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四章 首映礼 十
推荐阅读:极品家丁之安碧如与酋长之子、灾难地堡,囤货求生、小状元不想考科举、黑皮Alpha揣的是谁的崽、当邪神,抢老婆、反派魔皇、养狐手札、星际大佬,末日摆烂、玛丽苏,变身!、坦然 (NPH)、
本章副标题:这是电影!
笔者致歉:这一章临发布的时候发现有些不对,所以重写了一下。
……………………………
“夏天最后一朵玫瑰还在孤独地开放,她所有可爱的侣伴们都已经凋谢死亡。”
“再也没有一朵鲜花陪伴在她的身旁。”
“映照着她绯红娇艳的脸庞。”
“和她一起叹息悲伤。”
这首歌名为《the last rose of summer》,是一首十分著名的爱尔兰民歌,堪称爱尔兰版的《茉莉花》。
就像一提到赛里斯音乐,很多人的耳边马上想起了“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的旋律。这应该是世界上最广为流传的爱尔兰抒情歌曲。
它原来的曲名叫作《年轻人的梦》,十九世纪爱尔兰的著名诗人托马斯摩尔(thomas moore)对它发生兴趣,于是重新为它填了词,改名为《夏日的最后一朵玫瑰》。
而艾索尔摩曼小姐不愧是“二十世纪百老汇最伟大的女演员”,把这首本来就有点“sad”的歌演绎得更加“丧”了。
随着凄切空灵的歌声和哀婉缠绵的乐声,幕布渐渐亮起……
同样是著名的梦工厂片头,演职人员名单之后便是片名——《famine ophans》
片名淡去,电影正式开始。
海平面上,太阳露出了一条金边,光明最终逐退了黑暗,照亮了一片彩色(黑白)的花窗玻璃。
玻璃上那位怀抱着圣子的玛利亚悲悯地看着下方的祭台。而祭台前跪着一位正在祈祷的老年神父,瘦得几乎只有一把骨头的他看到窗外射进来的阳光,便在胸前划了一个十字,吃力地扶着一根拐杖站了起来。
他蹒跚地走向了钟楼,爬了上去,用尽全身力气拉响了那根吊着大钟的绳子,钟声随之响(晃)起……
气喘吁吁的神父靠在钟楼的栏杆上,俯视着被钟声唤醒的破败村庄。
随着他的视线,镜头进入了一户农舍的窗户中,三位瘦的皮包骨头的少女睁大着本来就很大却死气沉沉的双眼,就像是三只支离破碎的洋娃娃一样依偎在一起,看上去已经全都被饿死了样子……
不用问,这便是三位女主角了。
1893年出生的丽莲吉许扮演的是大姐,她的亲妹妹出生于1898年的桃乐丝吉许演的是二姐,而1901年出生的爱娃亨特尔(钱德勒)演的是小妹。(注释1)
当然她们出演的是比真实年龄要小得多的角色。
众所周知,白种女性本来发育得就比较早。而且按照剧本,她们饿得连女性第二性征也不太明显了,再加上化妆和服饰的效果,所以她们扮演十几岁的少女一点都不违和。
现年都二十八岁的丽莲吉许在银幕上看上去整整小了十岁,就像是一位十八、九岁的少女。
别忘了,她可是装嫩高手。1919年演的《残花落》里面的女主角也是这个年纪的女孩子。
听到了钟声,三姐妹终于恢复了一点生气。
“恋人女士”扮演的大姐第一个动了起来,她拥抱了一下两位妹妹,用微笑和眼神鼓励她们一起从肮脏的稻草上爬了起来。
她们相互帮助着整理了一下身上破烂的黑色丧服,然后一起来到了后院,那里有着一座插着两根简陋十字架的坟墓。
这是明示她们的父母已经逝去,她们成了“famine ophans”。
而这两个十字架上歪歪扭扭地刻着o’fearghail先生和夫人的姓名和他们死去的年份——1848年。
这更是明示了影片发生的时代背景,爱尔兰大饥荒。
这里要解释一下,o’fearghail当中的o’是盖尔语中表示来自父姓,就是“某某的儿子”的意思。这个姓氏的英文变体是farrell。
而farrell翻成中文就是……法雷尔。
我们的袁大师也算是向《哪里都不搭大陆》致敬一下。
所以,这三姐妹就是法雷尔家的女儿。
她们在坟前默默地哀悼了一会,转身进入房内,把全部家当——一条脏被子和几只木碗装进了一辆快要散架的小车,然后艰难地推着小车出了农舍的大门,汇入了门外逃荒的人流之中。
这里还要解释一下,在大饥荒之前因为英国人大力的剥削,爱尔兰的经济困窘到近乎以物易物的地步。所以她们根本就没有什么家当可言。
他们一起走向了教堂前的小广场。
这个时候,那位神父也从小教堂里面走了出来,伛偻着的身子上挂着一只破旧的褡裢(一种中间开口而两端装东西的口袋)。
他从褡裢里面掏出一只只小土豆散发给人流中的孩子们。
三位黑衣少女走到他的身前,脸上都带着期待到极点的神情。老神父露出了慈祥的笑容,从瘪瘪的褡裢里面拿出了一只小土豆递了过去。
法雷尔三姐妹全都是一副惊喜夹杂着感激的神情,她们三人一人一口小心翼翼地吃掉了这枚小的可怜土豆。
璀璨的晨光照耀着那位老神父,就如同那位慈爱的圣父一般,让人心头忍不住涌起一股希望,也许在这位尽忠职守且心地善良的神父带领之下,这些饥民会找到出路的吧?
应该是吧!
就在这时天上飘来了一朵乌云,光线瞬间黯淡了下来,众人下意识抬头看天的时候,那位老神父毫无预兆地软倒在了地上。
一个看上去比较体面的村人走了上来,摸了摸神父的脉搏,向着周围众人摇了摇头。
一个村妇默默地拿起一张毛毯,走上来盖在了神父的身上。
众人一起摘下帽子低下头颅,向这位可敬的神父表示哀悼。
三姐妹脸上露出了惊愕、悲伤又自责的神情。
而此时不但太阳被乌云遮住,村庄周围也出现了浓重的雾气,影片整个氛围突然显得鬼气森森,有了点恐怖片的意思。
大家只是哀悼了那么一小会,便如同行尸走肉一般地走向了冥界一般的村外。
从这里开始,就是后世赞誉为“电影版的《格尔尼卡》”的那个长镜头了……
“《饥荒孤女》在电影史上的地位是无可置疑的。对于我们这样的工作者来说,其中导演大卫格里菲斯是对于各种镜头语言的运用,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揣摩……”
“这个镜头一开始是以主角三姐妹为视角,跟随她们的前进从而展示她们看到逃难路上的惨况……”
“同开篇那位神父一样倒毙在路边的老者……”
“翻倒的车旁坐着的哭也哭不出来等待死亡的小男孩……”
“哄着死去婴孩哺乳的疯狂母亲……”
“在妻子和孩子身旁一声不吭地抽完烟然后跳河自杀的男子……”
“雾气中的一幅幅场景构成了凄绝同时诡异的图景,好似毕加索那一幅展现轰炸惨况的名画《格尔尼卡》,让人有一种透不过气的感觉。据说第一次在都柏林公映的时候,现场观众都吓坏了,数千人的会场鸦雀无声……”
“随着法雷尔三姐妹,镜头来到了一处乱葬坑,那里有无数的乌鸦正在啄食着人类的尸体。从这里开始第一个长镜头结束,马上又开始了第二个长镜头,这次视角转到了其中一头乌鸦之上。”
“腾空而起的乌鸦俯视着下方的人流,让观众可以看到这条逃难之路由尸骨铺就而成……”
“这应该是电影史上第一个航拍镜头了,而这种超现实的电影语言给当时的观众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节选自《十部你不可错过的电影之《饥荒孤女》赏析》
震撼,也唯有这个词能形容场中没有看过这部片子的观众了。
就连我们袁大师身边两位皇太子也看傻了。更不用提那些爱尔兰“土包子”了。
乌鸦飞啊飞啊,飞到了一张地图虚影之上。于是它从爱尔兰都柏林附近一直“飞”到了不列颠伦敦市中心。
最后乌鸦落到了一面米字旗旁。这自然是一个再明显不过的比喻,把英国人比喻成了以爱尔兰人尸骨为食的腐食动物。
镜头一拉,这是一座谁都知道的的地标性建筑物,那就是泰晤士河边的威斯敏斯特宫,也就是带着大本钟的议会大厦。
透过乌鸦的双眼,观众能看到其中正在举行一次盛大的会议。
这个富丽堂皇的场景和那些脑满肠肥的议员先生们正好和刚才的画面形成了一个极为、极为、极为鲜明的对比。
克罗格公园球场内顿时起了一阵喧哗之声。
不过这还没完,这些道貌岸然的议员先生们纷纷上台做起了慷慨激昂的演讲。
一个说,马铃薯疫病并没有什么可怕的。只要取消所有输入英国和爱尔兰的保护性粮食进口关税,以降低市场上的面包价格。任谁……反正不列颠岛上再穷的人都吃得起马铃薯之外的其它主食。
一个说,我们英国人应当固守亚当斯密的教条,通过自救来缓解爱尔兰饥荒,尽量少干预自由市场的运作。
一个说,仁慈慷慨的维多利亚女王已经捐献出了整整一千英镑。
一个说,爱尔兰的天主教徒懒惰、道德败坏,饥荒是上帝在表达对爱尔兰人的不满……
“混蛋!”
“放屁!”
“气死我了!”
“让他们都去死!”
这下喧哗声就更大了,而只是过了一小会,这喧哗声就成了有节奏的呐喊声:
“杀死英国佬!”
“杀死英国佬!!”
“杀死英国佬!!!”
我们的袁大师闻声往后一瞧,心里面就暗道,古人诚不我欺啊。
看看这些义愤填膺的爱尔兰人,就知道当年赛里斯革命战士向扮演黄世仁的演员开枪并非杜撰啊。
咦,这些爱尔兰人为什么往自己这个方向看捏?
他也顺着大家的目光一看,就看到了一位“黄世仁”……
这位黄世仁还不是演员,而是货真价实的英国皇太子。
“杀死英国佬……”
这件事情不但袁燕倏知道,场内的大部分观众都知道,于是他们把目光全都聚集到了这个方向。
别说威尔士亲王本人了,就连胆子一向很大的袁大师身上的汗毛都竖了起来。他这下算是知道什么是“千夫所指,无疾而终。”了。
因为被上千名愤怒群众包围的话,没有病也会被活活打死的啊。
可是未来的爱德华八世可不能死在这个场合,不然连他也会原地爆炸的啊。
我们的袁大师就知道自己必须出面给在场的爱尔兰人降降温了。否则再拖延下去这几千名观众其中只要有人一起头,那场面绝对是不可收拾啊。
想到此处,他立马在威尔士亲王耳边说了一句:“殿下,等我说完你也说几句!”
说着他就掏出一只小铁盒,再次生吞了一只可怜的螽斯。
如此一来他就同时具备了很大的声量和很强的弹跳力。
然后他一个“蝈蝈跳”就来到了舞台之上,大声喊道:“女士们,先生们……”
“这是电影!”
“这是电影!!”
“这是电影!!!”
“而我……大家认识吧。我就是这部电影的编剧,尼奥袁。”
“我在写这个剧本的时候也感受到了你们此刻感受着的感受……”
“我本人也痛恨着你们大家痛恨着的英国佬……”
“可是这毕竟是一场电影啊!”
“而威尔士亲王和大家一样是我邀请到这里的客人。”
“所以请大家务必平静下来。”
“please!”
说着,他深深地给全场鞠了一躬。
英国皇太子也并非是脑残啊,他也站了起来扬声道:“我是爱德华阿尔伯特……算了,我就是威尔士亲王,下一任的英国国王。”
“我代表我们联合王国向你们道歉!”
“sorry!”
他也弯下腰鞠了一躬。
“杀死他……”
“算了,我们还要看电影呢。”
“是啊,我花了10英镑,就算杀人也得在电影放完之后再说吧。”
“没错,这么精彩的电影不看可惜了。”
就这样,幸亏袁大师的及时处置,总算让局势安定了下来,没有出现“枪打黄世仁”的悲喜剧。
等他擦了一把冷汗回到位子上之后,电影继续放映……
……………………
注释1:笔者发现了一个因吹斯听的巧合。有一个名为“桃乐丝/丽莲吉许奖”,是颁给那些于世界上对美的概念和对人类的享受与生活的理解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
2014年的得主正是林徽音的侄女,著名建筑师林璎
笔者致歉:这一章临发布的时候发现有些不对,所以重写了一下。
……………………………
“夏天最后一朵玫瑰还在孤独地开放,她所有可爱的侣伴们都已经凋谢死亡。”
“再也没有一朵鲜花陪伴在她的身旁。”
“映照着她绯红娇艳的脸庞。”
“和她一起叹息悲伤。”
这首歌名为《the last rose of summer》,是一首十分著名的爱尔兰民歌,堪称爱尔兰版的《茉莉花》。
就像一提到赛里斯音乐,很多人的耳边马上想起了“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的旋律。这应该是世界上最广为流传的爱尔兰抒情歌曲。
它原来的曲名叫作《年轻人的梦》,十九世纪爱尔兰的著名诗人托马斯摩尔(thomas moore)对它发生兴趣,于是重新为它填了词,改名为《夏日的最后一朵玫瑰》。
而艾索尔摩曼小姐不愧是“二十世纪百老汇最伟大的女演员”,把这首本来就有点“sad”的歌演绎得更加“丧”了。
随着凄切空灵的歌声和哀婉缠绵的乐声,幕布渐渐亮起……
同样是著名的梦工厂片头,演职人员名单之后便是片名——《famine ophans》
片名淡去,电影正式开始。
海平面上,太阳露出了一条金边,光明最终逐退了黑暗,照亮了一片彩色(黑白)的花窗玻璃。
玻璃上那位怀抱着圣子的玛利亚悲悯地看着下方的祭台。而祭台前跪着一位正在祈祷的老年神父,瘦得几乎只有一把骨头的他看到窗外射进来的阳光,便在胸前划了一个十字,吃力地扶着一根拐杖站了起来。
他蹒跚地走向了钟楼,爬了上去,用尽全身力气拉响了那根吊着大钟的绳子,钟声随之响(晃)起……
气喘吁吁的神父靠在钟楼的栏杆上,俯视着被钟声唤醒的破败村庄。
随着他的视线,镜头进入了一户农舍的窗户中,三位瘦的皮包骨头的少女睁大着本来就很大却死气沉沉的双眼,就像是三只支离破碎的洋娃娃一样依偎在一起,看上去已经全都被饿死了样子……
不用问,这便是三位女主角了。
1893年出生的丽莲吉许扮演的是大姐,她的亲妹妹出生于1898年的桃乐丝吉许演的是二姐,而1901年出生的爱娃亨特尔(钱德勒)演的是小妹。(注释1)
当然她们出演的是比真实年龄要小得多的角色。
众所周知,白种女性本来发育得就比较早。而且按照剧本,她们饿得连女性第二性征也不太明显了,再加上化妆和服饰的效果,所以她们扮演十几岁的少女一点都不违和。
现年都二十八岁的丽莲吉许在银幕上看上去整整小了十岁,就像是一位十八、九岁的少女。
别忘了,她可是装嫩高手。1919年演的《残花落》里面的女主角也是这个年纪的女孩子。
听到了钟声,三姐妹终于恢复了一点生气。
“恋人女士”扮演的大姐第一个动了起来,她拥抱了一下两位妹妹,用微笑和眼神鼓励她们一起从肮脏的稻草上爬了起来。
她们相互帮助着整理了一下身上破烂的黑色丧服,然后一起来到了后院,那里有着一座插着两根简陋十字架的坟墓。
这是明示她们的父母已经逝去,她们成了“famine ophans”。
而这两个十字架上歪歪扭扭地刻着o’fearghail先生和夫人的姓名和他们死去的年份——1848年。
这更是明示了影片发生的时代背景,爱尔兰大饥荒。
这里要解释一下,o’fearghail当中的o’是盖尔语中表示来自父姓,就是“某某的儿子”的意思。这个姓氏的英文变体是farrell。
而farrell翻成中文就是……法雷尔。
我们的袁大师也算是向《哪里都不搭大陆》致敬一下。
所以,这三姐妹就是法雷尔家的女儿。
她们在坟前默默地哀悼了一会,转身进入房内,把全部家当——一条脏被子和几只木碗装进了一辆快要散架的小车,然后艰难地推着小车出了农舍的大门,汇入了门外逃荒的人流之中。
这里还要解释一下,在大饥荒之前因为英国人大力的剥削,爱尔兰的经济困窘到近乎以物易物的地步。所以她们根本就没有什么家当可言。
他们一起走向了教堂前的小广场。
这个时候,那位神父也从小教堂里面走了出来,伛偻着的身子上挂着一只破旧的褡裢(一种中间开口而两端装东西的口袋)。
他从褡裢里面掏出一只只小土豆散发给人流中的孩子们。
三位黑衣少女走到他的身前,脸上都带着期待到极点的神情。老神父露出了慈祥的笑容,从瘪瘪的褡裢里面拿出了一只小土豆递了过去。
法雷尔三姐妹全都是一副惊喜夹杂着感激的神情,她们三人一人一口小心翼翼地吃掉了这枚小的可怜土豆。
璀璨的晨光照耀着那位老神父,就如同那位慈爱的圣父一般,让人心头忍不住涌起一股希望,也许在这位尽忠职守且心地善良的神父带领之下,这些饥民会找到出路的吧?
应该是吧!
就在这时天上飘来了一朵乌云,光线瞬间黯淡了下来,众人下意识抬头看天的时候,那位老神父毫无预兆地软倒在了地上。
一个看上去比较体面的村人走了上来,摸了摸神父的脉搏,向着周围众人摇了摇头。
一个村妇默默地拿起一张毛毯,走上来盖在了神父的身上。
众人一起摘下帽子低下头颅,向这位可敬的神父表示哀悼。
三姐妹脸上露出了惊愕、悲伤又自责的神情。
而此时不但太阳被乌云遮住,村庄周围也出现了浓重的雾气,影片整个氛围突然显得鬼气森森,有了点恐怖片的意思。
大家只是哀悼了那么一小会,便如同行尸走肉一般地走向了冥界一般的村外。
从这里开始,就是后世赞誉为“电影版的《格尔尼卡》”的那个长镜头了……
“《饥荒孤女》在电影史上的地位是无可置疑的。对于我们这样的工作者来说,其中导演大卫格里菲斯是对于各种镜头语言的运用,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揣摩……”
“这个镜头一开始是以主角三姐妹为视角,跟随她们的前进从而展示她们看到逃难路上的惨况……”
“同开篇那位神父一样倒毙在路边的老者……”
“翻倒的车旁坐着的哭也哭不出来等待死亡的小男孩……”
“哄着死去婴孩哺乳的疯狂母亲……”
“在妻子和孩子身旁一声不吭地抽完烟然后跳河自杀的男子……”
“雾气中的一幅幅场景构成了凄绝同时诡异的图景,好似毕加索那一幅展现轰炸惨况的名画《格尔尼卡》,让人有一种透不过气的感觉。据说第一次在都柏林公映的时候,现场观众都吓坏了,数千人的会场鸦雀无声……”
“随着法雷尔三姐妹,镜头来到了一处乱葬坑,那里有无数的乌鸦正在啄食着人类的尸体。从这里开始第一个长镜头结束,马上又开始了第二个长镜头,这次视角转到了其中一头乌鸦之上。”
“腾空而起的乌鸦俯视着下方的人流,让观众可以看到这条逃难之路由尸骨铺就而成……”
“这应该是电影史上第一个航拍镜头了,而这种超现实的电影语言给当时的观众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节选自《十部你不可错过的电影之《饥荒孤女》赏析》
震撼,也唯有这个词能形容场中没有看过这部片子的观众了。
就连我们袁大师身边两位皇太子也看傻了。更不用提那些爱尔兰“土包子”了。
乌鸦飞啊飞啊,飞到了一张地图虚影之上。于是它从爱尔兰都柏林附近一直“飞”到了不列颠伦敦市中心。
最后乌鸦落到了一面米字旗旁。这自然是一个再明显不过的比喻,把英国人比喻成了以爱尔兰人尸骨为食的腐食动物。
镜头一拉,这是一座谁都知道的的地标性建筑物,那就是泰晤士河边的威斯敏斯特宫,也就是带着大本钟的议会大厦。
透过乌鸦的双眼,观众能看到其中正在举行一次盛大的会议。
这个富丽堂皇的场景和那些脑满肠肥的议员先生们正好和刚才的画面形成了一个极为、极为、极为鲜明的对比。
克罗格公园球场内顿时起了一阵喧哗之声。
不过这还没完,这些道貌岸然的议员先生们纷纷上台做起了慷慨激昂的演讲。
一个说,马铃薯疫病并没有什么可怕的。只要取消所有输入英国和爱尔兰的保护性粮食进口关税,以降低市场上的面包价格。任谁……反正不列颠岛上再穷的人都吃得起马铃薯之外的其它主食。
一个说,我们英国人应当固守亚当斯密的教条,通过自救来缓解爱尔兰饥荒,尽量少干预自由市场的运作。
一个说,仁慈慷慨的维多利亚女王已经捐献出了整整一千英镑。
一个说,爱尔兰的天主教徒懒惰、道德败坏,饥荒是上帝在表达对爱尔兰人的不满……
“混蛋!”
“放屁!”
“气死我了!”
“让他们都去死!”
这下喧哗声就更大了,而只是过了一小会,这喧哗声就成了有节奏的呐喊声:
“杀死英国佬!”
“杀死英国佬!!”
“杀死英国佬!!!”
我们的袁大师闻声往后一瞧,心里面就暗道,古人诚不我欺啊。
看看这些义愤填膺的爱尔兰人,就知道当年赛里斯革命战士向扮演黄世仁的演员开枪并非杜撰啊。
咦,这些爱尔兰人为什么往自己这个方向看捏?
他也顺着大家的目光一看,就看到了一位“黄世仁”……
这位黄世仁还不是演员,而是货真价实的英国皇太子。
“杀死英国佬……”
这件事情不但袁燕倏知道,场内的大部分观众都知道,于是他们把目光全都聚集到了这个方向。
别说威尔士亲王本人了,就连胆子一向很大的袁大师身上的汗毛都竖了起来。他这下算是知道什么是“千夫所指,无疾而终。”了。
因为被上千名愤怒群众包围的话,没有病也会被活活打死的啊。
可是未来的爱德华八世可不能死在这个场合,不然连他也会原地爆炸的啊。
我们的袁大师就知道自己必须出面给在场的爱尔兰人降降温了。否则再拖延下去这几千名观众其中只要有人一起头,那场面绝对是不可收拾啊。
想到此处,他立马在威尔士亲王耳边说了一句:“殿下,等我说完你也说几句!”
说着他就掏出一只小铁盒,再次生吞了一只可怜的螽斯。
如此一来他就同时具备了很大的声量和很强的弹跳力。
然后他一个“蝈蝈跳”就来到了舞台之上,大声喊道:“女士们,先生们……”
“这是电影!”
“这是电影!!”
“这是电影!!!”
“而我……大家认识吧。我就是这部电影的编剧,尼奥袁。”
“我在写这个剧本的时候也感受到了你们此刻感受着的感受……”
“我本人也痛恨着你们大家痛恨着的英国佬……”
“可是这毕竟是一场电影啊!”
“而威尔士亲王和大家一样是我邀请到这里的客人。”
“所以请大家务必平静下来。”
“please!”
说着,他深深地给全场鞠了一躬。
英国皇太子也并非是脑残啊,他也站了起来扬声道:“我是爱德华阿尔伯特……算了,我就是威尔士亲王,下一任的英国国王。”
“我代表我们联合王国向你们道歉!”
“sorry!”
他也弯下腰鞠了一躬。
“杀死他……”
“算了,我们还要看电影呢。”
“是啊,我花了10英镑,就算杀人也得在电影放完之后再说吧。”
“没错,这么精彩的电影不看可惜了。”
就这样,幸亏袁大师的及时处置,总算让局势安定了下来,没有出现“枪打黄世仁”的悲喜剧。
等他擦了一把冷汗回到位子上之后,电影继续放映……
……………………
注释1:笔者发现了一个因吹斯听的巧合。有一个名为“桃乐丝/丽莲吉许奖”,是颁给那些于世界上对美的概念和对人类的享受与生活的理解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
2014年的得主正是林徽音的侄女,著名建筑师林璎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shuwu.vip/book/99928/2320319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shuwu.vip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