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36
推荐阅读:穿越者大联盟、我的神秘赶山异闻、犁汉、大明与新罗马与无限神机、诡秘之主:瑶光、刚毅坚卓的他们、机战:从高达OO开始、求求了,快回家练琴吧、斗罗:萧炎穿越成唐三兄弟、这无限的世界、
重的名士都指着太子骂。虽说后来皇帝陛下想尽一切办法辟了谣。但是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了成效都没多大。
而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和太子共事,见着太子确实和传言完全不同之后,其他人才相信了,太子的性格和传言完全是两个人。
看,他这么被胡来喊去,做着普通小吏的活计,天天账本算盘不离手,却从未有过怨言,甚至比小吏的效率还高些。
而太子对凌蔚的态度自不用说,对其他人也十分平和。那种平和,是发自骨子里的平和,而不是表面上端着温文尔雅,实际上一看就知道打心底瞧不起人。
很多人表面上装的好,就以为别人看不出来。实际上人又不是傻子,看得起看不起哪能看不出来?只是那些人本来地位就高,所以看不起人也是理所当然。
但若地位高的人,真正的对人平和,那效果可不是普通屁民谦虚所能达到的。
太子的风评就这么开始好了起来。经过官员们的口口相传,谁都知道太子做事能干且为人谦和。
做事能干就是明君的条件,而为人谦和则是仁君的条件。太子不过是普普通通的打个工,之前久攻不破的谣言就这么渐渐散去了。
对凌蔚来说,这是意外之举。但是在皇帝和太子眼中,定是凌蔚早就料到此事。
定是凌蔚见着太子被留言所困然,便借着这个机会给太子正名来着。
为此皇帝陛下龙颜大悦,对着皇后将凌蔚夸了又夸。若不是凌蔚刚得了赏赐升了爵位,他肯定又要给凌蔚加官进爵。
皇帝陛下琢磨着,等缅甸大胜,凌蔚也是有功之臣了,到时候好好的把爵位提一提,封邑加一加。老幺没攒家当的心思,就打仗一个爱好,他给了老幺许多好东西都被荒废着,还是凌蔚接手之后才有了起色。现在多给凌蔚赏些东西,也让这小两口能好好的过日子。
而太子自然对凌蔚更加眷慕,凌蔚估计已经快在他心中成为无所不能的代名词了。
当太子把心情告诉凌蔚的时候,凌蔚差点笑的肚子疼,直说太子想太多。
有些事,就只是无心插柳柳成荫而已。
或者说,太子人品值够高,普通阴谋诡计近不了他的身。
……或许是看凌蔚过的太顺了,老天爷也要让他绊一下脚。
筹集军备的事,本应没什么问题的。
凌蔚带来了新的高产粮食,又带来了棉种,无论是军粮还是军衣都十分充足。而晏朝以武立国,边疆又一直不稳定,所以军械技术一直比较发达,军械也不用他愁。
虽说事务繁杂了些,但还没到愁人的程度,凌蔚筹集军备物资的速度也不慢。
结果半月之后,却有人狠狠的给他使了绊子。
盐。
这个凌蔚穿越之初惦记着的物品,因为自己没缺过,事情又多,就渐渐忘记了,结果这时候差点让他摔了个大跟头。
凌蔚看着皇帝陛下把桌子上的东西都扔到了地方,默默的往旁边小小移动了一点。
“瑾堂!你说!你说朕是不是已经对他们仁至义尽了!”黎隶暴怒道,“他们居然这么对朕!这么对朕!”
凌蔚忍不住在心中叹口气,道:“人心总是不足的。”
可不是吗,虽然皇帝陛下在逐步削弱世家的权力,但是采取的都是很温和的手段,没有像历史上某些皇帝那样,直接你不服,砍你丫的。皇帝陛下,还没做过杀功臣的事。
当然,这其中也有不能杀的原因。毕竟世家虽然削弱了,但也不是立刻就能拿下的。而黎隶好名,并不想留下嗜杀的暴虐名声。
但总的来说,皇帝陛下对有着不臣之心的一些世家,对跟着世家蹦跶的大皇子汉王殿下,都还算忍着。
千不该,万不该,这些人内斗就内斗,在对外上面,总应该齐心协力吧?这对内矛盾,在面对对外矛盾的时候,总该暂时搁浅吧?这时候出幺蛾子,那就不是权力斗争,而是通敌卖国了。
世家又出了什么鬼主意了?
似乎是看着凌蔚是“太子党”立功他们还能忍,毕竟凌梧是他们那方的人。但太子也加入进来,就挑拨了一些人的神经。
其实除了太子,其他皇子也有事做。但他们和太子不同,并未在外历练过,身边也没有一个叫“凌蔚”的人,让他们体现出和平时高傲不同的一面,所以其名声比不过太子。
其他人还罢了,汉王心中就开始警觉。若是军备筹集顺利,若是缅甸攻打成功,虽说太子没上前线,但功劳也不小啊。
不,太子可是还去过军营,也受到不小赞誉。说不准皇帝陛下就会让太子上缅甸战场镀一层金捞些功劳(皇帝陛下确实是如此打算的),到时候太子的声望就更高了。
这能忍吗?
显然不能。
世家之所以是世家,自然祖祖辈辈积累掌握了不少财富资源。
盐就是其中一种最重要的。
没看到那每朝每代的盐商都让朝廷头疼,都是贪污腐败的重灾区。官商勾结什么的,再正常不过。
因着前朝末期混乱,世家昌盛,大盐商多投靠历经改朝换代屹立不倒的大世家,而大世家为了捞钱,也让手下人从事熬盐的行业。
晏朝现在用的制盐方法还是最原始的熬盐法,其产盐地是海边和川蜀。因着川蜀交通不便,其大规模的调盐都是从海边征调。
这熬盐说起来简单,但要熬出精盐,也是有秘方的。晏朝刚刚建立,先帝并不愿意“与民争利”——其实就是对世家的妥协,并未插手制盐的事,只是采取传统的盐引方法,也就是给盐商贩卖盐的资格。但皇庄本身还没涉及到制盐这一块。
结果这次世家就借着盐的事使绊子了。
朝廷在征盐的时候,大盐商们纷纷拖延,一会儿天灾一会儿人祸,送来的盐也是杂质非常多的粗盐,里面不知道混杂了些什么。
偏偏江南一带还真遭遇了洪水,盐商们纷纷哭穷,说大水冲走了盐仓里的盐,连制盐工具都冲走了,皇帝陛下还不好当众发怒。
毕竟有一些“仁厚”的读书人简直皇帝陛下发怒,就跳着脚闹腾皇帝陛下穷兵黩武,劳民伤财,在天灾人祸的时候,还为难老百姓。
但是一场洪水而已,就真的让盐商们犯难了?怎么可能。
就算遭灾,也轮不到他们这群富得流油的盐商。
而没盐吃就没力气,别看盐填不饱肚子,那也是重要的战略物资。现在粮筹备好了一副筹备好了军械也制造好了,就盐这里短了一块,让皇帝陛下能不气吗?
世家想给负责后勤的凌蔚和太子使绊子,结果最窝火的还是皇帝陛下。
当然,若是最后筹不到盐,即使因着有其他原因,不会给凌蔚和太子定罪,但功
而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和太子共事,见着太子确实和传言完全不同之后,其他人才相信了,太子的性格和传言完全是两个人。
看,他这么被胡来喊去,做着普通小吏的活计,天天账本算盘不离手,却从未有过怨言,甚至比小吏的效率还高些。
而太子对凌蔚的态度自不用说,对其他人也十分平和。那种平和,是发自骨子里的平和,而不是表面上端着温文尔雅,实际上一看就知道打心底瞧不起人。
很多人表面上装的好,就以为别人看不出来。实际上人又不是傻子,看得起看不起哪能看不出来?只是那些人本来地位就高,所以看不起人也是理所当然。
但若地位高的人,真正的对人平和,那效果可不是普通屁民谦虚所能达到的。
太子的风评就这么开始好了起来。经过官员们的口口相传,谁都知道太子做事能干且为人谦和。
做事能干就是明君的条件,而为人谦和则是仁君的条件。太子不过是普普通通的打个工,之前久攻不破的谣言就这么渐渐散去了。
对凌蔚来说,这是意外之举。但是在皇帝和太子眼中,定是凌蔚早就料到此事。
定是凌蔚见着太子被留言所困然,便借着这个机会给太子正名来着。
为此皇帝陛下龙颜大悦,对着皇后将凌蔚夸了又夸。若不是凌蔚刚得了赏赐升了爵位,他肯定又要给凌蔚加官进爵。
皇帝陛下琢磨着,等缅甸大胜,凌蔚也是有功之臣了,到时候好好的把爵位提一提,封邑加一加。老幺没攒家当的心思,就打仗一个爱好,他给了老幺许多好东西都被荒废着,还是凌蔚接手之后才有了起色。现在多给凌蔚赏些东西,也让这小两口能好好的过日子。
而太子自然对凌蔚更加眷慕,凌蔚估计已经快在他心中成为无所不能的代名词了。
当太子把心情告诉凌蔚的时候,凌蔚差点笑的肚子疼,直说太子想太多。
有些事,就只是无心插柳柳成荫而已。
或者说,太子人品值够高,普通阴谋诡计近不了他的身。
……或许是看凌蔚过的太顺了,老天爷也要让他绊一下脚。
筹集军备的事,本应没什么问题的。
凌蔚带来了新的高产粮食,又带来了棉种,无论是军粮还是军衣都十分充足。而晏朝以武立国,边疆又一直不稳定,所以军械技术一直比较发达,军械也不用他愁。
虽说事务繁杂了些,但还没到愁人的程度,凌蔚筹集军备物资的速度也不慢。
结果半月之后,却有人狠狠的给他使了绊子。
盐。
这个凌蔚穿越之初惦记着的物品,因为自己没缺过,事情又多,就渐渐忘记了,结果这时候差点让他摔了个大跟头。
凌蔚看着皇帝陛下把桌子上的东西都扔到了地方,默默的往旁边小小移动了一点。
“瑾堂!你说!你说朕是不是已经对他们仁至义尽了!”黎隶暴怒道,“他们居然这么对朕!这么对朕!”
凌蔚忍不住在心中叹口气,道:“人心总是不足的。”
可不是吗,虽然皇帝陛下在逐步削弱世家的权力,但是采取的都是很温和的手段,没有像历史上某些皇帝那样,直接你不服,砍你丫的。皇帝陛下,还没做过杀功臣的事。
当然,这其中也有不能杀的原因。毕竟世家虽然削弱了,但也不是立刻就能拿下的。而黎隶好名,并不想留下嗜杀的暴虐名声。
但总的来说,皇帝陛下对有着不臣之心的一些世家,对跟着世家蹦跶的大皇子汉王殿下,都还算忍着。
千不该,万不该,这些人内斗就内斗,在对外上面,总应该齐心协力吧?这对内矛盾,在面对对外矛盾的时候,总该暂时搁浅吧?这时候出幺蛾子,那就不是权力斗争,而是通敌卖国了。
世家又出了什么鬼主意了?
似乎是看着凌蔚是“太子党”立功他们还能忍,毕竟凌梧是他们那方的人。但太子也加入进来,就挑拨了一些人的神经。
其实除了太子,其他皇子也有事做。但他们和太子不同,并未在外历练过,身边也没有一个叫“凌蔚”的人,让他们体现出和平时高傲不同的一面,所以其名声比不过太子。
其他人还罢了,汉王心中就开始警觉。若是军备筹集顺利,若是缅甸攻打成功,虽说太子没上前线,但功劳也不小啊。
不,太子可是还去过军营,也受到不小赞誉。说不准皇帝陛下就会让太子上缅甸战场镀一层金捞些功劳(皇帝陛下确实是如此打算的),到时候太子的声望就更高了。
这能忍吗?
显然不能。
世家之所以是世家,自然祖祖辈辈积累掌握了不少财富资源。
盐就是其中一种最重要的。
没看到那每朝每代的盐商都让朝廷头疼,都是贪污腐败的重灾区。官商勾结什么的,再正常不过。
因着前朝末期混乱,世家昌盛,大盐商多投靠历经改朝换代屹立不倒的大世家,而大世家为了捞钱,也让手下人从事熬盐的行业。
晏朝现在用的制盐方法还是最原始的熬盐法,其产盐地是海边和川蜀。因着川蜀交通不便,其大规模的调盐都是从海边征调。
这熬盐说起来简单,但要熬出精盐,也是有秘方的。晏朝刚刚建立,先帝并不愿意“与民争利”——其实就是对世家的妥协,并未插手制盐的事,只是采取传统的盐引方法,也就是给盐商贩卖盐的资格。但皇庄本身还没涉及到制盐这一块。
结果这次世家就借着盐的事使绊子了。
朝廷在征盐的时候,大盐商们纷纷拖延,一会儿天灾一会儿人祸,送来的盐也是杂质非常多的粗盐,里面不知道混杂了些什么。
偏偏江南一带还真遭遇了洪水,盐商们纷纷哭穷,说大水冲走了盐仓里的盐,连制盐工具都冲走了,皇帝陛下还不好当众发怒。
毕竟有一些“仁厚”的读书人简直皇帝陛下发怒,就跳着脚闹腾皇帝陛下穷兵黩武,劳民伤财,在天灾人祸的时候,还为难老百姓。
但是一场洪水而已,就真的让盐商们犯难了?怎么可能。
就算遭灾,也轮不到他们这群富得流油的盐商。
而没盐吃就没力气,别看盐填不饱肚子,那也是重要的战略物资。现在粮筹备好了一副筹备好了军械也制造好了,就盐这里短了一块,让皇帝陛下能不气吗?
世家想给负责后勤的凌蔚和太子使绊子,结果最窝火的还是皇帝陛下。
当然,若是最后筹不到盐,即使因着有其他原因,不会给凌蔚和太子定罪,但功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shuwu.vip/book/9400/124215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shuwu.vip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