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6页
推荐阅读:英灵:我的前世全被女儿召唤了、重生了谁还当明星、别再催眠我了,反派皇女!、我在诡夜斩神魔、战锤:以涅槃之名、战争领主:从厄运之地开始崛起、长夜君主、太平令、长生,从养鸡杂役开始、圣杯战争?龙珠战争!、
第一千八十三章 隆丧厚葬
“师兄,史书上说中国墓葬始于中原,果然不假,仅是穿越豫省一地,从仰韶文化到明清墓葬几乎都能见到,这地底下不知道还埋藏了多少古代文明呢……”
一行三辆车驶出河南,进入到了陕西境内,坐在头车上的庄睿正在和任博士闲聊着,这次野外考古行动,庄睿自个儿出了两辆车,另外还有京大考古研究所的一辆面包车,用于携带发掘工具等物资。
一个星期以前,庄睿带着任博士还有京大的三名研究生,从京城出发,沿途经过河北进入到了河南境内。
和前几次来河南不同,这一次庄睿一行人几乎没有进入城市,几乎都是在野外度过的,不管是已经发掘出的历史古墓,还是被怀疑有墓葬所在的地方,都留下了庄睿的足迹。
“其实很多现在遗留下来的很多古玩珍品,本身就是殉葬品,也就是咱们所说的明器(冥器),如果没有土葬制度,估计很多物件都不会被制造出来的,庄睿,这里面有很多相通的东西,你多了解一下中国墓葬的起源,对你搞收藏也是大有好处的……”
任博士在读博的时候,主要的研究方向就是中国墓葬的起源以及发展,他对于各个墓葬的存在时期和当时的社会形态极其了解。
几乎每到一个地方,任博士都能给庄睿讲解出这里在多少年以前生活着什么样的人群,远至数千年前,近至清朝末期,就没有任博士不知道的地方。
这让庄睿大感钦佩之余,对老师孟教授也是心中暗暗感激,他知道这是老师特意安排的,让博闻强记的师兄来辅助自个儿,争取使自己第一次主持的发掘活动更加圆满。
之所以在河南一地就停留了一个星期,就是因为庄睿想系统的了解一下中国墓葬的起源,在实践当中,庄睿的收获远不是从书本课堂上能得到的,通过对不同墓葬的现场勘察,中国数千年的墓葬文化,在庄睿脑海里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认知。
中国以汉族为主体,汉族古称华夏族,华夏起源于五千余年的黄河中下游的炎黄部落,故我们自称为“炎黄子孙”。
汉族历行土葬,这一传统与农业地理条件及其文化相关,汉族兴起于中原,这里土地肥沃,视土地为生命之本,所谓“天为父、地为母”。
《易经》中“天者无所不覆,地者无所不载”之说,被古人理解为土地具有“生育”的功能,人死后,埋入地中是使死者看得到安息并使灵魂寄居的场所,因此也有必要保存尸体于土中,以待灵魂的归来。
中国最早的土葬距今1.8万年前的山顶洞人,但这只能证明那时已有了土葬,而并不能否认其它葬式(如火葬、野葬等)是否也同时存在,甚至何者是更主要的葬式,要知道,山顶洞人尚不是农业居民。
进入文明社会,土葬的形式最能体现死者生前的社会地位,最能寄托人的“追思”、“孝道”这一类情的感,并作为人心治理的一类手段,因而受到历代王朝的保护。
所以在中国古代,不仅汉族历行土葬,诸如匈奴、突厥、回纥、苗等也都以土葬为主要葬式。
土葬在古代又叫被做殡葬,这是两种不同的形式,庄睿从任博士的讲解中得知,作为殡的形式,古人从来是将丧事当作一类社会活动乃至娱乐活动来进行的。
他们无一例外地要在丧事中热热闹闹地大办一番,诸如吊唁、巫术、跳尸(娱尸)、唱祭、祈祷、送殡等,尽情地渲泄,后世发展出饭含、小殓、大殓、丧服、摔盆以及守制等,中国历朝对此都有许多相应的礼制规范。
这种方式直到现在还在中国保留着,就比如说是喜丧,喜丧一般分为全福,全寿、全终,全福是指生前自家门内人丁兴旺,形成一大家族,全寿说的是亡人的年龄,一般满八九十岁,甚至突破百岁大关,最低也须超过“古稀”(七十岁)之年,年纪越大、越老,越符合“喜丧”的条件。
全终就比较好理解了,亦称“善终”,意为圆圆满满地结束了一生,民间以为,死者生前积德行善,广做功德,临终则不受病痛的折磨,甚至“无疾而终”,自然老死。此即被视为“喜丧”的根本条件。
一般符合上面这三个条件死亡的老人,家里都要大肆操办,热热闹闹的将老人安葬入土,要知道,农村可不流行公墓,即使火化之后,还会按照严格的遵循各种流程,让老人入土为安。
上面说的是殡,而作为葬形式的演变,最突出的是厚葬,它表现在坟墓、墓前摆设、陪葬物等方面,它所极力要显示的是社会等级贵贱的区别。
夏、商、周三代以前,《礼记.檀弓上》中有说“墓而无坟”,即墓上不起坟堆,也不立碑,但墓中的陪葬品习俗则早已有之,至春秋战国之际,开始出现坟普遍流行坟丘式的墓葬,而且越修越壮观。
《墨子.节葬下》描述当时的厚葬是“棺椁必重,葬埋必厚,衣衾必多,丘陇必巨。”
各国君主、贵戚为了示威、示尊、示富于天下,也纷纷在坟丘上大肆炫耀攀比,《史记.秦始皇本纪集解》载:秦始皇动用72万人为自己建造坟墓,“坟高五十丈,周回五里余,号曰‘皇陵’,至今尚在。陵者,山陵也,后世奢侈帝王皆效法之。”
为了限制坟墓规模的无限制攀比,并使“贵贱有差”,各朝代也在礼、法上予以规定,如《汉律》规定:“列侯坟高四丈,关内侯以下至庶人各有差。”《开元礼》规定:一品官坑高一丈八尺,二品以下,每低一品减二尺,六品以下八尺。
--
“师兄,史书上说中国墓葬始于中原,果然不假,仅是穿越豫省一地,从仰韶文化到明清墓葬几乎都能见到,这地底下不知道还埋藏了多少古代文明呢……”
一行三辆车驶出河南,进入到了陕西境内,坐在头车上的庄睿正在和任博士闲聊着,这次野外考古行动,庄睿自个儿出了两辆车,另外还有京大考古研究所的一辆面包车,用于携带发掘工具等物资。
一个星期以前,庄睿带着任博士还有京大的三名研究生,从京城出发,沿途经过河北进入到了河南境内。
和前几次来河南不同,这一次庄睿一行人几乎没有进入城市,几乎都是在野外度过的,不管是已经发掘出的历史古墓,还是被怀疑有墓葬所在的地方,都留下了庄睿的足迹。
“其实很多现在遗留下来的很多古玩珍品,本身就是殉葬品,也就是咱们所说的明器(冥器),如果没有土葬制度,估计很多物件都不会被制造出来的,庄睿,这里面有很多相通的东西,你多了解一下中国墓葬的起源,对你搞收藏也是大有好处的……”
任博士在读博的时候,主要的研究方向就是中国墓葬的起源以及发展,他对于各个墓葬的存在时期和当时的社会形态极其了解。
几乎每到一个地方,任博士都能给庄睿讲解出这里在多少年以前生活着什么样的人群,远至数千年前,近至清朝末期,就没有任博士不知道的地方。
这让庄睿大感钦佩之余,对老师孟教授也是心中暗暗感激,他知道这是老师特意安排的,让博闻强记的师兄来辅助自个儿,争取使自己第一次主持的发掘活动更加圆满。
之所以在河南一地就停留了一个星期,就是因为庄睿想系统的了解一下中国墓葬的起源,在实践当中,庄睿的收获远不是从书本课堂上能得到的,通过对不同墓葬的现场勘察,中国数千年的墓葬文化,在庄睿脑海里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认知。
中国以汉族为主体,汉族古称华夏族,华夏起源于五千余年的黄河中下游的炎黄部落,故我们自称为“炎黄子孙”。
汉族历行土葬,这一传统与农业地理条件及其文化相关,汉族兴起于中原,这里土地肥沃,视土地为生命之本,所谓“天为父、地为母”。
《易经》中“天者无所不覆,地者无所不载”之说,被古人理解为土地具有“生育”的功能,人死后,埋入地中是使死者看得到安息并使灵魂寄居的场所,因此也有必要保存尸体于土中,以待灵魂的归来。
中国最早的土葬距今1.8万年前的山顶洞人,但这只能证明那时已有了土葬,而并不能否认其它葬式(如火葬、野葬等)是否也同时存在,甚至何者是更主要的葬式,要知道,山顶洞人尚不是农业居民。
进入文明社会,土葬的形式最能体现死者生前的社会地位,最能寄托人的“追思”、“孝道”这一类情的感,并作为人心治理的一类手段,因而受到历代王朝的保护。
所以在中国古代,不仅汉族历行土葬,诸如匈奴、突厥、回纥、苗等也都以土葬为主要葬式。
土葬在古代又叫被做殡葬,这是两种不同的形式,庄睿从任博士的讲解中得知,作为殡的形式,古人从来是将丧事当作一类社会活动乃至娱乐活动来进行的。
他们无一例外地要在丧事中热热闹闹地大办一番,诸如吊唁、巫术、跳尸(娱尸)、唱祭、祈祷、送殡等,尽情地渲泄,后世发展出饭含、小殓、大殓、丧服、摔盆以及守制等,中国历朝对此都有许多相应的礼制规范。
这种方式直到现在还在中国保留着,就比如说是喜丧,喜丧一般分为全福,全寿、全终,全福是指生前自家门内人丁兴旺,形成一大家族,全寿说的是亡人的年龄,一般满八九十岁,甚至突破百岁大关,最低也须超过“古稀”(七十岁)之年,年纪越大、越老,越符合“喜丧”的条件。
全终就比较好理解了,亦称“善终”,意为圆圆满满地结束了一生,民间以为,死者生前积德行善,广做功德,临终则不受病痛的折磨,甚至“无疾而终”,自然老死。此即被视为“喜丧”的根本条件。
一般符合上面这三个条件死亡的老人,家里都要大肆操办,热热闹闹的将老人安葬入土,要知道,农村可不流行公墓,即使火化之后,还会按照严格的遵循各种流程,让老人入土为安。
上面说的是殡,而作为葬形式的演变,最突出的是厚葬,它表现在坟墓、墓前摆设、陪葬物等方面,它所极力要显示的是社会等级贵贱的区别。
夏、商、周三代以前,《礼记.檀弓上》中有说“墓而无坟”,即墓上不起坟堆,也不立碑,但墓中的陪葬品习俗则早已有之,至春秋战国之际,开始出现坟普遍流行坟丘式的墓葬,而且越修越壮观。
《墨子.节葬下》描述当时的厚葬是“棺椁必重,葬埋必厚,衣衾必多,丘陇必巨。”
各国君主、贵戚为了示威、示尊、示富于天下,也纷纷在坟丘上大肆炫耀攀比,《史记.秦始皇本纪集解》载:秦始皇动用72万人为自己建造坟墓,“坟高五十丈,周回五里余,号曰‘皇陵’,至今尚在。陵者,山陵也,后世奢侈帝王皆效法之。”
为了限制坟墓规模的无限制攀比,并使“贵贱有差”,各朝代也在礼、法上予以规定,如《汉律》规定:“列侯坟高四丈,关内侯以下至庶人各有差。”《开元礼》规定:一品官坑高一丈八尺,二品以下,每低一品减二尺,六品以下八尺。
--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shuwu.vip/book/92588/2070707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shuwu.vip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