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可惜他不是朕的儿子
推荐阅读:假千金穿成和亲公主后、我的狐仙大人、不能倒,A起来、揣着反派的崽跑路、亡国后又成宠妃、穿成残疾总裁的AI伴侣、龙香拨、影后今天崩人设了吗、六十年代平凡生活、公主找了个女驸马、
“科举不公平有五。
其一,科举名额偏重京畿,地方较少,导致考生涌向长安及周边落户,太折腾。
其二,科举间隔一年一考,非长安的考生必须经过地方初考,然后赶往长安参加终考,若是没考上,又得回原籍准备来年的考试。
等到他们再拾起书册的时候,一定会感叹……时间都去哪了?
其三,科举方式不尽合理,考科举只是取得出身,不一定会被封官,还需要经过吏部主持考试,即诠选。
诠选重在律法文书,和士族子弟相比,寒门子弟显然没有接触此方面的机会。
其四,科举选拔人才较少,一般情况下每年三十人,挤破头也就那几个名额,我大唐那么多学子该如何处置?
其五,士族影响力太大,依大唐律法,如有高官推荐,考生可不必参加初考。
那士族之间可以互相请托,寒门子弟则干谒无门,如之奈何?”
罗太岁一口气细数下来,最后说道:“总体来说,士族子弟由于家学和家族的缘故,在科举中占据更大的优势,而寒门无法与他们竞争。
并且这个现状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恐怕很难改变。”
寒门子弟真正崛起的时候,还是宋代,也就是宰辅必从科举出的黄金时代。
听到这里,李丽质又一次沉默了。
当前的科举制度是父皇耗费心血,参考前朝经验,再经过众大臣反复商议,方才拟定下来的。
已经是综合各方面考虑,也切实为寒门子弟着想过。
没想到这个家伙随随便便就数落出这么多的不足。
关键是人家有理有据,还没办法反驳。
“当然,以上我说的这些还不是最关键的!”
罗太岁还没完:“学而优则仕,这才是科举制度最大的弊病。
当前的科举制度严重影响着教育制度。
读书、应试、做官成为读书人的理想之路。
虽然有一小部分人得以金榜题名,但大部分读书人却是经历着终老科场的失意,科举耗费了他们几乎全部的精力……
岂不可悲?”
在王权政治之下,科举渐渐扼杀了读书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得学校教育完全沦为科举的附庸,其负面影响对未来的教育不可谓不深远。
罗太岁本人也是深受其害……当然,这是上个世界的事了。
而这辈子,他要做自己,从拒绝考试开始。
李丽质抬起秀目看着罗太岁,突然失去了继续问下去的兴趣。
总不能什么破事都去麻烦别人吧。
人家已经把科举制度的不足一一挑明,若这样还找不到解决的办法,那么朝廷用高官厚禄养着那些臣子还有何用?
“我要走了。”
李丽质起身告辞,就像她来的时候那样突然。
“不留下来吃晚饭?守约都快回来了。”罗太岁没想到她说走就走,下意识挽留。
“不了,突然想起来,还有一件事等着我去办。”李丽质婉拒,“倒是你,有时间不妨多想想怎么见到长乐公主才是。”
说完,径自走了。
看着她单薄的背影,罗太岁也不知道怎么了,竟然生出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
可能是太久没有人像她这样,安静的倾听自己说话的缘故吧……
……
李丽质回到宫中,李世民闻讯很快召见了她。
两人一问一答,从操控粮价的补救措施到打压五姓七宗的手段,再到科举制度的不足之处,都详细做了沟通。
就这样,一直聊到深夜。
李世民见自己宝贝女儿有些心不在焉,以为是倦了,于是让她回去好好休息。
“来人,去宣……”
他正准备如往常那样召集几位重臣前来商议,但犹豫了。
也许在长孙皇后点醒自己之前,他都认为自己贵为一国之君,受万众景仰,说出来的话就是圣旨,满朝文武莫敢不从。
他甚至认为自己废寝忘食、殚精竭虑的为万民谋福祉,让百姓在自己的治下安居乐业,衣食无忧,如此利国利民之举,那些做臣子的也该倾力而为,不应存有私心。
但自从长孙皇后说出五姓七宗这四个字的那一刻,就如一盆冷水将他从头到脚淋个彻底。
李世民长叹一声,挥退左右。
“朕实不解五姓七宗为何自矜,而世人又为何重之?”
这句话他实在是有感而发。
想这五姓七宗,明明已经家道中落,却还总是打肿脸充胖子,仰仗先辈的功绩,狂妄自大,甚至连他这个大唐天子都不放在眼里!
为了敛财,他们还在子女结婚时大肆向亲家收取彩礼,把好好的一场婚礼弄得跟贩卖人口似的。
五姓七宗如此德不配位,可偏偏有那么多人挖空心思和他们结交,还以娶五姓女为荣,简直荒谬可笑!
诚然,因为他李世民一时的疏忽,高调处理粮食问题,导致粮食做空价格战有了崩盘的可能。
但他没有立即补救的意思,也没有明着警告手下重臣的打算,而是放任那个漏洞存在那里。
目的很简单,就是要看看是否有人往里钻。
若真有人敢在这种关乎国家社稷的大事上给他使绊子、下黑手,那只能由他亲自带去玄武门下走一遭了。
哼!
朕看不住那些心怀不轨的人,还看不住五姓七宗吗?
倒是罗太岁那个孩子,似乎事事想到朕的前面。
连打压五姓七宗的办法都考虑好了。
二桃杀三士之法……
禁止近亲通婚……
大力推广科举……
招招都是冲着五姓七宗要害去的。
这孩子的狠劲比之朕当年也不遑多让,而且事事为天下百姓考虑,忧国忧民。
可惜他不是朕的儿子。
不然由朕来悉心栽培,将来的成就或许还在朕之上。
如此可保大唐长盛不衰。
可惜可惜。
李世民又是连连长叹。
他现在的几个儿子,能力都不出众。
一旦自己百年之后,他们之中谁能镇住五姓七宗这样的世家大族?
所以,不管从哪个出发点考虑,他都必须尽早解决五姓七宗的问题,刻不容缓。
他必须让世人知道,李唐的天下,觉不允许任何人来分享王权!
其一,科举名额偏重京畿,地方较少,导致考生涌向长安及周边落户,太折腾。
其二,科举间隔一年一考,非长安的考生必须经过地方初考,然后赶往长安参加终考,若是没考上,又得回原籍准备来年的考试。
等到他们再拾起书册的时候,一定会感叹……时间都去哪了?
其三,科举方式不尽合理,考科举只是取得出身,不一定会被封官,还需要经过吏部主持考试,即诠选。
诠选重在律法文书,和士族子弟相比,寒门子弟显然没有接触此方面的机会。
其四,科举选拔人才较少,一般情况下每年三十人,挤破头也就那几个名额,我大唐那么多学子该如何处置?
其五,士族影响力太大,依大唐律法,如有高官推荐,考生可不必参加初考。
那士族之间可以互相请托,寒门子弟则干谒无门,如之奈何?”
罗太岁一口气细数下来,最后说道:“总体来说,士族子弟由于家学和家族的缘故,在科举中占据更大的优势,而寒门无法与他们竞争。
并且这个现状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恐怕很难改变。”
寒门子弟真正崛起的时候,还是宋代,也就是宰辅必从科举出的黄金时代。
听到这里,李丽质又一次沉默了。
当前的科举制度是父皇耗费心血,参考前朝经验,再经过众大臣反复商议,方才拟定下来的。
已经是综合各方面考虑,也切实为寒门子弟着想过。
没想到这个家伙随随便便就数落出这么多的不足。
关键是人家有理有据,还没办法反驳。
“当然,以上我说的这些还不是最关键的!”
罗太岁还没完:“学而优则仕,这才是科举制度最大的弊病。
当前的科举制度严重影响着教育制度。
读书、应试、做官成为读书人的理想之路。
虽然有一小部分人得以金榜题名,但大部分读书人却是经历着终老科场的失意,科举耗费了他们几乎全部的精力……
岂不可悲?”
在王权政治之下,科举渐渐扼杀了读书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得学校教育完全沦为科举的附庸,其负面影响对未来的教育不可谓不深远。
罗太岁本人也是深受其害……当然,这是上个世界的事了。
而这辈子,他要做自己,从拒绝考试开始。
李丽质抬起秀目看着罗太岁,突然失去了继续问下去的兴趣。
总不能什么破事都去麻烦别人吧。
人家已经把科举制度的不足一一挑明,若这样还找不到解决的办法,那么朝廷用高官厚禄养着那些臣子还有何用?
“我要走了。”
李丽质起身告辞,就像她来的时候那样突然。
“不留下来吃晚饭?守约都快回来了。”罗太岁没想到她说走就走,下意识挽留。
“不了,突然想起来,还有一件事等着我去办。”李丽质婉拒,“倒是你,有时间不妨多想想怎么见到长乐公主才是。”
说完,径自走了。
看着她单薄的背影,罗太岁也不知道怎么了,竟然生出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
可能是太久没有人像她这样,安静的倾听自己说话的缘故吧……
……
李丽质回到宫中,李世民闻讯很快召见了她。
两人一问一答,从操控粮价的补救措施到打压五姓七宗的手段,再到科举制度的不足之处,都详细做了沟通。
就这样,一直聊到深夜。
李世民见自己宝贝女儿有些心不在焉,以为是倦了,于是让她回去好好休息。
“来人,去宣……”
他正准备如往常那样召集几位重臣前来商议,但犹豫了。
也许在长孙皇后点醒自己之前,他都认为自己贵为一国之君,受万众景仰,说出来的话就是圣旨,满朝文武莫敢不从。
他甚至认为自己废寝忘食、殚精竭虑的为万民谋福祉,让百姓在自己的治下安居乐业,衣食无忧,如此利国利民之举,那些做臣子的也该倾力而为,不应存有私心。
但自从长孙皇后说出五姓七宗这四个字的那一刻,就如一盆冷水将他从头到脚淋个彻底。
李世民长叹一声,挥退左右。
“朕实不解五姓七宗为何自矜,而世人又为何重之?”
这句话他实在是有感而发。
想这五姓七宗,明明已经家道中落,却还总是打肿脸充胖子,仰仗先辈的功绩,狂妄自大,甚至连他这个大唐天子都不放在眼里!
为了敛财,他们还在子女结婚时大肆向亲家收取彩礼,把好好的一场婚礼弄得跟贩卖人口似的。
五姓七宗如此德不配位,可偏偏有那么多人挖空心思和他们结交,还以娶五姓女为荣,简直荒谬可笑!
诚然,因为他李世民一时的疏忽,高调处理粮食问题,导致粮食做空价格战有了崩盘的可能。
但他没有立即补救的意思,也没有明着警告手下重臣的打算,而是放任那个漏洞存在那里。
目的很简单,就是要看看是否有人往里钻。
若真有人敢在这种关乎国家社稷的大事上给他使绊子、下黑手,那只能由他亲自带去玄武门下走一遭了。
哼!
朕看不住那些心怀不轨的人,还看不住五姓七宗吗?
倒是罗太岁那个孩子,似乎事事想到朕的前面。
连打压五姓七宗的办法都考虑好了。
二桃杀三士之法……
禁止近亲通婚……
大力推广科举……
招招都是冲着五姓七宗要害去的。
这孩子的狠劲比之朕当年也不遑多让,而且事事为天下百姓考虑,忧国忧民。
可惜他不是朕的儿子。
不然由朕来悉心栽培,将来的成就或许还在朕之上。
如此可保大唐长盛不衰。
可惜可惜。
李世民又是连连长叹。
他现在的几个儿子,能力都不出众。
一旦自己百年之后,他们之中谁能镇住五姓七宗这样的世家大族?
所以,不管从哪个出发点考虑,他都必须尽早解决五姓七宗的问题,刻不容缓。
他必须让世人知道,李唐的天下,觉不允许任何人来分享王权!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shuwu.vip/book/95205/2180522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shuwu.vip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