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六、刀尖上跳舞
推荐阅读:假千金穿成和亲公主后、我的狐仙大人、不能倒,A起来、揣着反派的崽跑路、亡国后又成宠妃、穿成残疾总裁的AI伴侣、龙香拨、影后今天崩人设了吗、六十年代平凡生活、公主找了个女驸马、
?嘉靖皇帝以坚韧的毅力,对生母表现出一副漠不关心,对张太后俯首贴耳的样子,再次躲过了张太后对他的试探。但生母蒋氏因为所受刺激太大,精神出现崩裂症状,神智时醒时昏,连身边最熟悉的人也常常分辨不清了。
嘉靖皇帝的心在滴血,他不可能看着生母被逼疯而无动于衷。经过一番考虑,他在傍晚将首辅杨廷和召到了御书房,以宝物相赠,对杨廷和道:“杨大人,这是朕的一点心意,请杨大人收下吧。”
杨廷和从心里早不把嘉靖皇帝当皇帝看了,他淡淡地说:“皇上这是什么意思?有话尽管明说。”
嘉靖皇帝:“朕的母亲就朕一个儿子,她因失去了儿子而快要疯了。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你就帮朕在太后面前求个情,改回皇考,去掉朕母亲的一块心病,或许能让她的病有所好转。”
杨廷和:“皇上,你觉得认太后当母亲,委屈你了吗?”
嘉靖皇帝:“杨大人,你误会了朕的意思,朕只是不能看着自己的生母疯掉而无动于衷,决无他意。”
杨廷和:“皇上,你知道擅改皇考会闹出什么事吗?为了江山社稷,蒋太后的事情,还是听天由命吧!”
嘉靖皇帝:“杨大人,你也有母亲,假若你的母亲也遇到了这样的情况,你能听天由命吗?”
杨廷和:“对不起皇上,此事恕微臣不能从命,请皇上好自为之!”说完,扔下嘉靖皇帝,扬长而去。
杨廷和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他深知皇宫内到处是张太后的眼线,现在又多了一个陈皇后,近身监视嘉靖皇帝,嘉靖皇帝单独召见自己的事,张太后不可能不知道。与其让张太后生疑召见,还不如自己主动前去解释清楚,于是,杨廷和来到了张太后宫。
杨廷和:“禀太后,皇上刚刚召见了微臣,求微臣在太后面前说情。已被微臣拒绝了。”
杨廷和前脚进皇宫,张太后后脚就知道了,见杨廷和主动前来解释,便和颜和色地问:“他要你向哀家求什么情?”
杨廷和:“他要微臣向太后进言,改回皇考,恢复他与蒋氏的本生关系。”
张太后大怒:“什么?小儿安敢如此无礼!”
杨廷和怕受连累,连忙解释:“其实皇上也别无他意,就是想去掉他生母的一块心病,让她的身体好起来。”
张太后:“他要改回皇考,不认哀家,还别无他意吗?”
杨廷和冷汗直冒:“皇上年轻,考虑问题完全是想当然。微臣已经劝谏过他,他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请太后明察。”
张太后:“哀家明确告诉你,此事以后不许提起,否则,哀家决不客气!”
杨廷和:“微臣遵旨。”
嘉靖皇帝不是不知道自己这样做的危险性,但为了自己的母亲,他不得不铤而走险地试试看。见杨廷和此路不通,他又把毛澄找到了御书房,。毛澄不比杨廷和傻,同样知道嘉靖皇帝的一举一动,都有张太后的人在暗中监视,自己在这里呆的时间久了,必生灾难,便说:“皇上有何教渝,请尽早明示。”
嘉靖皇帝又以宝物向毛澄行贿,说:“毛大人,这是朕的一点心意,望笑纳。”
毛澄吃惊:“皇上若有赏赐,可在金銮殿赏臣,御书赏臣,与礼不合。况臣近与朝廷无功,何由赏臣?”
嘉靖皇帝:“毛大人,实不相瞒,朕的生母已成半疯之势。根其源,是因为她失去了自己唯一的儿子所致。毛大人乃礼部尚书,执掌国家的教育礼仪之事。朕恳请毛大人仗义直言,改回皇考,恢复身世,救朕母亲。”
毛澄:“此事上由张太后做主,下可由朝廷首辅上书倡议。微臣官卑职微,如何帮得上皇上的这个忙!请皇上恕微臣难以办到之罪。”
嘉靖皇帝求过杨廷和,遭到了拒绝。礼部尚书职责所在,是有权力帮自己恢复身世的,所以,毛澄成了嘉靖皇帝唯一的救命稻草。听了毛澄的话,嘉靖皇帝竟然跪倒在地,哀求:“毛大人,可怜天下儿女心,你就帮朕一把,朕决不会忘记你的大恩!”
毛澄脸上失色:“皇上,你……”话未说完,便摔倒在地,浑身痉挛,痛苦不已。嘉靖皇帝这一跪,让毛澄清醒地认识到,为了母亲,嘉靖皇帝会不顾一切。同时嘉靖皇帝这一跪,也让自己万劫不复了!
年轻的嘉靖皇帝只在考虑自己把事情办好,为了母亲,自己可以不要尊严,见毛澄摔倒在地,急忙去扶:“毛大人,你怎么啦?”
毛澄心里明白,皇帝给臣子下跪,就意味着臣子有犯上作乱的意思。如果自己帮了嘉靖皇帝,事后为了保守皇家的尊严,嘉靖皇帝会杀他灭口。如果自己不帮嘉靖皇帝,此事传扬出去,张太后为了澄清自己并没有欺压嘉靖皇帝,也会杀了他以正视听,消除影响。所以,嘉靖皇帝这一跪,让他怎么都是个死。
毛澄从地上站了起来,努力平静了一下自己,然后看了一眼书架,顺手拿起一本大明律法的书,对嘉靖皇帝说:“皇上,今天我们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你召我到御书房,就是想问我一些大明律法的事情,微臣也向你解释了,请皇上好好看看吧。”说完打开书,将其中的一页折叠起来。
嘉靖皇帝还不甘心:“毛大人……”
毛澄打断嘉靖皇帝:“皇上,微臣年事已高,明天就请辞归养,到时还请皇上恩准。”说完,跌跌撞撞地走了。
第二天,毛澄形容憔悴,病体怏怏像换了个人一样,他向朝廷递了一份辞呈,以病为由,要求告老还乡。因为嘉靖皇帝根本无权处理国事,这份辞呈就落到了张太后的手里。
张太后将毛澄召到太后宫,问:“毛爱卿,听说皇上昨天召见了你,今天你就提出辞官,是不是他对你说了什么?”
毛澄:“回太后,皇上召见微臣,是想弄清大明律法的几个问题,微臣已经向他解释清楚了。”
张太后:“真的吗?他问的是什么问题?”
毛澄精于官场,早就知道张太后会有这么一问,便按昨天折叠的那页内容说了一遍。张太后似信非信,也不便把毛澄怎么样。在过去的岁月里,“后党”与“奸党”水火不容,毛澄坚定地站在张太后的行列中的,跟江彬作过坚决的斗争,这一点张太后还是能领情的,所以,对于毛澄的辞呈,张太后不准。
张太后挽留毛澄:“目前朝廷形势尚未稳定,毛爱卿乃国家栋梁,多少事等待着卿去处理。卿要辞官,哀家不准。”
毛澄:“太后,臣年老体衰,大白天常常心悸,这是来日无多的症兆。臣恳请太后恩准,让微臣骨归故里。”
张太后:“哀家已经说了,不准就是不准,你想抗哀家的谕旨吗?”
毛澄没有再说什么,事情再急,也不急在一时一刻。欲速则不达,如果自己坚辞,说不定会招来意想不到的灾难,何必呢!
打发走了毛澄,张太后旋即就把嘉靖皇帝召到了太后宫,问他:“你昨天刚刚召见了毛澄,今天他就要辞官,是不是你对他说了什么?”
嘉靖皇帝猛然想起毛澄最后对他说的话,也突然明白了他为什么要折叠那一页的原因,便说:“儿臣因为对大明律法有些不明白,故召毛澄讲解了一下。”
张太后:“讲解律法为什么不找刑部尚书而找毛澄?”
嘉靖皇帝:“因为儿臣对毛澄比较熟悉。”
张太后:“那你问的是什么问题?”
嘉靖皇帝便按毛澄折叠的那页内容作了回答。
张太后见嘉靖皇帝与毛澄所说的内容一致,沉默不语。睿智的嘉靖皇帝知道张太后不会轻易相信,就以攻代守,打乱她的思路:“禀太后,儿臣有一个请求。”
张太后:“什么请求?说。”
嘉靖皇帝:“儿臣的生母得了癔症,神智时醒时昏,常常辨不清张三李四。儿臣若长期漠视,人言可畏,必遭非议,于太后的仁慈也有干碍。所以,儿臣请求将安陆府的那班子弟调一部分安置在城内的御林军和锦衣卫,让他们轮流去安慰儿臣的生母。这样一来,儿臣能够心安理得,太后的仁慈也会昭示天下。”
张太后心不在焉:“好吧,哀家同意。”
几天后,毛澄决然地辞官离开了京城,两个月后病逝。他深知,蒋氏病势危急,自己却不施以援手,嘉靖皇帝若得志,必不会放过他全家,为了避祸,临终之前,他把子女叫到跟前,说:“子女辈无可隐瞒,孙子辈当随母姓,方保无虞。”毛澄的意思是儿女们都已成人,世人皆知,回避不了。但孙子辈还小,让他们改名换姓,或可躲过一劫。
事实证明,毛澄的担心并不多余,“大礼议”之争,132名大臣遭了殃。以杨廷和为例,告老还乡几年了,仍被抄没家产,剥夺了一切政治荣誉,并作为反面人物记入《明伦大典》,永远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值得庆幸的是,毛澄在“大礼议”的序幕拉开之前就走了,嘉靖皇帝也不是他想象中的那种帝王,既没有追究他作为礼部尚书不司其职的责任,更没有迫害他的子孙。在当时的一班大臣中,除了梁储之外,他是唯一一位得到善终的阁臣。
;
嘉靖皇帝的心在滴血,他不可能看着生母被逼疯而无动于衷。经过一番考虑,他在傍晚将首辅杨廷和召到了御书房,以宝物相赠,对杨廷和道:“杨大人,这是朕的一点心意,请杨大人收下吧。”
杨廷和从心里早不把嘉靖皇帝当皇帝看了,他淡淡地说:“皇上这是什么意思?有话尽管明说。”
嘉靖皇帝:“朕的母亲就朕一个儿子,她因失去了儿子而快要疯了。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你就帮朕在太后面前求个情,改回皇考,去掉朕母亲的一块心病,或许能让她的病有所好转。”
杨廷和:“皇上,你觉得认太后当母亲,委屈你了吗?”
嘉靖皇帝:“杨大人,你误会了朕的意思,朕只是不能看着自己的生母疯掉而无动于衷,决无他意。”
杨廷和:“皇上,你知道擅改皇考会闹出什么事吗?为了江山社稷,蒋太后的事情,还是听天由命吧!”
嘉靖皇帝:“杨大人,你也有母亲,假若你的母亲也遇到了这样的情况,你能听天由命吗?”
杨廷和:“对不起皇上,此事恕微臣不能从命,请皇上好自为之!”说完,扔下嘉靖皇帝,扬长而去。
杨廷和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他深知皇宫内到处是张太后的眼线,现在又多了一个陈皇后,近身监视嘉靖皇帝,嘉靖皇帝单独召见自己的事,张太后不可能不知道。与其让张太后生疑召见,还不如自己主动前去解释清楚,于是,杨廷和来到了张太后宫。
杨廷和:“禀太后,皇上刚刚召见了微臣,求微臣在太后面前说情。已被微臣拒绝了。”
杨廷和前脚进皇宫,张太后后脚就知道了,见杨廷和主动前来解释,便和颜和色地问:“他要你向哀家求什么情?”
杨廷和:“他要微臣向太后进言,改回皇考,恢复他与蒋氏的本生关系。”
张太后大怒:“什么?小儿安敢如此无礼!”
杨廷和怕受连累,连忙解释:“其实皇上也别无他意,就是想去掉他生母的一块心病,让她的身体好起来。”
张太后:“他要改回皇考,不认哀家,还别无他意吗?”
杨廷和冷汗直冒:“皇上年轻,考虑问题完全是想当然。微臣已经劝谏过他,他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请太后明察。”
张太后:“哀家明确告诉你,此事以后不许提起,否则,哀家决不客气!”
杨廷和:“微臣遵旨。”
嘉靖皇帝不是不知道自己这样做的危险性,但为了自己的母亲,他不得不铤而走险地试试看。见杨廷和此路不通,他又把毛澄找到了御书房,。毛澄不比杨廷和傻,同样知道嘉靖皇帝的一举一动,都有张太后的人在暗中监视,自己在这里呆的时间久了,必生灾难,便说:“皇上有何教渝,请尽早明示。”
嘉靖皇帝又以宝物向毛澄行贿,说:“毛大人,这是朕的一点心意,望笑纳。”
毛澄吃惊:“皇上若有赏赐,可在金銮殿赏臣,御书赏臣,与礼不合。况臣近与朝廷无功,何由赏臣?”
嘉靖皇帝:“毛大人,实不相瞒,朕的生母已成半疯之势。根其源,是因为她失去了自己唯一的儿子所致。毛大人乃礼部尚书,执掌国家的教育礼仪之事。朕恳请毛大人仗义直言,改回皇考,恢复身世,救朕母亲。”
毛澄:“此事上由张太后做主,下可由朝廷首辅上书倡议。微臣官卑职微,如何帮得上皇上的这个忙!请皇上恕微臣难以办到之罪。”
嘉靖皇帝求过杨廷和,遭到了拒绝。礼部尚书职责所在,是有权力帮自己恢复身世的,所以,毛澄成了嘉靖皇帝唯一的救命稻草。听了毛澄的话,嘉靖皇帝竟然跪倒在地,哀求:“毛大人,可怜天下儿女心,你就帮朕一把,朕决不会忘记你的大恩!”
毛澄脸上失色:“皇上,你……”话未说完,便摔倒在地,浑身痉挛,痛苦不已。嘉靖皇帝这一跪,让毛澄清醒地认识到,为了母亲,嘉靖皇帝会不顾一切。同时嘉靖皇帝这一跪,也让自己万劫不复了!
年轻的嘉靖皇帝只在考虑自己把事情办好,为了母亲,自己可以不要尊严,见毛澄摔倒在地,急忙去扶:“毛大人,你怎么啦?”
毛澄心里明白,皇帝给臣子下跪,就意味着臣子有犯上作乱的意思。如果自己帮了嘉靖皇帝,事后为了保守皇家的尊严,嘉靖皇帝会杀他灭口。如果自己不帮嘉靖皇帝,此事传扬出去,张太后为了澄清自己并没有欺压嘉靖皇帝,也会杀了他以正视听,消除影响。所以,嘉靖皇帝这一跪,让他怎么都是个死。
毛澄从地上站了起来,努力平静了一下自己,然后看了一眼书架,顺手拿起一本大明律法的书,对嘉靖皇帝说:“皇上,今天我们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你召我到御书房,就是想问我一些大明律法的事情,微臣也向你解释了,请皇上好好看看吧。”说完打开书,将其中的一页折叠起来。
嘉靖皇帝还不甘心:“毛大人……”
毛澄打断嘉靖皇帝:“皇上,微臣年事已高,明天就请辞归养,到时还请皇上恩准。”说完,跌跌撞撞地走了。
第二天,毛澄形容憔悴,病体怏怏像换了个人一样,他向朝廷递了一份辞呈,以病为由,要求告老还乡。因为嘉靖皇帝根本无权处理国事,这份辞呈就落到了张太后的手里。
张太后将毛澄召到太后宫,问:“毛爱卿,听说皇上昨天召见了你,今天你就提出辞官,是不是他对你说了什么?”
毛澄:“回太后,皇上召见微臣,是想弄清大明律法的几个问题,微臣已经向他解释清楚了。”
张太后:“真的吗?他问的是什么问题?”
毛澄精于官场,早就知道张太后会有这么一问,便按昨天折叠的那页内容说了一遍。张太后似信非信,也不便把毛澄怎么样。在过去的岁月里,“后党”与“奸党”水火不容,毛澄坚定地站在张太后的行列中的,跟江彬作过坚决的斗争,这一点张太后还是能领情的,所以,对于毛澄的辞呈,张太后不准。
张太后挽留毛澄:“目前朝廷形势尚未稳定,毛爱卿乃国家栋梁,多少事等待着卿去处理。卿要辞官,哀家不准。”
毛澄:“太后,臣年老体衰,大白天常常心悸,这是来日无多的症兆。臣恳请太后恩准,让微臣骨归故里。”
张太后:“哀家已经说了,不准就是不准,你想抗哀家的谕旨吗?”
毛澄没有再说什么,事情再急,也不急在一时一刻。欲速则不达,如果自己坚辞,说不定会招来意想不到的灾难,何必呢!
打发走了毛澄,张太后旋即就把嘉靖皇帝召到了太后宫,问他:“你昨天刚刚召见了毛澄,今天他就要辞官,是不是你对他说了什么?”
嘉靖皇帝猛然想起毛澄最后对他说的话,也突然明白了他为什么要折叠那一页的原因,便说:“儿臣因为对大明律法有些不明白,故召毛澄讲解了一下。”
张太后:“讲解律法为什么不找刑部尚书而找毛澄?”
嘉靖皇帝:“因为儿臣对毛澄比较熟悉。”
张太后:“那你问的是什么问题?”
嘉靖皇帝便按毛澄折叠的那页内容作了回答。
张太后见嘉靖皇帝与毛澄所说的内容一致,沉默不语。睿智的嘉靖皇帝知道张太后不会轻易相信,就以攻代守,打乱她的思路:“禀太后,儿臣有一个请求。”
张太后:“什么请求?说。”
嘉靖皇帝:“儿臣的生母得了癔症,神智时醒时昏,常常辨不清张三李四。儿臣若长期漠视,人言可畏,必遭非议,于太后的仁慈也有干碍。所以,儿臣请求将安陆府的那班子弟调一部分安置在城内的御林军和锦衣卫,让他们轮流去安慰儿臣的生母。这样一来,儿臣能够心安理得,太后的仁慈也会昭示天下。”
张太后心不在焉:“好吧,哀家同意。”
几天后,毛澄决然地辞官离开了京城,两个月后病逝。他深知,蒋氏病势危急,自己却不施以援手,嘉靖皇帝若得志,必不会放过他全家,为了避祸,临终之前,他把子女叫到跟前,说:“子女辈无可隐瞒,孙子辈当随母姓,方保无虞。”毛澄的意思是儿女们都已成人,世人皆知,回避不了。但孙子辈还小,让他们改名换姓,或可躲过一劫。
事实证明,毛澄的担心并不多余,“大礼议”之争,132名大臣遭了殃。以杨廷和为例,告老还乡几年了,仍被抄没家产,剥夺了一切政治荣誉,并作为反面人物记入《明伦大典》,永远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值得庆幸的是,毛澄在“大礼议”的序幕拉开之前就走了,嘉靖皇帝也不是他想象中的那种帝王,既没有追究他作为礼部尚书不司其职的责任,更没有迫害他的子孙。在当时的一班大臣中,除了梁储之外,他是唯一一位得到善终的阁臣。
;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shuwu.vip/book/98266/2275560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shuwu.vip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