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八章 南北衙的建立
推荐阅读:穿越者大联盟、我的神秘赶山异闻、犁汉、大明与新罗马与无限神机、诡秘之主:瑶光、刚毅坚卓的他们、机战:从高达OO开始、求求了,快回家练琴吧、斗罗:萧炎穿越成唐三兄弟、这无限的世界、
岑文本帮李恪写的奏文是不错,文采斐然、赤胆忠心,即抓住了父子之间的感情,也兼顾了国家大事,声情并茂,这要是一般的臣子上的,皇帝肯定是要赏他的。
不过,这本子名字署的是李恪,那就另当别论了,所以压了很多天后,皇帝才批复了这份奏本,并指名让岑文本去吴王府宣旨,这可把岑文本那老狐狸吓了一跳。
看到奏本中表李恪为检校兵部右侍郎,岑文本不由的走出了弘文殿,向西看去,心中感叹道,不亏是在血雨腥风中杀出来了君王,高,实在是高啊!!!
值得一说的是魏征,自从皇帝重处了李泰之后,魏征就一直告病在家。他当然没病,只是想不明白自己是怎么扳倒魏王的,皇帝这不是小题大做吗?
李泰等皇子这些年过分的事多了,平时都小惩大诫了,为什么如此的干脆的掐断了他后路呢!不过,他这次毕竟参错了,更是得罪了不少人,所以还是目疾上表当了散官得了吧!
接到魏征的奏本后,李世民非得没有准他要求,反而让他再次担任侍中,加特进,仍知门下事,朝章国典,参议得失。
更让人侧目的是马周,皇帝加封他为御史大夫,银青光禄大夫,提领御史台,让这个三十出头的年轻人直接位列台阁,参知政事,.......
今天是初冬的一场雪,外面是白雪皑皑,承庆殿的大殿和树木被他装点的银妆素裹,咧咧的寒风刮在脸上就如此一把把小刀子在上割一样,而大殿内不管是在温度上和气氛上都和外面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原来,皇帝今儿找房、杜、魏征等重臣来就是要敲定军队改制的事,这件事已经议了一个多月了,可因为各种原因一直都定不下来,军队的事历来都是难办的,牵扯的人和事太多了,皇帝的要求又太高,所以才梳理了这么长时间。
旨意为从上元节后,也就是贞观十年,正月开始,在长安的驻军分为南衙十二卫和北衙禁军,南衙由皇帝和朝廷统一节制,而北衙则从朝廷的军队体制中剥离出来,与元戍禁军等内廷军队合并整合,驻扎于皇宫北部的西内苑,把守由南至北有三朝五门,且直接听命于皇帝。
殿内的人都知道,皇帝之所以在这个时候提出整合军队和把诸王打发出长安的道理一样,都是在进一步收拢权利,巩固他在贞观初还没来得急做的事,把那些非秦王府出身和贞观前加入军队的将领全部调任和搁置,比如钱九陇之流就再也不能担任诸卫的大将军了。
“陛下,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屯卫、左右武侯卫,十二卫的主要将领均已调整完毕,现在正奉旨校验其余的各级军官、兵员编制和武器数目等。这是兵部汇总的已经报上来的数目,其余项目也会在上元节前完成,请陛下御览!”
将本子呈上来后,杜如晦继续拱手说道:“陛下,裁汰下来的将领是否依旧发到折冲府去任职呢,可眼下的折冲府的位置没有那么多,是不是另寻罚他法妥善的安置他们呢?”
贞观初的时候,这些人要么不在要职,要么官卑职小,不影响大局,所以皇帝一直都没动他们。但眼下朝廷局势稳定,内无灾荒,外无边患,皇帝的声望又一日更胜一日的如日中天,他自然不会容忍军队中再有旁支杂系的人存在了,所以从一开始杜如晦就没打算安排他们。
恩,对于杜如晦这个问题,李世民早就考虑过了,开始的时候打算让他们统统出任地方官吏,或者到不太重要的折冲都尉府任职。可接到马周和上官仪的奏本后,他的主意就变了,既然州府上的事早晚得办,也就犯不着拆东墙补西墙了。
他不打算一棒子把人都打死,毕竟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没有什么过错,又在军中多年有些劳苦,该赏的安生饭,还是要赏的,他可不想因为这点小事就闹出什么兔死狗烹的闲话来。
于是,摸了摸下巴后,李世民随即说道:“这个问题朕考虑很多天,于国家有功之臣不可轻慢,必须妥善的安置他们。是以着尚书省和中书省以下面这三种办法办理,第一,五品以上的将领,年龄颇大或身有顽疾者,一律以致仕。
第二,五品以下的将校,酌情安置地方都督府任职,考核标准由克明和玄龄下去后酌情拟定,保朕批准。第三,凡愿意出任散官或返乡归故者,一律按照现在级别品级双倍供给俸禄、粮米。”
“同时,再下发一道诏令,自即日其,除东宫和各藩王的府官外,七品职衔以上的文武官员任命必须经过三省的复议后,报朕批审方可到职。”
诺,听了皇帝的圣旨后,诸臣纷纷起身领旨,与此同时,大家的心里也清楚皇帝对于把官职和爵位都卡的死死的,就是为了淡化诸王、世家等各系官员在朝中的发展,现在的皇帝已经不惧任何方面的挑战了,他可以同各方势力一起掰掰腕子了。
“再传旨,着鄂国公尉迟恭为南衙大都督,褒国公段志玄为副都督,邹国公张公谨为长史。着河间王李孝恭为北衙大都督,江夏王李道宗为都督,胶东王李道彦为长使。
另外,校验的各部的速度太慢了,依朕的意思,以太子领衔,吴王、齐王辅之,必须在一个半月内完成。”
嘶,听到皇帝圣旨后,殿内的重臣们纷纷吸了一口凉气,皇帝这不仅要在速度上的要求更高了,甚至还要让亲自的过遍筛子,以确保万无一失啊,从都督府的主管任命,到皇子之中擅长兵事的太子三人,这,这也太严格了吧!
不过,殿内最轻松的要数房杜二人,他们管理军务多年,上上下下都是熟头熟脸的,到谁那也是不好拉下脸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啊,而且他们也还要在朝中为相,总不能把人都得罪光了吧!
皇帝下这样的旨意其实就是帮他们解围,是心疼他们的表现,历朝历代的君王,谁会为臣子考虑这些呢,如此的恩遇怎么能不让这老哥俩的心中一暖呢!!!.......
不过,这本子名字署的是李恪,那就另当别论了,所以压了很多天后,皇帝才批复了这份奏本,并指名让岑文本去吴王府宣旨,这可把岑文本那老狐狸吓了一跳。
看到奏本中表李恪为检校兵部右侍郎,岑文本不由的走出了弘文殿,向西看去,心中感叹道,不亏是在血雨腥风中杀出来了君王,高,实在是高啊!!!
值得一说的是魏征,自从皇帝重处了李泰之后,魏征就一直告病在家。他当然没病,只是想不明白自己是怎么扳倒魏王的,皇帝这不是小题大做吗?
李泰等皇子这些年过分的事多了,平时都小惩大诫了,为什么如此的干脆的掐断了他后路呢!不过,他这次毕竟参错了,更是得罪了不少人,所以还是目疾上表当了散官得了吧!
接到魏征的奏本后,李世民非得没有准他要求,反而让他再次担任侍中,加特进,仍知门下事,朝章国典,参议得失。
更让人侧目的是马周,皇帝加封他为御史大夫,银青光禄大夫,提领御史台,让这个三十出头的年轻人直接位列台阁,参知政事,.......
今天是初冬的一场雪,外面是白雪皑皑,承庆殿的大殿和树木被他装点的银妆素裹,咧咧的寒风刮在脸上就如此一把把小刀子在上割一样,而大殿内不管是在温度上和气氛上都和外面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原来,皇帝今儿找房、杜、魏征等重臣来就是要敲定军队改制的事,这件事已经议了一个多月了,可因为各种原因一直都定不下来,军队的事历来都是难办的,牵扯的人和事太多了,皇帝的要求又太高,所以才梳理了这么长时间。
旨意为从上元节后,也就是贞观十年,正月开始,在长安的驻军分为南衙十二卫和北衙禁军,南衙由皇帝和朝廷统一节制,而北衙则从朝廷的军队体制中剥离出来,与元戍禁军等内廷军队合并整合,驻扎于皇宫北部的西内苑,把守由南至北有三朝五门,且直接听命于皇帝。
殿内的人都知道,皇帝之所以在这个时候提出整合军队和把诸王打发出长安的道理一样,都是在进一步收拢权利,巩固他在贞观初还没来得急做的事,把那些非秦王府出身和贞观前加入军队的将领全部调任和搁置,比如钱九陇之流就再也不能担任诸卫的大将军了。
“陛下,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屯卫、左右武侯卫,十二卫的主要将领均已调整完毕,现在正奉旨校验其余的各级军官、兵员编制和武器数目等。这是兵部汇总的已经报上来的数目,其余项目也会在上元节前完成,请陛下御览!”
将本子呈上来后,杜如晦继续拱手说道:“陛下,裁汰下来的将领是否依旧发到折冲府去任职呢,可眼下的折冲府的位置没有那么多,是不是另寻罚他法妥善的安置他们呢?”
贞观初的时候,这些人要么不在要职,要么官卑职小,不影响大局,所以皇帝一直都没动他们。但眼下朝廷局势稳定,内无灾荒,外无边患,皇帝的声望又一日更胜一日的如日中天,他自然不会容忍军队中再有旁支杂系的人存在了,所以从一开始杜如晦就没打算安排他们。
恩,对于杜如晦这个问题,李世民早就考虑过了,开始的时候打算让他们统统出任地方官吏,或者到不太重要的折冲都尉府任职。可接到马周和上官仪的奏本后,他的主意就变了,既然州府上的事早晚得办,也就犯不着拆东墙补西墙了。
他不打算一棒子把人都打死,毕竟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没有什么过错,又在军中多年有些劳苦,该赏的安生饭,还是要赏的,他可不想因为这点小事就闹出什么兔死狗烹的闲话来。
于是,摸了摸下巴后,李世民随即说道:“这个问题朕考虑很多天,于国家有功之臣不可轻慢,必须妥善的安置他们。是以着尚书省和中书省以下面这三种办法办理,第一,五品以上的将领,年龄颇大或身有顽疾者,一律以致仕。
第二,五品以下的将校,酌情安置地方都督府任职,考核标准由克明和玄龄下去后酌情拟定,保朕批准。第三,凡愿意出任散官或返乡归故者,一律按照现在级别品级双倍供给俸禄、粮米。”
“同时,再下发一道诏令,自即日其,除东宫和各藩王的府官外,七品职衔以上的文武官员任命必须经过三省的复议后,报朕批审方可到职。”
诺,听了皇帝的圣旨后,诸臣纷纷起身领旨,与此同时,大家的心里也清楚皇帝对于把官职和爵位都卡的死死的,就是为了淡化诸王、世家等各系官员在朝中的发展,现在的皇帝已经不惧任何方面的挑战了,他可以同各方势力一起掰掰腕子了。
“再传旨,着鄂国公尉迟恭为南衙大都督,褒国公段志玄为副都督,邹国公张公谨为长史。着河间王李孝恭为北衙大都督,江夏王李道宗为都督,胶东王李道彦为长使。
另外,校验的各部的速度太慢了,依朕的意思,以太子领衔,吴王、齐王辅之,必须在一个半月内完成。”
嘶,听到皇帝圣旨后,殿内的重臣们纷纷吸了一口凉气,皇帝这不仅要在速度上的要求更高了,甚至还要让亲自的过遍筛子,以确保万无一失啊,从都督府的主管任命,到皇子之中擅长兵事的太子三人,这,这也太严格了吧!
不过,殿内最轻松的要数房杜二人,他们管理军务多年,上上下下都是熟头熟脸的,到谁那也是不好拉下脸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啊,而且他们也还要在朝中为相,总不能把人都得罪光了吧!
皇帝下这样的旨意其实就是帮他们解围,是心疼他们的表现,历朝历代的君王,谁会为臣子考虑这些呢,如此的恩遇怎么能不让这老哥俩的心中一暖呢!!!.......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shuwu.vip/book/93023/2093738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shuwu.vip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