这成何体统。
旁边李师爷竟然还要记,袁县令当下大咳一声,李师爷笔一抖,当下悟过来,想必是县尊大人不想把这一条“移植”到武元县去,因此叫他不要记。
外联部里的女性工作人员似乎已经见惯了,朝桂遐学使个眼色:“桂教员,金融办参观得差不多了,请带袁大人去别处看看吧!”
桂遐学当即将袁化与李师爷从金融办里带出来,将他们带到山上的贤良祠跟前,让他们纵观整个寨子的布局:
“这是桃源村,这里一千人是最早在这片土地上定居的居民。大人可以见到他们的房子式样与中原不同,这其实是非常优秀的建筑方式,适应本地较为潮湿的自然环境……”
“那边几座中原式样房舍的村落,就是余江移民迁来自建的村落,分别叫做新余、一村、二村、三村……”
袁化:这村名起的还真是方便,按顺序排就行了。
话说,当初这余江移民来的时候,还是从武元县过的,袁县令亲自过问了此事,并且命衙役路上不要停,直接送出武元县境,送到桃源寨,唯恐他们那些鼓胀病人“过人”,连累了武元的百姓。
可谁能想到,现在从余江来的人病全都好了,而且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建成了自己的村落。
说老实话,他也想要人口啊!人口多,田里的劳力就多,就能多垦几亩田,多服些徭役,多缴些赋税。不过现在武元的大片良田都已经有主,都是那些富户乡绅家里占着,想多收赋税也收不上来,平日里修个桥、铺个路还得看这些富户的脸色……
袁县令越想越出神,他突然有点儿咂摸出味道,记起来了贾大人到武元县的第一天,对那些乡绅们避而不见——他好像有点儿明白,贾大人想让他们这些地方官,看什么,学什么,改什么了。
袁县令顺着桂遐学的指点,又接着看向桃源寨中的水田。他突然跳了起来:“你不是在哄我吧!这……这怎么又抛秧了?”
袁县令是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读书人,一路考上了进士,混了个同进士出身,外放来做县令——无论他再怎么不辨稼轩,也知道现在不是插秧的季节。
而且这桃源寨的稻田里之中也各有不同,有些田里水稻已经灌浆,稻穗沉甸甸地垂下,就等着丰收了。可有些才刚插秧,这是在搞什么?
“好较大人得知,”桂遐学得意地说,“寨子里现在在试种三季稻,这刚刚抛秧的是最晚一季晚稻,其它马上就能收的是今年的第二季。早些时候已经收过一季稻了。”
“你说什么?三季稻?”袁县令登时瞪大了眼,一副难以置信的神情。
他在南方为官多年,自然知道两季稻的事,但这也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能做到,一般都得是地区暖、水量丰沛的地方,此外还得农人精心侍弄,挑选合适的稻种,才能真的做到一年收两季。
可这桃源寨,竟然种三季稻?
“是呀,”桂遐学随随便便不当回事地说:“这第三季是今年新尝试的,稻种也是新培育出来的稻种,那些田都是‘试验田’,第一季种完了之后特地空了一季,让土地的肥力更好些,现在才尝试种这第三季。”
他骄傲地说,“在桃源寨,种地的农户都是要签责任状的,产量越高,交的赋税越少,不是等闲人家都能种上地的。”
袁县令:产量越高,交的赋税越少……这种事情,他还是头一次听见。
见身边的李师爷站着不动,袁县令赶紧用胳膊肘捅捅对方,李师爷一惊,赶紧提笔,在自己的簿子上飞快地记了起来。
谁知桂遐学又转换了话题:“看,大人,那边正在捕田里的稻花鱼!大人您等等,我去那边打一声招呼,让留两条大鱼做中午饭。”
袁县令与李师爷相互看看,心想:中午晌应当是有乡里的富绅请吃饭。
谁知到了午间,桂遐学还是把他们都带回了办公区,请这两位在一张长桌跟前坐下稍候。
袁县令和李师爷坐了一会儿,竟然见到有其他人进来,坐在同一张长桌上开始吃饭。
县令与师爷两个对视一眼,眼都有点儿直——对方怎么这么没礼貌,竟然与县尊大人同桌,连个招呼都不打。
--
袁县令惊讶了:“基础文化知识文凭?”
他一推李师爷,李师爷吓得赶紧从袖子里抽出一本空簿子和一枝毛笔,在老金那里借了一点墨,才匆匆记下“基础文化知识文凭”“人人必考”这样的字样。
而袁县令则越问越惊讶:这“文凭”,桃源寨里两个月就举行一次考试,考通过了就能拿文凭,所有的“公门”职位,无论工作内容是什么,一定要拿到文凭才能上岗。
袁县令心想:若是按照这个标准,他县衙里一大半人都要涮去,毕竟县衙里那些衙役,多数是不识字的。
另外他见到外联部里有梳着发髻的女性,于是颤声问:“妇人若是得了这文凭,也能进公门办差吗?”
“那当然!”桂遐学笑道,“文凭是第一标准,若是妇人能考过,凭啥不让她当差?”
袁县令抖着胡子心想:成何体统,这成何体统。
旁边李师爷竟然还要记,袁县令当下大咳一声,李师爷笔一抖,当下悟过来,想必是县尊大人不想把这一条“移植”到武元县去,因此叫他不要记。
外联部里的女性工作人员似乎已经见惯了,朝桂遐学使个眼色:“桂教员,金融办参观得差不多了,请带袁大人去别处看看吧!”
桂遐学当即将袁化与李师爷从金融办里带出来,将他们带到山上的贤良祠跟前,让他们纵观整个寨子的布局:
“这是桃源村,这里一千人是最早在这片土地上定居的居民。大人可以见到他们的房子式样与中原不同,这其实是非常优秀的建筑方式,适应本地较为潮湿的自然环境……”
“那边几座中原式样房舍的村落,就是余江移民迁来自建的村落,分别叫做新余、一村、二村、三村……”
袁化:这村名起的还真是方便,按顺序排就行了。
话说,当初这余江移民来的时候,还是从武元县过的,袁县令亲自过问了此事,并且命衙役路上不要停,直接送出武元县境,送到桃源寨,唯恐他们那些鼓胀病人“过人”,连累了武元的百姓。
可谁能想到,现在从余江来的人病全都好了,而且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建成了自己的村落。
说老实话,他也想要人口啊!人口多,田里的劳力就多,就能多垦几亩田,多服些徭役,多缴些赋税。不过现在武元的大片良田都已经有主,都是那些富户乡绅家里占着,想多收赋税也收不上来,平日里修个桥、铺个路还得看这些富户的脸色……
袁县令越想越出神,他突然有点儿咂摸出味道,记起来了贾大人到武元县的第一天,对那些乡绅们避而不见——他好像有点儿明白,贾大人想让他们这些地方官,看什么,学什么,改什么了。
袁县令顺着桂遐学的指点,又接着看向桃源寨中的水田。他突然跳了起来:“你不是在哄我吧!这……这怎么又抛秧了?”
袁县令是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读书人,一路考上了进士,混了个同进士出身,外放来做县令——无论他再怎么不辨稼轩,也知道现在不是插秧的季节。
而且这桃源寨的稻田里之中也各有不同,有些田里水稻已经灌浆,稻穗沉甸甸地垂下,就等着丰收了。可有些才刚插秧,这是在搞什么?
“好较大人得知,”桂遐学得意地说,“寨子里现在在试种三季稻,这刚刚抛秧的是最晚一季晚稻,其它马上就能收的是今年的第二季。早些时候已经收过一季稻了。”
“你说什么?三季稻?”袁县令登时瞪大了眼,一副难以置信的神情。
他在南方为官多年,自然知道两季稻的事,但这也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能做到,一般都得是地区暖、水量丰沛的地方,此外还得农人精心侍弄,挑选合适的稻种,才能真的做到一年收两季。
可这桃源寨,竟然种三季稻?
“是呀,”桂遐学随随便便不当回事地说:“这第三季是今年新尝试的,稻种也是新培育出来的稻种,那些田都是‘试验田’,第一季种完了之后特地空了一季,让土地的肥力更好些,现在才尝试种这第三季。”
他骄傲地说,“在桃源寨,种地的农户都是要签责任状的,产量越高,交的赋税越少,不是等闲人家都能种上地的。”
袁县令:产量越高,交的赋税越少……这种事情,他还是头一次听见。
见身边的李师爷站着不动,袁县令赶紧用胳膊肘捅捅对方,李师爷一惊,赶紧提笔,在自己的簿子上飞快地记了起来。
谁知桂遐学又转换了话题:“看,大人,那边正在捕田里的稻花鱼!大人您等等,我去那边打一声招呼,让留两条大鱼做中午饭。”
袁县令与李师爷相互看看,心想:中午晌应当是有乡里的富绅请吃饭。
谁知到了午间,桂遐学还是把他们都带回了办公区,请这两位在一张长桌跟前坐下稍候。
袁县令和李师爷坐了一会儿,竟然见到有其他人进来,坐在同一张长桌上开始吃饭。
县令与师爷两个对视一眼,眼都有点儿直——对方怎么这么没礼貌,竟然与县尊大人同桌,连个招呼都不打。
--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shuwu.vip/book/91292/2018906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shuwu.vip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