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四章“茶”的较量
推荐阅读:女帝座下第一走狗、两界:别叫我邪魔!、我有一枚命运魔骰、饮食男女、大道之上、你们修仙,我种田、文豪:这孩子打小就聪明、北朝帝业、旧神之巅、万灵仙族:御兽长生、
资善堂中的课业让赵祯领略了全新的知识体系,这是有别于传统儒学的知识,也是有别于历代王朝治国之道的全新帝王学识。
通过叶安的阐述和说明,再加上真实地朝政处理,赵祯的能力和眼界有了相当大的提升。
最让他收益的地方在于,赵祯不再笃信奏疏中的内容了。
他学会了利用其他奏疏以及自己的认知进行判断,每当奏疏呈上的时候,他都会下意识的寻找佐证进行分析,如此一来很难有奏疏能够蒙骗与他。
这是质的飞跃,也使得刘娥与朝臣刮目相看。
在不断的积累中,赵祯也获得了不断的提升,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赵祯从叶安那里学到最有帮助的东西便是自律。
每天早晨从景福宫中醒来便起身洗漱,绝没有拖沓之举,而过后便是在延和殿前出操,这是叶安教他的动作,虽然有些奇怪,但陈琳说确有舒展筋骨之效,至于强身健体……或许有用。
待做完这些,赵祯便小跑着前往紫宸殿,在那里坐朝听政,现在的他依旧没有理政之权,但这并不会妨碍赵祯接触政务,了解朝政。
事实上旁观者清,他能从刘娥处理政务的手段以及方法上学到很多,而且能更加清楚的看到朝堂上的大小事务,甚至了解朝臣之间的关系,这对他来说很是重要。
从开春到立夏仿佛短短的一瞬间,春耕的忙碌让所有人忘记了时间,只想着更快的种下庄稼,而这段时间叶安也是最忙。
人在司农寺少卿的位置上,还要为茶榷新法操心,东南茶场的部分茶商抵制新税法,并且还在鼓动茶农反对。
皇权不下县,那些茶农不光靠天吃饭,也靠朝廷和茶商吃饭,可以说他们是茶榷这条利益链中最卑微的存在。
一边是司农寺的政务,一边是茶榷新法的推行,着实让他明白改革的困难,难怪大宋的历次变法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大宋上至朝堂下至民间都因利益相关而反对新法,只要你不能让各方满意,就别想把事情做下去。
即便是在朝堂上叶安也在想着如何推进新法的进行,为了让茶榷新法在东南茶场推行下去,他可是没少下功夫。
但事实总是让人无奈且清醒,东南茶场的茶商与朝堂上的臣子勾结起来,以利益相互联系,形成了一张看不见的巨网。
叶安是改革的人,他可不希望鱼死网破的事情发生,而朝堂上反对变法的保守派同样如此,他们并非都与东南茶场有利益瓜葛,只不过是不想变法,认为变法对社会以及财政的影响太大,造成动荡。
看看朝堂上谁不是如此?
谁不是在等待官家顺利亲政?!你叶安的变法已经在民间怨声载道了,为何还要一意孤行?
这是大多数人的想法,甚至原本支持叶安变法的王曾都在旁敲侧击的安抚叶安,希望他继续保持朝堂的稳定,用王钦若死前的话来说:“徐徐图之……”
只可惜,叶安不是王钦若,连茶榷法的改变都难以接受,那以后更大的改革岂不是举步维艰?
他可不指望赵祯亲政后朝堂便“换新天”,历史已经证明大宋的朝堂会迎来新的帝王,但不会有任何改变。
范仲淹便是最好的例子,庆历新政的失败足以说明在这朝堂上依旧是保守派说的算,历史一一次次的证明了他们的力量。
虽然茶榷新法对国家有利,对茶农和一般都茶商也不错,但却会极大的损害大茶商的利益,这其中就包括了东南茶场的四大茶商们。
不要小看这四家人的力量,虽在朝中只有孙奭一人为直系,但不要以为这就是他们在朝堂上的全部力量。
茶叶在大宋是必不可少的存在,尤其是好茶更是一种硬通货,不光在大宋畅销,即便是党项人,辽人,甚至是西域回鹘都趋之若鹜。
这种神奇的饮料已经在汉家以及周边的土地上流行了千年之久,其独特的风味与文化已经融入到了华夏大地各族人的血脉之中,说是不可或缺的商品亦不为过,至于其中的利益那更是盘根错杂。
大量的百姓靠茶叶讨生活,有不少的商贾靠它发家致富,更有人利用茶叶与金钱在朝堂上培植自己的力量,在某种意义上他们与资本对政治干预的行为如出一辙。
自从春茶的采摘开始后,那股力量的反扑便让叶安见识到了东南茶商的真正力量。
之前在朝堂上看似是叶安赢了,无论是刘娥还是赵祯都在给茶榷新法一个机会,新法的编撰与通过都没有遇到阻碍,甚至叶安与范子渊,薛奎等人都认为这或许是大势所趋。
但事实却给了众人一记响亮的耳光,此时的叶安才猛然惊觉问题出在哪,朝堂上突然出现的奏疏对茶榷新法大加批驳,甚至还夹杂了东南之地茶园农户的“万民书”,字字句句都是对新法的不满以及荒谬。
不少的言官御史出班指责这是害民之法,虽然说的义正言辞,但实际上有许多地方完全是颠倒黑白,甚至与新法的内容背道而驰。
只不过眼下的这些细节已经不重要,叶安歪着脑袋看向了孙奭这个自己名义上的师祖,瞧见他微微向自己摇头这才明白一个惊人的真相。
这招有点卑鄙又狠辣,回想起大宋的那两次变法,无论是范仲淹还是王安石,在变法的初期虽然也有助力,但并不大,因为那时候的他们得到了官家的强力支持,保守派自然也看到了这一点,于是以退为进。
在变法改革到推广阶段,全国开始进入变法初期的时候,各种各样的流言蜚语,以及被操纵的“民意”便出现了。
这招算是自己打自己,朝堂变法之人可都是寒门清贵,而对手却都是掌握了“民意”的地方大族,在这个在乎风评的时代,政策无法得到有效执行,恶评如潮之下,便是皇帝都不会保你,因为大宋的官家也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什么。
变法的热情与急切会被浇上一盆冰冷的凉水,让官家清楚的认识到这个王朝什么是士大夫阶级!
现在叶安遇到的正是这个阶级的首秀,叶安只不过是动了这个阶级一小部分人的“蛋糕”,便遭到了如此强烈的反对,可见大宋的科举制度只是给寒门子弟提供了一个阶梯,但并未打破阶级制度,或者说从未打破……
而朝堂上的一位大佬站了出来,给了叶安以及茶榷新法一个背刺:“启奏官家,圣人,叶少卿的茶榷新法老臣仔细研判过,乃是善法!”
朝臣一时哑然,紫宸殿中忽然安静下来,谁也没料到吕夷简会在此时为叶安架势,但他接下来的话却令人薛奎等支持新法的人窒息。
“然此法较贴射法及交引法太过激进,条陈过多,下面的官吏难以执行,如此一来有上行而无下效,岂不是无用之法?!老臣以为当沿用交引法,待时机成熟再改茶榷新法,如此徐徐图之方为上上之策!”
一时间朝臣们安静如鸡……
- 肉肉屋
通过叶安的阐述和说明,再加上真实地朝政处理,赵祯的能力和眼界有了相当大的提升。
最让他收益的地方在于,赵祯不再笃信奏疏中的内容了。
他学会了利用其他奏疏以及自己的认知进行判断,每当奏疏呈上的时候,他都会下意识的寻找佐证进行分析,如此一来很难有奏疏能够蒙骗与他。
这是质的飞跃,也使得刘娥与朝臣刮目相看。
在不断的积累中,赵祯也获得了不断的提升,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赵祯从叶安那里学到最有帮助的东西便是自律。
每天早晨从景福宫中醒来便起身洗漱,绝没有拖沓之举,而过后便是在延和殿前出操,这是叶安教他的动作,虽然有些奇怪,但陈琳说确有舒展筋骨之效,至于强身健体……或许有用。
待做完这些,赵祯便小跑着前往紫宸殿,在那里坐朝听政,现在的他依旧没有理政之权,但这并不会妨碍赵祯接触政务,了解朝政。
事实上旁观者清,他能从刘娥处理政务的手段以及方法上学到很多,而且能更加清楚的看到朝堂上的大小事务,甚至了解朝臣之间的关系,这对他来说很是重要。
从开春到立夏仿佛短短的一瞬间,春耕的忙碌让所有人忘记了时间,只想着更快的种下庄稼,而这段时间叶安也是最忙。
人在司农寺少卿的位置上,还要为茶榷新法操心,东南茶场的部分茶商抵制新税法,并且还在鼓动茶农反对。
皇权不下县,那些茶农不光靠天吃饭,也靠朝廷和茶商吃饭,可以说他们是茶榷这条利益链中最卑微的存在。
一边是司农寺的政务,一边是茶榷新法的推行,着实让他明白改革的困难,难怪大宋的历次变法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大宋上至朝堂下至民间都因利益相关而反对新法,只要你不能让各方满意,就别想把事情做下去。
即便是在朝堂上叶安也在想着如何推进新法的进行,为了让茶榷新法在东南茶场推行下去,他可是没少下功夫。
但事实总是让人无奈且清醒,东南茶场的茶商与朝堂上的臣子勾结起来,以利益相互联系,形成了一张看不见的巨网。
叶安是改革的人,他可不希望鱼死网破的事情发生,而朝堂上反对变法的保守派同样如此,他们并非都与东南茶场有利益瓜葛,只不过是不想变法,认为变法对社会以及财政的影响太大,造成动荡。
看看朝堂上谁不是如此?
谁不是在等待官家顺利亲政?!你叶安的变法已经在民间怨声载道了,为何还要一意孤行?
这是大多数人的想法,甚至原本支持叶安变法的王曾都在旁敲侧击的安抚叶安,希望他继续保持朝堂的稳定,用王钦若死前的话来说:“徐徐图之……”
只可惜,叶安不是王钦若,连茶榷法的改变都难以接受,那以后更大的改革岂不是举步维艰?
他可不指望赵祯亲政后朝堂便“换新天”,历史已经证明大宋的朝堂会迎来新的帝王,但不会有任何改变。
范仲淹便是最好的例子,庆历新政的失败足以说明在这朝堂上依旧是保守派说的算,历史一一次次的证明了他们的力量。
虽然茶榷新法对国家有利,对茶农和一般都茶商也不错,但却会极大的损害大茶商的利益,这其中就包括了东南茶场的四大茶商们。
不要小看这四家人的力量,虽在朝中只有孙奭一人为直系,但不要以为这就是他们在朝堂上的全部力量。
茶叶在大宋是必不可少的存在,尤其是好茶更是一种硬通货,不光在大宋畅销,即便是党项人,辽人,甚至是西域回鹘都趋之若鹜。
这种神奇的饮料已经在汉家以及周边的土地上流行了千年之久,其独特的风味与文化已经融入到了华夏大地各族人的血脉之中,说是不可或缺的商品亦不为过,至于其中的利益那更是盘根错杂。
大量的百姓靠茶叶讨生活,有不少的商贾靠它发家致富,更有人利用茶叶与金钱在朝堂上培植自己的力量,在某种意义上他们与资本对政治干预的行为如出一辙。
自从春茶的采摘开始后,那股力量的反扑便让叶安见识到了东南茶商的真正力量。
之前在朝堂上看似是叶安赢了,无论是刘娥还是赵祯都在给茶榷新法一个机会,新法的编撰与通过都没有遇到阻碍,甚至叶安与范子渊,薛奎等人都认为这或许是大势所趋。
但事实却给了众人一记响亮的耳光,此时的叶安才猛然惊觉问题出在哪,朝堂上突然出现的奏疏对茶榷新法大加批驳,甚至还夹杂了东南之地茶园农户的“万民书”,字字句句都是对新法的不满以及荒谬。
不少的言官御史出班指责这是害民之法,虽然说的义正言辞,但实际上有许多地方完全是颠倒黑白,甚至与新法的内容背道而驰。
只不过眼下的这些细节已经不重要,叶安歪着脑袋看向了孙奭这个自己名义上的师祖,瞧见他微微向自己摇头这才明白一个惊人的真相。
这招有点卑鄙又狠辣,回想起大宋的那两次变法,无论是范仲淹还是王安石,在变法的初期虽然也有助力,但并不大,因为那时候的他们得到了官家的强力支持,保守派自然也看到了这一点,于是以退为进。
在变法改革到推广阶段,全国开始进入变法初期的时候,各种各样的流言蜚语,以及被操纵的“民意”便出现了。
这招算是自己打自己,朝堂变法之人可都是寒门清贵,而对手却都是掌握了“民意”的地方大族,在这个在乎风评的时代,政策无法得到有效执行,恶评如潮之下,便是皇帝都不会保你,因为大宋的官家也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什么。
变法的热情与急切会被浇上一盆冰冷的凉水,让官家清楚的认识到这个王朝什么是士大夫阶级!
现在叶安遇到的正是这个阶级的首秀,叶安只不过是动了这个阶级一小部分人的“蛋糕”,便遭到了如此强烈的反对,可见大宋的科举制度只是给寒门子弟提供了一个阶梯,但并未打破阶级制度,或者说从未打破……
而朝堂上的一位大佬站了出来,给了叶安以及茶榷新法一个背刺:“启奏官家,圣人,叶少卿的茶榷新法老臣仔细研判过,乃是善法!”
朝臣一时哑然,紫宸殿中忽然安静下来,谁也没料到吕夷简会在此时为叶安架势,但他接下来的话却令人薛奎等支持新法的人窒息。
“然此法较贴射法及交引法太过激进,条陈过多,下面的官吏难以执行,如此一来有上行而无下效,岂不是无用之法?!老臣以为当沿用交引法,待时机成熟再改茶榷新法,如此徐徐图之方为上上之策!”
一时间朝臣们安静如鸡……
- 肉肉屋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shuwu.vip/book/91850/3406242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shuwu.vip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